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部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部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教案第1页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部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教案第2页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部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教案第3页
    还剩6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部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部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教案,共68页。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阅读下图,完成下列内容。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生物。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_C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A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B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D__。
    1.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组成要素
    水文、生物、气候、土壤、地貌。
    2.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途径
    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3.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2)平衡功能。
    5.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以“图表”为抓手——图文印证·深刻直观]
    [图解考点]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借助上图,可做如下理解。
    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

    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
    水文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气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
    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
    生物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
    大气
    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
    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文、
    地形
    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
    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4.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或鱼类生存造成影响。

    [题组冲关]
    1.(2018·安徽安庆模拟)古湖泊是历史上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 000年左右,最初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湖泊,此后随着气候的变迁和海平面的变化,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因注入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如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向北推进 B.向南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在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变化过程中(  )
    A.古湖泊面积增大 B.古湖泊距海渐近
    C.河流流程加长 D.河流流速减缓
    解析:(1)A (2)C 第(1)题,古湖泊位于现在的莱州湾南部海岸线以南,而古湖泊本就是原来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而成的,说明原来的海岸线在古湖泊附近,因此可判断海岸线总体向北推进。选A。第(2)题,莱州湾南部海岸线向北推进的过程中,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使得古湖泊距海渐远,B错误;不断有河流挟带泥沙注入古湖泊,泥沙淤积使得古湖泊面积逐步变小直至消失,A错误;因为海岸线向北推进,河流由南部的源头北流入海,其流程加长,C正确;河流的流速不受海岸线变化的影响,D错误。选C。
    2.(2018·山东济南质量调研)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如图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2)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的后果是(  )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解析:(1)B (2)C 第(1)题,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循环的过程,故A项错误;④环节表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的污染物排放到大气圈中,会导致大气污染加重,故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B项正确;碳排放量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自然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人类的生产活动无法改变岩石圈物质循环,故D项错误。第(2)题,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格局,故A项错误;建设水电站后会减少洪涝灾害,故B项错误;发展火电站会导致温室气体增多,从而使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故C项正确;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大气污染,故D项错误。
    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①开采的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2)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解析:(1)C (2)B 第(1)题,①开采矿产时会对水圈造成污染;②燃煤排放的废弃物主要是CO2和烟尘,对臭氧层无影响;③为绿色植物吸收CO2,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④形成煤炭、石油,不经过变质或重熔再生作用。第(2)题,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强,全球气候会变暖。
     [以“应用”为目的——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典题示例]
    (2014·全国卷Ⅱ)如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审题指导]
    1.审图文
    题干信息“科隆群岛”→明确了区域名称;图中的图例、注记→明确了科隆群岛位于太平洋中,受海洋影响大;图中的位置信息→明确了科隆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地区,海拔低;远离美洲大陆,自然环境单一。
    2.调知识
    科隆群岛属于火山岛,远离大陆,受人类干扰少,其位置属于秘鲁寒流的影响范围。
    [答案] (1)B (2)C
    [应用指导]
    (一)从环境要素与整体环境特征的关系入手,分析区域环境总体特征的形成与变化
    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二)从环境要素发展变化的影响入手,分析区域整体环境的发展变化的成因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三)从区域间的环境联系入手,分析区域的环境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题组冲关]
    1.(2018·广东英德月考)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如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近二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2)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C (2)B 第(1)题,对比两幅图可知,降雨强度没有变化,年降水量变化较小,故A项错误;据流量曲线可知, 河流的流量减小,故B项错误;据含沙量曲线变化知,含沙量减小,D项错误;综上分析该区域植被覆盖率上升,C项正确。第(2)题,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的变化有含沙量减少、流量季节变化减小。原因可能是水库面积增加,调节了河流的流量;经济林面积增大,水土流失减少,含沙量减少。故B项正确。
    2.(2018·深圳一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Ⅰ示意研究区范围,图Ⅱ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
    A.洞庭湖平原 B.东南丘陵
    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
    (2)2001~2010年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
    A.植被类型的变化 B.土壤肥力的变化
    C.雾霾天数的变化 D.水热状况的变化
    (3)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退耕还湖 D.围湖造田
    解析:(1)B (2)D (3)A 第(1)题,一般丘陵地形林地比重大,平原地形耕地比重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排序,可判断丘陵地形大于平原地形;而东南丘陵位于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东丘陵位于暖温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年NPP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东南丘陵。第(2)题,水热状况影响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故水热状况变化会影响年NPP的波动。一般短期内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等因素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主要是夏季风带来降水,而季风气候具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故可能造成短期内的水热状况变化。第(3)题,洞庭湖平原年NPP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增强;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可判断,可能是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所致。在2001~2010年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围湖造田活动。因不同植被类型年NPP排序中农田植被大于湿地,则退耕还湖会降低年NPP。
    3.(2015·全国卷Ⅱ·节选)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解析:选D 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使水面大大减少,水循环减弱,因而大气湿度会降低,大气降水也不会增多,故A、B两项错误;珠三角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增多,众多建筑物的阻挡会降低近地面风速,故C项错误;由于水面减少,水域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变率增大,故D项正确。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山东济南一中月考)如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地表起伏大,②地表侵蚀,③植被覆盖差
    B.①植被覆盖差,②地表起伏大,③地表侵蚀
    C.①地表起伏大,②植被覆盖差,③地表侵蚀
    D.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植被覆盖差
    2.水土流失会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原因是(  )
    A.地表起伏增大,水流速度加快
    B.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
    C.土壤质地变差,粮食产量减少
    D.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护地面能力下降
    解析:1.D 2.B 第1题,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蚀,故①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使植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覆盖差;地表侵蚀后导致地表起伏变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第2题,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流河床抬高,河流中下游的排泄能力减弱,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完成3~5题。

    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② B.①
    C.③ D.④
    4.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5.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该实例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同一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整体性
    解析:3.B 4.B 5.D 第3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径流量较小、有结冰期,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径流量大,无结冰期。受气候因素影响,两河流水文特征差异很大,故选项B正确。第4题,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是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故选项B正确。第5题,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故选项D正确。
    (2018·山西考前质检)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6~8题。
    植被类型
    积雪开始时间/日
    积雪结束时间/日
    积雪日数/天
    年最大雪深/cm
    稀疏灌木
    136
    268
    132
    11.0
    草地
    135
    264
    129
    29.6
    农田
    136
    264
    128
    33.5
    建设用地
    133
    273
    140
    23.4
    注: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 cm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 cm确定。
    6.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稀疏灌木 B.草地
    C.农田 D.建设用地
    7.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
    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
    8.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
    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解析:6.C 7.B 8.A 第6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第7题,表中数据显示,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则消融速度不快,故A错误;积雪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故B正确;农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快,则C错误;高大建筑物具有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D错误。第8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 故A正确;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则B、C错误;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则D错误。
    (2018·山西模拟)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状分布。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和溶解的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如图示意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读图完成9~11题。

