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精品课件
高中人教统编版16.1 阿房宫赋课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6.1 阿房宫赋课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晨读篇闻鸡起舞,课前篇一起预习,课内篇一起思考,课外篇一起阅读,学习目标,文化典故,诵读鉴赏,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学习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句式及其他文言现象,积累文言文知识2.结合相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学习借古讽今的讽谏艺术3.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文章的异同点4.学习古代良臣贤士讲责任、敢担当、心怀天下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典故]仁民爱物[出处]《孟子·尽心章句上》[解读]“仁民爱物”,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缩写。这句话是孟子提出来的。意思是说,由亲爱亲人推及至仁爱百姓,由仁爱百姓推及至爱惜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人与自然和谐一体,这是儒学十分强调的思想。儒家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具有同根性、整体性和平等性,因而倡导“仁民爱物”。
[原文]九日和韩魏公苏 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鉴赏] 本诗是一首写给韩丞相的和诗。诗的首联作者用了看似自谦的语气,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年华流逝、怀才不遇的感慨。颔联“不堪”呼应首联的“最不才”,对自己不能施展才干,辜负了韩琦的厚待感到惭愧。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
尾联写诗人在宴会后冒雨归来因天寒不能入睡,只好一遍遍吟诵韩琦在宴会上作的诗。这首诗对比层出,含蓄蕴藉。作为一首和诗,命意、谋篇、造句,独具特色,颇见功力。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他为“杜樊川”。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他又和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诗歌语言清丽而又清新,风格激荡雄浑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本文的写作缘起时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作者借此赋表面铺写阿房宫的兴废,实则用秦骄奢致亡的故事,规劝本朝当政者,以古为鉴,明兴亡大道,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赋赋,是古文中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这里的“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就是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体物写志”是它的内容,往往于结尾部分发一点议论,以寄讽喻之意。到了唐宋,这种文体已逐渐散体化。
2.成语积累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付之一炬:给它一把火,指全部烧毁。也说付诸一炬。
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古义:明亮的星星。今义:称有名的演员、运动员等。
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①筹划、组织并管理;②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的服务。
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
6.特殊句式(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判断句)(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结构后置句)(4)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5)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判断句)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宋仁宗嘉祐年间,欧阳修以为其文可与大家的文章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其文一时被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1004年辽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后来,也向西夏提供岁币。这样的结果,助长了辽和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以物赂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2.成语积累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古义:灭亡。今义: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
6.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3)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句)(4)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
【文章主旨】《阿房宫赋》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及对宫中豪华奢侈生活的铺叙,揭示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王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六 国 论【思维导图】 六 国 论
【文章主旨】《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研读任务一 分析文章内容,把握写作思路借古讽今是史论文的创作手法,你作为史论文杂志的编辑接到了一个任务: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角度,仿照《阿房宫赋》的内容结构任选一个历史遗迹写一篇赋,或者仿照《六国论》的内容结构写一篇《六国新论》,该如何写呢?任务设计1.《阿房宫赋》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提示 建筑之奇,宫女之众,珍宝之多。
2.《阿房宫赋》既是借古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以六国覆灭起笔?提示 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六国”因不爱民而“毕”;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会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3.《阿房宫赋》在结构上呈现什么特点?提示 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如云美女及珍宝之多,暗示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他们的命运。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4.《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的?用这样的方式提出,有什么好处?提示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它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引起人们的思考。本文分论点有二: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前者是直接提出来的。它的好处是顺应前文,接续自然,道理明晰,使人认识更深一层。后者是在一问一答中提出来的。行文至此,意思有了转折。这种提出论点的方式便于思路的转折,使其转入下一个问题时自然顺畅,同时在一问一答之间也可以引人思考。
5.阅读《六国论》,回答下列问题。(1)第3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国和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不赂者灭亡的原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燕,荆轲刺秦王;赵,诛杀良将。(2)第4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由此得出怎样的历史教训?提示 承上启下,由灭亡原因转向灭亡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第5段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比?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提示 卒章显志,点明写作目的。不直接指出当朝统治者的问题所在,而是采用委婉的方式暗示,在此基础上劝谏,更易于为人接受。
