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部编三下第2单元备课教案

    人教版部编三下第2单元备课教案第1页
    人教版部编三下第2单元备课教案第2页
    人教版部编三下第2单元备课教案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三年级下册5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三年级下册5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共2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正音,读出节奏,熟读背诵,学以致用,学习阅读链接,布置作业,推荐阅读,按要求做题,研读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
    5.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认识“宋”等4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背诵课文。
    3.能说出“阅读链接”中乘车人所犯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
    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些寓言,对寓言有过感性的认识,但还未有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概念,通过本单元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寓言的基本特点,总结学习寓言的方法,感悟学习寓言的好处。
    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
    导入5分钟,初读正音5分钟,体会意思感悟道理10分钟,熟读背诵5分钟,学以致用5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
    教学准备
    教师:PPT 学生:自主学习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一) 看图猜故事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故事吗?我们来玩个看图猜故事小游戏吧?依次展示:龟兔赛跑 坐井观天 揠苗助长。
    这些小故事都是寓言故事,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单元,就跟寓言有关,我们先来看单元导语,自己读一读,看一看本单元的要求是什么?
    (二)出示课题,介绍《韩非子·五蠹》。
    (三)解释题目含义,回顾学习方法。
    守株待兔你是怎样理解的?
    1. 理解“守”的意思,
    预设1:守住。
    预设2 :守着,守在。
    师总结评价:对,就是守着,文言文就是这样,有单字成词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表示一个词的意思,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组词法来帮助理解。
    2. 理解“株”的意思。
    引导学生思考:那你是从哪知道的?
    预设1:看注释,注释里面有解释。
    预设2:插图里面,农夫守在一棵树桩旁,就可以猜出来。
    是总结评价:学习文言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都是很好的方法,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经常用到这几种方法。
    3.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正音,读出节奏。
    1.检查易错字词。
    折颈而死 冀 身为宋国笑
    2.指导书写。 冀
    (1)自主观察。
    (2)总结方法:各部扁宽 长横托住
    (3)板书范写,自主练习。
    (4)评价反馈。
    3.学习难读的句子。
    因释其耒而守株
    (1) 借助注释、课件理解“耒”的含义。
    (2) 借助注释理解整句话的含义。
    (3) 总结方法:遇到不好读的句子,我们要先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意思读出停顿。
    (4) 指导朗读:读古文,老师有个小窍门:音断气连读起来会更有韵味,听老师读一读。
    (5) 借助节奏线,自读全文,读出节奏和韵味。
    三、 感悟意思,体会道理。
    (一)自主感悟文章含义:
    那接下来,就请大家用上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这几种方法,自己来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意思吧!
    (二)交流理解文章含义:
    1.学习“者”的用法。
    (1)理解“者”的含义。故事发生在谁的身上?耕者是什么意思?
    (2)小练习:那行医的人可以叫( ),
    年纪大的人可以叫( ),
    学问渊博的人可以叫( )。
    2.“走”字含义古今不同。
    (1)故事发生在耕者和谁之间?文中是怎么写这只兔子的? 出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中有个字的含义和现在有所不同,你发现了吗?
    (3)师总结:走,在古代就是跑的意思,有些字的古今意思会有所不同,多有意思呀!
    (4) 借助注释,自己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3. 猜测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1) 白捡了一只兔子之后,让这个农夫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放下了农具守在树桩旁, 你猜猜这时他会怎么想呢?
    (2) 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呢?
    (3) 那你能连起来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三)感悟寓言道理。
    1.农夫最终“身为宋国笑”,你觉得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呢?
    预设1:兔子又不会天天撞死在树桩上,这个农夫只想着捡便宜,所以被别人笑话。
    预设2:白捡一只兔子是很偶然的事情,不可能一直有这样的好事情发生。
    2.师总结评价:是呀!白捡兔子这种事情可不会天天有,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光指望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这就是这个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3.总结学习寓言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用组词法、看注释,看插图的方法先弄明白了故事的意思,就帮助我们更好的感悟了故事包含的道理。
    4.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像农夫这样抱有侥幸心理,想要不劳而获的事情?
    四、熟读背诵。
    1. 回想故事内容,自主背诵。
    2. 借助提示,尝试背诵。
    3. 借助插图背诵。
    五、学以致用,学习阅读链接。
    1. 文中这个农夫这种不努力,指望好运气过日子的行为不可取,我们阅读链接中,也有一个寓言故事,自己读一读《南辕北辙》,看看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
    2.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
    预设1:楚国在南边,坐着的这个人却要往北走,是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的。
    预设2:这个人说自己的马快、车夫是个好把式、盘缠多,可是越是这样,他离得楚国也就越来越远了。
    3.师总结道理:明明要去南边,却硬要往北走,目的和行动相反,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
    六、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1.背诵《守株待兔》。
    2.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
    板书
    设计
    5守株待兔
    读懂故事:组词法 看注释 看插图
    明白道理: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作业
    设计
    一、按要求做题。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兔走触株,___________。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停顿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B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C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教学
    反思
    1.个别学生停顿不够恰当。
    2.词语的古今异义注意用举例方式巩固。











