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小学科学2.7 风的成因 (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279357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科教版小学科学2.7 风的成因 (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279357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优秀成套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
课题
风的成因
单元
2
学科
科学
年级
3
学情分析
第7课《风的成因》是对第6课《我们来做“热空气”》中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
“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重点
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难点
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引入:猜谜语
师:同学们,大家来猜一猜这个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师:对的,它就是风,你们都是用什么方式观察到风的存在呢?
聚焦:
展示PPT课件(国旗飘扬和放风筝)
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会想办法制造“风”。
你有哪些办法制造“风”?
制造风的方法:
空气流动形成风,因此要制造风,需要使空气流动。如用扇子扇用、电吹风吹、用嘴吹、拉风箱造风等。
其他制造风的方法:将充足了气的气球放开、电风扇吹风等。
大自然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大自然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回答:风
学生回答:花草摆来摆去、
树被吹弯了腰等等
学生回答:用扇子扇、用嘴吹灯。
同学思考讨论
通过猜谜语的活动,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课堂趣味性。
讲授新课
做风的模拟实验
播放实验视频《风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蜡烛盒、透明塑料膜、无盖的长方形纸盒、蚊香、双面胶和纸条
操作步骤:
准备好一个蜡烛盒、一张透明塑料膜、一个纸盒、一段蚊香、一卷双面胶和一束纸条。
在纸盒的两个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纸盒中,然后用透明塑料膜封住纸盒,透明塑料膜最好用比较硬且平整的材料,厚度也要适中。
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要点提示:
打圆洞的位置很重要,这两个方向比较容易看到烟的走向。
为了使烟雾看得更清楚,可以把纸盒内部涂黑。
播放实验视频现象《风的模拟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烟雾进入纸盒中,并呈上升趋势,从上方的圆洞飘出,纸条抖动。
实验分析:
点燃的蜡烛加热了纸盒中的空气,使热空气上升,从上面的圆洞中跑出,吹动上面的纸条,纸条抖动。同时周围的冷空气从下方的圆洞补充进来,将洞口处蚊香的烟雾带进纸盒中。
实验结论:
纸盒中的空气冷热不均使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实验研讨
描述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到蚊香的烟雾呈线装飘出,到达顶端圆洞后,空气形成风使得纸条抖动,看到风。
风的形成:
在模拟实验中空气被加热后,往上走,盒中其他区域的冷空气遇热后,使的盒中的空气冷热不均,形成了风。
你认为大自然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大自然中的风和模拟实验中的风形成原理类似吗?
如果类似,那大自然的“蜡烛”又在哪里?
模拟实验中,蜡烛发出的热相当于大自然中的什么?
风的形成: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时候,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暖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即形成了风。
大气时刻处于运动状态,其主要的运动形式是热的地方空气垂直上升,冷的地方空气流到热的地方,留到热的地方的空气受热又上升,在高空受冷后下降,下沉到低处的冷空气受热又上升,如此循环反复。日常说的风是指大气的流动。
播放总结视频《大自然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观看视频
准备实验材料,合作完成实验,观察并作记录。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说说自己的收获 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描述观察的现象,全班讨论风的成因。
学生回答:类似的
学生回答:太阳
学生回答:阳光照射地面对地面加热。
通过观看实验视频,使学生们对实验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实验过程中,借助蚊香的烟雾、纸条、蜡烛的火苗等,学生可以观察到空气的流动以及流动方向,进而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在观察中,学生运用合情推理形成自己的观点。
通过展示空气流动图,盒子内外空气的温度在加热前后有何不
同,指引学生分析风的成因与空气的冷热的关系。
通过全班交流讨论,使同学们能够完整的描述实验过程及发生的现象,能够利用冷热空气这一因素介绍模拟实验中“风”的形成。
通过引导,使学生们明白自然界的风和模拟实验的“风”形成的原理是相同的。
通过展示空气流动图,使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空气的冷热因素形成了风的流动。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认识到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总结课堂
板书
风的成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风的形成和什么有关?是蜡烛、是盒子上的圆洞、还是看不见的空气?
对于学生来说,他的认识首先是以看得见的想象来说明的。但事实上空气的流动与空气的温差有关,后者学生看不到,就需要通过思维来推翻自己的原有认识。本课就是要按照这样的思路,让学生从看到的现象出发,经历思辨最后形成科学认识。
教学反思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习题
学生课后完成
作业布置
培养动手查阅、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7.风的成因教案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6.观察云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云的三种基本形态,科学零距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