    9.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化作用
    10.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
    A.增加空气湿度和地表径流
    B.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
    C.阻止冰川移动
    D.拦截径流和泥沙
    11.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荒漠地区 B.沿海地区
    C.湿润地区 D.平原地区
    解析:9.B 10.D 11.A 第9题,读图,根据图中表示径流的箭头可知,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流水作用,灌丛将流水挟带的泥沙拦截,形成堆积物。第10题,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坡地,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拦截径流和泥沙,D对。有植被阻挡,地表径流不会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可能会减少,A、B错。从图中不能看出有冰川分布,C错。第11题,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植被以灌丛为主,说明是在干旱区,最可能位于荒漠地区。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8·山东临沂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马达加斯加岛(如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 km,南北长达1 700 km,东西宽约600 km,为世界第四大岛屿。2 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 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0分)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10分)
    (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10分)
    解析:第(1)题,图示狐猴分布区为热带雨林区,该处热带雨林成因是“地形+迎风坡+暖流”。第(2)题,注意是两个问题:丰富和独特。丰富可从环境多样角度分析,独特可从地域孤立而进化慢、人为干扰少角度分析。第(3)题,可以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角度分析。
    答案:(1)热带雨林。原因: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
    (2)岛屿长期与大陆远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岛屿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栖息地)、食物减少;(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狐猴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非法捕杀狐猴获利;全球气候变化,狐猴生存环境改变;(狐猴为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任答3点)
    13.读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16分)
    (2)为了综合开发本区域,拟在图中A处建大型水电站,试说明理由。(10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其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地下水水位、水土流失、气候、生态环境 、河流等方面分析。第(2)题,应主要从水力资源丰富程度和建坝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1)热带雨林。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分的功能降低,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森林遭破坏,其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加剧当地水土流失;森林遭破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以及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径流量减小、野生动物缺乏栖息地等。
    (2)A处地势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A处河道较窄,建坝工程量小,成本低。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





    读气候与陆地自然带对应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代表的自然带名称: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温带荒漠带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荒漠。
    (3)我国南疆盆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D.热带荒漠带
    答案:C
    1.陆地自然带的特点
    (1)具有一定的宽度,并呈带状分布。
    (2)相邻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3)自然带的名称指示了该自然带的典型植被,如“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温带荒漠带”的典型植被为“温带荒漠”。
    2.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
    (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等。
    (2)一种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3)两种气候对应一种自然带: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都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热带季雨林带。
    (5)注意在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荒漠带的对应中,气候使用的是“沙漠”,自然带使用的是“荒漠”。
    (二)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影响非洲大陆主要自然带的形成基础是水分。(×)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是海陆位置差异导致的。(√)
    (3)山地垂直分异中,随海拔升高,植被减少。(×)
    (4)沙漠绿洲出现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植被。(×)
    2.下列诗句中都蕴含着某种地域分异规律。试说出它们分别反映哪种规律。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提示:(1)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3)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规律。
    (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回忆已学知识(填空)。
    (1)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其原因是该纬度地带无陆地分布。
    (2)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带,其原因是地势高,热量和水分不足,不能形成热带雨林带。
    (3)美洲大陆西海岸的自然带南北延伸呈条带状,其原因是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规律
    形成基础
    热量
    水分
    水热状况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海陆分布
    海拔
    典型地区
    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中纬度地区
    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
    图示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思维线索]


    [师说考点]
    (一)影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典题示例]
    (2015·江苏高考·节选)如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图。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关键词“南迁部分路线”“依次呈现”→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2.审图文
    起点:黄河流域→自然景观为落叶阔叶林。
    终点:雷州半岛→自然景观为热带雨林。
    [答案] C

    [题组冲关]
    1.(2018·江西南昌调研)如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水热条件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自然带②—③—荒漠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能出现在(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南极洲
    (2)造成地表植被按①—②—⑤的顺序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差异 B.海陆位置差异
    C.海拔差异 D.坡向差异
    解析:(1)D (2)A 第(1)题,由图可知,自然带②—③—荒漠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导致的,南极大陆终年被冰川覆盖,大陆上各地水分条件差别不大,不会出现这一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第(2)题,由图可知,①—②—⑤自然带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导致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差异。
    2.(2015·广东高考)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解析:选A “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这里所说的分异是指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就属于这种分异规律,故A项符合题意;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故B项不符合题意;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故C项不符合题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故D项不符合题意。
    3.如图为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2)影响①→②→③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解析:(1)B (2)A 第(1)题,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是水分条件变化造成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①→②→③纬度发生变化,热量发生变化,自然带也随着变化。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师说考点]
    (一)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比较类型
    影响因素
    影响方式
    不同山体的比较
    山体所在纬度
    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山体海拔
    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同一山体不同坡向的比较 
    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坡向
    迎风坡、向阳坡的水热条件好,自然带谱更复杂
    (二)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的影响因素
    不同山体的比较
    受纬度影响
    纬度越低,热量条件越好,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高
    同一山体的比较
    东西走向 
    主要受坡向的影响
    阳坡,热量条件好,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
    可用于判读坡向,并进一步判读南北半球
    南北走向
    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同一海拔气温要高于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
    (三)雪线及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题组冲关]
    (2017·北京高考)如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下题。

    1.该山地(  )
    A.海拔3 000 m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解析:选C 海拔3 000 m左右的站点Ⅳ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故积雪不会终年不化,A错;站点Ⅰ的气温年较差大于15 ℃,站点Ⅳ则小于15 ℃,气温年较差大致随海拔升高而减小,B错;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山麓为青藏高原,海拔高于4 000 m,而图中站点Ⅰ的海拔低于500 m,所以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C对;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处板块的消亡边界,D错。
    2.(2016·江苏高考)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2)题。
    (1)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
    (2)阿尔泰山南坡(  )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解析:(1)B (2)D 第(1)题,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从下到上是荒漠带、草原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和冰雪带。材料中显示教授身后是森林,眼前是花草,往上出现积雪,说明此时位于高山草甸带。第(2)题,阿尔泰山处于大陆内部,水汽难以到达,西面临近阿拉山口,可以使大西洋水汽进入,故南面山坡降水相对较多。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师说考点]
    (一)非地带性的判断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二)主要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特点及主导因素分析
    分布特点
    典型地区
    主导因素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形起伏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地形(科迪勒拉山系)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例如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岩性差异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题组冲关]
    1.(2018·湖南十校联考)如图中甲、乙两地景观不同。读图回答 (1)~(2)题。

