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测试卷-2021-2022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9/1277879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测试卷-2021-2022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9/1277879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测试卷-2021-2022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9/1277879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测试卷-2021-2022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1)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测试卷-2021-2022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1),共7页。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检测题一、选择题 1.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典型的奴隶制法典,突出特点就是确立社会各阶层不同的法律地位,以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下列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法律起源于古巴比伦王国②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③法律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④法律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③D. ①②2.下列关于“法治”认识正确的有( )①法治就是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②法治自古就有③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是现代国家最文明、最合理的治理模式④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3.近年来,在我国司法机关查处的违法犯罪案件中,被绳之以法的既有普通百姓,也有领导干部和社会名人。这表现( )①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②我国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认可的行为规范③我国法律是专门用来惩处违法犯罪分子的④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4.“如果没有一个能够迫使人们遵守法律规范的机构,法律也就等于零。”列宁的这句话表明( )A. 规定权利和义务是法律的内容 B.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认可的 C. 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D. 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5.下列体现法律的作用的是( )A. 张某不赡养自己的老母亲,所以邻居们对他的行为进行指责B. 小明迟到了,被老师罚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C. 小张劝说同学小李不要去网吧上网D. 小丁享有受教育的权利6.公益广告中提到:“凡是你在的地方,我都在,我是法律,我保护你所有的生活!当你意识到法律其实就在身边,并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时,法律才有了意义,你才是意义!”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②法律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③有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为所欲为④运用法律保护自己,才彰显其存在的意义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7.对于女生来说,自我保护更为重要。作为女生( )A. 不与异性接触B. 任何情况下,不与异性单独会面C. 受到侵害及时报案D. 珍惜名誉受到侵害后守口如瓶8.治理学校周边的环境,清理违法网吧、歌舞厅,有效制止未成年人进入这些场所,保证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这属于义务教育法规定的( )A. 学校保护B. 家庭保护C. 社会保护D. 司法保护9.我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有力武器是( )A. 法律B. 道德C. 新闻媒体D. 风俗习惯10.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一特征是( )A. 村委会主任胡某因受贿领刑十年B. 国家司法考试报名条件放宽C. 某校设立自强贫困中学生奖学金D. 环保部门倡导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11.某校八年级学生大海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王某等人手持凶器拦截本校学生要钱,遂上前制止,却遭到王某等人的围攻。大海见他们人多势众,便假装胆怯躲开,然后迅速到附近拨打110电话报警。大海的行为是( )A. 制止违法犯罪的唯一手段B. 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表现C. 缺乏见义勇为精神的表现D.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实施的正当防卫1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用法治代替人治③坚持法律至上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13.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 )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靠社会舆论来维护④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14.“厌学→逃学→辍学→流落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几乎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行为轨迹。这警示我们( )①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②大错不要犯,犯点儿小错无所谓③要增强法制观念,重视品德修养④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所以要防微杜渐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15.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如果违法犯罪同样要受到法律的严惩。这告诉我们①公民在法律而前一律平等②法律对党员干部有着特别的约束力③法律是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A. ①③B. ①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16.党和国家制定的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④《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要做好一件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②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③没有法律的强制,人们可以照样遵循社会公共生活④没有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就没有社会公共生活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D. ①④18.住在小燕家楼上的一对夫妇,经常跳舞到深夜,严重影响小燕的学习和周围邻居的休息。小燕找到有关执法部门,请求干预此事。这对夫妇受到了警告,并保证不再扰民。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 )A. 小燕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B. 该夫妇的行为是严重违法行为C. 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律能解决一切问题 D. 法律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爱好19.放学后,在离校门口不远的地方,小明看见几个流里流气的青年人把本班同学张华四面围住,准备动后打人。面对这种情况,小明的最佳做法是( )A. 迅速召集本班男生,与这几个青年人搏斗,不让张华同学吃亏B. 不予理睬,张华得罪了别人,他就应当自己承担责任C. 及时报告学校的老师或拨打“110”报警D. 为了保护本班同学,不顾一切挺身而出,独自同这些不法青年人拼死到底20.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 )A. 应尽的责任B. 可尽的责任C. 成年以后要尽的责任D. 工作以后才需尽的责任21.近段时间以来,玉林市各中小学校围绕“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的主题,组织学校师生开展防食物中毒、防溺水、防性侵的宣传教育以及安全疏散演练的活动。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 家庭保护B. 学校保护C. 社会保护D. 司法保护二、非选择题 22.场景一:小明在上课时,悄悄地和同桌说话,被老师发现了,受到了批评。小明心里不服,暗暗想:“我只是和同桌说话,又没有影响其它同学,干嘛要批评我呢?”场景二:星期天,王玲和爸爸准备乘车去外婆家。车站乘车的人很多,大家正在依次上车时,忽然跑来一个小伙子,直往车门挤,还差点将一位老大爷撞倒。很多人说:“挤什么?按顺序上嘛!”小伙子听后,脸一红,低下头到后面排队去了,上车秩序又恢复了正常。场景三:一天,在某中学的校门外,几个社会青年以收“保护费”的名义,勒索同学们的钱物,出手打人,还刺伤了一个学生。学校立即派人制止,并向当地派出所报案。经过调查,公安机关依法拘留了这几个不法青年。公安部门还强化了一些管理措施,净化了学校周边环境。(1)上述三个场景分别说明是什么规则在起作用?(2)上述材料给你什么启示?23.中学生舒某、刘某因从小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惯,不好好读书以至成绩越来越差,成天泡在游戏机房玩游戏,父母不给钱,两人便一同去抢劫出租车司机,最后被判处七年徒刑。上述事实能给我们什么启示?24.两名少年因故意杀人罪被公安机关逮捕,某电视台派出记者当即作了报道,不仅将两名未成年人的面目公诸于世,还将他们的犯罪行为予以公开报道,其中姓名、年龄等都清清楚楚。(1)电视台的做法是对还是错?为什么?(2)如果你是这两名少年,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参考答案1.C 2.C 3.C 4.C 5.D 6.A 7.C 8.C 9.A 10.A 11.B 12.C 13.B 14.C 15.B 16.B 17.D 18.A 19.C 20.A 21.B22.(1)场景一:学校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无论是在教室、实验室里,不是在学校的其他场所,都要有一定的规则保证我们的学习和活动的顺利进行。不明受到批评主要是课堂纪律规则在起作用。场景二:促使小伙子排队上车凡事要是靠道德这个规则的力量。场景三:制止几个不法青年的行为、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是依靠法律这个特殊规则实现的。(2)社会生活需要秩序,需要规则。如果没有行为的规则,人们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23.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在平时应注意加强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并及时改正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这样,我们才能预防违法犯罪,享受人生的幸福,造福于社会,贡献于国家。24.(1)电视台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未成年人享有法律赋予的司法保护权利。电视台公开报道此事,特别是将这两名少年犯的姓名、年龄及肖像公开报道是违法行为。(2)向有关部门举报,要求依法对电视台及记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