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声现象-备战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学案
展开专题01 声现象
例 (2021·河南禹州·中考真题)如图所示,轻轻敲击音叉,用悬排着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仔细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又再次重敲音叉,再次观察比较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这个实验主要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B.真空不能传声
C.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D.响度是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答案】D
【详解】
声音特征中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振动幅度越大,说明音叉振动幅度比较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所以此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跟振幅的关系,音叉振动的振幅人眼不好观察,但是通过观察乒乓球的被弹开的振幅我们间接知道音叉的振动幅度,这种实验方法叫做转换法。
故选D。
注意转换法的实质,本题涉及常见物理方法与振幅与响度之间的联系。 |
【考纲要求】
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3、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诠释:
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
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声现象复习 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 音色是不同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
要点诠释:
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
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如:
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
速度,可以检测风暴。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控制: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要点诠释: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考点四、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利用声呐探测海深、鱼群。
2、声与能量: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1.【2021·安徽·铜陵市第四中学】下列关于声学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力敲鼓可以提高鼓声的音调
B.在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端一定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下雪后夜晚格外寂静是由于雪能吸收噪声
D.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2.【2021·四川·东辰国际学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所以0dB就是指频率20 HZ的次声波
B.次声波传播的距离很远,超声波产生的振动频率比可闻声波更高
C.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D.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相同
1.【2020·山东滨州·中考真题】己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v2>v1)( )
A.钢轨的长为
B.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
C.钢轨的长为
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t
2.【2020·河北定州·中考真题】如图是学习声学知识时,同学们所做的一个探究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探究通过“实验+推理”的方式证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当玻璃罩内空气逐渐抽出,铃声减弱
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
D.在几乎听不到铃声时,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加强
1.【2021·安徽霍邱·中考真题】下列仪器或设备工作时,利用声来传递能量的是( )
A.用声呐探测鱼群
B.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C.用超声波探测仪检测金属内部结构
D.用超声波加湿器把自来水打碎成雾状
2.【2020·河北路北·中考真题】关于图所示的民族吹管乐器唢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B.唢呐发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D.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色
3.【2021·河南沁阳·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四个实验场景,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图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由此实验现象可以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所用的研究方法是科学推理法
B.乙、丙两图都可以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丙图可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
D.丁图可以验证空气可以传声、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
4.(多选)【2019·山东济南·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活动,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吊起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
B.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些纸片看到纸片不断跳动
C.把一个收音机密封后浸没在水中,仍能听到播音
D.敲击钢管一侧,钢管远处另一侧能听到两次声音
5.(多选)【2021·山东烟台·中考真题】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记载:行军宿营,士兵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有无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莱阳到威海的路程约为180km,若古人夜骑平均速度5m/s,走完此路段所需时间大约为t。关于“伏地听声”可以及早做出判断的原因以及时间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的传声速度大于空气的传声速度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D.空气传声的速度大于固体传声的速度
1.【答案】C
【详解】
A.响度由振幅决定,音调由频率决定,用力敲鼓可以改变鼓面的振幅,响度随之变大,而不是音调提高,故A错误;
B.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由于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快,所以第一次声音是从铁管传来,第二次是从空气中传来的,只有在两次声音间隔不小于0.1s,人耳才能够区分,故B错误;
C.雪后的街道上格外寂静,是因为松软的雪的小孔可以吸收噪声,故C正确;
D.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A
【详解】
A.分贝反映的时声音的响度大小,而频率反映的是声音的音调高低,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次声波传播的距离很远,超声波产生的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可闻声波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相同,音色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主要特征,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答案】AB
【详解】
AC.设钢轨的长度为L,由知道,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
,
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是:
,
时间间隔是:
,
故解得钢管的长度是:
,
故A正确,C错误;
B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是:
,
故B正确,D错误。
2.【答案】C
【详解】
A.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传声的介质逐渐减少,所以听到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得出,把空气抽净,即玻璃罩内是真空时不能听到声音,得出结论为: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抽气时传播声音的介质少了,所以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声音的响度减小了,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
D.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中,传播声音的介质增加了,所以听到的铃声加强,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答案】D
【详解】
A.用声呐探测鱼群,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用超声波探测仪检测金属内部结构,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加湿器,它的工作原理是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白雾”,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湿度。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D
【详解】
A.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真空不能传声,唢呐发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用不同的力度吹奏,发声体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是使声音放大,改变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D
【详解】
A.如图甲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空气,发现铃声明显减小,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实验推理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乙所示,用该装置探究钢尺振动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需控制其它因素都不变,因此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频率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而图丙,重敲音叉时,小球被推开的幅度增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增大,说明音叉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保持音叉振动的频率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综上所述,乙、丙两图都可以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丙图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同时听到了声音,该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该实验中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大振动,所以该实验中用到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转换法”,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丁图敲击右边的音叉,发现紧靠左边音叉的轻质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说明左音叉在振动,并且左音叉振动的原因是由于右音叉的振动,这样不仅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说明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同时还说明了声波能传递能量,可以验证空气可以传声、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AB
【详解】
A.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吊起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可以说明音叉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A符合题意;
B.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些纸片看到纸片不断跳动,可以说明扬声器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B符合题意;
C.把一个收音机密封后浸没在水中,仍能听到播音,可以说明液体可以传声,不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
D.敲击钢管一侧,钢管远处另一侧能听到两次声音,可以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不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5.【答案】ABC
【详解】
A.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依次变小,所以固体的声播速度大于空气的传声速度,故A正确;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空气中声音可以传播,故B正确;
C.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故C正确;
D.空气传声的速度小于固体传声的速度,故D错误。
故选ABC。
专题10浮力-备战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10浮力-备战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学案,共3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考纲要求,知识网络,考点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9压力 压强-备战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09压力 压强-备战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学案,共2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考纲要求,知识网络,考点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9压力 压强-备战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09压力 压强-备战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学案,共2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考纲要求,知识网络,考点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