    (1)甲地自然带的形成取决于(  )
    A.大气环流 B.地形起伏
    C.沿岸洋流 D.海陆分布
    (2)乙地自然带的分布属于(  )
    A.纬度地带性 B.干湿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解析:(1)A (2)D 第(1)题,甲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暖湿的气候是该地自然带形成的主要条件,而该地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第(2)题,由于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乙地地处西风背风坡,降水少,其自然带分布主要受地势起伏影响,属于非地带性。
    2.(2015·江苏高考)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如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解析:(1)D (2)C 第(1)题,由图中林线高度总体上由北向南递增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热量条件好的地区林线一般较高。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即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受深入峡谷的西南季风影响,水热条件好,林线较高。第(2)题,乙地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海拔较低的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不利于林木生长。
    3.读沿某半岛甲、乙两地所作的自然环境剖面图,完成(1)~(2)题。

    (1)图中③植被带形成的原因是(  )
    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
    B.位于山脉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C.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少
    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
    (2)图中①植被带的分布反映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解析:(1)B (2)D 第(1)题,③植被带主要位于山脉(西高止山)东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为热带草原带。第(2)题,①植被带位于低纬地带、距海近且位于山脉西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非地带性现象的表现。
    [解题技法]
    解答陆地自然带非地带性题目一般可从“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个角度分析。
    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图表专攻(八)
    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垂直自然带谱图多以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及其影响因素。

    [常考图示]

    图1 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
    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图2 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示意图

    图3 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判读技巧]
    (一)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二)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三)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四)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五)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六)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典例示法]
    (2015·山东高考)如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2)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解题示范]
    —————————————————————————————————————

    [答案] (1)C (2)B
    —————————————————————————————————————
    [应用体验]
    1.(2018·湖南株洲一模)读我国甲、乙两山地东南坡植被对比图,回答(1)~(2)题。

    (1)图中看出甲山海拔比乙山高,但植被类型比乙山植被类型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山降水比乙山少
    B.甲山纬度较乙山高
    C.甲山坡度较乙山小
    D.甲山太阳辐射比乙山强
    (2)乙山可能位于(  )
    A.湖南 B.河南
    C.安徽 D.台湾
    解析:(1)B (2)D 第(1)题,图示甲山与乙山相比,甲山缺少热带季雨林。依据基带反映当地气候类型可判断,可能是甲山位于亚热带地区,而乙山位于热带地区。甲山纬度高于乙山,故B项正确。第(2)题,乙山有热带季雨林,必然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四个备选项中唯有台湾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故乙山可能位于台湾。
    2.(2016·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如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 m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1)A (2)C 第(1)题,由材料“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可大致推断磷高累积区土壤水分条件较好,且气温较低、流水侵蚀轻微;结合图文信息可知题设所问的磷高累积区位于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海拔约4 000 m区域,可知其海拔高,气温较低,不会发育常绿阔叶林带或者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而其土壤水分条件好,可推知其应发育高山草甸带。第(2)题,和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 m处(磷累积量远小于磷高累积区)土壤水分条件较差,且气温较高、土壤侵蚀更严重,故选C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广东梅州一模)如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可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
    解析:1.D 2.C 第1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则D正确。第2题,读图,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A表述正确。图中丙、乙、己植被类型变化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则B表述正确。图中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差异,不能表示海拔高度的影响,不能表示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C错误。图示表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D正确。
    (2018·湖南益阳调研)如图为某山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3~5题。

    3.该山地最有可能位于(  )
    A.非洲 B.欧洲
    C.南极洲 D.澳大利亚
    4.图中自然森林是(  )
    A.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阔叶林
    5.①~④四地中积雪厚度最大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3.B 4.A 5.B 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积雪范围最低海拔为2 200~2 300 m,海拔较低,且西侧雪线较低,说明西侧为迎风坡。欧洲北部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雪线低,且西侧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最符合题意。第4题,图中植被的分布规律是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森林、草甸、积雪,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可知,草甸以下分布的是针叶林。第5题,通过对图中信息的分析可知,该山地西侧为迎风坡,降雪较多,四地中②地等高线最稀疏,坡度较小,且位于凹坡,利于降雪的积累,因此①~④四地中②地积雪最厚。
    (2018·郑州二模)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 000 m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回答6~8题。

    6.图示山地都有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针叶林
    7.与图中28°N以南山地有无针叶林存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海拔
    8.下列山地中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的是(  )
    A.莽山 B.武夷山
    C.神农架 D.宝天曼
    解析:6.A 7.C 8.D 第6题,依据图例,可看出图示山地都有常绿阔叶林。第7题,图示28°N以南山地中,有针叶林分布的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没有针叶林分布,而东西部的主要差异是降水量,故C正确。第8题,依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类似于当地水平自然带分异规律,可判断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图示宝天曼纬度最高,则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
    (2018·湖南岳阳二模)如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读图完成9~11题。

    9.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  )
    A.1 800~1 900 m B.1 900~2 000 m
    C.2 000~2 100 m D.2 100~2 200 m
    10.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
    ①喜光 ②抗风 ③喜湿 ④耐寒 ⑤喜阴 ⑥耐贫瘠
    A.①⑥ B.②③
    C.③⑤ D.④⑥
    11.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力增强 B.封山育林
    C.降水增加 D.气候变暖
    解析:9.A 10.C 11.D 第9题,图示四条折线都是在1 800~1 900 m林带比重最大,故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1 800~1 900 m。第10题,图示林带比重,阴坡高于阳坡,迎风坡高于背风坡,故可推断该森林植被喜湿、喜阴。第11题,高山苔原带因海拔高而气温低,不适宜森林生长,故其主要制约森林生长的因素是气温;但近年来森林增长趋势明显,说明气温有所改善,即气候变暖是主因。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4·上海高考)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28分)
    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

