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精品课件
语文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内容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外篇一起阅读,学习目标,文言名句,诵读鉴赏,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赏析精彩的劝说语言,品味史传文叙事曲折有序、人物生动传神的特点3.学会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感受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1.[名句]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次等的是建立功业,再次一等的是创立言论,即使死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作不朽。
2.[名句]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译文]我听说过凭借忠于为善来消弭怨恨,没听说过用强硬的手段来防止怨恨。3.[名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译文]百姓的生计全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计就不会困乏。
4.[名句]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昭公五年》[译文]当权执政者不奖励对他个人的功劳,不处罚对他个人的怨仇。
5.[名句]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兴盛时,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对受伤的人一样关心爱护,这是它的洪福;国家衰亡时,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粪土草芥一样微不足道,这是它的祸根。
[原文] 自 叹文天祥海阔南风慢,天昏北斗斜。孤臣伤失国,游子叹无家。官饭身如寄,征衣鬓欲华。越王台上望,家国在天涯。
[鉴赏] 此诗写于文天祥被俘后,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伤情怀。首联写自然环境,诗人在海天浑茫中自叹身世处境,苍凉而凄怆。颔联“孤臣伤失国,游子叹无家”中,孤臣失国,游子无家,而“孤臣”“游子”为同一人,悲情倍增。诗人失国无家的身世处境与首联中苍凉而凄怆的环境描写交融,令人倍感凄怆。颈联“官饭身如寄,征衣鬓欲华”意思是“我”担任官职以来,身世浮沉,身着征衣,双鬓花白。字里行间,抒发的是孤臣之意,漂泊之感,年华逝去之叹。尾联“越王台上望,家国在天涯”看似与前文的“失国”“无家”矛盾,但这正是诗人对国家充满情感的表现,越王台是后人为缅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而建,文天祥在越王台上的眺望就具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诗人发挥艺术想象,将“家”和“国”位移,推向遥远的天涯,借此表达匡复家国的希望。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学家左丘明。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本篇所记叙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这次围郑,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左传》《左传》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为“十三经”之一,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和《公羊传》《穀梁传》一起被称作“《春秋》三传”。
2.成语积累危在旦夕:指危险就在眼前。临危受命: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3.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意义:供给。(2)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7.特殊句式(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2)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3)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4)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6)敢以烦执事(省略句)(7)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8.文化常识(1)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寡德之人。(2)执事:办事的官员,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文章主旨】 本文讲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郑国老臣烛之武前去与秦军交涉,成功说服秦伯,使秦国从郑国退兵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研读任务一 梳理文章脉络,概括内容情节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在美国,钱学森是公认的力学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学者。当时美军的一个将领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有人说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么他是怎样发挥力量的呢?
任务设计1.本文叙事波澜起伏,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使人处处为郑国的存亡提心吊胆。请根据下面的波澜图,填写序号处的相应内容。
①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②佚之狐推荐烛之武,郑伯看到希望→③烛之武婉拒,让人心头一紧→④郑伯自责,烛之武说退秦军→⑤子犯建议攻打秦军→⑥晋文公分析形势,撤兵回国
2.文章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提示 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其次,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最后,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汜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研读任务二 品析语言特点,感受说服力量一位老迈之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竟然说退来势汹汹的敌军,还使敌人盟军的首领心甘情愿派三员得力大将领兵协助防守,使危在旦夕的郑国刹那间固若金汤,烛之武到底运用了什么样的神奇劝说术?任务设计3.烛之武从秦、郑关系说到秦、晋关系,前者着眼于利,后者侧重于害,两者的顺序能改变吗?为什么?提示 不能。如果先说秦、晋合作灭郑的坏处,可能被视为挑拨离间而无法收到想要的效果。
4.请仔细阅读第三段,分析烛之武的说理目的及说理方法。填写下表。
5.你认为烛之武成功退秦师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①善于分析利弊,处处为秦着想。②善于利用矛盾。③善于揣摩心理。④语言艺术:忠言顺耳。⑤秦、郑两国之间本来矛盾就不大。
研读任务三 感受叙事特点,分析人物形象有人说,《左传》的叙事,平静的外表下其实矛盾汹涌。在本课中,你能看出哪些矛盾?有人说,烛之武的命运和蝉颇为相类——蝉多少年的地下等待,只为一个夏季的生命歌唱;烛之武一生的蓄势,终于在生命的晚晴时刻光辉出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任务设计6.有人说,烛之武临危受命,是一志士;有人说,烛之武孤身深入敌营,是一勇士;还有人说,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退秦、晋虎狼之兵,是一辩士。你是怎样看待烛之武这一形象的?