研读任务二 品味文章语言,分析艺术手法作为学校辩论社的一员,老师要求你学习《阿房宫赋》《六国论》的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而这些是通过语言和艺术手法以及文章的内在逻辑表现出来的。
任务设计6.《阿房宫赋》第1段是如何描写阿房宫建筑风貌的?提示 “六王毕,四海一”揭示阿房宫建造的背景:秦王统一天下。“蜀山兀,阿房出”写出用材之多,耗费民力之大。接着写阿房宫的全景。“覆压三百余里”写占地之广,“隔离天日”写建筑之高。开篇至此,阿房宫整个建筑群宏伟壮观的气势便被勾勒了出来。接着转入对阿房宫的局部进行细腻描绘。写到了楼阁的密集程度,走廊和檐牙的形状,楼阁之间互相勾连的构造,还写到了像蛟龙一样的长桥,像彩虹一样的复道,甚至写到了人置身其中都会迷失方向,以此来突出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最后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写阿房宫中的歌舞效果。“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笔法简练,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和富丽。整段文字充分显示了阿房宫这一宏伟建筑群的精致豪华、富丽堂皇。
7.《阿房宫赋》第2段中“明星荧荧……焚椒兰也”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 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璀璨闪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纷纷扰扰的“绿云”比喻宫女们的发髻。“渭流涨腻,弃脂水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丢弃的脂水可以使“渭流涨腻”,可见宫女之多。“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四个分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②这四个分句字数相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奢侈生活,让我们感受到“赋”所体现出的艺术魅力,同时,这样的铺排也为后文的议论做了很好的铺垫。
8.请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式这几个方面分析《阿房宫赋》的写作特点。提示 ①表达方式上,描写、议论,大量采用铺排手法。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但是,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气势夺人。描写中铺排的句子,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议论中铺排的句子,如第3段。②修辞手法上,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蜂房水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增加其形象性。又运用大量的夸张句,如“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等增加其感染力。有的句子兼用排比、夸张手法,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③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使用了大量单句散行,增强了表现力。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节奏急促,写出了阿房宫的建造背景及规模,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阿房宫的占地面积和依山傍水的走势。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9.《六国论》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提示 语言生动。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气势充沛。《六国论》运用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使文章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起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10.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六国论》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提示 (1)对比论证。文章写了以下几组对比。①祖辈、父辈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暴霜露,斩荆棘”与“如弃草芥”。②诸侯土地的有限与秦国贪欲无限的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③诸侯贿赂频繁与秦国侵略更厉害的对比:“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通过以上几组对比,说明了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从而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2)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比喻使语言非常形象、贴切,充分表现出“赂秦”的弊病之大,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3)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下断语,表现了文章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分寸感,恰到好处。(4)类比论证。“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把北宋比作六国,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
研读任务三 感受作者情怀,进行思辨阅读有人说,古人往往会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述以警喻当朝及后人,如《阿房宫赋》《六国论》,这是一种有责任心与使命感的表现。有人说,杜牧的《阿房宫赋》从建筑学角度来说是不及格的;也有人说,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的观点有失偏颇。如何来看待这些观点呢?
任务设计11.《阿房宫赋》作者杜牧认为秦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逸。你怎么看待历史上秦的灭亡?提示 观点一:暴政亡国。我认为秦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秦的残暴统治。它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导致人民敢怒不敢言,积怨太深,久而久之就一定会爆发起义。观点二:农民起义亡国。我认为秦的灭亡是缘于陈涉、吴广起义,继而崛起的项羽、刘邦等起义队伍成为灭秦的主力军,农民起义军的正义壮举最终使秦灭亡。
观点三:历史的必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的必然,新的王朝取代没落的旧王朝亦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在历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进步意义,但秦始皇后期一味享乐,秦二世也无心理政,百姓苦不堪言,这就注定了要有一个新的王朝壮大崛起,取而代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某一个因素的作用,准确地讲是综合因素的作用,是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
12.有人说,《六国论》前三段已将论点阐述得很透彻了,后两段完全可以删掉或者简化,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提示 (示例)不同意。作者写作此文时,北宋王朝对强敌辽、西夏奉行以贿赂来苟安的政策,苏洵对此极为不满,深感忧虑。文章的写作意图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是借古论今,指出宋朝国策之误,给宋朝统治者敲响警钟。开头从论古入,结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是借古论今,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加深了文章的立意,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13.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提示 观点一:我很赞同苏洵“弊在赂秦”的说法。面对强大的秦国,有的国君为迎合它,割城献邑,或对那些处在秦国围攻之下的国家置若罔闻。殊不知这样更增长了秦国的侵略意识,敌方更强大,自己更弱小,灭亡的结果又怎能避免?观点二:我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君治国不当。当年秦国也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经商鞅变法之后,国势逐渐增强,为最终灭掉六国奠定了基础。如果六国国君都能选贤举能,尽心治理国家,使自己国家强大,何至于要联合其他国家来抵挡秦国呢?
鉴赏活动一 内容和形式的异同比较《阿房宫赋》是杜牧创作的一篇赋,《六国论》是苏洵所写的一篇史论,教材的编写者为何把这两篇放在一课中呢?它们又有哪些异同点呢?
