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共13页。
一、【考点】看拼音写词语 1. 看拼音,写词语。二、【考点】字形 1. 下列句子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我在原野上摇拽,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 B.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C.听着小鸟的明啭、歌唱。 D.我从不孤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三、【考点】字义 1. 请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恰当的释义。(填序号) 陈:①排列,摆设; ②述说。 (1)辩论赛上,他滔滔不绝地陈述着自己的观点。( ) (2)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着各个时代的艺术珍品。( ) 拙:①笨,不灵巧;②谦辞,用于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 (3)读书没有捷径,投机取巧,必然会弄巧成拙。( ) (4)我提出一点拙见,以求抛砖引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 四、【考点】词形词义 1.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选词填空。 ( )大无朋 一( )千里 心( )神往 顾影自( ) 高( )一曲 孤芳自( ) 翠色( )流 ( )飘带舞 上面的词语中描写绿色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是一组近义词。 五、【考点】词汇运用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没有用错的一项是( ) A. 我们老师口才好,讲起道理夸夸其谈。 B. 王老师对我们可好了,说话总是甜言蜜语的。 C. 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D. 目前,正值北京黄金季节,各国游客纷至沓来。 六、【考点】修辞排序 1. 读句子,加标点,谈发现。 (1)老师是园丁( )浇灌着祖国的花朵( )老师是明灯( )照亮前行的路( )老师是引路人( )指引前进的方向( ) (2)艺术有两个起源( )一是理想( )理想产生欧洲艺术( )一是幻想( )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 我发现:分句与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的要用__________。 七、【考点】句式转换 1. 按要求写句子。 (1)这种境界使人叹服。这种境界叫人舒服。(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考点】日积月累 1. 诗句积累 (1)《宿建德江》中唐朝诗人孟浩然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为空旷寂寞的天地之中。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稻花飘香,蛙声阵阵,夏天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热爱__________、以及对丰收之年喜悦之情。 九、【考点】片段赏析 1. 阅读课文片段。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A】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B】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C】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读画横线的句子,汽车走了( )里,才到达目的地。 A.四百五十 B.三百 C.一百五十 (2)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的句子。 (3)读画浪纹线的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 (4)给短文取一个小标题:________。 十、【考点】课外阅读 1. 阅读综合训练。 春天的楠竹林 江南三月,青青的楠竹林里,迎来了生机勃勃的爆笋时节。 竹林爆笋,那真是一种激动人心的生命景象!伴随着淅沥的春雨。迎着和煦的南风,应和着隆隆的春雷的呼唤,一株株粗壮的幼笋,仿佛在瞬间爆发出一股伟力,奋力拱开了在泥土和腐叶下纠结交错的竹鞭,甚至“哗”的一声就顶开了压在地面上的巨大顽石。像鸡雏顶破蛋壳,像幼蝉冲破蝉蜕,那一株株幼笋,是一种静谧的、绿色的生命力的爆发!在春天的楠竹林里看爆笋,让人觉得惊心动魄、蔚为壮观。 在八百里洞庭湖边,我见过竹竿上有着紫褐色斑点的斑竹,即传说中的“湘妃竹”。在四川广安乡村,云遮雾罩的川西坝子一带的农家院落里,我见过一丛丛的慈竹。在云南的少数民族村寨里,我见过美丽的凤尾竹。在赣南井冈山地区,我也见过满山满岭的毛竹……然而,众多品种在的竹子里,最让我难忘的,还要数遍布鄂南大地的楠竹。 江南农村,随处可见的竹椅、竹床、竹席和竹毯,农民头上的竹笠、肩上的扁担、手上的提篮,建筑工地上的竹板、脚手架,江河里的竹排,新农村建设中的屋舍栋梁,还有集贸市场上的竹筷、竹帘、竹杖、竹扇,甚至我们书桌上的竹纸、笔杆、笔筒和各种竹器工艺品……哪一样不是楠竹的奉献呢! 一片片楠竹林,在那幽深而多雾的山冈和山谷间,以群体的坚强、蓬勃和进取之心,向着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人世间,呈现着生命的欢乐、清新与美丽,呈现着对乡土的忠贞、依恋和守望。 春天的楠竹林,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无可阻挡的自然力与生命力的启迪,还蕴含着勇于进取、乐观向上的“正能量”。诗人郭小川在《楠竹歌》中赞誉道:“一身光洁,不教尘土染青枝……风来雨来,满身飒爽英姿;霜下雪下,照样活跃不息……”在鄂南,透过阳春三月楠竹林里爆笋的奇观,你还会发现一个来自泥土和自然的生命秘密:成熟的笋与竹,都是金色的。 (1)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楠竹进行对比,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引用诗人郭小川赞誉楠竹的诗句的好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出了楠竹与众不同的气质与风采 B.写出了楠竹的外形特点以及它的生长环境 C.赞颂了楠竹旺盛的生命力与顽强坚忍的精神品质 D.为文章增添了诗意,丰富了文章的意境 (4)文中画“ ”的句子写的是作者的( )(所见 所闻 所感)。由此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考点】习作表达 1. 习作展示。 请你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可以是一种植物,也可以是一种动物,想象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的,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融入自己的感受来写。 要求:(1)想象丰富、合理,用心感受大自然。 (2)语句通顺,想象合理,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一、【考点】看拼音写词语 1. 马蹄 礼貌 豆腐 稍微 点缀 品德 喜鹊 鸣蝉 二、【考点】字形 1.B 三、【考点】字义 1. ② ① ① ② 四、【考点】词形词义 1. 硕 碧 驰 怜 歌 赏 欲 襟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五、【考点】词汇运用 1. C 六、【考点】修辞排序 1. (1), ; , ; , 。 (2) , , ; , 。 分号 七、【考点】句式转换 1. (1)这种境界既使人叹服,又叫人舒服。 (2)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就太平淡无味了。 八、【考点】日积月累 1.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农村生活 九、【考点】片段赏析 1. (1)C (2)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B (4)迎接远客 十、【考点】课外阅读 1. (1)比喻;把幼笋顶石而出比作鸡雏顶破蛋壳和幼蝉冲破蝉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幼笋强劲的、正在爆发的生命力 (2)斑竹;慈竹;风尾竹;毛韵;楠竹的与众不同 (3)B (4)所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楠竹一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用自己的力量冲破一切阻碍。 十一、【考点】习作表达 1. 范文: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的,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的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变成树叶,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慢慢的,我抬头一看,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春天到了,我醒来了,身上穿上了绿油油的衣服。春雨姐姐在向我问好,我脚下也长出了许多的小生命——小草和花朵。春天的花朵五颜六色,真是美极了! 转眼间,夏天到了。夏日炎炎的太阳可把我晒坏了。可是,我发现我又多了许多小伙伴。小朋友们喜欢在我身上爬上爬下,好痒啊!就连老奶奶和老爷爷都搬来椅子,在我的脚下乘凉。晚上,就更热闹了。人们在这里唱歌和看戏,一片欢声笑语,真是快乐极了! 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秋天到了,我穿上了金黄的衣服,树叶一片一片慢慢地落下。当我的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就说明“恶劣”的环境“冬天”在向我逼近。 冬天来了,我被风雪覆盖。虽然我的树叶都已经掉光了,但是我没有放弃,我坚持不懈的与风雪对抗,等待着春天到来。 这时,我从睡梦中醒来了,心想:要是我真的是一颗树就好了。树的世界是多么美丽和快乐,一年四季千变万化,我真想当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