    课题
    6.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认识“陶、罐”等10个生字,会写“骄、谦”等10个字,会写“国王、骄傲”等15个词语。
    2.结合课文相关词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说出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4.能说出“阅读链接”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难点
    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各自不同的语气。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学会寓言故事的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些寓言,对寓言有过感性的认识,但还未有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概念,通过本单元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寓言的基本特点,总结学习寓言的方法,感悟学习寓言的好处。
    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检查预习5分钟,研读课文20分钟,指导书写7分钟
    教学准备
    教师:PPT 学生:自主学习记录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前,有个国王,在他的橱柜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想知道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陶罐和铁罐》。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检查朗读
    陶罐 骄傲 谦虚 懦弱
    恼怒 代价 废墟 掘开
    相提并论 和睦相处
    2.多音字的字音字义
    “处”在本课读chǔ,表示交往,有居住、存、处置或处罚的意思,组词:处理、处境。还有一个读音chù,表示地方或者机关部门,组词:住处、处所。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
    口诀:点竖对齐 横间等距 提撇穿让 内紧外舒
    4.课文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陶罐和铁罐的什么事?
    预设:课文分为两部分,提炼出各部分的主要信息(前半部分讲的是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奚落陶罐,陶罐争辩几句后,不再理会铁罐。后半部分讲的是许多年过去了,陶罐被人们挖掘出来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已不复存在。)
    评价:我们把各部分的意思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你自己再来练习说一说吧。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了解人物性格
    1.默读第一部分,从陶罐和铁罐的语言和神态中,你读出了什么?
    (1)读句子,说感受。
    预设1: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读出傲慢的铁罐。
    评价:我们可以通过神态描写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预设2:②“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读出没有礼貌的铁罐。
    评价:通过语言描写也能感受感受人物的性格。
    (2)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预设:③“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④“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铁罐的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
    评价总结:我们从描写铁罐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中感受到了铁罐的性格特点:傲慢无礼、骄傲自大、自以为是。
    (3)带着对铁罐性格的理解,一边想象它的样子,一边再读这一部分,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2.描写陶罐的部分给你什么感受?
    (1)预设:读相关句子,从语言和神态描写中感受陶罐的性格特点。
    评价:我们从这些语言和神态描写中感受到陶罐的谦虚、友好、有礼貌的性格特点。
    (2)带着对陶罐性格的理解感受,再读这部分。
    3.带着对文中人物性格的理解,用恰当的语气分角色读读这一部分,可以加上恰当的动作、表情演一演。
    (二)感悟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1.默读这一部分,看看陶罐和铁罐的结局是怎样的?
    预设:总结不同结局
    评价:是啊,陶罐出土成为了文物而铁罐已不复存在了。
    2.铁罐为什么会消失呢?
    预设:根据自主学习交流观点。
    评价:老师补充一点小资料帮助你来理解。(拓展资料)原来铁会生锈,经过长时间的腐蚀,铁罐渐渐全部变成铁锈,所以最终消失不见了。
    3.思考:陶罐和铁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局?
    预设: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体会结局不同。
    评价:是啊,你发现了它们的不同特点,铁罐虽然很坚硬,但同时它会被腐蚀生锈;陶罐虽易碎,但它能长久存在。
    4.通过不同结局发现了什么?
    预设: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评价:是啊,很显然当时铁罐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所以自以为是,根本不尊重别人。事实上,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5.你从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预设1:对自己和他人长处和短处的看法。
    预设2:今后应该怎样做。
    评价总结: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三)总结寓言的学习方法
    我们是怎么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
    预设:交流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评价总结:是呀,我们先通过语言、神态、动作读懂了故事的内容,再体会到了故事的道理,这就是学习寓言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提升感悟
    1.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陶罐和铁罐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呢?
    预设:铅笔和钢笔各自的长处和短处。
    预设:叉子和勺子各自的长处和短处。
    评价: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能更准确客观的看待事物。
    2. 联系我们自身,你又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和感受?
    预设:举例谈自身的优缺点。
    预设:谈怎样看待别人的优缺点。
    评价总结: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既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跟别人交往时,要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也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要正确的看待。你看,我们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这是学习寓言的另一种方法。
    四、学以致用
    1.用学到的方法读阅读链接中的小故事,思考故事中的北风和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学习这则寓言你用了什么方法?
    巩固总结:是的,我们还是通过语言、神态、动作读懂了故事内容,然后体会出了故事中的道理。
    五、激发兴趣、推荐阅读
    1.拓展资料,介绍作者黄瑞云先生。
    2.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推荐阅读《黄瑞云寓言》,通过阅读感悟道理。
    板书
    设计
    6.陶罐和铁罐
    傲慢
    无礼
    自以为是
    谦虚
    友好
    有礼貌