    (1)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8分)
    (2)阐述图中B、C、D三地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12分)
    (3)以C地所在的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8分)
    解析:第(1)题,A、B两地都位于大分水岭东侧,都较湿润,差异是纬度导致的热量不同。第(2)题,B、C、D三地纬度差异不大,但B在大分水岭的东侧迎风坡,C在背风坡,而D在大陆西岸,故所受大气环流不同。第(3)题,C地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自然带为热带稀树草原带,所以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
    答案:(1)类型: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纬度不同,获得热量不同。
    (2)水分差异:B、C、D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地处于迎风区,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D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水汽含量较低,因此降水量最低。
    (3)C地位于热带稀树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
    13.读图及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材料二 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8分)
    (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多,试分析其原因。(10分)
    (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单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10分)
    解析:第(1)题,自然带差异可从自然带多少、具体类型及分布海拔角度比较。第(2)题,注意问题包括三方面:地广、质优、种类多,可从气候及地形角度分析。第(3)题,结合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即可回答,注意气温变化是其转场的根本原因。
    答案:(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2)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热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
    (3)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
    评价: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


    阶段验收
    命题热点(一)——气候

    每年的高考命题中都涉及到与气候相关的知识点,且出题的角度越来越富有新意,由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主要特征,转向到用气候知识解释与人类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地理现象,进而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地理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考查,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梳理气候类高考命题的主要特点。

    [例1] (2017·全国卷Ⅱ)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1)~(3)题。
    (1)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3)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解析] 第(1)题,“刀耕火种”是一种热带地区的原始农业,是将一个区域的原有植被燃烧,使土地裸露,然后在裸露的土地上种植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方式。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古埃及人只能在没有植被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则表明尼罗河泛滥区植被缺失。第(2)题,据题中信息可知,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为河流上游地区,泛滥沉积物具有季节性,故降水具有季节性;尼罗河为世界最长河流,河流泛滥说明水量大,故年降水量大。第(3)题,据材料可知,6~10月尼罗河洪水泛滥,此时期不能进行农业生产活动,11月到次年5月为枯水期,淤泥裸露,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不是“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的周边地区,并且植物的耕种都是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不适合尼罗河泛滥区;热带草原气候区6~10月为湿季,为农业生产期;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和多雨,可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答案] (1)D (2)A (3)B
    [析考题·明考向]
    1.知识考查面广:本题组借助人们熟知的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基础——农耕文明的发展,综合考查了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且进一步考查了人地关系发展特点等相关知识,知识的综合性考查特点突出,命题的切入点比较独到,思维含量大,能力要求比较强。
    2.命题形式典型:本题组延续了这两年的命题风格,是典型的材料阅读类的命题形式,要求考生以纯文字的阅读,从文字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通过解读文字材料选出正确答案。题干文字语句组织精炼,信息丰富,对考生的阅读功底要求较高。
    3.体现核心素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如今高考命题的重要着眼点。本题组的第(1)、(3)题侧重对“人地协调”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第(1)题通过“耕种方式”考查“地对人的影响”,第(3)题通过“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应与当地地理环境相协调一致,考查“人与地如何协调”,要求考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懂得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串知识·成系统]
    气候是区域环境中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区域的气候特征、分布及其变化可以影响到区域的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发展变化,综合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可以构建以气候为主的知识联系。
    1.气候分布及特征——影响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变化——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
    区域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影响区域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变化特征,进而影响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其中气温的分布与变化影响河流的冰雪融水补给状况及结冰期的有无及长短;降水的分布与变化影响河流的分布密度、径流量的大小及变化特点。
    2.气候分布及特征——影响植被分布类型——影响农业发展类型
    区域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影响区域的自然带类型,从而影响区域的植被分布类型、植被的生长特点,进而影响区域农业的发展类型。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分布有温带草原带,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决定了农业的主要发展类型是畜牧业。
    3.气候分布及特征——影响外力作用形式——影响区域地表形态的发展——影响区域人类活动方式
    区域气候特征决定了区域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从而决定了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形式,进而影响区域地表形态的发展。如干旱气候区因温差较大,降水较少,常常是风力作用占主导,风力的侵蚀、堆积地貌广泛发育;而湿润气候区,因降水较多,而流水作用比较强盛,多流水侵蚀、堆积地貌;而高寒气候区,则是冰川作用比较普遍,冰川地貌广布。不同区域的地表形态影响了区域的人类活动方式,如河流堆积地貌区多成为人类的聚居地,风蚀地貌集中分布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常常成为人类的旅游观赏地等。

    [例2] (2017·北京高考)如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3)题。

    (1)据图可知(  )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
    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
    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
    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
    (2)该区域(  )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
    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
    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
    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3)芒种至小暑期间(  )
    A.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
    B.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
    C.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长
    D.“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清明节之前35°N以北地区降水较少,故不是各地都阴雨连绵,A项错误。5月起35°N以北地区降水增多,说明雨带开始北移,B项正确。秋高气爽的天气常出现于我国北方地区,即35°N以北地区,C项错误。伏旱天气一般出现在我国长江流域,即35°N以南地区,D项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该区域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量较大,则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A项正确。我国东部季风区主要属于外流区,B项错误。我国东部降水主要受季风影响,C项错误。该区域南部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南部大于北部,D项错误。第(3)题,芒种至小暑期间,该区域处于夏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小,A项错误。塔里木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冰雪融水多,为丰水期,一般不会出现断流,B项错误。芒种至小暑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京纬度高于上海,故北京白昼时间比上海长,C项正确。此时南极有极夜现象,南极科考一般选择在极昼期间,D项错误。
    [答案] (1)B (2)A (3)C
    [析考题·明考向]

    本题组主要借助区域降水量变化图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分析该题组的设问形式可知,该题组主要围绕气候这一考查主体,从不同的维度对其进行了纵向深化考查。
    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判断各地不同时段的典型气候现象
    题干信息显示图示的我国区域地跨10个经度,图中显示该区域的纬度范围及不同纬度地区的降水量的年内分布状况。分析第(1)题中的四个选项,结合相关基础知识及分析图示可知,春分(3月21日)之后紧跟的节气是清明,图中显示清明节之前30°N以北地区为多晴朗天气,降水少;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图中也正显示出了5月以后,纬度较高地区的降水增多;进入秋季后,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秋高气爽的气候现象,因此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是错误的;在我国,伏旱现象主要出现于35°N以南的长江中游地区。
    2.依靠综合思维,分析区域气候的特征判定区域范围
    在分析第(2)题时根据该区域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先定位了区域位置,之后明确区域内特征。我国东部季风区绝大部分属于外流区;主要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东部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大;人口密度南部大于北部。
    3.着眼于地理实践力,分析某时间段内不同区域的气候现象的判读应用
    根据二十四节气先后顺序,芒种、夏至然后就是小暑,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则可知芒种至小暑期间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塔里木河蒸发量大,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也大,不会出现断流;南极科考选择南极地区极昼时进行考察,所以我国“雪龙号”科考船是在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抵达南极大陆。
    [串知识·成系统]
    1.影响气候的因素

