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行旅闺怨诗-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79343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6 行旅闺怨诗-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79343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6 行旅闺怨诗-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79343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
专题06 行旅闺怨诗-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6 行旅闺怨诗-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共15页。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 “望月怀远”; “鸿雁传书”;“折柳送别”;“杜鹃啼血”等。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主要写羁旅漂泊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次写思乡之情。感念亲情之深,主要表达对家乡人的思念,次写羁旅漂泊之苦。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之情。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例:《征人怨》。
羁旅诗的创作手法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其一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其二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
闺怨诗:闺怨诗属于汉族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唐代这一时期,其中又有特别的一类称为闺怨诗。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闺怨诗主要集中在唐代,因此唐代的闺怨诗比较发达。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闺怨诗还有一种,就是男人假借别的事情,模仿女人的口气写出来的,如朱庆馀的《闺意》。宫怨诗是闺怨诗中一种特殊的分类,它一般是描写古代帝王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的妃子所生成的怨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典型题析】
一、赏析古诗炼字: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二、理解诗人思想感情: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结合诗人的特殊经历和景物来理解;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三、描述诗歌画面:此题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四、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手法分析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优选例题】
一、参照示例,根据提示,赏析《三衢道中马上口占》,回答1-2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实景赏析】前三联写眼前的景,行人的足迹、板桥上的白霜、山路上的落叶和明灭的枳花,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虚景赏析】尾联想象故乡的景,池塘里满是自在戏水的禽鸟,一派生机,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无限向往之情。
三衢道中马上口占
【宋】胡宿①
短亭疏柳映秋千,马上人家谷雨前。几树枪旗茶霍②靡,一溪鳞甲水潺湲。
莺期别后闻余弄③,蚕候归来见小眠。可惜西湖湖上月,夜来虚过十分圆。
【注释】①胡宿:衢州开化人,宋朝状元。②霍:疾速的样子。③弄小曲。
1.【实景赏析】
2.【虚景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3-4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 ②向来:方才,刚才。
3.赏析颔联中的“摇”字的表达效果。
4.结合诗的后两联,说说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5-7题。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帏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5.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 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表达舟中人 。
6.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赏析“仿佛一峰船外影”一句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8-10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8.本诗颔联描写了树、________、________、雁等景物,借用“ ”与“ ”意象,渲染了孤独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
9.赏析“离心迸落叶”中“迸”字的妙处。
10.请结合诗句作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11-14题。
新年作①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② , 从今又几年。
【注释】①此诗为作者被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时所作。②长沙傅:贾谊。西汉贾谊曾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借以自喻。
11.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所展现的画面。
1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13. 请任选两联作简要分析,全诗各联的抒情方式是否相同。
14.结合全诗,说说诗人“独潸然”的原因。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5—16题。
宿翠微寺
唐·马戴
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
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
15. 请简要分析“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一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16.说说诗的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7-19题。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成:指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噭噭(jià):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7.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颈联所表现的画面。
18.诗的标题为“晚次乐乡县”,请结全诗内容,分析诗中是如何表现“晚”的?
19.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
八、阅读的下面两首诗,完成第20-23题。
【甲】吉祥寺赏牡丹①
苏轼
人老簪②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③。
【注】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②簪:插戴。③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乙】莺梭
南宋·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注】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②簪:插戴。③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20.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第一、二句中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刘诗全诗中没有一个春字,洛阳春天锦绣一样的美丽景色却跃然纸上。
B.甲诗第三、四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路过的浩荡的插花队伍,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的盛况就好像在眼前。
C.乙诗选取了莺鸟和玫瑰花两种素材。鸟儿在繁花中飞舞,让人很容易想起用丝线织成的绣品,而嘈杂的鸟鸣声也好像机器的声音,因而和莺梭这个题目很贴切。
D.乙诗赞美黄莺其实就是在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赞美春天带来了万物的欣欣向荣。
2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即是当时的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B.甲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使诗歌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C.乙诗,诗人心中对春天的崇敬之情通过“多少工夫织得成”来表达,一句感叹将情绪宣泄了出来,和前面的诗句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D.乙诗善于用明暗的比喻。把柳莺的飞下飞上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鸣叫声喻作机声,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作锦绣,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传神。
22请说说甲诗“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23.描绘甲诗“醉归扶路人应笑”一句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醉”中蕴含的情感。
①醉归的情景:
②“醉”中蕴含的情感: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24-25题。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
【注】①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24.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26-27题。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 昨夜梦渔阳。
26.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
27.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28-29题。
闺怨
【明】周在
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28.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的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闺中少妇怎样的情感?
29. 结合诗句分析诗的后两句是如何表现闺中少妇的“怨”情的?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30-31题。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此诗一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力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
3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吟”即吟咏,吟咏节妇,歌其坚贞。作者以节妇自喻,拒绝李师道的笼络。
B.头二句说这位“君”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颇有微辞,含谴责之意。直接点出李师道的别有用心。
C.三、四两句“感君缠绵意”并系明珠于“红罗襦”,表明作者对李师道知遇之恩毕竟还是心存感激的。
D.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思是说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E.这首诗富有民歌风味,用笔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31.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32-34题。
【甲】闺怨①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②。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③。
【注释】:①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族妇女赏春时心理的变化。②凝妆:盛妆。③悔教:悔使。
【乙】闺怨
(唐)司马札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32.甲诗首句的“________”三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情态。
33.甲乙两诗都提到“杨柳”,分别说说两处各有什么作用?
