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十三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考点汇总
展开专题十三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考点清单】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⒈原因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⑵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贫富差距扩大、分期付款、股票投机活动导致)。⒉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危机爆发。(“黑色星期四”)⒊特点⑴波及范围特别广(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②持续时间相当长(1929年—1933年);⑶破坏性特别巨大(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工业产量下降了1/3三分之一以上);⒋表现:⑴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⑵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⑶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⒌影响⑴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⑵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各国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设置关税贸易壁垒和货币贬值等;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二、罗斯福新政⒈“背景⑴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有限干预。)⑵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1933年宣布实行新政)⒉主要内容内容具体措施影响整顿财政金融体系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④管理证券业。稳定人心,恢复银行信用,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复兴工业(核心)①政府加强对工业的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对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积极作用。(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调整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③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目的)。促进农业的复苏,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改善基础设施。社会立法①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利组织自己的工会;②成立了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⒊特点: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⒋历史作用⑴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干预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⑵作用:①摆脱危机:使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摆脱了经济大危机。(直接影响)②维护民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③创新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深远影响)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⒈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⑴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的政策)⑵表现:①“黄金时期”(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盛行,强调国家干预经济。②“滞涨”阶段(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失灵。表现: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措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结果:英美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⒉“福利国家”的出现(二战后)⑴目的: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⑵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⑶特点:①由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福利,并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②福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⑷评价: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造成国家财政不堪重负。(80年代后,不同程度上减少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⒊美国的“新经济”⑴提出时间及背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美国经济出现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克林顿总统)⑵含义: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