    相互尊重
    和睦相处
    语言、神态、动作




    作业
    设计
    推荐阅读《黄瑞云寓言》,通过阅读感悟道理。
    教学
    反思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感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寓言故事中的道理。作者黄瑞云先生所著《黄瑞云寓言》一书中有许多生动又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课内得法,课外用法,巩固所学,高效阅读。
    课题
    7. 鹿角和鹿腿
    教学目标
    1.识记“池塘、欣赏”等13个词语,读准“称、禁、撒”三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3.根据提示讲故事。
    4.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能对与故事相关的说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鹿的心情变化,并根据提示讲故事。
    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能对与故事相关的说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情分析
    年级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些寓言,对寓言有过感性的认识,但还未有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概念,通过本单元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寓言的基本特点,总结学习寓言的方法,感悟学习寓言的好处
    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
    导入5分钟,检查预习5分钟,理解课文20分钟,总结方法5分钟
    教学准备
    教师:PPT
    学生:自主学习记录单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直接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三篇 寓言故事——《鹿角和鹿腿》。
    二、 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检查朗读
    池塘 倒映 别致 哎呀 传来
    叹气 配得上 灰心丧气
    重点纠错:读好轻声 配得上 (轻声)
    2.出示句子,检查多音字的读音
    我的身段多么匀称。
    鹿忽然看到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
    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
    师评价:多音字的读音我们要结合语境来读准。
    3.根据自主学习反馈,重点指导易错生字的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致”
    口诀:左收右放 间距匀称
    末横变提 反文穿插
    三、 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小鹿一开始对鹿角和鹿腿态度的两个关键词。
    预设:欣赏 抱怨
    2.师相机引导学生运用两个关键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小鹿欣赏自己美丽的鹿角,却抱怨细长的腿太难看。当凶猛的狮子向他扑来时,他欣赏的角令他险些丧命,而他抱怨的腿却帮他狮口脱险。
    评价:借助关键词句,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好方法。
    四、研读心情,体味变化
    1.默读课文,初步感受小鹿的心情变化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小鹿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小鹿的心情词。
    预设:
    ①鹿忽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咦,这是我吗?”
    ②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③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④小鹿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2)出示四个句子,请学生再读,提问:你发现这些句子的共同点了吗?
    预设一:这四个句子都是小鹿在自言自语。
    预设二:都是他的内心独白
    预设三:这四个句子都是小鹿自己和自己说话。
    师评价总结:小鹿四次自言自语,充分展现了它的心理变化。
    (3)师提问:你写下了什么样的心情词呢?我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批注。
    2.重点探究,体会小鹿心情的变化历程
    预设一:体会鹿的惊讶
    出示:
    鹿忽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咦,这是我吗?”
    ① 引导学生再读句子,提问: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我读出了小鹿的惊讶、吃惊、意外…
    ②师提问:怎么读好惊讶呢?
    预设:平时我们表示惊讶、感叹时,常用“咦”这个语气词。
    评价:联系生活是帮助我们读好文章的一种好方法。
    预设:我还关注到了“?”。
    评价:关注标点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③指导学生带着感受再读。
    预设二:体会鹿的满足、骄傲
    出示:“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①学生朗读,师提问: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一:读出了小鹿内心的满足。
    预设二:读出了小鹿内心的高兴
    师:读出你的满足,读出你的高兴吧!
    ②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中,自己最能感受到小鹿内心满足的词语。
    师提问: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小鹿内心的满足呢?
    预设:我从匀称一词中感受了小鹿内心的满足。
    师提问:怎样的身段才称得上匀称呢?请同学们看插图中的小鹿。【出示插图】
    预设一:比例均匀
    预设二:不大不小
    预设三:不胖不瘦
    评价:是啊,图上的小鹿身段是多么匀称啊!可见,匀称是一种美。
    师提问: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呢?
    预设:精美别致
    引导学生理解“精美别致”的意思,进一步感受小鹿的此时的心情。
    预设一:精致而美好,跟寻常不同
    预设二:非常美丽、精致、特殊
