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三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三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
银川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统练三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短视频的流行成为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成为互联网文化产业新的重要增长点。国家广电总局不久前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网民日均刷视频约100分钟,互联网视频年度付费用户达6.9亿。
一方面,网络视频特别是短视频的兴起,以生动形象的片断性呈现、多元化题材,满足了网民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短视频也具有社交功能,能够通过拍摄、观看、点赞和评论等行为,让用户之间形成互动。正因如此,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网速进一步提升,短视频成为互联网用户日益依赖的内容产品,也成为很多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去年10月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经超过了即时通信。与此同时,一项针对1974名受访家长的调查也显示,92.1%的受访家长认为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普遍。如何更好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防止短视频沉迷,值得全社会共同探讨和努力。
需要看到,短视频沉迷有其内在原因。短视频的内容和类型都很丰富,既有生活的记录和抓取,也有类似原创短剧的展示,还有各种知识的普及,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同时,视频的长度又非常符合注意力法则,往往具有顺畅的用户体验,手指一划就能切换内容。此外,短视频平台还能根据算法,按用户偏好推送相应的内容。对那些缺少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的用户尤其是青少年来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造成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工作、学习乃至休息时间被占用;专注力受到干扰,很难持续关注较长连续性的事情;观看大量无意义的内容造成生活本身的空洞化;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现实感欠缺,等等。
针对短视频沉迷产生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社会各界进行了多方努力。国家版权局负责人不久前表示,今年将推动短视频平台以及自媒体、公众账号运营企业全面履行主体责任。当前,一些短视频平台已经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对短视频的观看行为进行相对可行的管理,从而更多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努力消除沉迷造成的负面影响。监管部门也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让防止短视频沉迷有规可依,让平台和创作者、发布者有所遵循,从而让短视频产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序。此外,短视频的内容制作者也需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对自身的创作负起应有责任,努力避免出现低俗无价值的短视频。
防止短视频沉迷,成年人需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学校、家庭和整体社会环境需要相互配合,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积极的娱乐观和闲暇观,用更多更好的社会活动让年轻人走出短视频沉迷。同时,要鼓励青少年养成更强的自主和自觉意识,形成正常多样的爱好和积极合理的交往,涵养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对于学习和工作的专注力,更加自信地拥抱正向、有更高文化含量的数字化时代。
(摘编自2021年6月4日《人民日报》张颐武《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短视频能满足网民多样化需求,具有一定社交功能,因而迅速兴起和流行开来。
B. 短视频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可按用户偏好推送,具有顺畅的用户体验,能够满足广大用户的好奇心。
C. 短视频不是洪水猛兽,对那些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强的用户来说,是不大会产生负面影响的。
D. 短视频沉迷现象有其内在与外在原因,而消除沉迷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二两段引用各种统计数据,意在证明短视频的流行已经成为互联网文化产业新的重要增长点。
B. 文章第二段着重阐述了短视频流行的诸多原因,也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普遍沉迷短视频的关切和担忧。
C. 文章采用层进式的论说结构,按照“摆现象——析原因——谈危害——提办法”的逻辑顺序,层次井然。
D. 文章既谈到短视频流行的意义,也就规范短视频生产与传播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体现作者的辩证思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广为流行的短视频,广大家长是持担忧态度的,因为青少年都会沉迷其中以致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B. 没有5G技术的普及和网速进一步提升,短视频就不会成为互联网用户日益依赖的内容产品和娱乐方式。
C. 强化短视频生产、传播、监管、观看各方社会责任,激发短视频正向社会价值,有利于短视频健康发展。
D. 青少年如果树立积极的娱乐观和闲暇观,就可培养较强的自觉意识和多样的兴趣爱好,避免短视频沉迷。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具有顺畅的用户体验”和“能够满足广大用户的好奇心”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从原文“短视频的内容和类型都很丰富,既有生活的记录和抓取,也有类似原创短剧的展示,还有各种知识的普及,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同时,视频的长度又非常符合注意力法则,往往具有顺畅的用户体验,手指一划就能切换内容”可知,“具有顺畅的用户体验”和“能够满足广大用户的好奇心”都是短视频的优势,这两者是并列关系。