    2.气候的描述
    (1)分析气候特征的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描述气候要指出冬夏气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气温的日(年)较差大(小)。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
    (2)分析气候分布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等。
    (3)分析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纬度位置、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方面入手。
    (4)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常要表述雨热是否同期,光照强弱,气温日较差大小,热量和降水的多少等。
    [多知一点备高考]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速记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例3] (2017·全国卷Ⅱ)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如图所示)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
    A.冰雪路面 B.湿滑路面
    C.松软路面 D.干燥路面
    (2)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解析] 第(1)题,据区域图可知,芬兰伊瓦洛位于极圈以内,为寒带地区;离海洋较近,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轮胎测试的时间为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此时地面为冰雪覆盖。第(2)题,轮胎测试时期为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此时期极圈内有极夜现象,故该地不可能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极夜期间只能在夜间进行轮胎测试;受极地东北风影响,冷空气来源方向主要为东北方;4月,芬兰伊瓦洛地区出现或接近极昼,12月出现极夜现象,白昼时长的最大差值大于12小时。
    [答案] (1)A (2)B
    [析考题·明考向]
    该题组通过“汽车轮胎性能测试地及测试时间的选择”这一新颖的命题情景展开,按照“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这一线索进行设问,凸显对地理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考查。试题分析如下。
    1.区域认知:主要依据题图的分析来体现。图中明确了芬兰的伊瓦洛的纬度位置,主要位于68°N~70°N之间,说明纬度较高,气候较为寒冷,由此可对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对道路环境的影响进行认知。
    2.综合思维:主要通过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来体现。知道了芬兰的伊瓦洛的纬度位置,就可推知其冬季的气候寒冷,降水以冰雪为主,因此道路多冰雪路面;该地位于北半球北极圈以内,会出现极夜现象,由此可推知一些冬季的人类活动常会在夜间进行。
    3.地理实践力: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影响的状况来体现。汽车轮胎性能的测试主要目标是测试轮胎的摩擦力,一般情况下,轮胎的摩擦力越大,汽车行驶的安全越有保障,而高纬度极寒环境下的冰雪路面因其表面光滑,摩擦力相对较小,在此路面上进行轮胎性能测试,可以为高品质的轮胎设计制造提供很好的参数依据,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有用的地理”这一核心。
    [深思维·巧备考]
    引入新情景,对气候类相关内容的高考命题考查是近年来频频出现的考查形式,由于新情景的设置,往往会使部分考生不能准确判断出命题考查主体,导致思维出现偏差,解题出现失误,分析近年来的高考命题特点,对气候类知识的新情景命题考查,我们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集中于气候及其自身要素表现方面的新情景考查
    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不同,气温、降水的分布及其变化特征不同,气候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关于天气气候的新说法、新情景。如“不同季节的穿衣指数”、“不同地域入秋时间”、“各地气候舒适度分布”、蜂蜜生产中的“追花夺蜜”现象、旅游活动中的“赏红叶指数”、“冰雪运动地的分布”、“候鸟迁徙时间”等。
    2.体现气候对区域自然环境影响的新情景考查
    气候是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主导环境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变化极大的影响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因此借助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通过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考查气候相关知识的新情景考查也层出不穷。如通过植被景观的展现(猴面包树分布、草原分布等)和地表景观的展现(典型地貌景观、沙漠戈壁、冰川广布等)对气候进行考查。
    3.利用气候影响下的独特人类活动现象考查
    不同气候区的人类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人类活动现象,由此进行关于气候的新情景考查也屡见不鲜。如爱斯基摩人住冰屋、借助雪爬犁出行现象;阿拉伯人的白色长袍穿着、独特民居;华北地区的四合院的布局;江南地区的古镇水乡等。

    命题热点(二)——地貌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环境要素,是历年高考中的命题考查重点,纵观历年的命题考查,不难发现分析判断地貌类型,探究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评价不同地貌类型产生的各种影响是高考的主要考查方向。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高考真题,探寻命题规律,完善答题思路,进而做到从容快速答题。


    [例1] (2017·全国卷Ⅰ)如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 mm。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 mm。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 mm   B.约为2 000 mm
    C.约为210 mm D.远小于210 mm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解析] 第(1)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与年均降水量相当。该地年均降水量仅为210 mm,因此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为210 mm。第(2)题,由图可知,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水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由于水分储存量小,实际蒸发量最小。第(3)题,虽然是耐旱植物,但注意是“大量种植”,依然会消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
    [答案] (1)C (2)A (3)B

    [析考题·明考向]
    该题组借助某闭合流域的剖面图,展示了流域的地貌构成,综合考查了气候、地貌、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对考生的知识综合迁移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分析该题组的命制,可得出以下特点。
    1.设问精巧:主要体现在第(1)问和第(3)问上,在设问中巧妙地隐含了答题关键信息“面积多年稳定——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相等”“大量种植——消耗水资源”,只要找准关键点,答题思路便可一目了然,由此可看出高考设问的精巧性。
    2.思维灵活:本题第(2)问考查流域内实际蒸发量最小的部位,实质是对“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的考查。考生在回顾影响蒸发量的因素时,同时要结合图示,联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是高考的命题趋势,这就要求考生思维一定要活,做到知识聚焦于课本,应用发散于生活。
    [串知识·成系统]
    1.不同的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
    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海拔越高相对温度越低,山区的昼夜温差要明显高于平原地区
    降水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如天山山脉北坡降水明显比南坡多
    气候类型
    大致同一纬度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有截然不同的气候形态

    2.不同的地形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河流的流速
    相对高差越大,水流速度越快,越适合发电而不利航运。中上游山区地段的河流流速较快,下游平原河段的流速较缓
    河流的流域地势
    一般而言,河流源于高原、山地,故上游地势陡峻,下游相对地势较缓
    河流的水量
    一般山地地势高,支流多,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支流多汇集为干流,故山区的河流水量较小,流经河流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流水量较大