任务设计1.《阿房宫赋》《六国论》都谈到了六国的灭亡,写作目的也很相似,两篇文章有不少共同点,在探求共同点的基础上,试比较二者的不同。小组交流,试填表比较。
鉴赏活动二 感悟志士情怀,倾听理性声音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众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品,它们书写着历史和时代,弘扬着伟大的中国精神。我校文学社准备登载“中国精神”系列文学作品推介文章,请你从本课两篇文章中任选一篇,写一段评价文字,结合作品内容展现其“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中的一方面或兼而有之的特点。
任务设计2.《阿房宫赋》《六国论》这两篇文章都站在了国家兴亡的立场看待当世的社会问题,你从两位作者身上看到了古代贤臣良士怎样的情怀或精神品质?提示 这些贤臣良士面对当世之弊,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且都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为此他们敢于逆流俗时弊,甚至敢于冒杀身之祸。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拳拳爱国之心,成了后世文人的精神追求乃至我们民族的血脉。
众说纷纭六国论材料一六 国 论 苏 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材料二六 国 论 [清]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抵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毒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同是以六国破灭作为议题,借史论政,苏洵的《六国论》与苏辙的《六国论》有什么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①认为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同。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相争以用土地贿赂秦国的方式以求自保,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而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魏两国的国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便不会至于此地。
②论证角度不同。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而力亏”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最后引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苏辙的《六国论》则从韩、魏附秦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③主旨不同。苏洵《六国论》的主旨在于批评秦的过失,揭示秦王朝覆灭的原因,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北宋统治者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以仁义治天下。苏辙《六国论》实为借古喻今,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向契丹、西夏割地献物,妥协投降。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
2.联系课文看,苏洵、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参考答案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用土地贿赂秦国;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沉溺于武力攻打,自己削弱自己,自取灭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读过《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奇怪天下的各诸侯国凭着五倍的土地,十倍的民众,决然向西进兵,去攻打殽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而最后竟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谋略。因此我未尝不责备当时六国那班谋士考虑祸患疏忽大意,谋取利益目光短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秦国与各诸侯国争夺天下的要害地区,不在齐、楚、燕、赵四国,而在韩、魏两国。各诸侯国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关键地方,也不在齐、楚、燕、赵四国,而在韩、魏两国。韩、魏的存在对秦国来说,好比人的心腹之患。韩、魏两国挡住了秦国的交通要道,掩蔽着殽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再没有像韩、魏那样重要的地方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时就建议收服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时又提出收服魏国。秦昭王在没有得到韩、魏的真心归顺时,就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对此感到忧虑,那么秦国所顾忌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秦国出兵燕、赵,对秦国来说是危险的事。因为秦国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别国的都城,燕、赵在前面抵抗,而韩、魏又会乘机从后面袭击,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在攻打燕、赵时,不曾有过韩、魏会从后面袭击的忧虑,那是韩、魏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魏是其他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它们中间出入往来,这难道可以说是了解天下形势的吗?丢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强暴如虎狼一样的秦国,它们怎么能不屈服而归顺于秦国呢?韩、魏两国既屈服而归顺了秦国,这样秦国就能够毫无阻挡地向东方的各诸侯国用兵了,从而使天下普遍地遭受它的祸害。
韩、魏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其他各诸侯国却可以依靠它们来掩护自己,以免遭西方的侵略,所以不如厚待韩国亲近魏国,从而使其弃绝秦国。这样秦国就不敢越过韩、魏来窥伺齐、楚、燕、赵各国,那么齐、楚、燕、赵各国就能够因此而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用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帮助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它们就能够为天下其他各诸侯国挺身而出,去抵挡秦兵。让韩、魏两国去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内部休养生息,来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一直应付下去,那秦国还能干什么呢?不知道提出这样的谋略,却贪图边界上尺寸之地的小利,背弃破坏盟约,甚至自相残杀。秦兵还未出动,而天下各诸侯国已经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了。以至于秦人能够钻他们的空子,来夺取他们的国家,这能不令人悲伤吗?
材料二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后人之所以痛恨秦国,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立国,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在七雄中也未必不再会增一个“秦”一样的强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它们存在呢?(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 * 六国论)16.1 阿房宫赋课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阿房宫,无言的结局,阿房宫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1 阿房宫赋图文课件ppt,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文题背景,阿房宫遗址,仿阿房宫,内容思路,阿房宫赋,拓展延伸,杜牧作品,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修 下册16.1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ppt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译文1,宏伟壮丽,课文译文3,第四段,卒章显志,总结全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