故选B。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就规范短视频生产与传播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错误,于文无据。本文主要论述了“短视频沉迷”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没有对“规范短视频生产与传播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青少年都会沉迷其中以致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错误,原文是说“92.1%的受访家长认为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普遍”,并不是所有青少年都会沉迷其中;
B.“没有5G技术的普及和网速进一步提升,短视频就不会……”说法绝对,原文是说“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网速进一步提升,短视频成为互联网用户日益依赖的内容产品,也成为很多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随着”一词说明“5G技术的普及和网速进一步提升”只是短视频匀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D.“青少年如果树立积极的娱乐观和闲暇观,就可……”错误,从原文“学校、家庭和整体社会环境需要相互配合,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积极的娱乐观和闲暇观,用更多更好的社会活动让年轻人走出短视频沉迷。同时,要鼓励青少年养成更强的自主和自觉意识,形成正常多样的爱好和积极合理的交往,涵养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对于学习和工作的专注力,更加自信地拥抱正向、有更高文化含量的数字化时代”可知,“树立积极的娱乐观和闲暇观”与“培养较强的自觉意识和多样的兴趣爱好”是并列关系。另外,“培养较强的自觉意识和多样的兴趣爱好”的目的是“涵养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对于学习和工作的专注力,更加自信地拥抱正向、有更高文化含量的数字化时代”。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报道称,当地时间6月9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发文称,中国平均每天有大约2000万人接种新冠疫苗。按这个速度,中国 6天多一点的时间就能完成相当于整个英国人口的民众接种疫苗。目前中国接种了全球所有新冠疫苗剂量的60%。
事实上,中国疫苗接种速度可不是第一次惊到外国人。前不久,在中国长期旅居的英国小伙杰森用镜头记录下了中国人排队接种疫苗的场景,并上传到了社交平台上,从而引起了不少海外网民对“中国速度”的赞叹。杰森强调,在中国他看到了疫苗接种与疫情防控“双管齐下”的效果,如今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可以不戴口罩、恢复正常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5天1亿剂次”的疫苗接种速度同样也惊到了美国媒体。当地时间6月3日,美联社在报道中写道,“中国正在做一件世界上几乎没有其他国家能做的事情”。美联社称,5天接种1亿剂次,这要归功于中国政府的影响力和动员能力,以及中国成熟的疫苗产业。
(摘编自“人民资讯”2021年6月10日)
材料二:
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截至6月14日,各地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90413.4万剂次。
从3月27日接种量超过1亿剂次到4月21日超过2亿剂次,这个增加的1亿剂次用了 25天。5月7日疫苗接种量超过3亿剂次,用了16天。到5月16日超过4亿剂次,用了9天。5月23日,这个数字超过5亿剂次,用了7天。5月28日,疫苗接种量超过6亿,用了5天。而到6月2日,这个数字超过7亿剂次也只用了5天时间。到6 月8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超过8亿剂次,从7亿到8亿用了6天时间。到6月14日,接种剂次超过9亿次,从8亿到9亿用了6天。
目前,各地正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疫苗接种工作顺利推进。
(摘自“央视网”2021年6月15日)
材料三:
当前,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有序展开。从3月下旬开始,我国启动了新冠疫苗接种数据日报制度,这是我国疫苗接种史上首次启动日报制度。每天更新新冠疫苗接种数据,既是展示一张“进度表”,也是发布一道“动员令”。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流行的背景下,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得力,国内感染风险较低,但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防控疫情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目前,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取得可喜进展,已有多款疫苗获批使用。我国正在按照“应接尽接、梯次推 进、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原则,积极组织实施疫苗接种,稳步提高疫苗接种人群覆盖率。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群众对疫苗接种的科学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当前,部分群众疫苗接种意愿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疫情形势好转。有人存在侥幸心理,觉得随着天气变暖,疫情不会加重,没有必要再打疫苗了;有人怀疑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担心接种疫苗会发生不良反应,影响身体健康;有人认为接种疫苗的保护作用不大,打不打都一样;还有人认为“别人打了,自己就不用打了”,盲目指望靠他人建起免疫屏障。这也提醒我们,让理性战胜偏见,让科普跑赢谣言,才能打消部分群众的顾虑,让“应接尽接”尽早成为现实。
事实上,接种疫苗是战胜疫情的利器,利己利人,利国利民,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于个人而言,接种疫苗,既能保护自身健康,也能保护家人和周围人的健康;于国家而言,接种疫苗,不仅可以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病亡率,而且可以有效阻断疫情传播,让大多数人的健康得到保证。可以说,接种疫苗是一份社会责任。因为传染病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如果人人心存侥幸,或者将阻断病毒传播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免疫屏障就无法建立。