    师评价总结:看到这样精美别致的角,小鹿心里多高兴啊!并且小鹿还把自己的角比作两束美丽的珊瑚呢。你看抓住了关键词语,我们就能感受到小鹿的此时的心情了。
    ③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发现。
    预设一:通过“啊”,可以看出小鹿对自己的角真的是太满意了。
    预设二:通过两个“多么”,也可以看出小鹿对自己的角真的是太满意了。
    师评价总结:通过语气词和关键词,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小鹿的心情。
    ④【出示插图】引导学生再看图上小鹿的表情,再次感受小鹿内心的满意。
    ⑤师提问:此刻小鹿的心情仅仅是满足吗?
    预设一:我觉得小鹿都有些骄傲了
    预设二:我觉得小鹿都陶醉在自己的魅美丽中,不可自拔了
    ⑥指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小鹿骄傲地再读这句话。
    先自读,再指名读。
    预设三:体会鹿的不满
    出示:“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指名读这句话,接着出示“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引导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一:虽然两句话意思相同,但是有了“唉”这个语气词,能强烈地感受到小鹿对腿的不满。
    预设二:虽然两句话意思相同,但用上了反问句,就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小鹿对腿的不满。
    评价总结:是的,语气词和反问句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小鹿的心情。
    ②再读这句话,引导学生想象小鹿在说这句话时的动作、表情,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预设:不禁撅起嘴 皱起了眉头
    评价总结:抓住动作和神态描写,也能感受到小鹿此时的心情。
    ③指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此时的小鹿,加上动作和表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预设四:体会鹿的后悔、愧疚
    过渡语: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鹿,刚才狮口逃生的一幕肯定还在脑海回旋,心肯定还在砰砰直跳。那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你还会欣赏美丽的角,而抱怨难看的腿吗?
    出示:小鹿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①师提问:读读这个句子,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一:感受到了小鹿的后悔。
    预设二:感受到了小鹿的愧疚
    ②相机引导学生像小鹿一样叹口气读一读。
    ③出示:小鹿叹了口气,( ),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师提问:请大家想一想,小鹿此时脸上会是什么表情?又会有哪些动作呢?引导学生一边叹气,一边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再读这句话。
    评价总结:小鹿自己对自己说这句话,说明此时他已经恍然大悟。鹿角虽然美丽,但却让他差点儿送命;鹿腿虽然难看,但却使它狮口逃生。他认识到了腿的巨大作用,为自己刚才的抱怨感到羞愧。
    五、领悟寓意,拓展延伸
    1.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对与故事相关的说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出示:第一种:美丽的鹿角并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
    第二种: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
    (1) 师:有两位小伙伴在读完这个故事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读一读,说说你赞成哪一种?并说说你的理由。
    师评价:同学们已经能全面地分析这两个观点,看来大家读懂了这个寓言故事了。
    (2)师提问:故事到这儿,你想对小鹿说什么呢?
    师评价总结:相信经过这件事后,小鹿一定也明白了这个道理:生活中的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能只凭外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看,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22. 2.归纳学习寓言的方法
    通过抓住关键词感受小鹿的心情变化,读懂了故事内容,明白了道理。
    3、根据提示讲故事
    出示: 角:美丽 欣赏 差点儿送命
    腿:难看 抱怨 狮口逃生
    师引导学生用上这些提示语,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1)教师示范讲述故事开头,
    “丛林里住着一只漂亮的鹿,一天,他对着池塘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发现自己身段匀称,那对精美别致的鹿角,就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2)鼓励学生运用提示语,继续讲述故事,注意加上自己的动作、注意自己的表情,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
    总结:大家都是最棒的故事大王。复述故事时体会人物心情变化,再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就可以让故事更加生动,以后大家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相信你的故事会更引人入胜。
    4、了解学习寓言的第二种方法
    过渡语: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就像鹿角和鹿腿一样,只要你仔细去观察,你就会发现他们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
    归纳方法: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可以很好地理解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5.推荐阅读《伊索寓言》
    《鹿角和鹿腿》这个故事,选自《伊索寓言》。里面包含了很多古希腊的民间故事,它就像一个奇妙的动物王国。漫步其中,我们会看到吃不到葡萄反而说葡萄酸的狐狸,还会遇到咬死救命恩人的蛇......课下大家可以找来读读。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寓言宝库的大门,和寓言交上朋友。
    板书
    设计
    小故事 大道理
    7 鹿 角 和 鹿 腿
    读内容,明道理

