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3_专题三光现象PPT课件(福建专用)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78083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物理总复习3_专题三光现象PPT课件(福建专用)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7808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物理总复习3_专题三光现象PPT课件(福建专用)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7808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物理总复习3_专题三光现象PPT课件(福建专用)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78083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物理总复习3_专题三光现象PPT课件(福建专用)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78083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物理总复习3_专题三光现象PPT课件(福建专用)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78083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物理总复习3_专题三光现象PPT课件(福建专用)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78083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物理总复习3_专题三光现象PPT课件(福建专用)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78083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中考物理总复习成套专题教学PPT课件(福建专用)
中考物理总复习3_专题三光现象PPT课件(福建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总复习3_专题三光现象PPT课件(福建专用),共60页。
中考物理(福建专用)
专题三光现象
1.(2020福建,3,2分)2020年6月21日,我国部分地区可观察到“日环食”。日环食现象的形成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A组 2016—2020年福建中考题
答案 A 日环食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挡住太阳光,在地球上形成了影子,故选A。
2.(2020福建,13,2分)小明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他的视网膜前。那么 ( )A.他可能患上近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B.他可能患上近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C.他可能患上远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D.他可能患上远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
答案 B 只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聚光在视网膜前面,说明晶状体会聚能力过强,属于近视眼的症状,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A、C、D错,B正确。知识拓展 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用凹透镜矫正视力。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用凸透镜矫正视力。
知识拓展 近视眼成像再视网膜的前面,用凹透镜矫正视力。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用凸透镜矫正视力。
3.(2019福建,3,2分)如图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
答案 D 水中荷花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错。屏幕上的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观后镜中汽车的像属于光的反射,故C错。放大镜下树叶的像,是经过透镜的折射看到的虚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正确。
4.(2019福建,6,2分)光线从空气射到平静的水面,入射角为50°,则反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 ( )A.0° B.40°C.50° D.100°
答案 B 依题意作图分析,入射角为50°,根据反射定律,我们知道反射角也是50°,法线垂直于水面,从图中可以看出反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40°,所以选B。
审题技巧 遇到与入射角、反射角或折射角有关的题目,都可以通过作图进行解析,这样更直观,不易错。
5.(2018福建A,9,2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此时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沿光具座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10 cm,调节光屏位置,可在光屏上看到 ( )A.缩小的实像 B.放大的实像C.缩小的虚像 D.放大的虚像
答案 A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题图所示时刻,从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而此时物距和像距相等,即u=v=20 cm,这时u=v=2f=20 cm,焦距f=10 cm,当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沿光具座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10 cm,此时物距u=30 cm>2f,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A。
知识拓展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注意上表中当u=f时,不成像,同时u=f是凸透镜成实像和成虚像的分界点,u=2f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6.(2017福建,4,2分)战国时期,《墨经》中记载了影子的形成、平面镜的反射等光学问题。图中的光学现象与影子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
答案 B 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湖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日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海市蜃楼和雨后彩虹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由此可知,只有B符合题意。
易错警示 雨后彩虹属于光的折射;湖中倒影为光的反射现象;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与影子形成原理相同。
7.(2016莆田,5,2分)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茂密的树林下,常能在地上见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 )A.太阳的虚像 B.太阳的实像C.树叶的影子 D.树叶的实像答案 B 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晴天在茂密树林的地面上,常会看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通过小孔成的太阳的实像。故B正确。
8.(2016厦门,20,2分)《康熙几暇格物编》中记载:“置钱碗底,远视若无,及盛满水时,则钱随水光而显现矣。”如图所示,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用激光笔从A点向 处(用图中字母表示)照射,可照亮铜钱。加满水,从A处看到像的位置将 (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答案 E 变高
解析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铜钱反射的光线被碗侧壁挡住,人看不见铜钱了,倒入一些水后,铜钱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用激光笔逆着折射光线照射过去,根据光的可逆性知,应该向着E点位置照射,即可照亮铜钱。加满水时,界面上升,折射光线也因此向上移动,从A处看到像的位置将变高。
方法技巧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人逆着光线看去,物体的位置会偏高。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用激光笔逆着折射光线照亮物体。
9.(2020福建,23,2分)如图,点光源S位于凸透镜一侧。在图中画出S发出的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答案 如图所示
解析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另一边焦点,过光心的光线传播路径不改变,完成光路图如答案图所示。
10.(2020福建,26,4分)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平面镜。
(1)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上表。比较r和i,可以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 入射角。(2)纸板EF右侧没有沿ON折转时,能观察到反射光,有折转时,观察不到反射光,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 的。(4)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
答案 (1)等于 (2)同一平面内 (3)可逆 (4)漫反射(4分)(每空1分)