    3.不同的地形地势对人类的影响
    耕作方式
    在平整土地上(主要是海拔0~200 m的平原地区)一般采取大片、范围广的耕地,而相对破碎的平整地形(江南水乡水网密布,土地相对破碎)采用小块、分片的耕地形态(多为水田),崎岖的丘陵或山地上,只要坡度适宜就可以开垦梯田,扩大有效耕地面积,解决粮食问题。
    聚落结构
    大江大河的三角洲多为人类聚落集中分布地,山区聚落沿着山谷条形、零散分布,或是集中于山区某一相对平整之处。在山区建房时还需注意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的危害),居山涧,择高而居。
    具体生活习惯
    不同的地形区,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不同,体现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例2]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第(2)题,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第(3)题,由材料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因此土层浅薄,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答案] (1)C (2)B (3)B
    [析考题·明考向]
    该题组首先阐释洪积扇的形成过程与位置,然后按照“贺兰山洪积扇的分布成因→堆积物特点→对耕地分布的影响”的线索递进式展开考查,知识纵深拓展面广,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就该题组本身的命制而言,还体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材料选取“鲜活”:贺兰山这一区域就在我们身边,考生熟知程度高,加之材料对“洪积扇”的解释,有利于激发考生对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成因与特点的探究兴趣,也体现了地理学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命题设置“灵活”:本题设问从不同角度考查洪积扇的特点及成因,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将所学知识和图文信息进行了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串知识·成系统]
    1.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气候地貌)
    (1)冰雪气候地貌:
    ①冰川气候地貌:位于极地和高山地区,年均温低于0 ℃,外力以冰川作用为主,因此大陆冰川气候地貌地区多堆积地貌;而山岳冰川气候地貌则以冰蚀地貌为特色。
    ②冰缘气候地貌:又称冻土地貌,位于冰川边缘的地区,外力以冻融作用为主,因冻融作用能破坏岩石,松散沉积物,使冻土层发生形变,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如石海、石河、冰丘等。
    (2)湿润气候地貌:主要分布在中纬和低纬地区,年均温在10 ℃以上,年降雨量在800 mm以上,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外力以流水作用和风化作用为主,如近赤道区域,终年高温多雨,化学风化活跃,淋溶作用强,发育铁铝型深厚的红色风化壳。
    (3)干旱气候地貌:主要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温带大陆中心,气候极为干旱,年降水量少于250 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物理风化强烈,主要的外力是风力作用,形成干旱区的各种风蚀和风积地貌。
    2.我国气候地貌分布的地带性
    (1)从大范围来看,大致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一线以西以北地区,气候干旱,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形成我国西北干旱荒漠为主的地貌景观。
    (2)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以化学风化为主,流水作用是本区主导外营力,为湿润气候地貌景观,如江南地区,高温多雨,化学风化强烈、淋溶作用强烈,形成广泛分布的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和典型的大规模的岩溶地貌。
    (3)东北地区,地处高纬,气温冷湿,发育冻土地貌。
    (4)我国西南的高山、高原地区,地高天寒,冻土地貌、冰川地貌为其特色,如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
    3.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1)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如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植树种草降低侵蚀速度;大量引水入渠导致河流侵蚀、堆积过程发生变化等等。
    (2)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如围河、围湖、围海造田把水域变成陆地;采挖矿石造成地表塌陷,堆放矸石、尾矿或废矿形成人造丘岗;修建山区水库变河谷侵蚀环境为库区堆积环境等等。


    [例3] (2016·江苏高考)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画①显示有高大的山脉、幽深的峡谷,与丘陵地形特征不符合,排除;画②显示平地上的孤峰,是喀斯特地貌景观,排除;画③显示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属于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排除;画④显示有低矮的丘陵,以及河流、小船等,符合我国江南丘陵景观特征。故选D项。第(2)题,画③描绘的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后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因而其形成原因为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故选C项。
    [答案] (1)D (2)C
    [析考题·明考向]
    本题组借助我国山水画作品这一新情景,用其内容表现作为命题背景,重点考查了地貌景观特征判断及其成因分析等相关知识。突出了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该类试题形式的考查在近几年高考中时有出现,由于新情景的设置,往往会使部分考生不能理清解题思路,找不准解题切入点导致失分。分析近年来的高考命题特点,对地貌类知识的新情景命题考查,我们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依赖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展现解题信息的新情景考查
    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即可以反映区域的地质构造,也可以反映地表的地貌构成,并通过地质变化过程,将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形成建立知识联系,这也就是此类命题新情景设问的命题着力点。
    2.借助景观图片、书画作品、遥感图片等一些图片展现解题信息的新情景考查
    地貌景观图片、我国的山水画作品、遥感图片或素描图等图片,可以充分反映出某地的地貌景观状况,分析判断地貌景观特征,分析其成因,并进一步分析外力作用形式和内力作用表现形式是此类新情景命题的主要着力点。
    3.凭借区域分布图承载解题全部信息的新情景考查
    区域分布图中可以展现区域的地形组成,通过河流的分布展现区域的地势特征,或通过交通线路的分布以及城市聚落的分布状况来反映地貌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往往在设问方面出其不意,常常由对地貌形态的分析,逐步转移到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的考查上。
    [深思维·巧备考]
    分析地表形态成因的基本思路
    第一,根据“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进行地形分析时,要从内、外力两个角度进行,切不可遗漏。例如,横断山脉山高谷深的原因,一方面受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导致地壳上升,另一方面受流水侵蚀的影响。
    第二,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被上述思维定式迷惑。例如,有关黄土高原的问题,若问黄土高原的成因,则要从地壳抬升与黄土的风力沉积两方面来回答;若问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成因,则要从流水侵蚀角度来回答。
    第三,从地理学科综合性特征出发来思考问题。例如,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与河流流速、流量、含沙量、海水运动等有关,而流速、流量等河流水文特征则受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影响。

    命题热点(三)——河流
    近几年高考中,对本部分的考查频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借助变式图和景观图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产生的影响,借助于区域图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高考对河流的考查角度较广,往往会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相结合,通过分析河流特征来解释与人类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地理特征,进而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河流类高考试题的考查,可按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梳理,挖掘命题规律,探寻知识联系,构建答题思路。


    [例1] (2015·四川高考)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NO,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会增加河水中的PO。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的NO和PO的浓度数据。读表回答(1)~(2)题。
    河流
    NO(μmol/dm3)
    PO(μmol/dm3)

