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 3古诗三首 含答案
展开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侯( hòu ) 皎皎河汉女(jiāo) 擢素手(zhuó zuó)
B.札札( zhā ) 机杼( zhù ) 含情脉脉( mài )
C.脉搏 ( mò ) 栖息( xī ) 千里迢迢( tiáo )
D.黄焖鸡( mèn ) 大匙(chí ) 咽唾沫(yàn tuò mo)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游手好闲 落荒而逃 鱼贯而入 满不在乎
B.天崖海角 闻所未闻 与世隔绝 诚心诚意
C.欣喜若狂 见微知著 衣衫褴褛 若无其是
D.万不得已 不可思议 焉知非福 司空见贯
3.下列诗句中暗喻要保持高尚节操、清白无污的一项是( )
A.要留清白在人间 B.立根原在破岩中
C.烈火焚烧若等闲 D.咬定青山不放松
4.对《十五望月夜》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沉浸在洁美的意境之中。
B.“冷露无声湿桂花”会让我们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明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C.后两句的弦外之音是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5.下面对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描写了古代寒食日禁火的习俗。
B.《迢迢牵牛星》记叙了古时候人们在七夕节望月的习俗。
C.《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习俗。
D.《十五夜望月》分别写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二、填空题
6.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札札弄机杼 ________
(2)泣涕零如雨 ________
(3)中庭地白树栖鸦 ________
(4)不知秋思落谁家? 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7.关于《迢迢牵牛星》阅读训练
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___________________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一写《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词曲鉴赏
古诗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补全古诗。
9.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诗人_________的心境,“桂花”既指_________,又让人联想到_________。
11.这首诗第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描写“月”诗句的有很多,请你写出自己课外积累的咏月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春夜洛城①中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②暗飞声③,
散入春风满④洛城。
此夜曲中闻⑤折柳⑥,
何人不起故园情⑦。
[注]①洛城:今河南省洛阳市。②玉笛:华美的笛,五制或锻玉的笛子。③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因此这样说。④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⑤闻:听;听见。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⑦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
13.本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暗”相照应,“飞”与“_____ ”相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_______”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_______”相呼应。
14.“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飞”和“暗”用得好,“飞”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______, “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______
A.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B.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1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略
2.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
B.天崖海角——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C.若无其是——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D.司空见贯——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故答案为:A
3.A
【解析】
略
4.B
【解析】
略
5.B
【解析】
略
6. 织布机。 落下。 庭中,庭院中。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1)“札札弄机杼”意思是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机杼”的意思是织布机。
(2)“泣涕零如雨”意思是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零”的意思是落下。
(3)“中庭地白树栖鸦”的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中庭”的意思是庭中,庭院中。
(4)“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7.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解析】
略
8.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9.这首诗描写的是中秋节,从诗中“十五”“月明”“桂花”“秋思”等词中可以看出来。
10. 孤寂,怅然 庭中的桂花 月中的桂树
11.这首诗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解析】
略
13. 散 春夜 故园情
14.不对。这既是说别人,说大家,但诗人更是说自己被勾起”了思念故园之情。
15. B A
16.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飞”字相照应,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折柳”为离别曲,故又与结句中“故园情”相呼应,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14.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
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
“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15.
本题考查诗词中的炼字。
解答炼字类题目,可以从词性,感情色彩,修辞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角度去把握它的内涵,同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分析这个词的作用。
第一句“暗飞”二字可谓传神,“暗”字更是首句之关键。因为此时不知笛声自何处飞来,用此“暗”字,恰当非常,足见诗人亦是经过了细心推敲。此“暗”字寓意颇深。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谁家”之“谁”与“暗”照应。第二句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这自然是诗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极妙,说“笛声“散入春风”,意即笛声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心切。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本诗属于思乡诗,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