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二讲 文言实词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第二讲 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实词(原卷版).doc
    • 解析
      第二讲 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实词(解析版).doc
    第二讲 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实词(原卷版)第1页
    第二讲 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实词(原卷版)第2页
    第二讲 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实词(原卷版)第3页
    第二讲 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实词(解析版)第1页
    第二讲 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实词(解析版)第2页
    第二讲 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实词(解析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二讲 文言实词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二讲 文言实词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二讲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实词解析版doc、第二讲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实词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对文言文文意的把握、文言断句的考查、语句翻译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没有对实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解答这些题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多义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考向一 多义实词
    “多义实词”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多义实词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多义实词,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1.本义
    在多义实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为本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
    2.引申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关系。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有密有疏。例如:
    朝→本义:早上(“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引申义:上朝、朝见(“盛服将朝”) →引申义:朝廷、朝堂(“使妇人载以过朝”)
    (2)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例如:
    节→本义:竹节(“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引申义:(1)草木枝干交接处(“盘根错节”);(2)关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3)季节(“清明时节雨纷纷”);(4)节操(“本图宦达,不矜名节”);(5)节拍(“钿头银篦击节碎”)。
    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法,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例如:
    (1)爪牙→本义:兽类的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比喻义:①勇士(褒义)(“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②党羽,帮凶(贬义)(“而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
    (2)手足→本义:手和脚(“百姓征彸,无所措其手足”) →比喻义:兄弟(“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解题技法】
    多义实词推断“6方法”:
    1.联系教材推断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含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中的“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若判断“鲜”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情表》中“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句中的“鲜”(少)的意思,从而可判定此处“盖亦鲜矣”中的“鲜”是“少”的意思。
    2.语法成分推断法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基本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文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因此,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2020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耻”本是形容词,但在句中“耻”处于谓语位置,应作为动词才能说得通,故此句中的“耻”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翻译为“以……为耻”。
    3.语境代入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所谓“句内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句外语境”,指的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内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需要借助句外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文贯通。语境代入推断法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中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等句。“法”有多个义项:“法律、刑法”“方法、办法”“取法、效法”“惩罚、惩治”等。根据上下文语意“卫鞅准备变法,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告诉他,若要使国强大,就不能效法陈规。法令施行后,非议的人很多,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正常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律’。准备惩处太子。因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和太子师进行处罚”,以及选句语意“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陈规”“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和“因太子触犯法律,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可知以上三处的“法”分别应解释为“效法”“法令、法律”“惩罚、惩治”。
    4.成语联想推断法
    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考生可以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2020年高考天津卷中的“楚公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句中的“敝”可以联想成语“敝帚自珍”,解释为“破旧”。
    5.句式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中的“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两句为并列结构,句式相同,“反古者”和“循礼者”在意义上是相反的,由此根据“非”(非难,动词)推断,“多”在此处也应为动词,而不是形容词,故应解释为“称赞”,而不能解释为“多少”。
    6.字形分析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并且形声字占80%以上,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樯橹”一词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僻字,但“樯”从木,与“橹”构成词,可推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页”与人头有关,等等。记住一些常见偏旁及其含义,有利于我们快速推断词义。
    【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时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节选自《元史·虞集传》,有删改)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①集三岁即知读书
    ②失其所与,不知
    ③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君何以知燕王
    ⑤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答案】①知道②通“智”,聪明,明智③知道,懂得④了解⑤交好
    (2)①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③比去,以手阖门
    ④而世又不能与死节者比
    ⑤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
    【答案】①等到 ②比较 ③等到 ④看成同……一样 ⑤紧挨,靠近
    (3)①大臣有为刘生谢者
    ②乃令张良留谢
    ③阿母谢媒人
    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答案】①道歉,谢罪 ②辞谢 ③谢绝 ④称谢