当前,我国除个别地方外已无新冠肺炎本土新发病例,防疫形势稳中向好,这很容易使人忽视疫情防控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全球疫情防控中,中国跑赢了上半场。但是,如果不尽快建立起免疫屏障,就有可能形成一个免疫洼地。在人员流动频繁的现代社会,重新打开国门是必然趋势,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尚处于没有免疫的状态。只有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实现群体免疫,才能完全打开国门,否则会面临很大风险。因此,我们必须把握窗口期,加快推进接种疫苗,这样才能有效抵御疫情输入的风险,在全球疫情防控中跑赢下半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都是新冠肺炎的易感染者,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建议都去接种疫苗。从构筑免疫屏障角度看,接种疫苗,既是个人权利,也是公民义务。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责,才能筑起强大的免疫屏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摘编自白剑峰《新冠疫苗接种是道必答题》,《人民日报》2021年4月19日)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据显示,从今年3月27日开始,我国一直以“5天1亿剂次”的高速度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
B. 我国各地正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疫苗接种工作顺利推进, 截至6月14日接种已超9亿剂次。
C. 疫苗接种“中国速度”“惊到外国人”,不仅引起了英美媒体的关注,也得到不少海外网民的赞叹。
D. 美联社称疫苗接种的“中国速度”,源于中国政府的影响力和动员能力,以及中国疫苗产业的成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正在做一件没有其他国家能做的事情,这就是按照“应接尽接、梯次推进”等原则给全民接种疫苗。
B. 由于群众对疫苗接种的科学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某些认识上的误区,“应接尽接”暂时还未完全实现。
C.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流行的情况下,我国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因此要做好长期抗疫的各项准备。
D. 只有人人参与,才能让理性战胜偏见,让科普跑赢谣言,筑牢强大的免疫屏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6. 为什么说“新冠疫苗接种是道必答题”?请简要回答。
【答案】4. A 5. C
6. (1)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2)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病亡率,有效阻断疫情传播,保护大多数人的健康;(3)实现群体免疫,有效抵御疫情输入的风险。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一直以‘5天1亿剂次’的高速度……”错。原文在材料二“5月7日疫苗接种量超过3亿剂次,用了16天。到5月16日超过4亿剂次,用了 9天。5月23日,这个数字超过5亿剂次,用了7天”,可见并非一直以“5天1亿剂次”的速度推进。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没有其他国家能做”错。原文在材料一,“中国正在做一件世界上几乎没有其他国家能做的事情”,注意修饰语“几乎”。
B.“由于群众……”错。原文在材料三,“部分群众对疫苗接种的科学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可见应是“部分群众”,选项扩大了范围。
D.“只有人人参与,才能让理性战胜偏见,让科普跑赢谣言”关系不当。原文在材料三,“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责,才能筑起强大的免疫屏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可见“人人参与”的结果是“筑起强大的免疫屏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而不是“让理性战胜偏见,让科普跑赢谣言”。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必答题”就是“必须要做的事”,考生要分析出必须接种新冠疫苗的必要性。答题区间在材料三
由“于个人而言,接种疫苗,既能保护自身健康,也能保护家人和周围人的健康”可概括出“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由“于国家而言,接种疫苗,不仅可以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病亡率,而且可以有效阻断疫情传播,让大多数人的健康得到保证”可概括出“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病亡率,有效阻断疫情传播,保护大多数人的健康”;
由“在人员流动频繁的现代社会,重新打开国门是必然趋势,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尚处于没有免疫的状态。只有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实现群体免疫,才能完全打开国门,否则会面临很大风险”“我们必须把握窗口期,加快推进接种疫苗,这样才能有效抵御疫情输入的风险,在全球疫情防控中跑赢下半场”可概括出“实现群体免疫,有效抵御疫情输入的风险”。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老大和他的那口军锅
许行
牛老大参加抗联,连长看他胡子老长,就封他个“火头军”。别人都有刀有枪,就他手里没家什。老婆只觉得脸上无光,一急就把家里那口脸盆大的生铁锅给拔了出来。
“背上,让它也跟你去打鬼子!”
“真是贤妻。”牛老大感动得差点给老婆跪下。
“别贫嘴,打败日本给老娘换金锅。”牛老大的老婆一指他的脑门说。那时抗联困难,老百姓也很困难。连长见了,又心酸又感动。牛老大家三张嘴,就这么个熬苞米糊糊的锅呀!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牛老大老婆说:“打鬼子我人都豁出去了,还差这口锅吗!”真说得个叮当山响,掉在地上也能砸出坑来。
牛老大也很自豪,成天乐颠颠地背着这口锅爬山、钻林子。做饭时很是小心,这口熬苞米糊糊的锅已参军入伍,身价百倍,不能等闲看待了。“小同志,盛饭轻点,别把锅给碰坏了。”这口锅成了牛老大的心肝啦!
战斗越来越残酷,鬼子围攻得越来越凶,抗联的粮食已经吃光,连生火做饭的机会也不多了。人饿得前胸贴后背,还背那么一个十多斤的生铁锅就有点不堪重负了。
战士们都轻装,可牛老大这口锅却不肯扔。有人劝他说:“扔了吧,跑起来还能轻便点。”
牛老大摇摇头说:“它不是牛老大的家锅,它是抗联的军锅啦!”随后又很动情地说:“不是我牛老大不嫌累,是我觉得大家看着它老肠老肚子才有盼头;鬼子看见它也能吓一跳,抗联还没断粮呀!”
大家没想到牛老大肚子里还有这么篇文章。连长原是个青年学生,他听了也很受启发和感动,止不住拍拍牛老大的肩膀叫了声“牛大叔”。
从此,牛老大这口锅背得更来劲了,打仗、行军从不落后,有时到了宿营地没有粮食也能给大家煮顿榆皮、榆钱、野菜汤喝。如果能捞到鱼,抓住野猪、野兔,逮住几只青蛙,还能给大家改善改善生活。就在断粮的日子,牛老大也能给这口锅派上个用场。
这天,鬼子跟踪追击,离老远就打枪,连长在指挥战斗中不幸被击中。牛老大搀扶着连长也挨了一枪,却只听当啷一声并未负伤。到了宿营地一看,原来一颗子弹已把他背着的锅给打了一道璺(wèn,裂痕)。牛老大又惊又喜,想不到这口锅还成了护身铁甲。但一看负了重伤的连长,心里很难过,他猛然一拍大腿说:“唉!早知如此,连长,这口锅应该让你背就好了。”
连长心中一热微露笑容,便把自己的匣枪交给了牛老大。连长牺牲,牛老大就成了连长啦!
