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2章 章末小结与测评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2章 章末小结与测评 学案,共8页。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某市几位居民对住房位置的选择问题 从这四位居民选择住房位置的考虑看,哪些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决策?[思维线索]主要从材料中所显示的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及要求方面分析。提示:综合每位居民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影响他们对住房位置决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个人收入状况,考虑房价高低;②考虑上班距离的远近;③考虑居住环境状况;④考虑交通状况、社区的配套设施等。 城市住房发展趋势问题1 城市居住呈现郊区化倾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思维线索]提示:①交通运输发展使交通更加便捷;②郊区房价相对较低、环境较好;③郊区的生活基础设施完善;④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问题2 你所在的城镇有没有这种情况发生?原因是什么?[思维线索]充分考虑自身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收入水平、城市发展规模、城市环境状况等方面分析即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示:略。 人口居住郊区化带来的问题问题1 居住郊区化对土地利用方式带来哪些影响?对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思维线索]主要从材料中进行归纳即可。提示: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①优化城区的土地利用,原来的住宅用地可改变为其他用地;②侵占城区周围的绿地、林地、耕地,并将其改变为住宅用地。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①加大通勤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造成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②优化了城区土地利用,提高了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率,促进城市发展;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拥挤等问题,减轻城区人口压力;④扩大了城市规模,利于城市发展空间的优化等。问题2 城市居民在郊区居住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思维线索]属于开放性问题,合理即可。提示:①生活服务设施不完善;②交通通达性受影响;③子女入学、家人就医不便等。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①工业区 ②商业区 ③政策、文化、环境 ④社会问题突出 ⑤市政建设 ⑥公共服务 ⑦自然环境[学思心得]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分析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类型不同的城市,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同的地域结构模式的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模式形成图示相同点不同点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①城市中心均为中心商务区;②中高级和低级住宅区出现分化且背向发展各功能区呈同心圆状分布,自市中心向外缘扩展形成同心圆圈层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 城市围绕不同核心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如下。影响因素具体影响经济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影响地租的高低距离市中心远近社会因素收入导致住宅区的分化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行政因素在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干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也可以影响城市功能区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城市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原有的功能分区也可能完全改变。 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发展的中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扩大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混杂布置,无明确的功能分异分异明显工业发展方向工业在市中心自然团聚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原因分析市场、交通等优势的吸引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3题。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1.B 2.A 3.C [第1题,地铁站点主要是供乘客上下车的地点,因而周边人流量的大小决定了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地铁站点等级决定了用地面积的大小和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周边的环境质量好坏与地铁站点等级高低关系不大。故选B项。第2题,甲、乙、丙位于城市中心附近,站点等级高,距离近,交通便利,应为人口最密集的中心商务区;森林公园的人流量较小,附近站点的等级应较低;大型住宅区占地面积大,一般不会布局在交通最为便利、地价高的城市中心;产业园区一般位于市区外围、交通便利的地方。故选A项。第3题,读图可知,地铁沿线分布着多个一级站点,因而有多个核心,故该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正确认识城市化现象及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1.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如下表所示(以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为例) 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时间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0世纪70年代~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城市不断扩大,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周边的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由郊区或农村向市中心地区回流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市中心地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这四者出现的顺序是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会出现城市郊区化,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会出现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现在发展中国家城市郊区化比较明显,发达国家则主要表现为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2.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1)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2)发展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发展立体交通,加强交通管理。(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4)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5)加强环境监测与保护。(6)扩大绿地面积,铺设可渗透地面。(7)加强城市水利设施建设。(8)加强垃圾与污水处理,治理环境污染。下图为城市发展阶段及人口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4.如上图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一般为( )A.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B.再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城市化C.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D.城市郊区化—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5.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增加的时间段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4.A 5.A [第4题,据图可知第一阶段中心城区人口增加最多,属于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中心城区人口增加最少,属于城市郊区化阶段;第三阶段中心城市人口大量减少,属于逆城市化阶段;第四阶段中心城区人口又开始增多,属于再城市化阶段。第5题,图中中心城区曲线与时间坐标轴有②和④两个交点,①~②时间段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