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教案及反思
展开课时2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程标准 |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
学习目标 | 1.了解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地貌类型。2.结合实例,学会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
一、风化作用
1.概念: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2.分类: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3.结果:使地壳表层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
二、侵蚀作用
1.概念: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质受到自然作用力而发生松散、溶解和破坏,而且从原地搬运到他处的现象。
2.分类及其地貌
类型 | 地貌类型 | 举例 |
风力侵蚀作用 | 风蚀地貌 |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
流水侵蚀作用 | 流水侵蚀地貌 | 河谷、沟壑、喀斯特地貌 |
冰川侵蚀作用 | 冰蚀地貌 | 冰斗、角峰 |
海水侵蚀作用 | 海蚀地貌 | 海蚀崖、海蚀柱 |
三、搬运作用
1.概念:经风化、侵蚀的物质被风、河流、冰川、海浪等转移而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2.分类
类型 | 分布地区 |
风力搬运作用 | 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 |
河流搬运作用 | 湿润、半湿润地区 |
冰川搬运作用 | 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
四、沉积作用
1.概念:被搬运的物质由于搬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有规律地沉淀、堆积的现象。
2.分类
类型 | 典型地貌 |
风力沉积作用 |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丘 |
流水沉积作用 | 三角洲和冲积平原 |
冰川沉积作用 | 冰碛地貌 |
判断
1.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没有本质区别。( × )
2.风蚀蘑菇和沙丘都是风力作用形成的。( √ )
3.沙丘、沙垄、冲积扇、三角洲都是沉积作用形成的。( √ )
探究点 外力作用
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 000年历史的“女王头”,其“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若干年后自然崩塌。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1.[综合思维]“女王头”是怎样形成的?“女王头”的“脖子”又为什么会越来越细?
答案 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是“女王头”形成也是其脖子越来越细的主要原因。
2.[区域认知]判断我国风力、流水、冰川、海水四种外力作用的主要发生区域。
答案 风力作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流水作用——湿润、半湿润区;冰川作用——高山冰川分布区;海水作用——海滨地区。
3.[地理实践力]添画箭头完成下面关系图,描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之间的关系。
答案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沉淀、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
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 对地貌的影响 | 分布地区 | |
风力侵蚀 |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风蚀地貌 | 干旱和半干旱的荒漠地区 | |
流水侵蚀 | 机械 侵蚀 |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流水地貌 |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
化学 溶蚀 | 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 河流流经石灰岩或其他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 |
冰川 侵蚀 | 拔蚀 |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 |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
磨蚀 | |||
海水侵蚀 |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海蚀地貌 | 海滨地带 |
2.沉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 对地貌的影响 | 分布地区 | |
流水沉积 |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 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
风力沉积 |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 | 干旱、半干旱地区 | |
海浪沉积 |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 海滨地带 | |
冰川沉积 | 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 冰川分布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
几种外力作用规律的判断
(1)沉积规律
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湖沼等沉积类型。其中风力沉积和流水沉积是在碎屑颗粒的重力大于水流或风的搬运力时发生的,一般是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使沉积物按照一定顺序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冰川沉积多因冰川融化而发生,冰碛物大多没有分选,大小颗粒混杂。如下图所示:
(2)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力的关系
沙丘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多呈新月形。
(2020·南昌重点中学期末)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蒙古高原的裸岩荒漠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a为风力侵蚀作用。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通过风力从蒙古高原搬运来的,b为风力搬运作用。华北平原则是通过流水从黄土高原上搬运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c为流水搬运作用,d为流水沉积作用。第2题,c为流水搬运作用,可造成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地理现象。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
下图为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a——海水侵蚀 B.b——流水侵蚀
C.c——风力侵蚀 D.d——冰川侵蚀
4.b景观图中的瀑布为黄果树瀑布,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最显著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a图显示的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b图是瀑布景观,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c图是高山地区冰川作用形成的,d图是火山活动形成的。第4题,黄果树瀑布位于我国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最多的季节是夏季,故流水侵蚀作用最显著的季节是夏季。
读“某地景观演变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景观演变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沉积作用
2.图中Ⅰ、Ⅱ所示的演化,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强弱 B.风力作用
C.温度变化 D.生物活动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图示景观符合风化作用。第2题,图中白天岩石表面温度高于内部,夜晚岩石内部温度高于表面,热胀冷缩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图中Ⅰ、Ⅱ所示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的主要原因。
(2021·山东济南市期末)河流蛇曲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其形状似希腊字母Ω。在永和的晋陕大峡谷中,却存在特殊的嵌入式蛇曲景观(下图)——蛇曲嵌入地下岩石中。据此完成3~4题。