    (4)①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
    ②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④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答案】①惩治 ②审理 ③治理 ④部署
    【参考译文】
    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汲,娶杨氏为妻。虞集三岁时就已经知道读书,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背诵。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罢免了刘生。
    考向二 通假字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类如下:
    【解题技法】
    通假字辨识“3方法”:
    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字音分析法
    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字形分析法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皇”,在句中按字面意思理解不通,可视为通假字,给“皇”添加形旁“忄”,这样就找出了“皇”的本字“惶”,意思是“恐惧”。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中的“采”,通“彩”,意思是“光彩,色彩”。
    (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换而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通假字更换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中的“振”,通“震”,意思是“惧怕”;“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环”,意思是“环绕”。
    (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
    3.字义分析法
    通假字与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将A的词义放入句子中解释不通,而换成B来解释时句子意思通顺,那么考生就可以考虑“A”通“B”。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氓》)中的“说”,理解为“解释,说明”说不通,所以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说”通“脱”,摆脱,脱身。
    【跟踪训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迁山阴令,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堪战者裁五千人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禽”通“擒”, 捉拿,捕获 (2)“裁”通“才”, 仅仅(3)“厉”通“励”, 激励,勉励 (4)“彻”通“撤 ”, 撤退
    【参考译文】
    朱然,字义封。曾经与孙权一同学习,结下深厚的友谊。到了孙权统领事务时,孙权任用朱然担任余姚长官。后来升迁为山阴令,监管五个县。孙权非常惊奇朱然的才能,把丹杨划分到临川郡,朱然担任太守。适逢山贼兴起作乱,朱然讨伐他们,十天就平定了。建安二十四年,跟随讨伐关羽,另外和潘璋到临沮擒获了关羽,升迁为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重,孙权问:“爱卿如果一病不起,谁可代替您?”吕蒙回答说:“朱然胆识不凡,我认为可以接任。”吕蒙去世,孙权授予朱然节杖,镇守江陵。魏派遣张郃等将进攻江陵,张郃包围了江陵,朱然内外断绝。当时朱然城中士兵有许多得了浮肿病,能够作战的只有五千人。张郃等堆起土山,靠近城池立起楼橹,弓箭如下雨般射入城内,将士都大惊失色。朱然镇定自若无一丝恐惧,激励官吏士兵,趁隙攻破了魏军两座军营。江陵令姚泰带领军队在北门防守,见敌人众多,城中人少,粮食几尽,于是和敌人勾结,谋划作为内应。将要起事时,事情被发现了,朱然治姚泰的罪,杀了姚泰。张郃等人不能攻克江陵,于是撤兵返回。从此,朱然名震敌国,改封为当阳侯。
    考向三 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解题技法】
    古今异义词辨识“3方法”:
    【跟踪训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节选自《新唐书·韦陟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义。
    (1)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作家或艺术家在创作成果中所表现出的格调特色,泛指事物的特色。
    (2)乃强调为洛阳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特别着重或着重提出。
    (3)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4)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风度、神采,多指美好的举止态度。
    (5)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
    【答案】(1)风度,品格。(2)勉强调任。(3)旧例,旧日的典章制度。(4)声威名望。(5)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
    【参考译文】
    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满十岁,授任温王府东阁祭酒。韦陟风度品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为父亲守丧,因父亲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宋璟见到韦陟感叹说:“先人的美德懿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韦陟升任礼部侍郎。韦陟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升任吏部侍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声威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韦陟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傲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学识或资历较浅的百姓他也以礼相待。
    考向四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词类活用一般有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等三种类型。
    一、名词的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三、形容词的活用
    【特别关注】
    其他类型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任何一类词皆可活用。因此,我们除了重点掌握以上三种活用类型外,还应关注一下下面三种常常出现的活用类型。
    1.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可译为“为……”。
    (1)动词的为动用法。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死”作谓语动词,“国”为宾语,“死国”即“为国家而死”。
    (2)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为形容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之”,“哀之”即“为之而哀”。
    (3)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丧”为名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死”,“丧死”即“为死人办理丧事”。
    2.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副词
    (1)六王毕,四海一。(作动词,统一)(《阿房宫赋》)
    (2)用心一也。(作形容词,专一)(《劝学》)
    (3)而或长烟一空。(作副词,都,完全)(《岳阳楼记》)
    3.副词用作动词
    则尽其天年。(作动词,享尽)(《五人墓碑记》)
    【解题技法】
    词类活用辨识“2方法”:
    1.掌握古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即(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记住每个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词来充当: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例如“众星北流”,主语是“众星”,由名词充当,没有活用。“流”,动词作谓语,没有活用。但是“北”是方位名词,却作了“流”的状语,这就与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相悖了。故应该在“北”前加一个“向”字,翻译成“向北”,即名词作状语。
    2.掌握古代汉语的搭配规律。(1)句中一定要有谓语。如“帝鞭马长骛至湖城”中,“帝鞭马”实际上是个短句,少了一个谓语,所以“鞭”应该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抽打”。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谓语”的原则。(2)名词放在谓语前作状语。如“此水东流”句,其中“东”字是方位名词,位于谓语“流”之前,作“流”的状语,所以译为“向东”。这就符合了“名词放在谓语前作状语”的原则。(3)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作补语)。我们以前在课文中学过的“刑于寡妻”中,“刑”是名词,是“榜样”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由“于”引导的介词结构,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做榜样”,这就符合了“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的原则。
    【跟踪训练】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类活用)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昔赵宣孟之绛,见骫①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
