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3章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 学案
展开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课程标准 | 核心素养目标 |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 1.通过绘制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地理实践力) 2.结合资料,掌握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3.分析图文材料,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综合思维) |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三圈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①气压带(北半球)
气压带 | 分布 | 形成 |
|
A | 赤道低压带 | 南北纬5°之间 |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
C | 副热带高压带 | 30°附近 | 高空空气堆积下沉 |
E | 副极地低压带 | 60°附近 | 近地面气流上升 |
G | 极地高压带 | 极地地区 | 终年寒冷,空气 堆积下沉 |
除赤道低压带外,其余气压带在南北半球各有1个,关于赤道对称分布,全球共7个气压带 |
②风带(北半球)
风带 | 分布 | 风向 |
|
B | 东北信风带 | 赤道~30°之间 | 东北风 |
D | 盛行西风带 | 30°~60°之间 | 西南风 |
F | 极地东风带 | 60°~90°之间 | 东北风 |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各风带风向与北半球不同,全球共6个风带 |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特别提醒](1)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幅度和范围大约是10个纬度,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和范围。
(2)根据气压带、风带位置可以判定季节,反过来也可以根据季节判断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和位置。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大。
(2)分布
时间 | 原因 | 陆地 | 海洋 |
7月 | 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 亚洲低压 | 高压中心 |
1月 | 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 亚洲高压 | 低压中心 |
2.南半球气压分布
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3.季风环流
(1)含义: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
(2)分布及成因
①东亚季风区
②
[特别提醒]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亚欧大陆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东亚在海陆交界地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因此成为重要的季风区。
(1)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动力。 ( )
(2)气压带不是大气环流。 ( )
(3)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西南风。 ( )
(4)冬季亚欧大陆上出现的高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 )
(5)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 ( )
A.气流被迫抬升 B.受热膨胀上升
C.气流收缩下沉 D.气流堆积下沉
提示:(1)√ 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形成三圈环流。
(2)× 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的大气运动的具体体现。
(3)× 南、北半球的西风带的风向不同,北半球西风带盛行的是西南风,南半球西风带盛行的是西北风。
(4)× 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的高气压中心,切断了南移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5)B [赤道地区终年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 |
2019年11月11日北京时间13时,搭载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驶过南纬60度海域,完成穿越“咆哮西风带”首次进入南极地区,这是“雪龙2号”首次穿越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处于强劲西风的控制下,洋面风浪较大,在此行船危险系数较高,有“咆哮西风带”之称。
问题1 (地理实践力)依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判断“雪龙2号”科考船穿越的“咆哮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什么?
提示:盛行西北风。
问题2 (综合思维)“咆哮西风带”海况恶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此纬度地带位于温带地区,常年以西风为主,风速较大,且西风带中雨雪天气变化频繁,气旋活动较多,常会出现狂风巨浪的情况,因此海况恶劣。
[归纳提升]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的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图形法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如上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0°角,它们之间的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其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气压带,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1.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是( )
A.① B.③
C.⑤ D.⑥
(2)⑤表示的近地面气压带名称为(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3)④表示的近地面风的名称是( )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盛行西风 D.极地东风
(1)B (2)C (3)C [第(1)题,结合图示三圈环流的高度差异,③处为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2)题,⑤属于中高纬环流,气流上升,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第(3)题,④属于中纬环流圈中的近地面风带,近地面气流从副热带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形成了近地面的盛行西风带。]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
西伯利亚高压(也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多发生于秋分、冬至之间,冬季位于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大范围高气压中心,是典型的大陆气团。西伯利亚高压是北半球四个主要的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之一,它的存在强烈地影响了亚洲东部地区,使得该地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更冷。
西伯利亚高压常常在高空气流的引导下侵入我国。从秋季到冬季,影响的范围自北向南逐渐扩大。冬季势力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前沿可影响到南海、菲律宾和琉球群岛;春季势力渐弱,影响范围又自南向北缩小;夏季很少影响我国。
问题1 (综合思维)西伯利亚高压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国的气候有何影响?
提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亚欧大陆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最为突出,使分布在该纬度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西伯利亚高压的存在,给我国冬季带来了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形成了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问题2 (综合思维)为什么西伯利亚高压主要是在冬季影响我国?
提示: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全球气压带、风带也会产生季节移动。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也会南移影响我国。
问题3 (地理实践力)依据风的形成原理,判断西伯利亚高压影响我国时,给我国带来的盛行风风向是什么?