    欣赏 抱怨

    联 系 生 活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作业
    设计
    一、根据课后第二题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二、推荐阅读:《伊索寓言》。
    教学
    反思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寓意,我先有意识地让学生找出鹿对它的角和腿前后不同的态度。通过前后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到鹿的思想在悄然发生转变。

    课题
    8.池子与河流
    教学目标
    1.认识“淘、涯”等8个生字,读好“应”这个多音字,区分“尊”和“遵”这两个同音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各自不同的语气。了解池子与河流的不同人生态度,说说池子与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些寓言,对寓言有过感性的认识,但还未有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概念,通过本单元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寓言的基本特点,总结学习寓言的方法,感悟学习寓言的好处。
    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
    学生自读5分钟,分角色朗读5分钟,小组讨论10分钟,指名发言10分钟,教师总结5分钟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 PPT学生: 自主学习记录单
    学法指导
    小组交流,注意做批注,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检查朗读
    2.多音字的字音字义
    “应”是一个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是yìng,表示回答或接收、允许。组词呼应、适应、反应。还有一个读音,你知道吗?对,yīng,表示该当,理该如此。组词应该、应当、应允。
    3、 形近字的区分
    遵和尊,你是怎么区分的?尊重的尊有地位或辈分高,敬重的意思。走之底的遵则是依照,顺从,不违背的意思。
    试着填一填这些词语。
    ()敬 ()守 ()重 ()循 ()严 ()从
    4.课文主要内容
    a理解结构
    这篇课文和我们前面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评价:这是一首寓言诗,给诗歌标出小节。
    b标注对话
    这篇寓言诗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找一找哪些小节是来写对话的。
    三、理解课文
    (一)了解池子和河流不同的人生态度
    A池子的人生态度
    1、从池子的话中,思考池子想要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池子追求的是不愿奋斗、贪图安逸的生活。
    2、交流句子,说感受。
    你几时才能抛开这样的生涯?要是换了我,说句老实话,我可真要愁死啦!
    (1)理解生涯
    “生涯”,就是生活。
    评价:我们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②这样的生涯是指怎样的生活?
    疲劳的生活。你总是滚滚滔滔,你一会儿背着沉重的货船,一会儿驮着长串的木筏,还有小划子啊小船,简直数也数不完。
    评价:通过联系上文的方法我们发现这就是池子想要抛开的生活。
    ③他要抛开()他要抛开()他要抛开()?
    评价:他要抛开一切忙碌的生活。抓住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概括出想要表达的意思。
    (2)指导朗读
    下面就请你带着这种厌烦、不解的语气来读一读池子的话吧。
    固然,我并不出名,我没有出现在地图上,像你那样蜿蜒地贯穿全国,也没有行吟诗人为我弹琴歌唱。——这一切其实都是空的。
    (1)理解词语
    同学们,你知道行吟诗人指的是谁吗?
    “行吟诗人”是指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一种诗人,擅长写抒情诗或叙事诗,在当时他们有着极高的地位。
    (2)朗读指导
    现在请你读一读这一小节,读出池子这种自负、不屑的感觉来吧!
    我安静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这清闲的生活无忧无虑,还有什么能够代替?任凭人世间忙忙碌碌,我只在睡梦中推究哲理。
    感受:他在生活中终日安逸清闲、无所事事。
    评价:池子将自己比作一位悠闲的贵妇人,将泥土比作舒适的鸭绒垫,此刻,他可真为自己的生活而满足,甚至认为推究哲理都是可以在睡梦中做成的事。
    (1)理解词语
    ①同学们“推究哲理”是什么意思呢?
    (推究哲理是指推求探究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
    (2)指导朗读
    让我们带着池子这样满足的感觉来读一读这些话吧。
    B河流的人生态度
    1、从河流的话中,思考河流想要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不求安逸,努力奋斗,为人们带来利益。)
    2、交流句子,说感受。
    “啊,你在推究哲理?”河流回答道,“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这个自然规律,难道你已经忘掉?”
    感受:河流坚守自然规律,为了人类保持清洁,不停奋斗。
    ①同学们,这样的河流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吗?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
    评价:是啊,因为河流“遵循规律”“不顾安逸”“源源不断”“带来利益”“奔流不息”河流忙碌、辛勤,他不求安逸,努力奋斗,为人们带来利益就是河流想要的生活。我们仍然使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认识了一个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河流。
    ②现在请你读一读河流的话,读出这种骄傲、自豪、光荣的感觉来吧。
    (二)分角色朗读。
    通过池子与河流的对话,我们发现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下面就请分角色来朗读一下他们的对话吧。
    (三)池子与河流的不同结局
    1、理解结局
    同学们,河流的话有没有应验呢?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
    2、辨析观点、总结寓意
    因为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所以他们迎来了不同的人生结局。同学们,池子和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评价:赞同河流的观点,要不停奋斗,不断牺牲奉献。你一定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会逐步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意
    在我们的身边有像池子或河流这样的人吗?你想对他说什么?
    1:雷锋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河流”,我们的英雄,我们的榜样,在他短暂的人生中,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事。
    2:爸爸妈妈就像河流一样,一刻不停地为我们牺牲奉献着。
    评价:
    武汉疫情爆发, 钟南山爷爷,不顾自身安危、勇挑重担,成为10几亿人的倚靠,他就像这奔腾不息的河流,一刻不停的牺牲着、奉献着。老师相信,你的身边一定还有许许多多像这样值得你学习的人。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寓言。
    (四)引号的用法
    1、观察引号的使用
    回顾一下整首诗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预设:在一至八小节池子与河流的对话中,有的小节只是用了前引号,没有使用后引号。
    2、学习连续引用
    这是连续引用。如果连续几个自然段引用同一个人说的话,前面自然段的末尾都不用后引号。
    四、拓展延伸
    1、学以致用用学到的方法读阅读克雷洛夫另一则寓言故事《农夫与蛇》,读后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阅读推荐
    克雷诺夫用简短的一首诗向我们传递深刻的道理。课下的时候,你可以找来他的寓言诗歌全集,感受克雷洛夫的语言魅力吧。
    板书
    设计
    8*.池子与河流
    利用才能
    积极进取
    不愿奋斗贪图安逸
    勤奋努力 不求安逸

