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课《古诗三首》-- 2021-2022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教案(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22课《古诗三首》-- 2021-2022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教案(部编版),文件包含《古诗三首》第一课时pptx、第22课古诗三首docx、《古诗三首》第三课时pptx、《古诗三首》第二课时ppt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和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编排这三首古诗,旨在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诗歌,感受诗歌表现的精神品格。《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绪,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后两句言志,写的是自己。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自己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质。《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诗人描述了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战场的气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墨梅》是一首题画诗,借墨梅自喻,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墨梅的形态,一个“淡”字刻画出墨梅的朴素淡雅,令人耳目一新;后两句抒情言志,表现了诗人不媚俗、坚守内心追求的志向和品格。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洛、壶”等8个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1.教学时,可以先从解题入手,知晓相关信息;接着让学生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尝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然后,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最后,梳理理解诗意的方法。整体感知,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感受诗人的精神品格。2.识字写字。识字方面: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指名读,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写字方面: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大部分由熟识的部件组成,可以分类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中,“芙、蓉”的书写要上收下放,“壶”要上下收,中间放;左右结构的字中,“洛、砚、坤”三个字均要写得左窄右宽,“乾”字要写得左右等宽。另外还要注意易错笔画的指导。1.认识“芙、蓉”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5个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代入情境,导入新课。1.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三首,看看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板书:古诗三首)2.师引导:寻着历史的轨迹,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唐代诗歌,请同学们念出古诗题目。(板书课题: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串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因此,教学时,要通过老师的简要点评,向学生传达古诗词之所以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其有情有理、有韵有味,同时也紧扣本课教学重难点。 利用谈话,导出古诗。1.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离别就是永恒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诗人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板书:芙蓉楼送辛渐)由离别的话题入手,让学生对学习这首诗充满期待。二 探究方法,学习古诗 (一)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1.师: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谁能背诵几首学过的古诗?学生回忆并自由背诵。2.师:那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学生交流汇报,师适时总结。(二)运用方法,学习《芙蓉楼送辛渐》(1)解诗题;(2)知作者;(3)正字音;(4)读诗句;(5)明诗意;(6)悟诗情;(7)背诗文。1.出示诗题,解释诗题。引导学生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和地点,进而解释诗题。(1)结合注释,了解“芙蓉楼”的地理位置。学生自由读注释,尝试解释诗题,全班汇报,师适时总结:作者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2)认读“芙、蓉、洛、单”,练习书写。2.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学生汇报预习情况,教师适时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世称王江宁。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人称“诗家夫子王江宁”“七绝圣手”,代表作有《出塞》《浣纱女》等。(2)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学生汇报,教师补充。3.初读古诗,识记生字。《芙蓉楼送辛渐》原文。 (1) 师: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有拼音的借助拼音读准确,没有拼音的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做上标记。试着把课文读通顺。(2)检查朗读情况。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之间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名学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学习本首古诗可以把正字音和读诗句两个环节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训练朗读的同时识记生字。(3)检查生字掌握情况。①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芙蓉、洛阳。 ②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③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想象画面,指名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生组内交流,集中汇报,师适时指导: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刚亮时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3)结合注释,继续汇报后两句的诗意。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生组内交流,集中汇报,师适时指导: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5.朗读古诗,感悟诗情。(1)品析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①生自由朗读这句诗,师引导:同学们从这句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个词语向同学们传达出了这种情感?学生品析“寒”字,体会作者孤独的心境。②师:什么样的雨能被称为“寒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③师引导想象: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④师小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⑤指名朗读诗句,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2)品析诗句“平明送客楚山孤”。