抗战胜利后牛老大已是东北民主联军的营长,他依然背着那口带璺的锅回到了家,一见老婆,猛然单腿一跪:“贤妻呀!若没有你这口锅,我牛老大就回不来了。现在它已是为国立功的金锅啦!”老婆涕泪横流,抱住牛老大戳着他的脑门说:“你还贫啥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9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牛老大被封“火头军”开头,再写他的那口锅,这样既照应了标题,又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B. 连长见老百姓克服困难积极参军,特别是牛老大把自家唯一铁锅背到队伍上来,又是心酸又是感动。
C. 牛老大两次称他老婆为“贤妻”,是因为她有先见之明,知道背上家里的那口锅去参军可以护身救命。
D. 小说运用全知视角,以一口军锅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牛老大参加抗联的故事,故事朴实感人,语言通俗易懂。
8. 为什么牛老大说他家的锅是“为国立功的金锅”?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9. 牛老大的身份不断发生变化——“火头军”“牛大叔”“连长”“营长”,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7. C 8. ①牛老大的铁锅也跟着牛老大参军入伍了,也是军队的一员。②铁锅让大家心里有盼头,也能给鬼子以威慑的作用,表明我军还没断粮,还能抗争。③这口锅保证了战士们的生活,在战场上排上了大用场。④这口锅救了牛老大的性命,成了他的护身铁甲。
9. ①通过牛老大的身份不断发生变化讲述了一个牛老大参加抗联的故事,故事朴实感人;②暗示着铁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③丰富了牛老大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饱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是因为她有先见之明,知道背上家里的那口锅去参军可以护身救命”理解有误,原文“老婆只觉得脸上无光,一急就把家里那口脸盆大的生铁锅给拔了出来”“背上,让它也跟你去打鬼子”“牛老大又惊又喜,想不到这口锅还成了护身铁甲”,牛老大的老婆并没有事先知道铁锅能救命,而是为了支持抗日、也着急丈夫手里没家什,就将家里的铁锅贡献了出来。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
由“这口熬苞米糊糊的锅已参军入伍,身价百倍,不能等闲看待了”“它不是牛老大的家锅,它是抗联的军锅啦”可知牛老大的铁锅也跟着牛老大参军入伍了,也是军队的一员。
由“不是我牛老大不嫌累,是我觉得大家看着它老肠老肚子才有盼头;鬼子看见它也能吓一跳,抗联还没断粮呀”可知铁锅让大家心里有盼头,也能给鬼子以威慑的作用,表明我军还没断粮,还能抗争。
由“从此,牛老大这口锅背得更来劲了,打仗、行军从不落后,有时到了宿营地没有粮食也能给大家煮顿榆皮、榆钱、野菜汤喝。如果能捞到鱼,抓住野猪、野兔,逮住几只青蛙,还能给大家改善改善生活。就在断粮的日子,牛老大也能给这口锅派上个用场”可知这口锅保证了战士们的生活,在战场上排上了大用场。
由“牛老大搀扶着连长也挨了一枪,却只听当啷一声并未负伤。到了宿营地一看,原来一颗子弹已把他背着的锅给打了一道璺(wèn,裂痕)。牛老大又惊又喜,想不到这口锅还成了护身铁甲”可知这口锅救了牛老大的性命,成了他的护身铁甲。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小说以牛老大被封“火头军”开头,再写他的那口锅,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它不是牛老大的家锅,它是抗联的军锅啦”“不是我牛老大不嫌累,是我觉得大家看着它老肠老肚子才有盼头;鬼子看见它也能吓一跳,抗联还没断粮呀”“大家没想到牛老大肚子里还有这么篇文章。连长原是个青年学生,他听了也很受启发和感动,止不住拍拍牛老大的肩膀叫了声‘牛大叔’”“连长心中一热微露笑容,便把自己的匣枪交给了牛老大。连长牺牲,牛老大就成了连长啦”“抗战胜利后牛老大已是东北民主联军的营长,他依然背着那口带璺的锅回到了家”,讲述了一个牛老大背着锅参加抗联的故事,牛老大利用铁锅解决、改善战士们的生活,也因为铁锅为自己挡子弹而捡回一条命,故事朴实感人。
“牛老大参加抗联,连长看他胡子老长,就封他个‘火头军’。别人都有刀有枪,就他手里没家什。老婆只觉得脸上无光,一急就把家里那口脸盆大的生铁锅给拔了出来”,开头由“火头军”引出铁锅,这时候铁锅的作用是“家什”;“大家没想到牛老大肚子里还有这么篇文章。连长原是个青年学生,他听了也很受启发和感动,止不住拍拍牛老大的肩膀叫了声‘牛大叔’”,连长尊称牛老大为“牛大叔”,是认同了牛老大对铁锅作用的肯定,即让大家心里有盼头,也能给鬼子以威慑的作用,表明我军还没断粮,还能抗争;“连长心中一热微露笑容,便把自己的匣枪交给了牛老大。连长牺牲,牛老大就成了连长啦”,铁锅救了牛老大的命,连长牺牲,牛老大接过重任,成为“连长”;“抗战胜利后牛老大已是东北民主联军的营长,他依然背着那口带璺的锅回到了家”,虽然牛老大当上“营长”,但那口锅依然跟着他出生入死,见证着他的抗战历史,牛老大的身份不断发生变化也暗示着铁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牛老大参加抗联,连长看他胡子老长,就封他个‘火头军’”,突出牛老大年纪老迈,连长只安排他“火头军”,却没想牛老大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是我牛老大不嫌累,是我觉得大家看着它老肠老肚子才有盼头;鬼子看见它也能吓一跳,抗联还没断粮呀”“大家没想到牛老大肚子里还有这么篇文章。连长原是个青年学生,他听了也很受启发和感动,止不住拍拍牛老大的肩膀叫了声‘牛大叔’”,连长折服于牛老大的见识,说明牛老大觉悟高、见识远;“连长心中一热微露笑容,便把自己的匣枪交给了牛老大。连长牺牲,牛老大就成了连长啦”,铁锅意外救了牛老大的命,牛老大却懊悔如果给连长背就好了,就能就连长的命,表现他关心战士,心怀他人,连长牺牲后,他继任连长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后来升任营长也在意料之中。所以说牛老大的身份不断发生变化丰富了牛老大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饱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乐元年夏四月,命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江南。时嘉兴、苏、松诸郡,水患频年,屡敕有司,督治无功,故有是命。六月,命侍郎李文郁往佐尚书夏原吉,相度水田,量免今年租税。秋八月,遣都察院佥都御史俞士吉赍《水利集》赐夏原吉,使讲求疏治之法。原吉上言:“江南诸郡,苏、松最居下流。常、嘉、湖三郡土田,高多下少。环以太湖,亘绵五百里,纳杭、湖、宣、歙诸山水,注淀山诸湖,入三泖。顷浦港湮塞,汇流涨溢,伤害苗稼。拯治之法,宜浚吴淞诸浦港,泄其壅淤,以入于海。吴松江袤二百余里,广百五十余丈,西接太湖,东通海。前代屡疏,以当潮汐,沙泥淤积,旋疏旋塞。自吴江长桥至下界浦约百二十余里,虽稍通流,多有浅窄。又自下界浦抵上海南仓浦口,可百三十余里,潮汐壅障,茭芦丛生,已成平陆。欲即开浚,工费浩大。