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机械运动 考点梳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机械运动 考点梳理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机械运动 考点梳理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机械运动 考点梳理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机械运动 考点梳理

    展开

    机械运动考点梳理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长度单位的换算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刻度尺的使用1)使用刻度尺前要三看一看:零刻度线是否磨损.二看:量程是多少.三看:分度值是多大.2)使用刻度尺要三会会放:要紧贴并平行于被测物体。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共同组成.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化曲为直法、滚轮法、累积法、化整为零法、替代法等.4.时间的测量1)测量的工具:日晷、沙漏、石英钟、机械钟、电子钟、停表等.2)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时间单位还有时(h)、分(min)、周、年等.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3)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调:先进行调节,按下复位键,使秒针指在“30”处.按:按动转柄按钮开始计时.停:再次按动转柄按钮,计时结束,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读:读出停表上分针和秒针所对应的时间值,相加即为测量值.特别提示:使用任何一种测量工具时,都要首先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5.误差与错误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2)造成误差的客观原因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不精确、实验方法粗略、环境因素对仪器的影响等原因产生的,故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够避免的.3)造成错误的原因错误是由于测量者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或读数时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4)减小误差的方法物理实验中常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另外,还可通过选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等办法来减小误差.6.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7.参照物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对参照物的理解不能够选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因为这样物体永远静止,是没有意义的.参照物是根据需要选取的,当研究地面或地面附近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取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人为假定不动的,不是真正不动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注意:参照物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否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对同一个物体而言,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同.方法: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一般的分析思路如下:(1)确定研究对象;(2)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参照物;(3)最后,把自己放到这个参照物上去看被研究的物体,从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理解为参照物上长着观察者的眼睛8.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如果两个物体相对于地面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相对于对方的位置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则我们说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注意:运动是绝对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我们平时所说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取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所谓的相对静止.9.速度1)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公式:v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m·s1.注意:在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式中各量的对应关系,即stv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在同一时间内或同一段路程内的路程、时间、速度.10.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即速度大小)都保持不变.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和任何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注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不与s成正比,也不与t成反比,从公式v可知,如果s越大,t就越大,但是的值仍不变,这才是匀速直线运动.11.平均速度1)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2)平均速度: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运动路程(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3)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4)计算公式:v.规律总结:计算中注意的问题.1)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同一运动物体,在同一运动过程中的速度、路程和时间.2)要写出依据的公式.3)单位要统一,且单位参与计算.考点一 刻度尺的使用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单位、零刻度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0”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且尺面要平行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3)记录数据:计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值单位组成。4)结果处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这样可以减少误差。易错点:刻度尺的所选量程不一定必须大于被测物体长度,是尽量大于被测物体的长度,这是为了减小误差。分度值决定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考点二 参照物1)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 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 地面 为参照物。2参照物选择的原则假定性。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时静止的;(无论这个物体相对地面是静止还是运动);任意性。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排己性。不能选自身为参照物;方便性。为了方便研究机械运动,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要做说明。【例1】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人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其中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的参照物是(  C  A.电视机屏幕    B.运动员     C.运动员所在的跑道      D.看电视的人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例220161017730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将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送上太空。在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过程中,正确的说法是(  B  )A.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C.神舟十一号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D.以陈冬为参照物,景海鹏是运动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选择参照物【例3】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如果以河岸为参照物,船是    运动    的。考点三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2.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常说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实际上这个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也在运动(因为一切物体都存运动),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存的。3.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总之,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这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4.对相对性的理解:说运动是绝对的,这里的运动是一个广义概念,而说运动是相对的,是指对机械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相对静止。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考点四 速度的理解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相同 时间 ,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 的物体运动得快;(2)相同 路程 ,比较它们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 的物体运动得快。龟兔赛跑。开始一段时间,兔子比乌龟跑得快,就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全程乌龟跑赢了兔子,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100 田径比赛,赛跑途中,观众通过第一种方法来比较运动员的快慢,最终裁判是通过第二种方法来决定第一名、第二名。2.速度速度的定义: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速度的公式: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1m/s=3.6km/h推导式:速度的物理意义:引入速度的目的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1m/s的物理含义:表示物体在1s内经过的路程是1m速度大小的定义方法:单位时间内物体所经过的路程表示速度的大小。定义的方法和上述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中 第一种 相同,都是通过相同时间来比较路程的大小。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大小是一个定值,不随路程、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任意相等的时间间隔内路程大小都是相同的。生活中常见速度值人正常步行速度约1.1m/s;自行车约5m/s100米赛跑速度约7.5m/s;小轿车速度约34m/s;磁悬浮列车约120m/s;声音速度约340m/s(15℃);超音速飞机速度约为700m/s;喷气式客机速度约250m/s考点五 匀速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的分类。按一运动路线的曲直,机械运动分为 直线 曲线 运动;按速度是否变化,直线运动分为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 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 直线 速度不变 的运动;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相同。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成正比。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路程-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速度-时间如图乙所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是变化的,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 平均速度 来表示;平均速度只能 粗略地 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不能真实反映物体每一时刻运动的快慢情况;变速直线运动中求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注:平均速度是和一段确定的时间和路程相对应,离开确定的时间与路程后,平均速度失去其物理意义。拓展:起点不在坐标原点的情况。速度:           考点六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停表。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用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量下车下滑时的平均速度;探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变化特点。实验步骤:(1)如图,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1(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2,然后测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2(5)记录实验数据并求出相应物理量。分析与论证: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从图中我们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下半段的速度,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依次是:实验结论:小车在从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2.注意事项1)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答: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2)斜面的坡度为什么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答: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3)如何测量小车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答:先测量全程路程s1,总路程减去上半段路程s2,下半段所用时t2,全程所用总时间t1减去上半段所用时间t2,则 (4)实验中为什么要求多测几组数据。答:为避免因实验偶然性带给结果的误差,增强实验结论的普遍性。5)如何测小车下滑的距离。答:小车的距离为车头到车头距离,不是斜面的长度。6)小车下滑的要求答:小车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且保证每次小车都从同一位置释放。7)测量过程能否改变斜面坡度?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坡度。8)测量中的偏大、偏小问题答:若小车开始开始滑动后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偏大/偏小),测量平均速度偏大(偏大/偏小);若过了终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大(偏大/偏小),测量平均速度偏小。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