    抓关键词
    联系上文
    借助插图
    联系生活
    作业
    设计
    思考题:你希望自己的人生怎么度过?怎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
    教学
    反思
    关于人生哲理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难以理解,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加以引导理解。
    课题
    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教学目标
    1.能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清楚理由。
    2.能一边听一边思考,想想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
    3.尊重他人不同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能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清楚理由。能一边听一边思考,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及时快速的处理。
    学情分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是学习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清理由,跟想法、看法相比,本次口语交际理性思辨性更高。但本次口语交际的要素学生在本单元的阅读学习中已有所接触。如《鹿角和鹿腿》一课,引导学生对文本多元化的理解,选择自己赞成的说法并说明理由;《池子与河流》一课,引导学生分析池子与河流相反的观点,发展学生的审辨式思维。
    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讨论交流30分钟,总结2分钟
    教学准备
    教师:PPT
    学生:小组讨论提示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班都有哪些班干部呢?分别是由谁担任的呢?你觉得我们班的班干部谁做得比较好?为什么呢?
    预设学生一:我们班的班干部有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卫生委员、文艺委员……
    预设学生二:我觉得班长做得很好,她认真负责处处为大家着想
    师总结:大家都喜欢认真负责的班干部,因为班干部不仅仅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更是为大家服务的呢!
    二、了解班干部轮流制
    1.出示刘杰浩班级的班干部轮流安排表(课本插图),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学生一:我发现他们班上学期的班干部和下学期的班干部是不一样的。
    评价:你不仅观察的很仔细,还很善于思考呢!
    师总结:像这样让全班同学轮流当班干部就是班干部轮流制
    三、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好不好
    1.自己试着说清理由。
    你们觉得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好不好呢?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说明理由。
    2.找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
    请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注意在听的时候,要边听边思考别人说得是否有道理。
    预设一:我觉得采用班干部轮流制挺好的,因为这样能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
    预设二:我觉得不应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应该让最合适的同学长期担任班干部,这样比较稳定。
    师总结:两位同学的观点不一样,一位同学赞同班干部轮流制,一位同学不赞同班干部轮流制,两位同学都在表明各自的观点之后,说明了自己的理由。
    3.你的观点是什么?
    你同意哪个观点呢?为什么?自己尝试着说一说,注意把理由说清楚。
    4.小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注意: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讨论,每个同学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一定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把理由说清楚。
    预设小组讨论
    组员一:我同意班干部轮流制,因为这样可以锻炼我们的各种能力,还能让我们……
    组员二:我不同意班干部轮流制,因为我觉得有些同学的性格不适合担任班干部。
    组长:听别人发言要尊重别人,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员二:对不起,我打断你的发言了。还是你接着说吧。
    组员一:没事,我的观点是我同意班干部轮流制,因为这样可以锻炼我们的各种能力,还能让我们学习别人好的管理方法,取长补短。
    评价:这个小组每个同学都积极发言,非常值得表扬。都是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值得大家学习。尤其表扬组长,及时协调本组成员有序发言,值得所有同学学习借鉴。
    师总结:有人发言时,其他人要安静地倾听,要耐心等别人说完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别人的意见和你的不一样,要听听别人说得是否有道理,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四、用妙招让理由有说服力
    1.小组展示
    预设学生发言:
    我们小组觉得应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首先,同学们都有了当班干部的机会,个人能力得到了锻炼,显得比较公平。
    其次,当班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如果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让调皮的同学当班干部,他们一定会克制自己的言行。像我们班的小程同学,轮到他打扫卫生的时候老是迟到。后来,老师让他当值日小组长,他再也没有迟到过了。
    最后,人人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中去,让每个学生都有主人翁的意识,会把班级建设的更好。
    2.发现妙招
    这位同学的发言和之前的发言有什么不同?
    预设学生一:他不只有一个理由,而是列举了多个理由。
    评价:你很善于倾听。
    总结:他一共列举了三个理由,用了“首先、其次、最后”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语,把三个理由进行了梳理,很有条理。板书:理由充分有条理。
    预设学生二:他举了我们班小程同学的例子。
    评价:会倾听的孩子一定是认真的孩子,老师为你的认真点赞。
    师总结:列举身边的事例来说明,会使我们的观点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板书:身边事例能说理。
    师:他不仅从个人能力方面进行了陈述,还从班级层面上说明了理由,板书:个人集体齐分析。
    师总结:用上表示顺序的词语可以让理由更有条理,举身边的事例,从个人层面和班级层面两方面阐述,就把理由说得更有说服力了。
    3.小组再次讨论。
    用上刚刚学过的妙招,修改自己的发言,在小组之内再次展示自己的发言。
    五、延伸讨论,完善观点。
    1.小组延伸讨论
    老师发现,不少同学都同意班干部轮流制,也有同学有相反的意见,老师还想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同意轮流的同学怎样轮流才合理,为什么?不同意轮流的同学,你们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请大家再来讨论一下。
    利用手里的小组讨论提示单,简要写下自己的观点。写完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温馨提示:一定要试着用上小妙招。
    2.学生展示
    预设发言一:我们小组认为不应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我们可以采用班主任直接任命的方式,选那些让最合适、最有经验的同学长期担任班干部,因为这些同学在担任班干部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方法,也很有经验,会带领同学们做得更好。像我们班的邵文艳同学,从一年级就是我们班的班长,她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大家都很喜欢她。
    学生评价: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还列举了班长的例子,我同意他的观点。
    预设发言二:我们小组认为应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我们觉得可以两个月轮流更换一次。首先,人人都当班干部,人人参与班级的管理,明白管理班级的不易,会更加尊重班干部,管理好自己,为班级做贡献。其次,平时不太注意纪律的同学,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给别人树立榜样。最后,两个月一轮流,所有同学在小学阶段都有当班干部机会,都得到了锻炼。如果一个月的话,时间太短,同学们还不知道怎么管理班级已经结束了,也学不到真本领。而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就不利于轮流,有的同学就没有机会轮流了。
    学生评价:我认为她说得对。她讲了三个理由,用了首先……其次……最后……很有条理,而且我觉得还从时间太短、太长分别有什么问题来分析,很有说服力,我支持她。
    老师评价:两位同学很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也很善于思考,谈出了自己的观点。
    师总结:你们都是班级的小主人,都为班级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为班级出谋献策,老师尊重大家的想法。
    六、总结
    这次口语交际,同学们都非常关心自己的班集体,勇敢地表达观点,清楚地说明理由,认真地倾听,思考别人讲得是否有道理,这才是最重要的。君子和而不同,我们可以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学会尊重不同的想法,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做讲文明有礼貌的交际者。
    你们的每一个观念都是班级更好发展的好建议,你们都是班级的小主人,老师会综合考虑同学们的意见,确定一个最佳方案,让每个同学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锻炼,让我们的班级越来越好。