提示 ①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表,所以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害关系的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②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③辩士。烛之武到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掉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强邻国的势力;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给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国忘恩负义的本性,离间秦、晋,并且引导秦伯认识到晋侯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
7.请结合文本,分析佚之狐和郑伯的形象特点。提示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烛之武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郑伯:善于听取意见,敢于自我检讨。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武去见秦君,且在烛之武流露出对之前待遇的不满之时,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耐心劝烛之武为国分忧。
8.晋文公是怎样一个人?怎样理解他的“不仁”“不知”“不武”?提示 晋文公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君主,他有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晋退兵,是“利”字使然。
9.概括本文的主要叙事技巧。提示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文章开头交代秦和晋围郑的原因、驻军,为退秦军设伏笔;“夜缒而出”照应前文的“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体现出秦、晋貌合神离的同盟关系,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辞—郑伯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晓之以理——晋退兵。③叙事详略得当。详:烛之武推辞;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下令退兵的原因。略:其他经过。
武士之猛·谏臣之辩材料一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飞)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有删改)
材料二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材料三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张翼德退曹军与烛之武退秦师,同是退敌,却各有不同。请根据二者特点撰写一副对联。答案示例 (1)张翼德勇吓曹贼,烛之武智退秦师。(2)张翼德怒吼退雄兵,烛之武妙论动君心。(3)张翼德三声喝破怯人胆,烛之武数言扭转霸主心。(4)张翼德怒吼走曹兵,烛之武妙论退秦师。(人物可先可后)
2.简析烛之武和触龙这两位老臣的出场有何异同。参考答案 ①出场背景相似:两人都是在秦国进攻、国家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出场的,让后人领略了他们力挽狂澜,最终化险为夷的高超才华。②出场心态不同:烛之武出场前,在郑伯面前满腹牢骚。他对国君不能早用自己,以致光阴虚度,到年老之时才想到他的做法,倍感辛酸。郑伯及时承认错误,烛之武“许之”。触龙则是在群臣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主动请缨,甘愿冒遭受唾面之辱的风险,出面说服赵太后。
3.烛之武和触龙这两位辩士的游说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①替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烛之武先讲明秦晋围郑,对秦并无多大裨益,同时分析晋出征的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晋言而无信,欲壑难填,这让秦伯觉得白费工夫,又倍感危险将至。不动声色间,达成游说目的。触龙首先变相地缓和气氛,再用反证法“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来巧设诱饵,引之上钩,推出“为长安君计短也”的结论。②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烛之武用“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亦无所害”“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等婉言相劝。触龙嘘寒问暖,“曾不能疾走……窃自恕……”,没话找话,话题轻松,铺设情境,利于接受。
③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烛之武长于外交辞令,他抓准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的心理,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利害来打动对方。触龙深刻了解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便将心比心,以自己的儿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了太后的心结。
4.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可以看作是对“烛之武退秦师”的高度评价。请以整句的形式,也拟写两句对“触龙说赵太后”的评价。答案示例 (1)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老臣尽苦心,诚则生巧,天花满目。(2)同病相怜,稍解太后不和之色;闲闲说入,终令威后自然感悟。
参考译文 材料三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猛烈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一定吐他一脸唾沫!”左师触龙说希望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我私下原谅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心里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为他们考虑得很长远。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握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是感到伤心。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近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远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儿子做侯的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是国君的亲骨肉,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而得来的尊显地位、没有功绩而得来的俸禄,坐拥金玉等贵重财物,何况是做臣子的呢?”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获奖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通假字,古今异义古今,词类活用,名词→状语,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一般动词的使动,形容词→动词,特殊句式,省略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左传》简介,字词读音,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课文串讲,以因为,无礼于晋于晋无礼,军驻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演示ppt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简介,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你知道吗,概括第一段,史背景,B秦晋围郑,C晋秦围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