①师指名读诗句,引导: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抓住关键字“孤”,体会作者孤寂的心情。②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平明”,组内交流汇报:从“平明”,即天刚亮,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未眠。③师相机引导:在作者的眼里,孤独的不仅仅是楚地的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④师指导: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3)品析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①师引导: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②师指名读第3、4句诗。③师引导朗读: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寒意连连,江中远山,孤傲耸峙,离愁别绪,溢满心头。诗人想到朋友马上就会到洛阳,会见到自己在洛阳的亲友,诗人就想让朋友告诉亲友自己的心就像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④生齐读第3、4句诗。⑤师引导想象: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⑥生交流,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⑦师引导理解:冰和玉有什么特点?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表达什么?示例: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仍然不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6.总结全诗,领悟写法。(1)师引导: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的精神世界,齐读整首诗。送别诗,送别的是朋友,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这也是送别诗的魅力。越读越能看出诗中别样的意境,越读越能感受到诗人与友人的情谊深远。(2)有感情地朗读,领悟古诗的写法。(3)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后两句言志,至真至纯。首句从昨夜的冷雨写起,其中一个“寒”字,增添了冷清的意味,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孤”字既写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也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情。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自己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质。(4)背诵古诗。古诗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要始终做到:诵读是原则,理解是基础,感悟是目标。从解诗题知作者到读诗句明诗意,再到体诗境悟诗情,创设情境,体会诗意,渲染意境,从而体会诗情画意,感受古诗魅力。三 合作探究,倡导自学 结合以上方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塞下曲》1.小组合作,结合表格,分步探究,完成课堂任务卡。结合古诗学习的方法,分步探究,自学《塞下曲》1.解诗题 2.知作者 3.正字音 4.读诗句 5.明诗意 6.悟诗情 7.背诗文交流难以背诵的地方,尝试解决 2.汇报探究情况,质疑解惑。(1)解诗题。①师指名读诗题,适时引导:同学们从诗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疑问呢?②师适时讲解:“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的意思,是唐代乐府名,内容大都描写边塞军旅生活。(2)知作者。学生汇报,教师补充: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有关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3)正字音。①强调“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án”。②师指名读文中“单于”的注释。(4)读诗句。展示诗歌朗读情况。(5)明诗意。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指导: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宿雁惊飞。将军发现单于潜逃,要率领轻骑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飘然而至,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意。(6)悟诗情。①解读“逃”字,体会单于的狼狈不堪、惊恐万状。②解读“逐”字,想象当时紧张的气氛。③关注“满”字,体会诗歌意境。学生自由交流,师总结:“满”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塞外环境的恶劣,正是这个“满”字,体现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7)反复品味,背诵积累。①指名读,指导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②课堂总结:本诗情景交融,单于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有力地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③想象画面,背诵古诗。《塞下曲》这首诗情景交融,教学时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逃”,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想象他狼狈不堪的样子;后两句由“逐”入手,感受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最后发挥想象,加深对诗情的理解。四 夯实基础,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芙、蓉、洛、壶、雁。 2.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要记住这五个字难吗?你们有什么好方法?3.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1)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2)讲解示例:“雁”,一种候鸟。造字本义:名词,一种习惯以“人”字形迁徙的大型候鸟。师指导书写“雁”,观察“雁”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描红、书写。4.师范写,学生观察后自由练写。正确书写汉字的基础是理解汉字的意思,教学写字时,要让学生知道字的起源和意思,从而做到正确识记和书写。巩固所学知识,达成教学目标,培养语文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自己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质;《塞下曲》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的气概。1.认识“砚、乾”等3个生字,会写“砚、乾”等3个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一 激趣导课,认识梅花梅花图片。 1.欣赏梅花图片。师:这些梅花带给同学们怎样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说出感受。2.师引导学生回忆赞美梅花的诗句。适时让学生说说每首诗所传达的情感。3.揭题: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梅花的古诗,去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吧!由已知联系未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 初读古诗,感知诗情 1.读诗题,初探究竟。师:相传古人因看到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就想到了用浓浓淡淡的水墨来画梅花。这就是——墨梅。2.关注诗人,知其品性。(1)认识诗人。①课件出示王冕资料。王冕,字元章,元代诗人、画家、篆刻家,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出身农家,幼时家贫。年轻时一度热衷功名,屡应举不中,遂绝意仕途,浪迹江湖。