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3.2 *蜀相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3.2 *蜀相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习指导与检测,堂堂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借助意象、典故、关键词句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懂诗歌。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三、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 ”,河南巩县人。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 诗人;代表诗歌“三吏”(《 》《 》《 》)“三别”(《 》《 》《 》);诗作风格多样,以 为主。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 ”,而他则被称为“ ”。
2.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郭子仪、杜甫等真正忧国忧民的贤臣。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文体常识:律诗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诗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两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律诗是发源于南朝时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诗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即偶句)最后一个字必须同韵。
四、学习指导与检测
巩固诊断
武侯庙(明·佚名)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曰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庵诗话》所引《武侯庙》诗“为最”,“情韵声律,无不合也”(《明诗别裁》),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将杨慎的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堂堂清、日日清记录
今日事今日毕 日积月累成大器
附:
1.律诗与起承转合
我国古律诗常运用起、承、转、合。律诗“首联”也叫“起联”,“颔联”承笔衔接,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联自然衔接。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我国元人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杨戬《诗法家数》:“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
2、咏史怀古诗的常见情感
借古伤今:慨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忧国伤时(忧民)。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借古讽今:揭露统治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穷兵黩武,讽劝、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借古伤己:相反 相似 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①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面对古人功业流逝,抒发时光不再(短暂),年华(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伤感。
借古思理:对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参考答案:
一个怎么样的杜甫
心系黎民 忧国忧民——思索者 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落魄者
以身许国 忠君报国——爱国者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孤独者
兼济天下 胸怀大志——赞美者 贫困潦倒 颠沛流离——漂泊者
重情重义 睹物思人——思念者 渴望安宁 悲天悯人——感叹者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坚守者
1.此诗写诗人在武侯祠吊古,但标题是“蜀相”,而非“武侯祠”,标题改为“武侯祠”或“诸葛亮”好不好?
①不好。②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而不是诸葛祠。 ③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的丰功伟绩不在诸葛祠这个地方。所以本诗以标志诸葛亮的身份地位的“蜀相”来命名。
2.本诗前两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柏 碧草 黄鹂
柏森森突出诸葛武侯祠的静谧、肃穆,表达仰慕之情,碧草黄鹂以乐景衬悲情,渲染寂寞、凄清氛围,表达对功业已逝、物是人非的怅惋之情。
3.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形象?
“三顾”:刘备的求贤、礼贤,也侧面表现出诸葛亮的才能可辅佐江山。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神机妙算,运筹帷幄。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先通过刘备三顾茅庐询问诸葛亮平定天下的大计,来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再写他帮助刘备开创蜀汉基业辅佐刘禅巩固蜀汉基业,表现出一个老臣的赤胆忠心。四字短语:雄才大略、赤胆忠心。
4.诗歌讲究炼字,你认为本诗哪些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寻:①“寻”字表明杜甫此行是专程拜访;②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③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自”“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
泪——写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壮志未酬之痛惜。
5.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
①对诸葛亮的敬仰、仰慕之情。②对诸葛亮功业未竟的惋惜之情。③对功业已逝,物是人非的叹惋伤感。
④对天下英雄壮志未酬的无穷遗恨。⑤期待当朝皇帝(肃宗)能重用忠臣能将。⑥表达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愿。
6.此诗是杜诗中的七律名篇,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①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手法。
②用典,借古伤今
③设问,自问自答
④借景抒情,以实写虚
⑤语言上:练字琢句,音调和谐
⑥结构上:起承转合,结构严整,法度森蚺(结构)
⑦风格上:沉郁顿挫
本诗前两联主要写诗人在武侯祠所见之景,有人认为所写之景为悲景,有人却认为是乐景,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巩固诊断:
异:内容上,《蜀相》看重情感的宣泄,有自比的意味,所流之泪,为诸葛亮,为天下英才,也为自己;《武侯庙》侧重于正确的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作自比。
情感上,《蜀相》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时不我待的痛惜。《武侯庙》表达的是对武侯的赞颂与崇拜。
手法上,《蜀相》以乐景抒写哀情,表现功业未就的情怀;《武侯庙》也写景,多着悲壮色彩,正衬成分居多。
同:《蜀相》以“自”“空”语表现乐景;《武侯庙》以“空”“隔”描写悲景。都表达了哀伤之情。
自学指导
学习指导与检测
初读
1.预习:结合课文注解和导学案,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疏通文意。
2.结合注解,翻译全诗。
锦官城: 森森: 映: 自:
空: 开济: 未捷:
3.仿示例,各写三句话介绍你心目中的杜甫。
①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
②一个悲天悯人,渴望安宁的孤独者
细读
品读
此诗写诗人在武侯祠吊古,但标题是“蜀相”,而非“武侯祠”,标题改为“武侯祠”或“诸葛亮”好不好?
2.本诗前两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3.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形象?
诗歌讲究炼字,你认为本诗哪些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5.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
研读
6.此诗是杜诗中的七律名篇,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探究
7.本诗前两联主要写诗人在武侯祠所见之景,有人认为所写之景为悲景,有人却认为是乐景,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堂堂清
日日清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导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二句称为“首联”,第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人论世,写作背景,自主预习,独立思考,人物比较,理解主旨,比较阅读,拓展提升,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常识积累,写作背景,作者介绍,文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