    板书
    设计
    讲文明有礼貌
    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表达观点,说清理由
    认真倾听,善于思考
    学会尊重,倾听不同
    作业
    设计
    课下继续与同学交流,记录好的意见。
    教学
    反思
    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延伸,联系自己的班集体,真正设身处地的地为班级着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交流中再次巩固之前学过的方法。




    课题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能产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的兴趣,自主阅读相关作品,了解故事内容。
    2.能体会故事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深人理解。
    3.能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教学重难点
    能产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的兴趣,自主阅读相关作品,了解故事内容。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些寓言,对寓言有过感性的认识,但还未有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概念,通过本单元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寓言的基本特点,总结学习寓言的方法,感悟学习寓言的好处。
    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读寓言明道理15分钟,激发读书兴趣10分钟,阅读小妙招5分钟,总结2分钟。
    教学准备
    教师:PPT 学生:自主学习记录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美好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可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还不能走出家门,拥抱春天。那我们不妨沐浴着温暖的阳光,选一本喜欢的书,美美地读一读。老师相信,书中美丽的世界,会让你流连忘返。
    揭示课题:小故事大道理。
    二、读寓言,明方法。
    (一)复习旧知
    1.我们要怎样来读寓言故事呢?
    预设1:先读懂故事的内容,再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预设2: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师总结评价:是的,我们学习寓言,就是像这样先读懂故事的内容,再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3.怎么才能读懂故事内容呢?(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
    (1)阅读时,可以关注印象深刻的词句。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理解的词语。
    (3)借助关键词句来理解故事内容。
    (二)学以致用,读《叶公好龙》。
    1.自读寓言,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1: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师评价:咱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这个叶公就是是一个心口不一、虚伪的人。
    预设2:我们生活中做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师总结评价:说得真好,做人要诚实、表里如一是多么可贵的品质。
    2.联系实际:想一想,我们生活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
    预设1:小明他老是说特别喜欢钢琴,可是爸爸妈妈把钢琴买回家以后,让他练琴了,他却不愿意了。
    预设2:我非常喜欢书法,但是我却不能好好去练习,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以后要好好练习书法,做一个真正喜欢书法的人。
    师总结评价:看来大家不仅读懂了故事,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说得真好,联系自己的生活,能够有自己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三、激发读书兴趣。
    1.介绍《中国古代寓言》,出示其中故事插图,激发阅读兴趣。
    2、过渡语:我们除了读中国的寓言,还可以读读其他国家的寓言。
    出示:《乌鸦和狐狸》《狼和小羊》《农夫和蛇》
    思考:它们讲了什么故事呢?从中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对寓言故事的学习方法的运用和巩固)
    预设1:《乌鸦和狐狸》这个故事讲了因为乌鸦听信了狐狸的话,而丢掉了到嘴的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遇到事情要动脑筋分析,避免上当。
    预设2:《狼和小羊》讲了狼和小羊在小溪边相遇了,狼找了各种借口想要吃掉小羊。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遇到像狼这样的坏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保护自己。
    预设3:《农夫和蛇》这个故事是说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救了一条蛇,而这条蛇竟然把农夫咬死了。我从中明白了我们在做事时一定要分清善恶,不能帮助恶人,因为他们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师评价:看来大家已经学会怎么读寓言故事啦,就是这样读懂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3.介绍《伊索寓言》
    我们来看这本书的目录,读读故事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这题目中大多数都包含着动物。
    预设2:我猜测故事都和小动物有关。
    师:是呀!《伊索寓言》简直就是一个奇妙的动物王国呀!
    4.读《狐狸和公山羊》
    (1)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1:我感受到狐狸很狡猾。
    预设2:我从中明白了聪明的人应当事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再去做。
    师总结评价:是呀,《伊索寓言》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特点,而且在结尾作者都用一句话来揭示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5. 介绍《克雷洛夫寓言》
    出示其中两篇寓言,你有什么发现?
    师总结:《克雷洛夫寓言》都是用诗体写成的,而且《克雷洛夫寓言》是在《伊索寓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它更注重人物和情节,用情感打动人。
    6.对比阅读两篇《狐狸和葡萄》,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我发现这两个故事的题目是一样的,讲得故事内容也差不多。
    预设2:两个故事虽然一样,但是我觉得《克雷洛夫寓言》中的这个故事语言更生动。
    师评价总结:两个故事的题目一样,内容相似,但是描写手法又各有特点。《伊索寓言》的语言比较简洁,而《克雷洛夫寓言》语言更加生动,描写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而且这篇寓言也和我们学过的《池子与河流》一样,也是用诗体的形式写成的。而且《伊索寓言》在文章的最后都直接揭示了道理,《克雷洛夫寓言》却没有。
    相似的故事,读起来,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呢!
    7.出示部分寓言题目,猜测故事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四、阅读小妙招。
    这节课我们推荐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相信大家一定是迫不及待地想读了。但是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在读书之前要先磨磨刀,这磨磨刀呀,就是要先做个读书计划,我们可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呀。计划一下阅读时间和进度,我们的读书计划表中包括时间和读书的内容,这样一个简单的计划表会让你的读书活动更有条理的。
    1.读书计划表

    为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做阅读计划表,我们还可做阅读记录卡,把读书过程中好词好句积累下来,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这可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呢!
    2.阅读记录卡

    五、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大家坐上阅读的小火车,开启属于你自己的快乐寓言阅读之旅吧。
    板书
    设计
    语文园地二

    小故事 大道理
    读懂故事 联系实际 体会道理
    作业
    设计
    阅读《中国古代寓言》,并摘抄好词佳句。
    教学
    反思
    设计对比阅读,学生在对比之中感受这两本寓言故事的不同。
    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推荐两个阅读小妙招,让学生有计划地开展阅读,能有自己的独特阅读收获。






