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练习10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练习10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1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练习10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2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练习10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有史学家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1.“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可见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下列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A.南北方之间有巢居和穴居之分B.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C.巢居可避暑穴居可避寒D.地势低洼处营巢而地势高亢干燥处挖穴B [“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是对材料中寒(冬)暑(夏)影响巢居与穴居的准确概括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不符故排除;C项只对材料“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作出了解读解读不全面故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2早期的村落一般位于河流流域或者临近水源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这说明(  )A.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B.采集经济是主要的经济C.渔猎是古人主要的活动  D.社会经济决定村落选址A [由材料“村落一般位于河流流域或者临近水源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可知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3“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A [材料中宋代诸镇增加“或兼酒税之事”的功能在商业繁华地点征收商业税客观上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镇的功能变化没有体现商业区与居民区的关系不能推断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中镇的主要功能是“防戍守御”是地方军事机构而非地方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4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巨镇盛泽,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盛泽镇的发展说明(  )A.人口的增长推动城镇化发展B.工商业发展促进市镇的繁荣C.专业化生产促进丝织业发展D.明清时期发展环境相对宽松B [根据材料“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可知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盛泽镇的兴起与繁荣故选B项;材料只提及盛泽镇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并没有涉及人口增长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市镇的发展并不是丝织业发展排除C项;明清时期商业环境不宽松排除D项。]5据考古发现郑州商城内城城内北部为宫殿区其中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内城外有居民区、墓葬以及铸铜、制陶和制骨作坊等。以下对材料概括错误的是(  )A.商城的区域划分已有明显的功能区分B商城有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的区分C.商城结构设计严密注重防水和蓄水D.商城规模已有定制属于都邑D [根据材料“宫殿区”“居民区、墓葬以及铸铜、制陶和制骨作坊”可得出A、B两项结论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根据材料“商城内城城内北部为宫殿区其中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可得出C项结论不符合题意故排除;仅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商城属于都邑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6有史学家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的领导者是(  )A.手工业者和商人 B农民和手工业者C.基督教会和商人 D.地主和手工业者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中世纪新出现的一些城市和城镇不是行政中心而是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A项正确。]7如图所示民居与下列选项表述相符的是(  )A.图中民居位于尼罗河流域B.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C.拱券和希腊柱式结构结合D.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图为古代埃及民居A项正确;B、C、D三项属于古罗马建筑的特征均排除。]8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A.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B [材料“家长作为全家核心”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皆低于正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尊卑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材料中“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的总结而非原因故均排除;D项是关于使用材料和设计结构的说明与原因无关故排除。]9雅典卫城坐东朝西每座建筑都顺山势而建呈现不规则布局。而明清故宫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则都集中在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严整规矩。这种差别集中体现了(  )A.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大国和小邦的差异C.政治文化地理的差异 D.时代的差异C [材料“明清故宫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则都集中在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严整规矩体现了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和等级森严的政治文化;雅典卫城坐东朝西每座建筑都顺山势而建呈现不规则布局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C项正确;两种建筑的风格差别无法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大国和小邦的差异以及时代的差异故排除A、B、D三项。]10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阙”起着“标表”的作用用来标示建筑组群的隆重性质和等级名分同时起着强化威仪的作用;“堂”是传统宅第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点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由此可知,它们都(  )A.是具有纯粹礼制功能的建筑B.代表中国古代社会建筑水平C.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民族性D.体现强烈的等级性和阶级性C [材料“用来标示建筑组群的隆重性质和等级名分同时起着强化威仪的作用”“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社会性和民族性突出C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D两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一          图二材料二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摘编自赵世瑜等《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以近世浙江湖州双林镇为例》材料三 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世纪时期城镇发展达到高峰。食品和日常用品的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量上升。与此相当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从尼德兰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进口纺织品和高质量手工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地主和精英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摘编自[英]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1)材料一是两处美洲印第安人居所遗址图片判断其分别属于哪个地区?(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双林镇经济发展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城镇发展的原因。[解析] 第(1)问根据图片中房屋的构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第(2)问根据材料二“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信息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世纪时期城镇发展达到高峰”“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从尼德兰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进口纺织品和高质量手工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地主和精英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概括即可。[答案] (1)图一是北美平原地区印第安人帐篷图二是亚马孙热带雨林印第安人的圆形公共居所。(2)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程度高;商业发达商帮、会馆的推动作用大。(3)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进步;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国际市场)的扩大。12.据《甘肃通志》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对材料中的民居说法正确的是(  )A.是窑洞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B.是巢穴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南方C.是土楼因为当地已经发展农业D.是帐篷因当地以动物皮毛御寒A [根据材料“《甘肃通志》”“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可知这是北方的窑洞A项正确;根据材料“《甘肃通志》”可知材料中的民居在我国北方故B项错误;土楼主要是在南方故C项错误;帐篷是游牧民族的主要居所故D项错误。]13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和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叠加改变了城市间联系的松散性、封闭性同一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的城市以经济为纽带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据此可知(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体地位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C.区域性市场网络逐步形成D地区间长途贩运开始兴起C [依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和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叠加使同一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的城市以经济为纽带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由此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区域性市场网络逐步形成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非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地区间长途贩运有利于促进各地之间的联系但“开始兴起”表述有误排除D项。]14《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B [根据材料“公之城盖方九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可知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是可信的其可以影响历史研究故B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东周王城是九里之城并未体现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和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故排除A、C两项;“最佳途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15雅典卫城平面布局呈开放式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平面布局多呈规整式。在建筑方位上雅典卫城呈东西向而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多呈南北向。这主要由于(  )A政治文化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高低C.民众数量的多寡 D.地理位置的不同A [雅典卫城平面布局的开放式体现了政治上的民主理念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平面布局的规整以及多呈南北向体现了重秩序、皇权至上的政治理念这主要说明了政治文化的差异故选A项;建筑方位与经济水平的高低无关排除B项;民众数量的多寡与建筑方位无关排除C项;地理位置的不同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排除D项。]16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惟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说明(  )A.雅典城市设计理念促使其民主政治产生B.雅典城市设计导致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C.雅典城市设计与其行为和观念形成互动效应D.雅典城市规划足以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C [根据材料“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可知民主政治影响了城市的设计同时城市的这种布局也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施二者形成互动效应故选C项;A、B两项说法错误均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西方古典建筑被归为美术被称为“造型艺术”着重于创造静止的形体美追求远距离观看的震撼。中国古代对建筑艺术的要求并不是只希望构成一种静止的“境界”而是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以清故宫这组建筑群而论任何人在中轴线上走一次场面的变换是紧扣每一个进入者心弦的前后的场景是相互衬托的但每一局面都是令人出乎意料的全新的转变。对比的法则运用于间的交替安排上高明的布局者常常运用使人出乎意料的手法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感觉。--摘编自李允《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这是纯粹的农业聚落所没有的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摘编自王星明、罗刚《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建筑艺术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和徽商群体的优秀特质。[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西方古典建筑被归为美术被称为造型艺术着重于创造静止的形体美”“中国古代对建筑艺术的要求并不是只希望构成一种静止的境界而是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总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等角度回答。[答案] (1)西方着重于创造静止的形体美;中国着重于创造不断变化的场景。(2)特点: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民宅与园林结合;体现儒家封建礼制思想和徽商文化。优秀特质:贾而好儒;社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其他角度亦可)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练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习题,共6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