他曾买舟千里远游,历览名山,开阔了视野。一生清贫,依靠卖画为生,存世代表作有《墨梅图》。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生交流)(2)导入诗文。师:王冕爱梅,这一天他家洗砚池边的梅树开花了,那淡雅的色彩、宜人的清香让王冕沉醉了,于是他挥墨画了一幅墨梅图。为了使画的意境更加深远,他还在画上题写了一首诗。古诗《墨梅》的内容。 3.初读《墨梅》,读出节奏。(1)生自由朗读,注意多读几遍,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2)师检查朗读:指名读,相机正音:砚、乾、坤。(3)师点评:同学们读得都很有感情,老师听出你们在“我家”后面停顿了,在“洗砚”后面停顿了,你们读出了古诗的节奏。通常七言诗都是按照这种“二二三”的方式停顿的,这样就能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古诗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从图片入手,让学生有了兴趣。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生平,让学生知道理解古诗时要关注作者。初读古诗,教学生按照节奏读,引导学生掌握文体特点。三 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了解诗句意思。(1)师指导:同学们能理解哪些字句的意思?哪些地方还读不懂?做上记号。(2)师引导交流。2.引导质疑。(1)师引导:你觉得自己读懂了这首诗吗?(2)生质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这样做,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自学、合作交流中理解诗的大意,同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从而理解诗的内涵。四 再读古诗,感知诗味 1.知淡味。(1)师引导:王冕笔下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结合书中插图,谈谈对墨梅的感受。(2)师引导用诗中的描述概括:如果用诗中的描述概括,那就是——“淡墨痕”。(3)师指导朗读:画纸上若有若无的淡淡的墨的痕迹,就是诗中所云的“朵朵花开淡墨痕”。(4)师指名读,读出淡雅的味道。(5)师引导:树上的梅花怒放枝头,可王冕笔下的梅花与众不同。它没有水仙的灵气,没有玫瑰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华贵,只有独属于自己的孤傲、冷清。王冕为何会对淡雅的梅花如此钟爱呢?大家还记得刚才对王冕的介绍吗?他是个怎样的人?(6)示例:王冕淡泊名利,鄙视权贵,他的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7)(课件出示资料,生默读)师引导:读了资料,你觉得王冕是个怎样的人?元朝的达官贵人们千金向他求画,王冕拒绝了。老朋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王冕谢绝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赏识他的才华,决定重用他,王冕选择了退居山林。(8)师指名交流:淡泊名利。(9)师小结:王冕淡泊名利的品格,多像他笔下那淡淡墨痕的朵朵梅花啊!(10)生齐读:朵朵花开淡墨痕。2.知清味。(1)师:王冕为什么会把名利看得那么淡呢?或者说王冕看重的又是什么呢?用诗句回答。(2)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3)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4)师引导:自由读这两句诗,静静地想一想,并结合王冕的品性,说说你对这两句诗中的哪些词语又有了新的认识。(5)生交流。示例1:“好颜色”不仅指墨梅的素雅清丽,也指作者的淡泊清明。示例2:“清气”不仅指梅花的淡淡幽香,也指作者的清白正气。(6)师小结:恬淡开着的梅花,正是王冕自己心声的写照。3.知诗味。(1)课件出示墨梅图和诗。(2)引读第1、2句诗。①师引读:洗砚池头,梅花绽放;画纸之上,淡墨铺陈。(生齐读: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②师引导:这是王冕心中透着淡淡墨香的孤傲的梅花呀!(生再读: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3)合作朗读第3、4句诗。①师引导:王冕,你拒绝了达官贵人,拒绝了朋友,甚至拒绝了赏识你的皇帝,这样便再没有人欣赏你的才华了,你担心过吗?②师指名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③师引导:是的,做自己最重要,做清白正气的自己最重要!(4)配乐诵读。①师引导:如今,几百年过去了,朗朗乾坤留下了王冕的一身正气。②播放音乐:《梅花三弄》古琴曲。师范读,指名读。(5)师引导背诵诗句。4.知手法(1)师引导:王冕借梅花的淡雅清香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情怀,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板书:托物言志)(2)品析托物言志手法的好处。学生交流,教师总结。(3)拓展延伸,品味其中抒发的感情。①师引导: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和王冕一样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怀。②出示课件。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③学生交流感想,教师适时总结。新课标中对于古诗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会情感。”可见诵读是古诗学习的重要任务。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出节奏;品读,读出诗意,悟出诗情。识字、解意、悟情都在诵读中进行,在诵读中巩固与体会。五 夯实基础,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砚、乾、坤。 2.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要记住这五个字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3.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4.师范写,学生观察后自由练写。正确书写汉字的基础是理解汉字的意思,教写字时,要让学生知道字的起源和意思,从而做到正确识记、正确书写。巩固所学知识,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及时复习学过的知识的良好习惯。 本课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来逐步落实,进而总结升华。通过反复朗读,真正感知了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表明心志塞下曲 报效祖国的理想和抱负墨梅借花喻人,表达情操,托物言志古诗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走进古诗,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意蕴。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讲解背景、补充资料、再现意境、补白续写、激情引读、反复诵读等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都有促进作用。当然,因为古诗具有语言凝练、语音动听、内涵丰富、意蕴悠远等特点,对古诗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只有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其中,才能使诗情画意走进学生的脑海中,才会让古诗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流淌在学生心里。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约757),字少伯,唐代诗人,世称王江宁。王昌龄擅长七绝,人称“诗家夫子王江宁”。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胡应麟在《诗薮》中还对王、李两家的七绝作了比较,认为:“李作故极自然,王亦和婉中浑成,尽谢炉锤之迹。王作故极自在,李亦飘翔中闲雅,绝无叫噪之风。”卢纶(739—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的诗以五言、七言近体诗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王冕(1310—1359),字元章,元代诗人、画家、篆刻家,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出身农家,幼时家贫。年轻时一度热衷功名,屡应举不中,遂绝意仕途,浪迹江湖。他一生清贫,依靠卖画为生,存世代表作有《墨梅图》。(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有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