    32.9
    0.6

    78.5
    1.6

    17.5
    0.2

    121.0
    0.4
    (1)表中代表亚马孙河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O和PO的浓度(  )
    A.均显著增加
    B.均不会增加
    C.NO减少PO增加
    D.NO增加PO减少
    [解析] 第(1)题,比较四条河流,亚马孙河流域人烟稀少,工农业生产落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最少,农业化肥使用量也最少,因而河水中的NO和PO浓度最低,对应表中的河流③,故选C。第(2)题,黄河下游以“地上河”闻名,河床高于两岸,两岸地表径流难以汇入黄河,因此,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后,NO和PO的浓度均不会增加,故选B。
    [答案] (1)C (2)B
    [析考题·明考向]
    该题组借助河流河水的污染状况分析,显性考查区域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隐性考查区域工农业生产、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等相关知识。通过统计表格的分析,体现了对考生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查。综合分析解答过程,可以看出该题组的命制具有以下特点。
    1.设题情景新颖:通过明确河水污染物的来源和污染物的种类,对考查主体“环境保护”进行了定性,通过统计表格中的统计数字的比较,对河水污染状况进行了定量表示,切中生产生活热点,进一步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2.切入角度独特:该题文字及图表资料体现的均是环保方面的内容,但设问却是从对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状况的分析上切入,考查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切入角度比较独特。
    3.素养考查全面:题中明确了世界上四条著名河流,体现了对“区域认知”的考查;河流径流量与污染物质含量成负相关。根据亚马孙河的径流量大小,沿岸地区的经济状况,可以判断污染物质含量最少的是亚马孙河流域。根据黄河水系特征,下游是地上河,几乎无支流注入。分析第(2)问时要注意条件,只考虑河流补给,就是不考虑排放污染物情况,也不考虑河流的支出情况,河流中NO和PO离子的浓度不会变化,以上分析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的考查。通过试题会使考生形成一定的环保观念,体现了对“人地协调观”的考查。
    [串知识·成系统]
    1.河流与地貌发育
    (1)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型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
    (2)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
    (3)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2.地形对水文的影响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地形类型、地势落差、坡度决定河流流速、支流发育情况。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3.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1)多雨型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汛期,有时易出现洪涝灾害。
    (2)干旱型气候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最高的夏季,流量最大,出现汛期。
    (3)气温较低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 ℃以下,河流出现结冰期。冬季寒冷而漫长的地区,河流冰期较长。气温较高地区:冬季气温高于0 ℃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
    4.植被对水文的影响
    植被对河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决定河流的含沙量、调节河流的径流量变化。植被茂密,河流的含沙量小,汇水速度慢,径流量变化小;植被稀疏,河流含沙量大,汇水速度快,易给中下游地区带来洪涝灾害。


    [例2]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2)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格。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阶段
    时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第一阶段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
    20世纪20~80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解析] 第(1)题,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水文特征。罗讷河上游位于瑞士境内,主要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其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径流的季节变化大。春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冰川消融,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位于法国境内,其流域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较小,径流量变化不大。地中海沿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河流汛期为冬季,枯水期为夏季。第(2)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整治措施及其作用。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可以加快洪水下泄,从而达到防洪的目的,同时也具有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发电,同时起到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而整理河谷滩地是土地开发的重要措施。第(3)题,罗讷河流域面积广,跨越行政区多,涉及部门众多,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可以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全流域的综合治理。第(4)题,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可以减缓河流流速,增加湿地面积,增强河水的自净能力,从而起到恢复河流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的作用。
    [答案] (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析考题·明考向]
    该题以罗讷河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流域的治理与开发,具体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流域的治理措施、河流生态的恢复等相关知识点,对知识点的考查较深,综合性较强。通过对试题的分析,该题命题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设问方式“创新”:本题第(2)问一改以往简答式设问,通过表格形式呈现设问内容,选择式填空,切口小,降低了试题难度,规范了答题思路,可谓是高考试题的一次创新。
    2.辩证分析“精妙”:第(2)问中的“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是完全对立的,且第(4)问要求分析“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时代不同,应对措施不同甚至相悖,这就要求考生做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
    3.探究意义“深远”:“国立罗讷河公司”的成立和我国实施的“河长制”不谋而合。2016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公布,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由此可见,该题探究意义深远,时代气息浓烈。
    [串知识·成系统]
    关注高考河流命题的几种形式
    1.关注河流功能,考查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
    河流是影响城市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早期城市的形成受河流影响最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一般都是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河流功能主要表现为供水、水运、军事防卫、旅游四个方面。因此,我国南方多沿河设城。沿河设城的区位类型主要有:①位于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便于货物转运),如赣州市;②位于河流交汇处(大量人流物流在此处集散、中转),如武汉;③位于河口(河流腹地宽广),如上海市;④河流曲流处或河心岛(天然河面利于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⑤位于过河点位置(渡口),如伦敦。
    2.关注河流特征,考查对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描述及成因分析
    河流特征可分为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描述河流水文特征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①水量大小;②水位季节变化大小;③汛期及长短;④含沙量大小;⑤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⑥水能。河流水系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③支流数量及其形态;④河网密度;⑤落差或峡谷分布。
    3.关注河流航运,突出对河流航运条件分析的考查
    河流航运作为交通因素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三峡水库的建成,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宽,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川江的航运条件。河流航运价值受航运条件影响,评价河流航运条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气候,降水影响水量,决定河道的宽度、河流水位,气温影响冰期,河流是否四季通航;②地形,落差大小,有无礁石,决定水流是否平稳,主要出于对航行安全的考虑;③通航里程的长短。总之,江阔水深,水流平稳,通航里程长是河流航运的有利条件。注意,有的河流航运条件好,如亚马逊河,但航运价值并不高,主要原因是该河流域内是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鲜有人居住。因此河流航运是否发达,航运价值是否高,还受其流域或沿岸人口、城市、经济的影响。

