![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77070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77070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77070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共1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李光地字晋卿。年四岁,能以炭摹地上灯字影。稍长,力学,有通才。尝举家陷贼,挟以邀金,欲杀者屡,终不惧。间即取书读,贼大奇之。其伯父日燝①,募死士袭破贼寨拔以归。光地少无声色之好,衣食裁取粗给,经年不奏丝竹,门馆寂寥,无有私谒。(《安溪县志》)[注]①日燝,李光地伯父的名字,燝,音同“景”。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俯身倾耳以请 以其境过清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C.光地少无声色之好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其伯父日燝 其真不知马也【答案】B【分析】A.以:连词,来/介词,因为;B.于:介词,向/介词,向;C.之:结构助词,的/代词,它,代石兽;D.其:代词,他的/恐怕,表推测;故选B。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辍耕之垄上A.当余之从师也 B.已而之细柳军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之”的意思。例句和B项中的“之”的意思是:动词,往,到。A.句意为:当我拜师的时候。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句意为:不久,到了细柳军。之:动词,往,到;D.句意为:这就是岳阳楼壮丽的景象。之:结构助词,的;故选B。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得道者多助 南冥者,天池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寡助之至 女子之嫁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去以六月息者也【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者:的人/助词,表判断。B.而:连词,修饰关系/连词,转折关系。C.之:名词,动词,到/助词,主谓之间无实义。D.以:介词,凭借、靠/介词,凭借。故选D。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何敝之承”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 B.往送之门 C.何陋之有 D.先天下之忧而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何敝之承”译为: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利用秦国的疲惫!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A.句意:能够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B.句意:送她到门口。之:动词,到;C.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D.句意: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之:助词,表示修饰关系;故选C。 名师点睛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方法1.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兼有空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2.语境推断法。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可考虑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断断。3.句位分析法。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搭配关系不同,它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也往往不同。4.标志识别法。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5.结构互训法。文言文中多结构一致、前后对称的整句,往往处在相同位置的虚词其词性意义或功能用法也相同,所以知道了其中一个的用法,也可大致判断另外一个的用法。6.关系分析法。判断虚词的用法更多的是看这个虚词在句中起的语法作用,它跟前后文构成什么样的意义关系,尤其是“而”“以”作连词用时,其意义关系往往比较复杂,有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假设……,一定要瞻前顾后,仔细揣摩,加以确定。7.成语印证法。很多成语源自古诗文,凝固了很多文言现象,包括虚词用法的一些规律特点,通过一些熟知的成语来推知印证文言材料中的虚词用法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弟受;敲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满!为宫室之美,妻妻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妻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呼尔而与之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B.委而去之。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佣者笑而应曰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2.下列语句中“也”字不表示判断语气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凡战,所谓饵者,非谓兵者置毒于饮食,但以利诱之,皆为饵兵也。如交锋之际,或乘牛马,或委财物,或舍辎重①,切不可取之,取之必败。法②曰:“饵兵勿食。”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遣兵攻白马③,操击破之,斩其将颜良。遂解白马之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渡河追之,军至延津④南。操勒兵驻营南坡下,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⑤。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⑥曰:“此所谓饵兵,如之何去之!”绍骑将文丑⑦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曰:“可上马。”操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⑧辎重。操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①辎重:物资。②法:兵法。③白马:地名。④延津:地名。⑤辎重就道:(白马方面的曹军)运输车队正行进在路上。⑥荀攸:曹操的军师。⑦文丑:袁绍部将。⑧趣:奔赴。3.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徙其民循河而西A.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而顷刻两毙(《狼》)C.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D.朝而往(《醉翁亭记》)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已,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选自《古文笔法百篇》)(注)骥:千里马4.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C.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1.(2021·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吴广者,阳夏人也C.不必藏于己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其如土石何2.