    (选自《吕氏春秋·报更》)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2)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3)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
    (4)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
    【答案】(1)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句中的第二个“食”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供养”)
    (2)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句中的第二个“王”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
    (3)宣孟停下车,让人给他食物吃,他咽下两口后,能睁开眼看了。(句中的“下”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喂下”)
    (4)我在绛邑给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粮,以去乞讨为羞,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句中的“宦”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做仆人”)
    【参考译文】
    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现在虽然不能称王,用它来安定国家,不也是很容易吗?(与贤士为伍,)这是赵宣孟(赵盾)免于被杀、孟尝君使楚军退却的根本原因所在。古代建立功名和安定国家、免除自身灾难的人,没有别的途径,必定是遵循这个准则。贤士,不可以用高傲的姿态使他受到屈辱。从前,赵宣孟将要到绛邑去,看见一棵弯曲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倒躺在那里起不来的人,宣孟停下车,让人给他食物吃,他咽下两口后,能睁开眼看了。赵宣孟问他说:“你为什么饿到这种地步?”他回答说:“我在绛邑给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粮,以去乞讨为羞,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宣孟给了他两块干肉,他拜着接受了却不敢吃。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家有老母亲,我想把这些干肉留给她。”赵宣孟说:“这些食物你全都吃了它,我另外再给你。”于是又赠给他两捆干肉和一百枚钱,就离开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类活用)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2)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答案】(1)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句中的“臣”为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
    (2)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句中的“安”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守成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的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类活用)
    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子之道岂足贵邪?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庄子·盗跖》)
    (1)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
    (2)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答案】(1)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陷入穷途末路境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处。(句中的“穷”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陷入穷途末路境地”)
    (2)这六个人,都是世上所推崇的。(句中的“高”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推崇”)
    【参考译文】
    然而一再被赶出鲁国,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陷入穷途末路境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处。你的道哪里有什么可贵的呢?世上所推崇的,没有超过黄帝的,黄帝尚且不能全备德行,而战于涿鹿郊野,流血百里。尧不慈爱,舜不孝顺,禹半身偏瘫,汤流放他的君主,武王讨伐纣王,文王被囚禁在羑里,这六个人,都是世人所推崇的。
    考向五 偏义复词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没有“来”的意义,“去来”是偏义复词。
    【解题技法】
    偏义复词的辨别“3方法”:
    1.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
    在特定语境中,词语的运用要符合句子的语境,因此,是不是偏义复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结合前文语境可知其偏指“入”。
    2.从语法关系的角度分析判定
    通过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加以判断。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从句中的“勤”分析,与之搭配的应是“作”而不是“息”,由此可以判定“作息”偏指“作”。
    3.根据词语前后文照应关系来判定
    如“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巷陌”,偏义在“巷”,“陌”是衬字,这从后面的“住”就可以判定出来。
    【跟踪训练】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頔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
    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
    (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吉甫以羊、吕险躁 险躁:轻薄浮躁
    B.群等怒怨吉甫 怒怨:怨恨
    C.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恩雠:恩泽和仇恨
    D.临事不顾生死 生死:死的危险
    【答案】C
    【解析】A项,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应该是形容两人性格方面的不足,“躁”是“浮躁”的意思,“险”有“冒险,犯险”之意,都指性格不稳重,即“轻薄浮躁”。该项解释正确。B项,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任命被李吉甫压下,窦群等人心里当然不高兴。“怒”是“发怒”的意思,而“怨”有“怨恨”的意思,二者意思相近。该项解释正确。C项,是偏义复词,“颇复恩雠”中的“复”是“报复”的意思,因此“恩雠”一词,更偏向“雠”,即“仇恨”的意思。该项解释不正确。D项,是偏义复词,“生死”更偏向“死”,就是不顾及自己会遭遇“死的危险”。该项解释正确。
    【参考译文】
    宪宗即位,(窦群)调任膳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出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素来闻知他的名声,谒见时,窦群言语率直激切,于頔很喜欢,奏请朝廷授窦群留任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服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欢和器重窦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后武元衡任辅政大臣,举荐窦群顶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窦群奏请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李吉甫认为羊、吕二人轻薄浮躁,接到奏表数日不予批复,窦群等人因此怨恨李吉甫。
    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的危险。当时召他入朝,说要重用,朝中人人惊骇,听说他死了方才心安。类别
    释义
    示例
    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用。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为了方便起见,对于通假字和古今字,在课本中都用“同”或“通”表示。
    类型
    解读
    典例
    词义
    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
    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再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词义
    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词义
    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病”,在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
    词义
    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强。
    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感情
    色彩
    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中的“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方法
    示例
    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
    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2.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非常”在此是“意外的变故”之意。在现代汉语中,“非常”作程度副词,意为“十分、极”。