臣相视得嘉定刘家港,即古娄江,径通大海;常熟白茆港,径入大江:皆广川浚流。宜疏吴淞江南北两岸安平等浦港,引太湖诸水入刘家、白茆二港,使直注海。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俟既开通,相度地势,各置石闸,以时启闭。每岁水涸时,修圩岸以御暴流。”疏上,行之。役夫凡十余万。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百姓暴体日中,吾何忍!”于是水泄,农田大利。二年春正月,复命户部尚书夏原吉往苏、松疏通旧河,以大理寺少卿袁复副之。九月戊辰,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功成,还朝。三年夏六月,命户部尚书夏原吉、佥都御史俞士吉、通政使赵居任、大理寺少卿袁复赈济苏、松、嘉、湖饥民。嘉靖元年,巡抚李克嗣开吴淞江。至是,克嗣用华、上、嘉、昆四县民力,开吴淞江四千余丈,十余年无水旱之忧。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五,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
B. 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C. 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
D. 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侍郎,职官名,本为宫廷近侍,唐以后,为各部长官之副职,官位渐高。
B. 都察院,明清时官署,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
C. 广袤,指土地的长和宽,从东到西的长度叫“广”,从南到北的长度叫“袤”。
D. 布衣,古代的布为平民所穿,故以“布衣”借指平民。后也称没做官的读书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代永乐初年,嘉兴、苏州一带接连多年遭受水灾,尽管朝廷多次下诏命令有关部门治理,还是没有收到功效。
B. 户部尚书夏元吉治理水灾时,得到朝廷大力支持。朝廷不光多次派员辅佐,还赏赐有关书籍,资助民工和钱财。
C. 户部尚书夏元吉关于治理水灾的上奏报告,是在经过实地考察后,根据各地地势的高低和水势的大小提出来的。
D. 吴淞江是巡抚李克嗣在嘉靖元年开通的,长约四千多丈,动用了四个县的民力,却使当地十多年没有水旱忧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患频年,屡敕有司,督治无功,故有是命。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2)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百姓暴体日中,吾何忍!”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当时)接连多年遭受水灾,朝廷屡次下诏书给有关部门督促治理,但都未收到功效,因此下了这道命令。
(2)夏元吉每天穿着土布衣服,步行各地,日夜指挥,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没有打伞遮阳。他说:“老百姓全身都暴露在烈日之下,我怎么忍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要道”做“乃”的宾语,其后应该断开,“下”修饰“流”,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B;
“深阔”是“浚”的结果,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
此处的完整翻译是“松江大黄浦,是通往吴淞的要道,但它的下流淤积堵塞,难于一下子疏通。旁边有范家浜到南仓浦口一段,可以径直通达大海,应该加以疏浚让它加深加宽,接纳上流大黄浦到达茆湖的洪水”。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布衣,古代的布为平民所穿,故以‘布衣’借指平民”错误在于对布衣理解。这里的“布衣”是其本意,即廉价的布制衣服,用以形容生活简朴。这一点可根据文本中没有夏元吉被贬为平民的记载可知。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资助民工和钱财”说法有误。文本中没有朝廷资助钱财和民工的内容,只是在夏元吉的上奏得到批准并加以施行后,才说“役夫凡十余万”,这并不能说明这十余万役夫就是朝廷资助的。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频年”,连年,多年;“敕”,名词活用为动词,下诏;“有司”,有关部门官吏;“是命”,这道命令。
(2)“布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土布衣服;“经画”,经营筹划、指挥;“张盖”,张开伞盖、打伞;“百姓暴体日中”,省略句、“百姓暴体于日中”。
参考译文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夏季四月,朝廷命令户部尚书夏原吉到江南区治理水灾。当时,嘉兴、苏州、松江等郡,接连多年遭受水灾,朝廷屡次下诏书给有关部门官吏督促治理,但都未收到功效,因此下了这道命令。六月,朝廷又任命侍郎李文郁前往辅佐夏原吉尚书,同他一起度量遭受水灾的田亩,计算减免今年的租税。这年秋季八月,朝廷又派遣佥都御史俞士吉带着《水利集》赠赐给夏元吉,让他在治理水灾时讲究疏通治理的方法。夏原吉上奏说:“长江以南的各州郡,苏州和松江居于最下流。常州、嘉兴和湖州这三郡的田土,地势高的多,地势低的少。它们都环绕着太湖,连绵五百里,接纳杭州、湖州、宣州和歙县等地山脉所流之水,注入到淀山的各个湖泊,进入上、中、下三个泖湖中。不久前浦港被泥沙堵塞,各地汇集而来的流水上涨流溢,损伤了秧苗庄稼。拯救治理的办法,最好是疏浚吴淞各地的浦港,让壅堵淤塞的洪水流泄出来,流入大海。吴地的松江南北长两百多里,东西宽五十多丈,西边连接太湖,东边通到大海。以前的各个朝代多次疏浚,可因为它正对着涌来的潮汐,到处是淤积的泥沙,刚疏浚好马上又堵塞了。从吴江长桥到下界浦大约有二十多里,虽然稍微疏浚能通过流水,但是很多地方又浅又窄。另外,从下界浦到上海南仓浦口,大约有一百三十多里,由于潮汐的原因这段河流已经严重堵塞,河中杂草丛生,已经变成了一片陆地。如果要马上疏浚流通,工程和费用都十分浩大。我察看找到嘉定刘家港,即是古时的娄江,径直通入大海;常熟的白茆港,径直流入浩大的长江:它们都是宽广畅通的河流。应该疏通吴淞江南北两岸安平等地的浦港,将太湖各个出口的水流引入刘家、白茆二港,让他们径直流入大海。松江大黄浦,是通往吴淞的要道,但它的下流淤积堵塞,难于一下子疏通。旁边有范家浜到南仓浦口一段,可以径直通达大海,应该加以疏浚让它加深加宽,接纳上流大黄浦到达茆湖的洪水。等到这些河段疏通之后,再根据地势,在各处设置石闸,按时开关。每年河水干涸时,就兴修堤岸来抵御洪水。” 奏疏递上之后,得到皇帝允许施行。一共征发了十多万役工。夏原吉每天穿着土布衣服,步行各地,日夜指挥,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没有打伞遮阳。他说:“老百姓全身都暴露在烈日之下,我怎么忍心!”从此积水被排泄,农田得到了很大的好处。永乐二年春天的正月,朝廷又下令让户部尚书夏原吉到苏州、松江一带去疏通原来的河道,让大理寺少卿袁复做他的助手。这年九月戊辰这天,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成功,回到京城。永乐三年夏季六月,朝廷命令户部尚书夏原吉、佥都御史俞士吉、通政史赵居任、大理寺少卿袁复再次去赈济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因灾受饥的民众。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巡抚李克嗣开通吴淞江。到这时,李克嗣征用华、上海、嘉兴、昆山四县的民力,开通四千多丈长的吴淞江,十多年来没有遭受水灾旱灾的忧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人过卫州①
