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物态变化鲁科版(五四学制)物理九年级下册复习训练(3)
展开这是一份第十八章物态变化鲁科版(五四学制)物理九年级下册复习训练(3),共8页。
第十八章物态变化鲁科版(五四学制)物理九年级下册复习训练(3)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标准大气压下海波的熔点为48℃,则标准大气压下 48℃的海波( )
A.处于固态 B.处于液态 C.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以上都有可能
2.下列的物理单位,属于长度单位的是( )
A.光年 B.秒 C.千米每小时 D.摄氏度
3.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物质为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oC
C.该物质熔化过程共持续了15min D.第18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中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有关物态变化的情况描述错误的是( )
A.“草木摇落露为霜”一霜的形成是凝固
B.“欲渡黄河冰塞川”一冰的形成是凝固
C.“天接云涛连晓雾”一雾的形成是液化
D.“将登太行雪满山”一雪的形成是凝华
5.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使用前只需观察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不需要观察量程
B.测量热水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壁,温度计示数偏小
C.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应立即读数
D.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不需要与温度计内液面齐平
6.如图所示,由冰的变化曲线可知( )
A.冰是非晶体
B.冰的熔化过程经历了5min
C.冰在2~5min内不吸收热量
D.冰的凝固点也是0℃
7.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变化,下列有关水的物态变化中,吸放热情况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露润绿叶 B.融雪涨江
C.雾绕险峰 D.枝头凝霜
8.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在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雾”是水汽化形成的
B.“水雾”是水蒸气吸热液化形成的
C.甲房间“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内表面
D.甲房间“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外表面
9.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甲至乙是熔化过程 B.乙为气态,乙至丙是凝华过程
C.丙为液态,乙至丙是熔化过程 D.丙为气态,丙至甲是液化过程
二、填空题
10.目前,余江区正在改造各条主大道并铺设沥青,沥青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由此可知沥青是 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化没有 ______。
11.如图,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内的水,当有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时,放在管口的玻璃片的温度会升高,这是因为水蒸气在发生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会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2.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该物质是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此时该物质处于_____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态共存”)状态。
13.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次性气体打火机中的装有像水一样的液体,实际上是在常温下将丁烷气体用_______方法,使其_______贮存在打火机内。
14.(1)“新冠肺炎”可防可治。医护人员所带护目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这是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打疫苗擦酒精时,皮肤感到更凉,主要是因为酒精______。
(2)冷链储运中常用一种装有制冷装置的冷藏车,用于运输冷冻食品和疫苗药品等,制冷装置通过液态制冷剂汽化______。将车内的“热”“背”在身上,搬运到外面,再液化______,实现制冷(填“吸热”或者“放热”)。
15.冰是由水________而成的,黑龙江北部最低气温曾到-52.3,要测此气温,应使用______(选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水银、酒精熔点分别为-39、-117)
16.疫情防控时期,有关部门要求各校师生进行“晨午检”。图中是甲同学测量体温的结果,如果没有甩过,就用它去测量36.5℃的乙同学的体温,则测出乙同学的体温是______℃。
17.今年中秋佳节,冰激凌月饼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很多食品企业使用干冰用于保鲜,中消协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在消费冰激凌月饼时,要防范干冰潜在的爆炸和冻伤皮肤等风险。干冰是二氧化碳气体被加压、降温到达一定的程度后,就会 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成一种像雪一样的固体;常温下,干冰极易 ___________为比固体体积大600~800倍的二氧化碳气体,会 ___________大量的热,存在冻伤人体的潜在风险,所以拿取干冰一定要戴厚棉手套或使用夹子。
18.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小红认为,正确的操作是,将碘升华管用______加热,若碘升华管中出现碘蒸气,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当停止加热后,碘蒸气会发生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三、实验题
19.如图(1)是小明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
(1)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表,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2)所示,漏填的数据应该是 ______℃。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水的温度/℃ | 90 | 92 | 94 |
| 98 | 98 | 98 | 98 | 98 |
(2)小明发现自己组的水比邻组的水先沸腾。水先沸腾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3)根据数据分析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_____℃,由此判断当时实验室的气压 _____(大于/小于/等于)标准大气压。
(4)在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3)(a)、(b)所示,则图 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气泡,气泡内的主要成份是 _____。
(5)请在图(4)的方格纸上画出“温度——时间”关系图像。______
(6)实验中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5)中a图线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图线 _____。
A.a图线
B.b图线
C.c图线
D.d图线
20.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的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选填“A”、“B”或“C”),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该物质熔化总共用了___________分钟。
(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___________态,该物质的熔点为___________℃。
(4)该实验用水浴加热的好处是___________。
21.生活中大部分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小丽注意到∶温度计中不同液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似乎不同,她猜测∶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可能与物质的种类等多个因素有关。 小丽和同学利用身边横截面积相同的铜线和铝线进行实验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下表是小丽和其同学探究影响物体线膨胀(物体受热时在长度方向上的膨胀叫作线膨胀)因素的实验记录。
实验序号 | 材料 | 原长/m | 温度升高/°C | 伸长量/m |
1 | 铜 | 1 | 10 | 0.19 |
2 | 铜 | 2 | 10 | 0.38 |
3 | 铜 | 1 | 30 | 0.57 |
4 | 铝 | 1 | 30 | 0.69 |
5 | 铝 | 2 | 10 | 0.46 |
6 |
|
| 30 |
|
(1)请根据实验记录完成下列各题。
①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可得结论∶当材料、原长相同时,固体的线膨胀与温度升高的多少有关。
②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2 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
③为了进一步探究①中的结论,表格中空格里应填写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上述知识可知∶冬天施工架设输电线,要将电线适当___________(选填“绷紧”或“放松”)些。
参考答案
1.D
2.A
3.C
4.A
5.D
6.D
7.B
8.C
9.B
10.非晶体 熔点
11.液化 放出
12.晶体 66 固态
13.压缩体积 液化
14.液化 蒸发吸热 吸热 放热
15.凝固 酒精
16.37.4
17.凝华 升华 吸收
18.热水 凝华
19.96 该同学所在小组烧杯中水的质量较小 98 小于 b 水蒸气 C
20.B 晶体 吸收 3 固液共存 50 受热均匀
21.1 3 当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物体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原长越长线膨胀伸长量越大 铝 2 绷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