解析 (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当把纸板EF折转时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若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则反射光线逆着原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说明光路是可逆的。(4)从各个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的光,说明光在纸板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11.(2019福建,26,6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需要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置于中间位置的应是 。(2)调节好装置,将蜡烛放在2倍焦距之外时,光屏上能成 (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 像(选填“实”或“虚”)。生活中常用的 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3)将蜡烛移至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某处,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烛焰中心下降1 cm,光屏上的像会 移动(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的距离 1 c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 (1)凸透镜 (2)缩小 实 照相机 (3)向上 大于(6分)(每空1分)
解析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所以置于中间位置的是凸透镜。(2)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可知,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光屏上得到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3)将蜡烛移到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光屏上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此时的物距小于像距,像移动的距离大于1 cm。我们可以用图示法解析说明,如图所示。假设蜡烛A摆放在F和P之间的位置,这时在光屏上形成的像就是A',当烛焰中心下移,相当于蜡烛变成B,光屏所成的像就变成B',从所作的图可以很明显地比较出,物下移,像上移,像移动的幅度较大。
知识归纳 凸透镜成像的两个重要分界点:一是焦点,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是两倍焦距处,是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物距越大,像距就越小,像也越小;物距越小,像距就越大,像也越大。
12.(2018福建A,26,4分)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
(1)实验时,将光屏 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图甲;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2)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 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 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答案 (1)垂直 同一平面内 (2)4 平面镜
解析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光屏必须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当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后,在光屏上看不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还在原来的平面上,不会随光屏平面的转动而转动,故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从实验数据可知只有第4次实验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所以必定是第4次实验测量错误,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13.(2017福建,30,5分)在信息化时代,相机和手机都是常用的图像采集设备。(1)如图1所示,用相机拍照时,在芯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像(选填“实”或“虚”)。镜头靠近人时,像的大小将变 ,此时像会 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用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如图2所示。 图1 图2
(2)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上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 ( )A.5 m B.0.5 mC.0.05 m D.0.005 m(3)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 。
答案 (1)实 大 远离 (2)D (3)手机镜头的焦距小,像距变化的范围小
解析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镜头靠近人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会远离透镜,像会变大;(2)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u>0.50 m时,像距v保持0.5 cm几乎不变,像距接近焦距,故选D;(3)因为手机镜头的焦距小,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像距接近焦距,像距变化的范围小,这样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所以不用“调焦”。
方法技巧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凸透镜成像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规律;像距接近于焦距,这样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B组 2016—2020年全国中考题组考点一 光现象1.(2020湖南长沙,16,3分)2020年6月21日,我国多地可以看到罕见的日环食,天文爱好者用墨水成像、小孔成像、相机拍照等方式观看或记录了这一天象奇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日食形成的原因是光沿直线传播B.太阳在墨水中形成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C.太阳通过小孔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D.太阳通过照相机镜头成的是虚像
答案 A 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沿直线射向地球的光形成的,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A正确;太阳在墨水中形成倒影(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B错误;小孔成像是太阳通过小孔成的倒立的实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C错误;太阳通过照相机镜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D错误。
2.(2019湖北黄冈,1,3分)下列现象,由于光的反射产生的是 ( )A.海市蜃楼 B.小孔成像C.平面镜成像 D.凸透镜成像
答案 C 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D错误;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正确。
3.(2019天津,3,3分)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反射角是 ( )A.30° B.60°C.70° D.90°
答案 B 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反射面的夹角,所以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入射角为60°,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等于60°,故选项B正确。
4.(2019湖北武汉,9,3分)在武汉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马拉松和公路自行车比赛将在东湖绿道上进行。如图所示,在平静的水面,美丽的东湖绿道和它的倒影相映成趣,倒影形成的原理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答案 B 平静的水面可以看作平面镜,倒影是景物经水面反射形成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故A、C、D错误,B正确。
5.(2020广东,11,3分)疫情期间,医护人员通过平面镜检视防护服的穿戴情况。医护人员在平面镜中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当医护人员走近平面镜时,人与像之间的距离 ,像的大小 (后两空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虚像 变小 不变
解析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成的是虚像;当医护人员走近平面镜时,人到镜面的距离减小,同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也减小,人与像之间的距离变小;由于像与物始终等大,人的大小不变,故像的大小也不变。
