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传统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7813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传统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7813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传统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传统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共5页。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传统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秦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表演高亢激昂,穿透力强,多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据此完成1~3题。1.剪纸艺术可反映不同地区的景观特征,下列四幅剪纸中反映秦腔起源地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促使秦腔表演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冬冷夏热,降水集中 B.视野开阔,交通不便C.千沟万壑,土层深厚 D.人口稠密,历史悠久3.推测枣树的生长习性主要是A.喜光,耐干旱 B.喜湿,耐洪涝 C.喜酸,耐贫瘠 D.喜雾,耐阴凉【答案】1.C 2.B 3.A【解析】1. 图①显示大熊猫和塔,应为四川的标志性地理事物;图②显示文字“渔耕粤韵”和赛龙舟的画面,应为广东的标志性地理事物;图③显示窑洞,树木,应为陕西的标志性地理事物;图④显示四合院,应为北京的标志性地理事物。根据文字材料提示,秦是陕西的简称,枣木梆子为乐器,与这些信息最符合的是图③。所以正确答案为C,A、B、D错误。2. “表演高亢激昂,穿透力强”体现当地视野开阔,但交通不便,人们相隔很远可以相见,但想走到一起却很不方便,便大声呼喊,以传递信息,久而久之,人们的语言交流便具有了高亢激昂,穿透力强的特点,秦腔作为当地一种流行剧种,也随之具有了该特点。所以答案B正确。“表演高亢激昂,穿透力强”与C中的千沟万壑有关系,因为这里的交通不便就是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造成的,这里的沟又深又长,造成沟谷两侧的人们可以看见,但很难走到一起。但是秦腔的特点与黄土的土层深厚无关。故C错误。黄土高原受地形限制,人口分布比较稀疏,故D错误。“冬冷夏热,降水集中”是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但是这与秦腔“表演高亢激昂,穿透力强”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3. 黄土高原地区,地处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这里的植被就形成了与当地自然地理相一致的“喜光,耐干旱”的特点。所以正确答案为A;这里降水不多,不适合喜湿,耐洪涝的作物,故B错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为酸性的红壤,土壤黏重贫瘠,这里的作物大多具有“喜酸,耐贫瘠”的特点,而陕西的土壤是黄土,所以这里的作物没有“喜酸,耐贫瘠”这种特点,故C错误;陕西降水少,晴天多,雾天少,所以这里的植物没有“喜雾,耐阴凉”的特点;四川盆地云雾多,气候潮湿,作物一般具有“喜雾,耐阴凉”的特点,故D错误。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4~5题。4. 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5. 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A.寒露的夜较清明的昼短 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答案】4. A 5. C【解析】4. 图示惊蛰是3月上旬,此时为春初,气温回升,作物正在成长,还处于农闲时期,故A项正确;华北地区一般6月初冬小麦成熟,东北地区是秋季收割春小麦,此时节无麦熟、晚稻等现象,故B、D项错误;我国3月份还处在冬季风(西北风)控制下,故东风、下雨现象可能性较小,故C项错误。5. 图示立春与立冬关于冬至日对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则此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均位于南回归线以北、赤道以南的同一纬度上,故这两天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故C项正确;寒露是秋分之后15天,直射点在南半球;清明是春分之后15天,直射点是在北半球,但直射的纬度数是一样的,这两天中,一天的昼长应该等于另一天的夜长,故A项错误;小寒距离冬至日较大寒更近,昼长更短,日出时间应该更晚,故B项错误;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冬半年)运行速度较快,故相同长度内经过的时间短,则冬半年的时间长度短于夏半年,故D项错误。我国古代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据此完成6~7题。6.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句中导致“霜飞晚”的主要原因是A. 大气削弱作用增强 B. 大气保温作用减弱 C. 地面辐射减弱 D. 大气逆辐射增强7. 下列诗句中描写景象与风力侵蚀作用有关的是A.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B. 峭壁飞来锦水滨,仙人洞壑捧星辰。(明•王继芳《锦石崖》)C.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D. 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清•冯云山《咏瀑布》)【答案】6. D 7. C【解析】6.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对知识的运用。秋阴不散霜飞意思是晚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阴天会增强大气逆辐射,大气的 保温作用增强,地面温度高,霜出现晚, D正确,ABC均错误。故选D。7.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和对诗歌的鉴赏,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此诗句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与流水侵蚀作用有关;“峭壁飞来锦水滨,仙人洞壑捧星辰”此句诗句很显然也与流水的作用有关;“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因此这句诗与流水侵蚀作用有关,ABD均与流水作用有关;“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明显反映风力作用,C正确。故选C。东北民谚:春分地皮干,夏至不拿棉,秋分不生田,冬至不行船。据此回答8~9题。8. 下列对于“春分地皮干”原因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 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B. 降水少,风力大C. 春分农业生产需水量大 D. 降水多,但蒸发旺盛9. 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极地高压不断增强,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显著B. 由于天气晴好,夜晚地面辐射增强,一夜冷过一夜C. 冬季风增强,冷空气频繁南下,带来多次降温D. 此季节多气旋活动,多降水天气,使气温不断降低【答案】8. B 9. C【解析】8. 东北民谚中,“春分地皮干”原因,最合理的是春季雨带未到,降水少,风力大,蒸发量大,土地干旱,B对,D错。春季副高位于南方地区,A错。春分农业生产需水量大,是地皮干的结果,C错。9. 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产 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冬季风增强,冷空气频繁南下,带来多次降温,C对。东北地区不受极地高压控制,A错。夜晚气温比白天低,地面辐射比白天减弱,B错。此季节多反气旋活动,多大风天气,使气温不断降低,D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些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据此完成10~11题。10. 农谚“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意思是谷雨节气到来的时间雨水滋润大地,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此时播种,水热矛盾最大的地区是A.华北地区 B.华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南地区11. 半个多世纪前,指导东北某地农业生产的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这一变化反映了A.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B.当地降水增加C.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D.当地气候变暖【答案】10. A 11. D【解析】10. 谷雨节气到来的时候,华南、西南有降水,东北有融水且尚未大面积耕种,而华北地区正是春播忙却正值春旱时节,此时播种,水热矛盾最大,选A。11. 影响东北农业的主要是热量,“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 到“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反映农作物种植时间提前了,说明热量增多,这是当地气候变暖的反映,选D。【点睛】气候变暖会导致雪线上移,中高纬度的作物或植被种植上限向更高纬度扩展,一些不适宜搞种植业的地区因热量条件改善变得适合作物生长等。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2~14题。12.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四川盆地 B.太湖平原 C.东北平原 D.黄土高原13.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A.河汊纵横,气候湿润 B.中间低四周高,排水不畅C.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D.林海雪原,寒冷干燥14.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A.川剧 B.二人转 C.昆曲 D.秦腔【答案】12.C 13. D 14. B 【解析】12. 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地理环境,人们经过长期的摸索,便发明制作出了一种冬季可以在冰天雪地上行走如飞的交通工具---爬犁。东北平原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一年大部分时间里,满世界的冰天雪地。故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故选C。13. 爬犁只要有冰有雪,便可以行于其上。它借助于冰面、雪地里较小的摩擦力,使得“马拉爬犁”真的比在路上行走的马车还要快。而且,马车在冰面上行走,车轮经常打滑;在雪地里行走,车轮又极易被雪窝陷住,而爬犁则在冰天雪地里行走如飞,所以,人们称之为“马拉爬犁比车快”。故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林海雪原,寒冷干燥。故选D。14. 该景观主要分布区是东北地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二人转。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9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降水,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湿地,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