3.一般蛇曲进一步发展,会使该段河流( )
A.曲度不断减小
B.最终可能自然裁弯取直
C.流速逐渐增大
D.含沙量会先增大再减小
4.推断晋陕大峡谷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断裂下陷,河流流经低矮处且不断下蚀和侧蚀
B.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形成峡谷并继续侧蚀形成曲流
C.河流侧蚀形成曲流,地壳下陷形成谷地并继续下蚀
D.河流侧蚀形成曲流,地壳抬升保留弯曲并继续下蚀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一般蛇曲形成后,蛇曲扭转处上游与下游的河段越来越接近,形成如瓶颈般的“地峡”。洪水来临时,地峡很容易被冲破,河水沿着裁弯取直后的捷径顺直地注入下游河道,故选B。第4题,一条河流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来遇到了地壳的持续抬升,给了河流向下切割的力量,而河流的流动已经被束缚在早先形成的“蛇曲”之中,因此河流就保留着原有的“蛇曲”形态且继续下切,直到深深地切到地壳的岩石圈中,看上去好像“嵌进去”一样,故选D。
(2020·山西太原检测)下图是在我国某地区拍摄的一幅景观图。读图完成5~6题。
5.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6.该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 )
A.东南丘陵 B.华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黄土高原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该地貌为新月形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第6题,新月形沙丘主要分布在我国干旱地区,C项正确;东南丘陵属于湿润地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属于半湿润地区。
(2020·辽宁省葫芦岛一中月考)流量和流速是影响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重要因素。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7~8题。
7.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地区应是弯曲河道的凹岸,图中②位于曲流凹岸处,①位于曲流凸岸处,③④处河道平直,故B正确。第8题,曲流处凹岸为侵蚀岸,河岸陡峻;凸岸为堆积岸,河岸平缓,A图符合。
(2020·青岛质量检测)天坑是四周岩壁陡直、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 m的大型塌陷漏斗,其发育在特定的岩溶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环境下,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下图示意天坑形成与演化过程。据此完成9~11题。
9.下列关于天坑发育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岩层断裂发育 ②石灰岩层厚度小 ③岩层走向平缓 ④地下河水位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巨量崩塌物造成地下河的阻塞和改道,会促使流水对岩石的( )
A.溶蚀、冲蚀增强 B.溶蚀减弱、冲蚀增强
C.溶蚀、冲蚀减弱 D.溶蚀增强、冲蚀减弱
11.天坑的形成原因归结为流水对塌陷堆积物的( )
A.冲蚀作用 B.溶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答案 9.A 10.A 11.C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图中天坑发育的基础为裂隙发育,然后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发生侵蚀作用,而天坑的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说明当地石灰岩厚度大,①正确,②错误;图中岩层层序界面比较平缓,容易被侵蚀,地下河水的深浅与天坑发育无关,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项。第10题,由于巨量崩塌物的堵塞,使得地下河水流速增大,溶蚀和冲蚀作用增强,故A项正确。第11题,从天坑的形成过程看,断裂的岩层受流水溶蚀作用,然后大量崩塌物沉积在地下河内,最终由流水将崩塌物搬运到其他地区,使得该地形成天坑,所以天坑的形成原因可归结为流水对崩塌堆积物的搬运作用,故C项正确。
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下图是“某年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
B.6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
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
D.6月21日~26日风向发生变化
13.6月5日~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答案 12.D 13.A
解析 第12题,图示期间,沙丘顶一直为风蚀作用,高度不断降低,A错。6月11日沙丘东坡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B错。6月26日沙丘西坡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C错。图示6月21日~26日,东坡风蚀深度由正值变为负值,说明东坡由风积作用变为风蚀作用;同时西坡风蚀深度由负值变为正值,说明西坡由风蚀作用变为风积作用;又因“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则说明这期间风向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第13题,6月5日~21日,该地沙丘的东坡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说明沙丘移动趋势是向东,A对。
14.下图中图甲为“局部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图乙为“图甲中洛阳北至商丘一线冲积扇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简述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4分)
(2)描述从洛阳北至商丘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和沉积厚度的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6分)
答案 (1)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2)特征:自西向东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沉积厚度逐渐变薄。
原因:黄河流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搬运能力逐渐减弱,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越往冲积扇外缘,沉积物质逐渐减少。
15.(2021·北京大兴区期末)冲积扇和三角洲是两种典型的河流地貌。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黄河、淮河、海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构成了华北平原的主体。
(1)指出图示区域冲积扇的分布位置,并说出影响冲积扇面积大小的因素。(4分)
黄河入海口处是黄河挟带大量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河流地貌,如图所示。
(2)说明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4分)
答案 (1)分布位置:多分布在河流出山口附近。
影响因素:河流流速;河流流量;河流含沙量;地形地势。
(2)当挟带着大量泥沙的黄河流入渤海时,黄河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黄河所挟带的泥沙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解析 (1)由图可知,冲积扇的分布位置主要在太行山的东麓河流出山口处,冲积扇的成因是河流在山区流淌,流速快,搬运能力强,到达出山口处,落差渐低,流速减缓,挟带的物质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体,所以影响冲积扇面积大小的因素主要有:河流的流速、河流的流量、含沙量的大小、地形地势等因素。(2)黄河入海口处是黄河挟带大量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河流地貌,形成原因是黄河含沙量大,挟带大量泥沙进入入海口处,由于入海口凹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缓,黄河所挟带的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2020-2021学年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地理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教案及反思,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天气的成因与气候的形成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天气的成因与气候的形成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