6.(2020河北,32,4分)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翻转,如图甲所示。 甲 乙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激光笔和铅笔。(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为探究反射光和入射光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下一步的操作是: 。(3)使光束以不同角度入射进行实验,测量数据如上表所示。由此可得:在反射现象中, 。(4)如图乙所示,已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90°,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答案 (1)量角器(2)将纸板F绕ON向后(或向前)翻折(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如图
易错警示 反射现象中,反射跟着入射变,所以在描述反射定律时,应表述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切不可前后颠倒,否则不符合因果关系。
7.(2017安徽,19,8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用来研究光从水中斜射到与空气的分界面时所发生的光现象。 (1)使入射角i在一定范围内由小变大,会发现折射角γ (填写变化规律),且折射角总是大于相应的入射角;(2)当入射角i增大到某一值时,折射角γ会达到最大值,该最大值是 ;(3)若继续增大入射角i,将会发现不再有 光线,而只存在 光线。
答案 (1)变大 (2)90° (3)折射 反射
解析 当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数值时,折射角将增大到90°,若继续增大入射角,则不会再有折射光线,只存在反射光线,故折射角最大值为90°。
考点二 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1.(2020山西,15,3分)小亮在重阳节送给奶奶一个台式放大镜(如图)。放大镜的焦距为25 cm。奶奶正确使用这个放大镜看书时 ( )A.书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应等于25 cmB.书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应小于25 cmC.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D.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 B 放大镜的工作原理是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选B。
2.(2020安徽,14,2分)图a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刻度尺的像。若凸透镜先贴着刻度尺然后逐渐远离,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图a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C.乙→丁→甲→丙 D.丙→甲→乙→丁
答案 C 凸透镜由贴着刻度尺到逐渐远离的过程中,刻度尺到凸透镜的距离会由“一倍焦距以内”增加到“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再增加到“二倍焦距以外”,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会先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再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不断减小最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成像的阶段会经历“乙、丁、甲、丙”的过程。综合分析,本题选C。
知识归纳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和摄像头;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是测焦距;f2f时像的位置应该在15 cm到30 cm之间,故A错误;在凸透镜左侧放凹透镜可以使像向后移动刚好落在光屏上,故B正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等大的像,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u应等于2f,即蜡烛应在20 cm刻度处,故C错误;蜡烛在40 cm刻度处时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体靠近时我们感觉像变大了,此时可记住“物近像远像变大”,记住这两个过程就可以推测其他几种情况。
易错警示 当u>f时候肯定能成实像,但是成实像不代表就一定在光屏上就能呈现,光屏一定要在合适的位置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2.(2018河南,11,2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处于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图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C.透镜不动,蜡烛向左移动,光屏向右移动,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D.透镜不动,将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 D 图中物距小于像距,且光屏上可以得到实像,所以该图与投影仪原理相同,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A、B错;透镜不动,蜡烛左移,光屏也应该左移,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所以C项错;根据光路是可逆的,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后仍可成清晰的像,所以D项正确。
审题技巧 本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过程和应用技巧。通过审题分析题图和文字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找出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和选项中的变化条件。
3.(2017湖北武汉,12,3分)如图所示,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有几位同学对此现象展开了讨论:甲:将照相机靠近两位照相的人,可以看到两位照相人的全身像。乙:调整相机和两位照相人之间的距离,人像变小时,应减小相机镜头和胶片之间的距离。丙:要使人像更亮,必须在两位照相人的身后进行“补光”。丁:现在的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这些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与乙 B.甲与丙C.乙与丁 D.丙与丁
答案 C 要照全身像,则应使像变小,要使像变小,则必须使物距变大,所以应增大相机和两位照相人之间的距离,物距增大后,像距变小,由此可知,甲错,乙对;像是人反射的光进入镜头折射形成的,为了让像更亮,应该让人反射更多的光,则应该在两位照相人的前面进行补光,丙错;现在的照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这样便于观察,丁对。综合分析本题乙和丁说法正确,故选C。
4.(2017广东广州,11,3分)蜡烛放在如图所示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小红画了图中的光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红画的光路是正确的B.透镜成的是虚像C.透镜的焦距小于10 cmD.透镜的焦距大于20 cm
答案 C 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是实像,故B错;成倒立、缩小的像,物距应大于两倍焦距,故焦距应小于10 cm,小红画的光路有误,故A、D错,C正确。
5.(2019湖北武汉,22,4分)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利用如图所示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实验。他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不同类型的眼镜片,观察到了如下现象。
(1)将近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 (填“前方”或“后方”)。(2)取下近视眼镜片,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它上面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然后将另一个远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 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又变模糊了;再使光屏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矫正远视眼的眼镜片对光有 作用。
答案 (1)远离 前方 (2)靠近 会聚
解析 (1)近视眼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把近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发光体所成的像要远离凸透镜,因此光屏应当远离凸透镜。放近视眼镜片前,像的位置更靠近透镜,说明近视眼矫正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2)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把远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发光体所成的像要靠近凸透镜,因此光屏应当靠近凸透镜。
6.(2019湖南长沙,35,6分)表是小海同学用焦距f=10 cm 的凸透镜探究其成像规律的记录表,根据表格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当物距u满足条件 (选填“u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专题三 光现象课件PPT,共60页。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总复习15_专题十五电和磁PPT课件(福建专用),共60页。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总复习12_专题十二探究电路PPT课件(福建专用),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