    课题
    习作《看图画,写一写》
    教学目标
    1. 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展开想象。
    2. 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教学重难点
    学习怎样把图画的内容说清楚。通过运用习作小妙招,把图画上的内容清楚地介绍给大家。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
    课前,要求学生学习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堂上,借助资料学习古诗。
    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指导观察20分钟,总结方法7分钟,拟定题目5分钟
    教学准备
    教师:PPT 学生:学习任务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生交流关于春天的话题,相机出示风筝的图片,引入本次习作教学。
    2.出示单元导读,自读习作要求,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目标:把图画的内容介绍给大家,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要写清楚。
    二、整体观察
    1.引导学生整体上观察图画,想一想: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请同学们先试着说一说。
    预设:
    生:图上画的是明媚的春天。因为我看到了蓝天、白云,还有小朋友穿的春装。
    师评价:你可真善于观察呀!
    生:这是在草地上,因为地面上绿绿的。
    师评价:你观察得非常仔细。
    生:图上的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在放风筝。
    2.鼓励学生用一段话描述一下图上的画面。
    预设:春天来了,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来到宽阔的广场上一起放风筝。
    3.通过交流,发现仅仅简单的描述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关注到图画中的每一部分,做到有序观察。
    三、从整体到局部
    1.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看图:在这幅图中,你首先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
    预设:
    生:我先看到的是近处的三个小朋友,再看到的是远处的人物。
    师评价:你看,这就是由近及远的顺序。
    生:我从地面上看到了天空中高高飘扬的风筝。
    师评价:这是什么顺序呢?我们可以说由地面到天上或是从下到上的顺序。这些都叫有序观察,这也是今天老师教给你的第一个写作小妙招—有序观察。同学们在观察图画时,一定要按顺序,因为观察有序,表达才能有序。
    2.引导学生按照由近及远、由地面到天上的顺序,再来观察图画。为了方便表达,先一起给图画中的人物起好名字。近处的小姑娘,叫小红;和她紧挨着的,叫小明;稍远处的是小刚,最远处的是小东和他的爸爸妈妈。
    3.首先引导学生先观察地面的情况:
    预设:
    生:近处的小明和小刚,他们一个举着风筝,一个拉线奔跑。
    生:旁边的小红拿着风筝,看着小明和小刚放风筝,也准备试一试呢!
    生:远处的小东在放风筝,他的爸爸妈妈正在幸福地看着小东呢。
    4.观察完地面的情况后,引导学生看向天空:天空中有哪些风筝?这些风筝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请同学们按照顺序,说一说。
    预设:天空中有金鱼风筝、巨龙风筝,还有老鹰风筝,它们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5.学生按顺序观察后,尝试把画面上的内容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
    生:阳光明媚的一天,大家来到广场上放风筝。小红手里拿着自己最喜欢的风筝,小明和小刚正要准备放飞手中的风筝呢!远处,小东的风筝已经飞上了天空。天空中飘荡着“巨龙”风筝、“金鱼”风筝,还有“老鹰”风筝呢,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美丽极了!
    师评价:你的表达很有条理!
    5.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使习作内容更丰富些,相机教学第二个小妙招—大胆想象。
    6.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画面上没有的内容。同时提醒学生想象不是盲目的,要有目的,决不能脱离画面,任意发挥。要根据画面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使画面动起来,在头脑中勾勒出一个故事轮廓。
    7.全班以小明和小刚为例,展开想象!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上的小明和小刚分别做了什么动作?想一想平时你放风筝的样子,你想到了哪些表示放风筝的动词呢?小刚是怎样举风筝的?小明又是怎样放线,奔跑的?提示加上一些修饰词,将动作分解开来试一试。
    师评价:看,加上对话,习作就更生动了!
    引导学生继续想象:两个小男孩的风筝会飞上天吗?如果风筝飞上天,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他们会说:“风筝飞起来了,我们成功了!”
    如果风筝没能飞上天,他们又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预设:瞧! 小明和小刚正要准备放飞的是燕子风筝。只见小明一只手拿着线轴,一只手扯着风筝线,迎着风在前面飞奔,小刚则两手高举着风筝跟着小明在后面跑,随着一声“放”,风筝便慢慢地飞了起来。看着风筝飞上了天,他们高兴地欢呼起来:“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8.除了可以大胆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引导学生还会想到哪些方面呢?
    预设:人物的表情、神态、心理……
    9.相机关注图上另一人物——小红的神态、表情,引导学生想象:小红会对小明和小刚说什么呢?小红会加入他们吗?你来加上自己的想象说说吧。
    预设:
    小红会说:“我们一起放风筝吧,看看谁的风筝飞得最高、最稳?”
    10.继续把目光看向远处,引导想象:小东的爸爸妈妈看到孩子玩得这么开心,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他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一定会感到很幸福吧!
    师评价: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同学们在自己的作文中可要试着用上这些方法啊,我相信它们一定会让你的习作变得丰富精彩的。
    11.过渡:同学们,这样写,画面上的人物我们就都写全面了,可是讲到这里,老师又有问题了,这些人物,我们也需要像描写小明和小刚一样,面面俱到、具体表述吗?
    生:不需要。
    相机出示第三个小妙招—详略得当。即主要人物详细写,次要人物简单写,再次仔细观察图画,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预设:
    生:近处的几个小朋友是主要人物,需要详细描写。
    生:远处的那一家人是次要人物,简单描写就行。
    师评价:这样表达才会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12.引导学生用上有序观察、大胆想象、详略得当这三个小妙招,再把图上的画面说一说。
    四、回归整体
    引导学生看着地面上人物的活动,还有天空中造型各异的风筝,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或者画中人物的心情,相机出示第四个小妙招—表达情感。
    五、拟定题目
    学习完四个小妙招之后,提醒学生写之前,不要忘了为习作起一个有趣的题目。提示可以以主要事件为题,如《放风筝》;可以用表现中心的词语短句为题,如《我和风筝一起飞》;还可以是与主题有关的古诗、歌词,如《又是一年三月三》 等等,题目一定要简短,吸引人,突出放风筝这个中心。
    六、课堂总结
    板书
    设计
    习作《看图画,写一写》

    习 整体 有序观察

    小 局部 大胆想象 详略得当

    招 整体 表达情感
    作业
    设计
    运用学习的习作小妙招,完成习作《看图画,写一写》,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
    教学
    反思
    整体观察图画,简述图画内容,为学习第一个习作小妙招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关注到图画中的每一部分,进入教学重点:学习第一个习作小妙招——有序观察。在有序观察之上,逐步提升,引入第二个习作小妙招——大胆想象。通过比较,自主发现,获取第三个习作小妙招——详略得当。从局部回归整体,引出第四个习作小妙招——表达情感。

    相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25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25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案,共3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出课题,检查预习,研读课文,重点感悟,根据提示,总结提升,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 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 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设计,共2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检查预习,指导书写,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整体感知,总结全文,仿写训练,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8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8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共2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走进“江上”,走进《林中》,拓展阅读,检查自主预习,梳理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