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小学科学4.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279363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科教版小学科学4.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279363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2课。
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通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的活动将为学生提供多种物体,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现象,使学生们有机会观察到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振动现象,从而感受到物体振动和它发出声音的关系。
【学生分析】
如何让物体发出声音,学生会想出很多的方法,可让他们思考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却往往会用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动作去解释,很少能关注到物体发声的本质。因此,本课要有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与描述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认识物体发声的本质——振动,这是完全可以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多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振动,并把物体发出声音和它的振动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几粒豆子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直接通过聚焦问题展开本课的活动: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在本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用类似于“头脑风暴”的方法来展开对问题的讨论。通过“头脑风暴”了解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原有认识,并将学生们的观点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或说明,并阐明理由。
设计意图:“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而学生对这一概念知之甚少。学生对“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大多是从对物体施加力量的方法考虑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纠正他们原有认识的误区,形成新的科学的、正确的认识。
二、探索
活动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 教师出示“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的实验装置,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让皮筋发出声音?(让学生尽量说出多种方法)
2. 学生领取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把拉伸、按压、揉搓时橡皮筋不发出声音的状态和弹拨时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进行比较。
3.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可能他们还说不出“振动”这个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此时,教师不必过早揭示“振动”这一概念。
设计意图:弹拨能使橡皮筋发出声音,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现象。此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看看哪种方法能使橡皮筋发声,哪些方法不能使橡皮筋发声,并比较橡皮筋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状态,从中发现物体发声的本质。通过比较来发现事物本质是常用的认识事物的方法,通过橡皮筋发声比较,为后面观察其他几种物体发声活动提供了方法指导。
活动二:继续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 教师出示钢尺、鼓和音叉,先介绍实验材料,再提问: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比较它们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 教师边讲述实验方法边演示:钢尺放在桌面的一端,要用一本硬壳书对齐桌沿压紧,轻轻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轻轻用鼓槌敲击鼓面,并可以在鼓面上放些轻的物体(教师可以发给每组几粒豆子);音叉要敲击它的上方位置,然后靠近耳朵。同时,教师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手轻轻触碰正在发声的物体,把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和不发声的状态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3.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提示和教师的实验提示开始实验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或触碰的感受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并写出观察后有什么想法。
4. 学生完成上面的活动并进行记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由此产生的想法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和讨论。
5. 活动完成后,提示学生将实验材料整理好后放回材料中心。
设计意图:用钢尺发声需要有比较规范的操作才能达到实验效果,否则更多的是听到钢尺拍打桌面的声音,所以教师的规范演示非常必要。
三、研讨
1. 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并提供证据,教师提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质疑或提出不同的想法及证据,并可当场演示。
学生往往得出的结论和证据比较简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比如教师可以追问: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你观察的所有物体在发声的时候都是这样吗?
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让学生明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事物,用归纳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等等。这样不但让学生建立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也能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2. 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当学生确认“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之后,教师拿出一支竖笛吹一首简单的曲子(吹出声音就行),然后提问: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这里也可以让学生吹一吹竖笛,亲自感受后再进行猜测。
空气振动产生声音学生不易观察,也不易理解,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形式常见的有:空气经过缝隙,比如常见的现象是风从门缝吹进来会发声,在门缝处放一个纸条就能看到纸条在振动,等等。
设计意图:学生弄懂空气振动发声比较困难,不必深究,这里只要知道空气振动可以发声就可以了。
四、拓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活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然后带领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汇报收获。
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你找到了什么证据?
…… ……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6.观察云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云的三种基本形态,科学零距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二年级上册4.神奇的纸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二年级上册3.书的历史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