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4页未读,
继续阅读
17《 短文两篇》--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件(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17《 短文两篇》--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件(部编版),共52页。
语文7年级/下人教17 短文两篇学科素养构建新课导入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新课导入 先安排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地方官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县城北门,由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见景生情,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新课导入 地方官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身居斗室,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新课导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新课导入《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走进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有“诗豪”之称。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柳枝词》《乌衣巷》等,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走进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世称“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本课知识清单斯(sī) 陋(lòu) 馨(xīn) 蕃(fán)濯(zhuó) 蔓(màn) 亵(xiè) 噫(yī)苔痕(tái hén) 鸿儒(hóng rú) 案牍(dú) 西蜀(shǔ)淤泥 (yū) 清涟(lián) 隐逸(yì) 诸葛庐(zhū gě lú)音形识记本课知识清单古今异义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样子)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香远益清(古义:更加;今义:好处)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适合)本课知识清单一词多义本课知识清单词类活用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不蔓不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蔓,生藤蔓;枝,长枝茎)本课知识清单文言句式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为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面省略介词“于”)本课知识清单文言句式判断句(1)斯是陋室(“是”,判断动词)(2)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重点解读 朗读短文,圈出押韵的字,说说押的韵是什么。韵脚:押的韵:名、灵、馨、青、丁、经、形、亭ing(“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陋室铭重点解读全文的主旨是哪句?说说它的含义和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句:含义:作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惟”字加强语气。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重点解读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室”“不在高”“不在深”“陋”“仙”“龙”“德”“名”“灵”“馨”重点解读比兴: “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重点解读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重点解读陋室真的陋吗?分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上:“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入:“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景——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重点解读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对偶、衬托 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重点解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重点解读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不陋“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重点解读 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的用意是什么? 类比,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又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重点解读 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重点解读朗读课文,说说题目中包含的信息。爱莲说文体文章写作的主体作者的感情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爱莲说重点解读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高洁、质朴。(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正直。重点解读(3)“香远益清”气味,芳香。(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清高、品行端正。重点解读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重点解读 课文除了写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共有几处写到?还有菊花、牡丹,三处。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予 ——莲——君子——同予者何人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重点解读 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菊花凌霜开放隐士的象征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隐居重点解读《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重点解读 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重点解读“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徐凝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重点解读 作者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有何用意? 通过不同角度的衬托,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菊花的傲然凌霜莲的洁身自好牡丹的绚丽浓艳莲的质朴、自然正面衬托反面衬托重点解读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重点解读 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文章主旨 《陋室铭》一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爱莲说》一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脉络梳理脉络梳理重难点探究1.请分析莲的象征意义。《爱莲说》的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重难点探究“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象征君子受人敬重的特点。以上几句将莲人格化,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在莲的形象中寄寓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重难点探究2.如何理解牡丹、菊的衬托作用?“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用来衬托的两种事物通常有主次之分。衬托的运用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时可以区分为正衬、反衬,有时则无法区分。《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应属于反衬,但“菊之爱”究竟属于何种衬托,就很难说清。重难点探究“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从前一重意义来看,本文作者与之相反,他不赞成避世,而主张入世;从后一重意义来看,则“菊之爱”与“莲之爱”亦似有相同之处。重难点探究据此,我们不妨说作者以菊来烘托的本意也许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至于这究竟是正衬还是反衬大可不必去管它。写作借鉴1.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陋室铭》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作者对陋室进行了充分描写,文章不仅写其清幽的环境,烘托人物的品格,还通过写陋室的日常生活表现人物的情操,最后在与诸葛庐和子云亭的类比中,自比诸葛亮和扬子云,侧面表现自己的追求。重难点探究文章处处是在写陋室,又是处处在表现个人追求。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与此类似。写作借鉴2.运用象征的手法。《爱莲说》详细描写莲的特征,不仅是因为标题有“莲”,更重要的是,莲花的特征或精神特质和君子的特征有种种相似之处。这就是构成象征的关键。同时,这也为作者在第二段中直接将莲和君子联系起来做了铺垫,顺理成章地有了“莲,花之君子者也”的说法。重难点探究进而作者再次重申自己对莲的喜爱,也就明确表达了对君子之德的追求。谢 谢