提示:以西北风为主。
[归纳提升]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
①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切断。
②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热低压切断。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比较内容 | 东亚季风 | 南亚季风 | |
成因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 |
冬季风 | 源地 | 西伯利亚、蒙古 | 西伯利亚、蒙古 |
风向 | 西北风 | 东北风 | |
性质 | 寒冷干燥 | 低温干燥 | |
夏季风 | 源地 | 太平洋副热带海区 | 赤道附近印度洋 |
风向 | 东南风 | 西南风 | |
性质 | 温暖湿润 | 温暖湿润 | |
气候类型 |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 热带季风气候 | |
分布地区 |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 | 亚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的一些地区 |
高、低气压活动中心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的闭合情况判断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低,为低压中心,中心气压偏高,为高压中心。
(2)根据季节判断
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
(3)根据风向判断
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是高压,陆地上是低压。
2.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1)~(3)题。
(1)若图中①为高气压中心,则( )
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
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2)据图分析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 )
①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形成这种气压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①为高压中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盛行西北风 B.印度半岛盛行西南风
C.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 D.北京炎热多雨
(1)B (2)C (3)A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③分别位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上,②、④分别位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若①为高气压中心,则①为亚洲高压,②为阿留申低压,④为冰岛低压,亚速尔高压为夏季北大西洋上的气压活动中心。第(2)题,由于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第(3)题,当①为高压中心时,正值我国冬季,我国广大地区吹西北风;印度半岛吹东北风;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属温带季风气候的北京此时寒冷干燥。]
人地协调观——郑和下西洋:六百年前“能掐会算”季风活动
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历经28年,7次远航,出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和美洲,堪称史无前例的航海之旅。研究表明,在没有“发动机”的时代,郑和船队的航行动力主要来自季风活动。他七下西洋所经过的地区都是全球显著的季风区,风向的季节变化不仅驱动了帆船,还带动了海流变化,为航行提供动力。可以说,季风创造了最古老的海上商路。正如英国的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所写的那样: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
读“郑和下西洋路线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用季风的原理分析一下,要顺风顺水到达目的地,郑和船队出发和返航分别选在什么季节比较好?为什么?
(2)郑和的船队经过了哪些气候区?请描述一下这些气候区的气候特点。
[解析] 第(1)题,郑和船队出发时要跨越我国的南海及印度洋海域,必须借助冬季的东北季风,才能保证顺风顺水,而返航时要从北印度洋海域东来,因此必须选择在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时。第(2)题,该航程中穿越马六甲海域时,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经南亚时为热带季风气候,到达阿拉伯半岛时为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1)在冬半年的东北季风期间出发,在夏半年的西南季风期间归航。
(2)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高温,干燥少雨。
[素养立意] 本题组借助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料,系统考查了东亚、南亚地区的季风环流特点等相关内容,体现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要求,季风的吹拂为古代人类航海提供了动力,把握好季节盛行风风向特征,并把这种特征充分应用于航海活动,可以为人类航海节省时间和能源。
题组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气压带甲的成因是 (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空气堆积下沉
C.空气受热上升 D.空气受冷下沉
2.关于气压带的正确叙述是 ( )
A.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C.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
D.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出来的风都是偏北风
1.B 2.C [第1题,图中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赤道向极地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继续北上,堆积下沉而形成的。第2题,地球上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其中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气压带中有的是由于空气的运动形成的;有的是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但是其中的低气压带地区多为阴雨天气,而高气压带地区多为晴朗天气;南半球极地高压带吹出的风为东南风。]
题组2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西北风
D.30°~40°盛行西南风
4.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3.D 4.B [第3题,由甲图可知为北半球冬季,30°N~40°N受西风带影响,风向为西南风。第4题,由甲图可知该图表示北半球冬季,为1月份;乙图30°N~40°N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为北半球夏季,为7月份。]
题组3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
A.①地的较大 B.②地的较大
C.两地相当 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
6.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 此时的盛行风向为(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5.B 6.B [第5题,分析图示①地和②地气压变化,②地的气压变化幅度大于①地,所以①地的风力小于②地。第6题,由图示可知此时亚欧大陆为低压,所以可判断为夏季,则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盛行西南季风。]
教材P52~53活动
提示:
1.画图略(图 a 中气流下沉,图 b 中气流上升)。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低,空气冷而重形成下沉气流。
(2)夏季大陆会形成低压。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而轻形成上升气流。
2.从纬度位置看,a图中的空气柱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b图中的空气柱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画闭合的等压线,将会看到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这说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分布有重要影响。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4章 第2节 山地的形成 学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4章 第2节 山地的形成 学案,共17页。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7章 第1节 世界地理概况 学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7章 第1节 世界地理概况 学案,共14页。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7章 第2节 世界重要地区 学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7章 第2节 世界重要地区 学案,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