34.甲乙两诗最后一句各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35-36题。
【甲】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乙】经古行宫
杜牧
台阁参差倚太阳,年年花发满山香。 重门勘锁青春晚,深殿垂帘白日长。
草色芊绵侵御路,泉声呜咽绕宫墙。 先皇一去无回驾,红粉云鬟空断肠。
35.宋洪迈《容斋随笔》品甲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你的看法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36.甲诗“乐景写哀情”,请谈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7.古人评价乙诗颈联“技法高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1.实景赏析:前三联写眼前景,短亭与疏柳,茶树与溪水,莺韵与蚕眠,这些景象充满亲切闲适的生活气息。
2.虚景赏析;尾联想象西湖夜景,潮水空寂,月圆人缺,寄托着诗人对西湖的眷念之情。
二、3.“摇”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泛舟于江中之时,江边美景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荡漾的美丽景色。
4.作者情景交融,既有捕鱼、炊鱼、食鱼的美好体验,也离群索居的孤独与惆怅。
三、5.忽(“才”也可);船行之快;意外的喜悦及轻快感。
6.急切、好奇、惊喜。(答出两点即可)。
7.这里利用同一物象在短时间内所引起的不同视觉感受,既透露出船行之快,也表现出旅人的突兀新奇感。
四、8.雨,风;孤灯、一雁;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9.迸:迸下是动词,思乡之情使树叶断裂迸下,诗人的乡愁与钱塘江水融为一体,澎湃起伏,无休无止。
10. 诗歌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分析:例一:“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迸”写出了乡愁之强烈;“入”,将乡愁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乡愁之绵长。例二:“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诗人停舟钱塘,入市沽酒,借酒消愁,思乡之愁终于得以排遣。
五、11.在岭南早晚只能与猿猴相依作伴,与江边杨柳共同领略晨风暮霭。
12.全诗既表达了新年里思念家乡的情感,也以贾谊自比,对身受的遭遇表达了孤独和悲愤之情。
13. 不同。第一联直接抒情,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第二联运用拟人修辞,感叹春归我先;第三联即景生情,身在天畔,孤独凄清;第四联用典抒情,以贾谊自况,对未来看不到希望,表现了诗人希望朝廷再次启用自己的愿望。
14. ①适逢新年,思乡心切;②老年被贬,客居异乡;③时光流逝,归期渺茫。(每点2分)
【诗歌译文】: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六、15.①用了动静结合(以动村静、反衬、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②“归鸟”“僧语”是动景,“云壑”“楼”是静景;③以“归鸟”和“僧语”衬托出“云壑”和“楼” 的静;④突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
16.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七、17.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18. 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末句“夜猿鸣”,直接拈出“夜”字回应篇首“日暮” 日暮乡情,结束全诗。全诗以景写情,动静结合,以时间为线索表现“晚”景。
19.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登幽州台歌》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八、20.C 解析: 刘诗选取了莺鸟和柳树两种素材。鸟儿在丝丝的柳绦中飞舞,让人很容易想起用丝线织成的绣品。
21.B 解析:苏诗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方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2.“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3.①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九、24.“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5.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译文】:乔木花开的时候草木其他草木都枯萎了,一场雨后,蘑菇长得非常茂盛。牧童捡了满满一筐,卖给我做晚饭。《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十、26.袅袅写柳枝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之态,青青绘桑叶葱茏青翠之色,这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充满生机、令人沉迷的无尽春意,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27.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心事重重、不断思念自己远在渔阳从军的丈夫。
【参考赏析】: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十一、28.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二两句用江南和燕山天气(气候)对比,表现少妇对丈夫的牵挂,第二句燕山雪飞表现了少妇对身在边塞的丈夫的思念和担心。
29.借用了“子规”这一形象,“子规”谐音“子归”,不说丈夫不回来,却怨子规鸟没有飞到燕山,丈夫听不到啼叫,所以没有想到已经到了应该回来的时候了。
十二、30. AC
31. 通篇运用比兴(委婉)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篇表明作者政治立场的宣言。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十三、32.不知愁
33.甲诗柳树又绿,引起“闺中少妇”感发夫婿未归,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的情感。乙诗“柳色参差”,用语精炼,不仅写出宫柳的柔条长短参差,而且表现出它在晨曦中的颜色明暗、深浅不一。渲染了宫苑凄凉悲愁的气氛。暮春柳色掩映画楼,透露出春愁锁闭、美人迟暮之感。
34.甲诗少妇的突然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乙诗表达了宫女的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
十四、35.这首诗字少而意多。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推想是玄宗时进宫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那样生动的画面,表现出那样深刻的意思。
36.以乐景写哀情。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37. ①“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一语双关,既写了杂草绵连地长在皇帝御行的道路上,又写草寇(指安禄山等)侵占古行宫。②“呜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衬静,借泉水的“鸣咽”写出当时的人痛失古行宫的哭声与现在的人见到古行宫如此残破不堪而哀怨伤心的哭泣声,用细微的泉声衬托出古行宫此刻的死寂。③“绕”意为“环绕”,更加体现了诗人伤心哀怨的连绵不绝。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1 散曲-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共12页。
这是一份专题09 豪放词-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共15页。
这是一份专题08 送别诗-备战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共1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