    3.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一致加以区分。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的含义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类型
    规律
    例句
    分析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名词
    两个名词连用,两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籍”和“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籍”为动词,译为:登记。
    名词+补语
    名词本来不能带补语,但有时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有了动词的特点,活用为一般动词。
    而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渔、樵”为名词,与“于江渚之上”构成动补关系,故“渔樵”为动词,译为“捕鱼、砍柴”。
    名词活用作动词
    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
    被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①“数”为副词,在句中只能修饰动词,作状语。“数”修饰了名词“目”,故“目”为动词,译为“使眼色”。②“能”为能愿动词,在句中只能修饰动词,作状语,“能”修饰了名词“水”,故“水”为动词,译为:游水。
    所+名词
    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所”的用法一般是“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作宾语。故句中“罾”为名词,需要活用为动词,译为:用网捕捞。
    名词+代词
    代词前边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名”为名词,“之”为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名”为动词,译为:给……命名。
    名词作状语
    表状态,翻译为“像……一样”的形式。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翼”解释为“翅膀”,为名词,放在动词“蔽”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的某种状态,故“翼”用作状语,译为“像翅膀一样”。
    表态度,翻译为“像对待……一样”的形式。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兄”解释为“兄长”,为名词,放在动词“事”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对人的某种态度,故“兄”用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名词作状语
    表工具,翻译为“用(以)……”的形式,“用(以)”有时也可以省略。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船”为名词,放在动词“载”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使用的工具,故“船”用作状语,译为“用船”。
    表示方位或地点,翻译时要加“向”“在”等介词。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上”“下”为方位名词,与动词“食”“饮”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上”“下”用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表时间,翻译时可加“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日”为时间名词,与“笃”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日”用作状语,译为“一天天”。

    词的使动用法
    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
    普通名词带宾语,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肉”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名词“骨”构成动宾关系,故“肉”为使动用法,译为:使……长肉。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为方位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名词“陈蕃之榻”构成动宾关系,故“下”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放下。
    名词的
    意动用

    名词的意动用法往往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侣”和“友”均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名词“鱼虾”“麋鹿”构成动宾关系,故“侣”“友”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侣”“以……为友”。
    类型
    规律
    例句
    分析
    动词活用
    为名词
    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动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至”为动词,与“少”构成主谓关系,故“至”为名词,作主语,译为:到达的人。
    动词的使
    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舞”“泣”均为不及物动词,但分别带了宾语“潜蛟”“嫠妇”,故“舞”“泣”为使动词,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
    类型
    规律
    例句
    分析
    形容词活用为
    动词
    形容词+宾语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善”为形容词,与名词“留侯张良”构成动宾关系,故“善”为动词,译为:与……交好。
    所+形容词
    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欣”为形容词,与“所”构成“所”字结构,为名词性短语,故“欣”为动词,译为:喜爱。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形容词
    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足”为能愿动词,修饰形容词“明”,句中缺少动词谓语,故“明”为动词,译为:照明。
    副词+形容词
    形容词放在某些副词之后,表示某种状态时,也往往活用为动词。
    风烟俱净。(《与朱元思书》)
    “俱”为副词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净”,故“净”为动词,译为“消净”“散净”。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形容词用在“其”“之”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2)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②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①“贤”为形容词,与“及孔子”构成主谓宾关系,故“贤”为名词,作主语,译为:贤能。②“坚”“锐”都是形容词,与“被”“执”构成动宾关系,故“坚”“锐”都是名词,作宾语,译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形容词
    的使动
    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苏武传》)
    膏,肥沃,这里是使动用法;膏草野,使野草滋润肥美,也就是做肥料的意思。
    形容词
    的意动
    用法
    一个形容词如果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我们就称之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小”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与名词“天下”构成动宾关系,故“小”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小。
    类型
    示例
    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反)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为偏义复词,“异”和“同”二者相对,用义偏在“异”,不在“同”。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似)
    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句中“园圃”为偏义复词,“园”(种树的地方)和“圃”(种菜的地方)二者相近,用义偏在“园”,不在“圃”。

    相关试卷

    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五讲 文言断句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五讲 文言断句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五讲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断句解析版doc、第五讲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断句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四讲 文言句式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四讲 文言句式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四讲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句式解析版doc、第四讲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句式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文言基础知识课时作业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文言基础知识课时作业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基础知识课时作业解析版doc、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基础知识课时作业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