语文7年级/下人教17 短文两篇学科素养构建新课导入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新课导入 先安排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地方官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县城北门,由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见景生情,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新课导入 地方官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身居斗室,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新课导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新课导入《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走进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有“诗豪”之称。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柳枝词》《乌衣巷》等,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走进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世称“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本课知识清单斯(sī) 陋(lòu) 馨(xīn) 蕃(fán)濯(zhuó) 蔓(màn) 亵(xiè) 噫(yī)苔痕(tái hén) 鸿儒(hóng rú) 案牍(dú) 西蜀(shǔ)淤泥 (yū) 清涟(lián) 隐逸(yì) 诸葛庐(zhū gě lú)音形识记本课知识清单古今异义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样子)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香远益清(古义:更加;今义:好处)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适合)本课知识清单一词多义本课知识清单词类活用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不蔓不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蔓,生藤蔓;枝,长枝茎)本课知识清单文言句式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为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面省略介词“于”)本课知识清单文言句式判断句(1)斯是陋室(“是”,判断动词)(2)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重点解读 朗读短文,圈出押韵的字,说说押的韵是什么。韵脚:押的韵:名、灵、馨、青、丁、经、形、亭ing(“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陋室铭重点解读全文的主旨是哪句?说说它的含义和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句:含义:作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惟”字加强语气。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重点解读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室”“不在高”“不在深”“陋”“仙”“龙”“德”“名”“灵”“馨”重点解读比兴: “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重点解读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重点解读陋室真的陋吗?分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上:“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入:“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景——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重点解读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对偶、衬托 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重点解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重点解读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不陋“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重点解读 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的用意是什么? 类比,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又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重点解读 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重点解读朗读课文,说说题目中包含的信息。爱莲说文体文章写作的主体作者的感情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爱莲说重点解读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高洁、质朴。(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正直。重点解读(3)“香远益清”气味,芳香。(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清高、品行端正。重点解读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重点解读 课文除了写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共有几处写到?还有菊花、牡丹,三处。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予 ——莲——君子——同予者何人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重点解读 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菊花凌霜开放隐士的象征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隐居重点解读《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重点解读 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重点解读“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徐凝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重点解读 作者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有何用意? 通过不同角度的衬托,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菊花的傲然凌霜莲的洁身自好牡丹的绚丽浓艳莲的质朴、自然正面衬托反面衬托重点解读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重点解读 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文章主旨 《陋室铭》一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爱莲说》一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脉络梳理脉络梳理重难点探究1.请分析莲的象征意义。《爱莲说》的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重难点探究“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象征君子受人敬重的特点。以上几句将莲人格化,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在莲的形象中寄寓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重难点探究2.如何理解牡丹、菊的衬托作用?“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用来衬托的两种事物通常有主次之分。衬托的运用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时可以区分为正衬、反衬,有时则无法区分。《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应属于反衬,但“菊之爱”究竟属于何种衬托,就很难说清。重难点探究“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从前一重意义来看,本文作者与之相反,他不赞成避世,而主张入世;从后一重意义来看,则“菊之爱”与“莲之爱”亦似有相同之处。重难点探究据此,我们不妨说作者以菊来烘托的本意也许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至于这究竟是正衬还是反衬大可不必去管它。写作借鉴1.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陋室铭》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作者对陋室进行了充分描写,文章不仅写其清幽的环境,烘托人物的品格,还通过写陋室的日常生活表现人物的情操,最后在与诸葛庐和子云亭的类比中,自比诸葛亮和扬子云,侧面表现自己的追求。重难点探究文章处处是在写陋室,又是处处在表现个人追求。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与此类似。写作借鉴2.运用象征的手法。《爱莲说》详细描写莲的特征,不仅是因为标题有“莲”,更重要的是,莲花的特征或精神特质和君子的特征有种种相似之处。这就是构成象征的关键。同时,这也为作者在第二段中直接将莲和君子联系起来做了铺垫,顺理成章地有了“莲,花之君子者也”的说法。重难点探究进而作者再次重申自己对莲的喜爱,也就明确表达了对君子之德的追求。谢 谢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