杨巨源
忆昔征南②府内游,君家东阁最淹留。
纵横联句长侵晓,次第看花直到秋。
论旧举杯先下泪,伤离临水更登楼。
相思前路几回首,满眼青山过卫州。
【注】①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裴度被贬任河东节度使。卫州,相当于今河南新乡卫辉市。赴河东,要经过卫州。杨景山与裴度同科进士,比其年长十岁,作此诗为之送行。②征南,指唐宪宗时期征讨淮西吴元济之战。当时裴度为宰相,赴鄙城督师,实际上是代韩弘作统帅,杨巨源官为虞部员外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追忆过往,诗人深情回顾当年与友人征战共事,亲密交往,甚至同吃同住,情如手足同胞。
B. 颔联叙事抒情,生动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曾经纵意对诗通宵达旦、尽情赏花直到秋至的温馨画面。
C. 颈联即事抒怀,选取“先下泪”“更登楼”两个细节,生动表现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情感。
D. 尾联虚实结合,既写了诗人久久目送友人渐行渐远的身影,又写友人频频回首满含不舍的离情。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D 15. (1)通过回忆两人最亲密交往的阶段表达深厚的友情以及对朋友的不舍和惦念。
(2)朋友被贬远方,怀有深深的感伤和满怀孤寂和惆怅感。
(3)虚写朋友离京后的情景,抒发思念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分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D.“尾联虚实结合”错,应该是设想的画面,主要是虚写。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忆昔征南府内游,君家东阁最淹留”回忆两人最亲密交往的阶段。征南,可能是征淮西吴元济,时裴度为宰相,赴郾城督师,实际上是代韩弘作统帅,杨巨源官为虞部员外郎。东阁淹留,较久居住在东阁;古人留宾居住,一般在西阁(东为主,西为宾,南为卑,北为尊),在东阁,说明两人关系甚为亲密,不分彼此。
颔联“纵横联句长侵晓,次第看花直到秋”荡开描写交往内容,作诗联句经常是通宵达旦,从开春起连续赏花,直到秋天花都开尽了。如此朝夕相处,是非常亲密。
颈联转折抒情。裴度立大功而被贬,就要离开京城,去边远地区当节度使了,两人从此分离,不知何时再会。在饯行的宴席上,双方怀着非常复杂的一种心情。所以,席间叙旧,手中擎着酒杯,眼泪却掉下来了。临水,卫河边;更,又;登楼眺望,本来该是惬意的,可是因为即将离别的感伤,却是满怀惆怅。
尾联设想裴度离京后的情景。意为:在开赴边地的路上,不知有多少次回头张望,思念朋友啊,又不止是思念朋友。看不见朝廷了,只有满眼太行,无比凄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珍惜粮食是一种美德,如果没有农民伯伯“________ ,___”(《观刈麦》)的辛勤耕耘,就没有我们的盘中美味。
(2)王勃说“秋水共长天一色” 与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之景的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_____ ,______”。
(3)《琵琶行》中通过写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独自酌酒,表现了诗人的孤独、苦闷的两句是“_____ ,______”。
【答案】 ①. 足蒸暑土气 ②. 背灼炎天光 ③. 白露横江 ④. 水光接天 ⑤. 春江花朝秋月夜 ⑥. 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蒸、灼、露、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义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怠慢了任何一个伟大作家内心深处都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而注意了他更多的作品的批判和现实的精神。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 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种环境能让人的想象力急速地飞翔。 ① 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只不过那是被苦难 出的辛酸的浪漫。还有那个让人过目不忘的 ② ,他对革命的游戏态度,他对爱情的向往,他自取其辱后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甚至他为自己生命的终结而努力画上的那个圆圈时,都仿佛是神秘的、可爱的,让人憎恨而又同情。而在《 ③ 》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是体现得 , 挥洒自如:《 ④ 》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理水》里“中国的脊梁”大禹,不都在向我们昭示着,这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 的浪漫主义人物么!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 栩栩如生 压榨 淋漓尽致 检验
B. 惟妙惟肖 压制 淋漓尽致 锤炼
C. 栩栩如生 压制 酣畅淋漓 锤炼
