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06 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板块运动-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课件06 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板块运动-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大纲: 1.五种基本陆地地形的特征。 2.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 3.六大板块的分布。考点解读: 1.能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认识五种基本陆地地形,并能够分析其特征; 2.掌握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 3.以热点事件为背景,结合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学说等内容,解释地理现象。
基础知识:一、五种基本陆地地形 1.地形类型:
基础知识:一、五种基本陆地地形 2.地形特征:
基础知识:二、海底地形 1.海底地形:
基础知识:二、海底地形 2.海底地形特征:
基础知识:三、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在地球表面某位置发生的由海变为陆或由陆变为海的变化叫做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即洋陆转化。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基础知识:三、海陆变迁 2.海陆变迁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有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 ②人为原因有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次要原因)。
基础知识:三、海陆变迁 3.海陆变迁的证据: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海洋变陆地一自然原因)、台湾海峡海底的古河流遗迹(陆地变海洋一自然原因)、荷兰为防止海水侵入而修建的围海大坝、日本神户人工岛(海洋变陆地一人为原因)。
基础知识:四、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即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或者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和地震。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地运动中。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具体如图所示:
基础知识:四、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观点:
基础知识:四、板块构造学说 2、六大板块的分布:
【注意】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基本位于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在美洲板块西则一直向北伸展到赤道以北。
基础知识:四、板块构造学说 3、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基础知识:四、板块构造学说 4、世界火山地震带
【注意】 世界火山地震带总体分布在消亡边界上。
基础知识:四、板块构造学说 5、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素有“地球伤疤”之称。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分为东西两支。这里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东非大裂谷还在继续扩张。
基础知识:四、板块构造学说 6、海岸山脉、岛弧、海沟的形成(消亡边界):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俯冲边界处形成海沟,大陆板块边缘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
基础知识:四、板块构造学说 7、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1)红海面积扩大: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此处两大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发生张裂运动。
基础知识:四、板块构造学说 7、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2)地中海面积缩小: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此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
基础知识:四、板块构造学说 7、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3)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地表隆起抬升。
基础知识:四、板块构造学说 7、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4)日本地震频繁: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基础知识:四、板块构造学说 7、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5)大西洋面积扩大:大西洋地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此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
思维导图:海陆变迁
读世界某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1.依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相互碰撞挤压形成图中M山的板块是( )A.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B.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解析】1.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为中美洲,结合板块分布,M山地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B正确。故选B。
读世界某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2.关于图中海域①②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海水温度低于①地B.①②两地均有寒流流经C.①地位于大西洋,②地位于太平洋D.①②两地均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解析】2.②地纬度低于①地,故②地海水温度可能高于①地,A错误;①地有墨西哥湾暖流流经,②地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B错误;①海域为大西洋,②海域为太平洋,C正确;①地加勒比海石油资源丰富,②地石油资源并不丰富,D错误。故选C。
下图示意新西兰南、北二岛及其火山、地震带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示火山、地震带位于( )A.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消亡边界B.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生长边界C.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生长边界D.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
【解析】3.从题干信息可知,图中是新西兰南、北二岛 及其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根据板块构造 学说的理论,新西兰南、北二岛位于太平洋板 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之间相互挤 压碰撞,属于消亡边界。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下图示意新西兰南、北二岛及其火山、地震带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图示岛屿气候四季差别不大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A.地热资源丰富B.纬度位置较低C.受西风影响D.受暖流影响
【解析】4.新西兰南、北二岛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 年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季节分配均 匀,四季气候差异不很明显,主要原因是被海 洋包围,位于西风带上,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丰 富的水汽,阴雨天气多,受海洋影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读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问题。5.图中板块( )A.①为美洲板块B.②为印度洋板块C.③为欧亚板块D.④为太平洋板块
【解析】5.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①表示亚欧板块,②表示非洲板块,③表示南极洲板块,④表示太平洋板块,故选D。
读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问题。6.A处海域所处板块边界类型及未来变化趋势是( )A.消亡边界―扩大B.消亡边界―缩小C.生长边界―扩大D.生长边界―缩小
【解析】6.A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其未来变化趋势是缩小,故选B。
7.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有学者研究表明,里海属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由于板块运动,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曾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部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其补给水源减少,逐渐演化为咸水湖。下图为里海所在区域图。
【解析】(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黑海、地中海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及非洲板块的交界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的不断碰撞挤压,黑海、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
【参考答案】黑海、地中海未来可能逐渐缩小;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推测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趋势及原因。
【解析】(2)结合材料分析,里海为淡水湖期间,其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气温低,蒸发弱,补给量大于蒸发量,为淡水湖。后来气候变暖,冰川大幅消退,里海主要补给水源为河流水和大气降水,入湖河流携带矿物质较多,导致湖水盐度升高;同时,由于里海沿岸降水稀少,且气候进一步转暖,蒸发强烈,导致盐度不断升高;由于该湖成为内陆湖,难以与外界进行水体交换,盐分无法排出,导致盐分积聚,因此盐度升高,最终演变成咸水湖。
【参考答案】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降水少、蒸发旺,导致盐度升高。
(2)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3.3.2 中国地形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备战2024届高考区域地理精品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雪峰山,我国主要地形的分布,第一级阶梯,以高原为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14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世界地理之陆地和海洋第3课时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1陆地地形,色种多,澳大利亚,大平原,北美洲,南美洲,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大洋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课件05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总复习,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德雷克海峡,苏伊士运河,白令海峡,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