(2021·青海·中考真题)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出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意与日去/呼尔而与之 B.非志无以成学/可以为师矣C.夫君子之行/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淫慢则不能励精/入则无法家拂士3.(2021·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李纲,自其祖始居无锡。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节选自《宋史·李纲传》)(注释)①斡离不:人名。②中官:皇后。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言事忤权贵”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待勤王之师 B.愿以死报 C.以中有足乐者 D.策之不以其道4.(2021·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景行,字贤可,吉安太和州人。登延佑二年进士第,授赣州路会昌州判官。会昌民素不知井饮,汲于河流,故多疾疠;不知陶瓦,以茅覆屋,故多火灾。景行教民穿井以饮,陶瓦以代茅茨,民始免于疾疠火灾。豪民十人,号“十虎”,干政害民,悉捕置之法。乃创学舍,礼师儒,劝民斥腴田以膳士,弦诵之声遂盛。调永新州判官,奉郡府命,核民田租,除刬①宿弊,奸欺不容,细民赖焉。转抚州路宜黄县尹,理白冤狱之不决者数十事。升抚州路总管府推官,发擿②奸伏,郡无冤狱。金溪县民陶甲,厚积而凶险,尝屡诬陷其县长吏罢去之,由是官吏畏其人,不敢诘治,陶遂暴横于一郡。景行至,以法痛绳之,徙五百里外。金溪豪僧云住,发人冢墓取财物,事觉,官吏受贿,缓其狱。景行急按之,僧以贿动之,不听,乃赂当道者,以危语撼之,一不顾,卒治之如法。由是豪滑屏迹,良民获安。景行所历州县,皆有惠政③;所去,民皆立石颂之。以朝列大夫致仕,年七十四卒。(选自《元史·列传第七十九》,有删节)注:①刬chǎn,同“铲”。②擿,(tì),揭发。③惠政,爱民的政绩。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劝民斥腴田以膳士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B.理白冤狱之不决者数十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C.厚积而凶险 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D.乃赂当道者,以危语撼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5.(2021·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史思明屯兵于河清,欲绝光弼①粮道。光弼军于野水渡以备之。既夕,还河阳,留兵千人,使将雍希颢守其栅②,曰:“贼将高廷晖、李日越,皆万人敌也,至勿与战,降则俱来。”诸将莫谕其意,皆窃笑之。既而思明果谓日越曰:“李光弼长于凭城,今出在野,汝以铁骑宵济,为我取之,不得,;则勿反。”日越将五百骑,晨至栅下,问曰:“司空在乎?”希颢曰:“夜去矣。”日越曰:“失光弼而得希颢,吾死必矣!”遂请降,希颢与之俱见光弼。光弼厚待之,任以心腹。高廷晖闻之,亦降。或问光弼:“降二将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常恨不得野战,闻我在外,以为可必取。日越不获我,势不敢归;廷晖才过于日越闻日越被宠任必思夺之矣。”(选自《智囊全集》中华书局2018年版)(注释)①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之一,曾任司空一职。②栅:营寨。下列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光弼军于野水渡以备之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屠惧,投以骨C.去以六月息者也 D.以以中有足乐者 闯关检测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分析。例句的意思是: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A.句意: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已而:表示短暂的时间,不久;B.句意:守城的人就弃城而逃。而:用在动词“委”和“去”之间,起承接作用,可不译;C.句意: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D.句意:同伴们笑着回答说。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故选D。2.C【解析】考查对虚词的辨析。A.B.D三项都是表判断语气;C.表感叹语气;故选C。3.D【分析】本题考查对“而”的用法的把握能力。例句的句意是然后迁移当地居民沿着黄河西行,其中“而”表修饰关系。A.表顺承,是“然后”的意思;B.表转折,意思是却、可是;C.表并列,可不译;D.表修饰关系;故选D。4.A【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例句句意为: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而:表转折,却。A.句意为:人们不了解自己的才学,自己却不感到生气。而:表转折,却。B.句意为: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而:表修饰。C.句意为:野花开了,散发着淡淡清香。而:表承接。D.句意为:于是记录下来,然后离开。而:表顺承。故选A。 中考链接1.A【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A.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者:助词,……的人/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C.于:介词,在/介词,比;D.其:代词,它/助词,加强反问语气;故选A。2.C【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要在平时积累文言词汇,结合具体语境先弄清句子的意思,在由句子意思辨析推断词语的意思。A.介词,随着/介词,给;B.连词,来,拿来/介词,凭借;C.助词,用在句首,表示发端/助词,用在句首,表示发端;D.连词,就/连词,如果;故选C。3.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虚词含义。“以言事忤权贵”句意为:因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以:介词,因为;A.句意:以等待勤王军队的到来。以:连词,相当于“而”;B.句意:我愿意以死相报。以:介词,用;C.句意: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以:介词,因为;D.句意: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以:介词,用;故选C。4.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A.来,用来/来,用来;B.结构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表并列,并且/表顺承,不译;D.于是/竟然;故选A。5.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理解虚词的含义要注意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义和用法。“光弼军于野水渡以备之”中的“以”是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A.句意为: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B.句意为: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以:介词,把。C.句意为: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以:介词,凭借。D.句意为:因为心中有足够的乐趣。以:因为。故选A。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学案,共17页。
这是一份语文中考复习8《台阶》导学案,共2页。
这是一份语文中考复习8 《台阶》导学案,共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