D. 惟妙惟肖 压榨 酣畅淋漓 检验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只不过把他定义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怠慢了任何一个伟大作家内心 深处都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而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批判和现实的精神。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B. 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作家内心深处都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C. 他只不过在我们定义了 “民族魂”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怠慢了任何一个伟大作家内心深处都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D. 只不过他在我们定位了 “民族魂”后,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作家内心深处都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而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批判和现实的精神。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人物和作品,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
②
③
④
A
孔乙己
阿Q
呐喊
补天
B
鲁四老爷
后羿
故事新编
补天
C
孔乙己
阿Q
故事新编
奔月
D
鲁四老爷
后羿
呐喊
奔月
A. A B. B C. C D. D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有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分析辨别近义成语。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对比其相同和相异点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得一样,强调神似;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强调形似。这里强调鲁迅描写鲁镇的真实感,属于神似,应用“栩栩如生”。排除BD。
压榨:以压力榨取,比喻搜刮剥削;压制:压迫限制,用强力使人屈服。这里指孔乙己遭遇生活窘迫的压力,根据语境应用“压榨”。排除BC。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酣畅淋漓:意思是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这里指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得到充分的表达,应该用“淋漓尽致”。排除CD。
检验:检查并验证;锤炼:从艺术创作角度而言,是指从生活的观察,素材的积累到整个作品形成的全过程。这里应该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排除BD。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病句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原句存在的语病,①搭配不当,“怠慢……情怀”不能搭配,“怠慢”应改为“忽略”②语序不当,“更多的”应该改为“更多地”,且放在“注意”的前面作状语。③语序不当,“忽略了……浪漫主义情怀”是文段要表达的主题,程度更深,应该放在“注意了……批判和现实的精神”句之后。
A项,搭配不当,“怠慢……情怀”不能搭配,“怠慢”应改为“忽略”;语序不当,“忽略了……浪漫主义情怀”是文段要表达的主题,程度更深,应该放在“注意了……批判和现实的精神”句之后。
C项,不合逻辑,“他”在句意中是被动,不应该做主语,应删去第一个分句的“他”;搭配不当,“怠慢……情怀”不能搭配,“怠慢”应改为“忽略”。
D项,不合逻辑,“他”在句意中是被动,不应该做主语,应删去第一个分句的“他”; 语序不当,“忽略了……浪漫主义情怀”是文段要表达的主题,程度更深,应该放在“注意了……批判和现实的精神”句之后。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近现代文学常识的能力。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近现代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一些近现代著名作家的生平经历,作品内容及其精神内涵,重点考查典型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社会和自然环境、重要的表现手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教材学习过的内容和中小学必读书目,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是孔乙己的特征,排除BD;“自取其辱后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为自己生命的终结而努力画上的那个圆圈”这些是阿Q的特征,排除BD;《出关》和《理水》都选字小说集《故事新编》,排除AD;“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是《奔月》里的人物,排除AB。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干细胞是人体内的一类细胞,存在于人体发育过程中以及成体之后。干细胞可以自我复制,多向分化,常用于生长发育、疾病发生、药物筛选等科学研究。此外,干细胞还可以用于疾病治疗,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被应用于重症以及危重症的救治研究中。
然而, ① 。获取干细胞必须进行体外扩增,但随着扩增代数的增加,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会逐渐减弱,这使得能够应用的干细胞可用代次有限,导致干细胞资源难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为此,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二十余年持续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可以模拟体内微环境的干细胞仿生赋能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干细胞体外培养问题。研究人员介绍说,目前的干细胞培养系统存在四大痛点:增殖能力不足, ② ;功能丢失,治疗效果差;干细胞纯度低, ③ ;细胞资源稀缺,生产成本高。简言之,现有的培养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够用、不好用、不敢用和用不起等四个问题,目前还需要从干细胞仿生培养材料入手,全面优化配套培养体系。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0个字。
21. 请结合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用一个单句给干细胞下一个简要定义,70字左右。
【答案】20. ①干细胞获取是比较困难的(或:干细胞资源是非常有限的)②细胞产量低③安全风险大