    [例3] (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首先明确该题要从河水腐殖质多和含沙量少两个方面回答,其次注意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流域的主要差别:一是有无沼泽,二是流域等高线的密集程度。腐殖质是生物遗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因此分析腐殖质多的原因既要考虑当地有适合大量生物生存的气候条件,又要考虑有腐殖质形成的场所即沼泽;河流含沙量少的原因,一方面从不利于泥沙产生的地形条件考虑,另一方面从沼泽对泥沙沉积的影响考虑。第(2)题,“桥”属于跨河交通设施,因此河上很少有桥的原因要从建桥的不利条件、建桥后的不利影响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其需求较小等角度分析。第(3)题,该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先要明确观点,理由与观点要一致。若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及社会、经济意义角度回答,若不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后给当地居民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角度回答。
    [答案] (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析考题·明考向]
    1.设题新颖,核心突出:该组试题以文字材料构建真实情景,信息呈现方式较为新颖,同时也切合了中学地理应贴近生活、“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课程标准理念。以地球上某一区域为切入点,分别考查了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等高中地理主要知识点。
    2.区域认知,信息全面:分析试题图示区域时,可抓住“两岸植被繁茂”“岸边的沼泽”、图中的纬度、等高线等信息,可推断出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自然环境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平原丘陵地形、河流沉积作用强等;社会经济特征——人口少、经济落后等。
    3.综合思维,逻辑清晰: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可抓住文字材料中“两岸植被繁茂”,图片材料中的纬度、等高线等信息,从流域内的气候、地形、外力作用等方面回答。分析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可结合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从桥梁建设的难度、资金、技术、以及该区域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修建桥梁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等方面做出回答。
    4.地理实践,人地协调:区域环境特征影响甚至是决定了区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该地区是否应该拓展旅游观光业,考生可从该区域发展旅游观光业的条件和发展旅游观光业可能给该地带来的影响等方面作出辩证分析。
    [深思维·巧备考]
    河流是聚落发展的起点,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高考命题的关注点。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河流一般是作为资源特征而出现的。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中,对河流相关知识进行命题考查的新情景层出不穷,综合人类生产、生活的实际,在今后的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命题方向或方式。
    1.关注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相互影响的新情景考查
    河流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河流流域出现的许多自然地理现象都或多或少的与河流本身的自然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一些河流的自然现象的描述常成为高考命题的新情景,如河流沿岸的一些典型地貌的形成(蛇曲现象、河岸崩塌、河谷沿岸的沙丘等)、河流上出现的特殊水文现象(瀑布分布、一碗河水半碗沙、洪涝现象等)、河流流域的重要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大马哈鱼的洄游、冷水鱼的分布、冬季河冰上捕鱼等)。
    2.关注河流与人类活动方面的相互影响的新情景考查
    河流流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河流即影响了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影响了河流。因此应重点关注一些有关人类活动与河流关系的新情景。如考古发现的河流沿岸的古村落遗址分布、我国水乡古镇的分布、重要交通运输线路与河流的关系、河流不同河段的人类农业生产方式、河流漂流运动、矿产分布与河流侵蚀和堆积的关系、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等。
    3.关注河流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整治
    河流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同时河流也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因此一些区域的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整治案例常会成为高考命题的新情景。如一些重要流域的水能资源的开发方式、河流航运开发、水库的建设与旅游发展、河口地带的湿地开发等。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8·江西模拟)扎日南木错位于藏北高原南部高寒草原地带,湖水蔚蓝,透明度好,但水生生物少,只在湖体局部浅水区有茂密的水草和藻类生长。如图为扎日南木错等深线分布图。完成1~2题。

    1.该湖(  )
    A.为淡水湖
    B.东西最长距离可达80km
    C.最可能为构造断陷湖
    D.甲河在入湖河流中输沙量最大
    2.最可能有水禽觅食的水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C 2.A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湖位于藏北高原南部高寒草原地带,该地降水少,属于咸水湖;图中显示,该湖东西长度大约相差0.5个纬度,由此可大致计算出东西最长距离小于80 km;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壳运动活跃,因此该湖最可能为地壳运动导致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甲河河口地区等深线密集,说明该处坡度较大,水较深,因此在该处泥沙沉积较少,所以甲河输沙量较小。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①处等深线稀疏,说明水深较浅,坡度较缓,适合水禽觅食,同时沿岸有多条河流(乙、丙、丁)注入,除了带来丰富的泥沙外,也能够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使得该处浮游生物较多,鱼类资源等水生生物较多,食物充足。
    如图为某河流域部分地区地层分布图,图中PQ距离为5 cm。在P处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2′,Q处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6′,某日观测到太阳在正南方向时,国际标准时间为4点整。读图完成3~5题。

    3.P点经度及该图比例尺分别是(  )
    A.90°E 1∶148 000 B.90°E 1∶74 000
    C.120°E 1∶148 000 D.120°E  1∶74 000
    4.下面能正确反映沿MN线地形剖面图和地层分布状况的是(  )

    5.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角度分析,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流域内总体上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②流域降水的水汽源自植物蒸腾 ③流域内河流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 ④城市化使该流域径流量增加 ⑤流域的河流促进了该地区平原的形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3.C 4.A 5.B 第3题,在北半球,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通过两地的仰角可以计算出两地纬度相差4′,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约111 km,可知两地距离大约为111/15 km,已知PQ图上距离为5 cm,故其比例尺大约是1∶148 000 ;某日观测到太阳在正南时,该地地方时为12:00,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为4点整,可以推算当地经度是120°E。故选C。第4题,N海拔高度应为50 m,M海拔高度应位于50~60 m之间,a~e岩层越来越老,说明M是背斜顶部,N是向斜的顶部,岩层向N方向倾斜,故选A。第5题,从经纬度可以判断图中的区域为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地区,流域内总体上降水量大于蒸发量,①对;流域降水的水汽源自海洋水蒸发,②错;流域内河流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③对;城市化使该流域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但对该流域总的径流量没有影响,④错;流域的河流冲积形成了该地区平原,⑤对。故选B。
    杨先生从吉林省长春乘飞机到云南省昆明参加会议,如图为机票信息。回答6~7题。

    6.杨先生从昆明返航时发现因雾机场起飞时间出现延误,昆明长水机场此时大雾多发原因可能为(  )
    A.海拔高气温低 B.谷底冷空气下沉
    C.冷锋过境降温多雾 D.空气湿度大
    7.杨先生返程过程中发现飞机飞行时间比预定时间缩短,可能原因是(  )
    A.西风强劲 B.返程路程短
    C.天气晴朗 D.对流较弱
    解析:6.B 7.A 第6题,由题可知,杨先生从昆明返航时,飞机起飞时间段大雾多发,由图中信息可知,昆明长水机场大雾多发的时间为7:55左右,从时间上来看是早晨,多雾原因主要考虑近地面气温低,昆明地区云贵高原海拔高但是并不是影响气温日变化的原因,而考虑的是云南地形崎岖,谷底冷空气下沉,山谷在早晨多雾。第7题,首先定位长春昆明为东北-西南方向,昆明返程方向向东,根据我国位置主要是中纬度地区,高空以西风为主,所以考虑西风强劲。
    如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等干燥度线分布图,干燥度即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4条等干燥度线的数值关系是(  )
    A.a>b>c>d B.ab,c

    相关教案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部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教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部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教案,共93页。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部分 第一章 行星地球(含地球和地图) 教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部分 第一章 行星地球(含地球和地图) 教案,共117页。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部分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教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部分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教案,共3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