21. 干细胞是人体发育过程中以及成体之后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自我复制、多向分化特点的常用于生长发育、疾病发生、药物筛选等科学研究及疾病治疗的一类细胞。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上文强调干细胞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作用,句前的“然而”表明此处的内容与上文构成转折,结合下文“获取干细胞必须进行体外扩增,但随着扩增代数的增加,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会逐渐减弱,这使得能够应用的干细胞可用代次有限,导致干细胞资源难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可知,干细胞虽然重要,但是获取有困难,故可填写“干细胞获取是比较困难的(或:干细胞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之类的句子。
第②③空,此处介绍干细胞培养系统存在的四大痛点,且先介绍“痛点”,然后说明后果;后文的“不够用、不好用、不敢用和用不起”分别与四大痛点的后果对应;即“增殖能力不足”的后果对应“不够用”,“干细胞纯度低”的后果对应“不敢用”。故②可填写“细胞产量低”之类的句子;③可填写“安全风险大”之类的句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种差和属差,然后根据被定义对象辨别主次,突出被定义项的性质和特征,最后按照“……是……”的句式整合作答。
首先筛选出有效信息:“是人体内的一类细胞”“存在于人体发育过程中以及成体之后”“可以自我复制,多向分化”“常用于生长发育、疾病发生、药物筛选等科学研究”“用于疾病治疗”。然后找到主谓宾,即干细胞是细胞。再将有效信息整合,用“干细胞……是……细胞”的句式作答。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也有人认为:“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互融,势不可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紧密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必将携手,彼此“互融”才可“发展。”
诚如海纳百川、川纳百湖一样,我们所追求的“包容型”社会,正是如今开放政策下的“互融型”社会。国家之间互融互通,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相互借鉴、吐故纳新,也为企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可见,彼此的“互融”必将助力其发展,行稳致远。
那么在这如今时代,我们该何为?这个几世纪前就被荷尔德林提出的诘问跨越漫漫长河,于时光的洪流中仍有警醒世人的力量。或许在不绝回响的历史长河中可以找到答案。
曾几何时,我们顶着“东亚病夫”的帽子,被列强践踏于马蹄之下,却仍洋洋自得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肯走出国门,亦不肯纳谏从流,如此阻碍融合发展之路,岂不痛哉?唯愿后人哀之而又鉴之,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再看如今,博物馆的文物鲜活起来,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融后绽放出了更加绚丽的色彩。《上新了,故宫》刷屏,大胆地启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形式,融合多元素,使故宫活跃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之间,让人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600多岁的故宫越活越年轻的气息。
传统文物如此,传统诗歌亦如此。诗言志,歌咏言。《经典咏流传》采用了以歌和诗的方式,将歌与诗紧紧相融,在朗诵中,我们能感受到先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经典咏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在这交融的文化形式之中,我们真切地领会到了文化的真正内涵。
所谓“独木难成林,一花难成春”,今天的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并深度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可谓发展离不开融合,融合将助推发展。
由国至家,由己及人,我们青年一代要学会融合,敢于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相融更要相容。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在各领域广泛融合的大势之下,努力争做前5%的时代领跑者。
千年来风雨同舟,万里内鹏程正举。一人行,是茂林修竹轻摇时的绰约;百人行,是惊涛骇浪过后的彩虹;万人行,是千万民族高歌下的灵动。你我“互融”,以数万人的壮举奏响时代的最强音,互融——势不可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中给出了两种观点,要求考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是强调“分寸”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无论是朋友、亲人、爱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保持距离,拥有各自的边界并懂得适可而止。但有时,过分看重“分寸”又会错失很多机会,甚至会阻碍成长与发展。
“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强调“融合”,“融合”意味着开放、丰富,意味着取长补短,意味着创新、发展。集体需要成员之间的融通才能发展,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也需要多向融合才能行稳致远……但不得不承认,不是所有的“融”都能“通”,也不是所有的“破”都“立”,更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融”、需要“破”,“融合”需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异,更要讲求一定的方法技巧。
两种观点各有千秋,考生写作时可同意其中一种观点,也可以综合两种观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进行立意写作。
立意:
1.边界感,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2.“融合”助力发展。
3.融通也要讲分寸。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宁夏银川市二中高三上学期统练(三)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宁夏银川市二中高三上学期统练(三)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