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课时同步练(新教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9400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课时同步练(新教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9400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课时同步练(新教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9400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后测评
展开一、单选题
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及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形C.季风D.海陆位置
2.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B.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D.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人西北
读理想大陆局部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3.图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荒漠、草原带
4.图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
A.②地降水最多B.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
C.①地年均温最低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
下图为穿过我国的某经线沿线地理要素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P地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荒漠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6.该经线最可能是( )
A.90°EB.100°EC.110°ED.120°E
南岭是中国南部最大的山地,呈东西走向,最高峰海拔2142米,科研工作者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选取气候、植被及土壤类型指标对南岭的地域分界线作用进行了定量探测识别,其结果以Q值表示。Q值越大,标志该项指标对南岭山地地域分界性的贡献度越大。下表为探测识别结果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南岭山地地域分界性最主要体现在( )
A.植被B.降水C.土壤D.热量
8.南岭山地地域分界性体现最不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9.山中腰的森林最可能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热带雨林D.亚寒带针叶林
10.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C.水分D.风力
11.下列有关太白山北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B.一月均温在0℃以上
C.耕地主要为水田D.河湖众多,水系稠密
雪线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高度。下图为地球上的雪线高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图中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有
①光照 ②气温 ③降水 ④地形 ⑤植被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⑤
13.X、Y 两地纬度相当,但雪线高度不同,主要是因为
A.X 地多受暖流和西风影响,温度较高B.X 地多受副极地低压影响,降水较多
C.Y 地陆地缺失,无法判定雪线高度D.Y 地海洋性强,阴天多,光照不足
余秋雨曾赞美图片中的树木:此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此树有超强的根系能力,根系向下生长最长可达10米,横向长度可达100米。读图,完成下列三题。
14.图片揭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沙质土壤,疏松肥沃B.降水丰富,四季常绿
C.气候干旱,黄沙漫漫D.水源丰富,植被茂密
15.由北京到该景观所在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体现的自然地理分异规律是( )
A.垂直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D.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二、综合题
16.读下图区域,分析下列问题。
(1)简述A国冬夏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说明B国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某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如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参考答案
【答案】1.B 2.B
【解析】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34°N以南,104°E以西主要为高原山地地形,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所以,亚热带气候分布范围小.B正确。
2.亚热带最突出特征是最冷月气温在零度以上,气温的年较差小。所以只需考虑影响最冷月气温的冬季风的特点。由于我国冬季风势力强,影响范围广,使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偏低,导致亚热带位置偏南。B正确。冬季气温南高北低主要是受纬度因素影响,A错。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夏季南北普遍高温与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无关,CD错。
【答案】3.C 4.A
【解析】3.从图中可读出,①地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是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C正确。
4.结合自然带分布规律可知,①地是热带荒漠带、②地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地是温带草原带,②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最多,A正确。②地植被为森林,③地植被为草原,B错。图中①地纬度最低,年均温最高,C错。②地位于中低纬度大陆西岸,受寒流影响,③地位于中低纬度大陆东岸,受暖流影响,D错。
【答案】5.C 6.C
【解析】5.从图中可以看出,P地最冷月气温低于0℃,为温带;年降水量不超过300毫米,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C正确。
6.从图中看,P地最冷月气温低于0℃,为温带;年降水量不超过300毫米,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在30°N处,最冷月气温大于0℃,为亚热带;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可知该经线穿过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最可能是110°E,C正确。90°E和100°E在30°N~35°N都穿过高原、高山气候区,A、B错。120°E在低纬度已经位于海洋上,D错。
【答案】7.D 8.B
【解析】7.结合材料“Q值越大,标志该项指标对南岭山地地域分界性的贡献度越大”和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Q值较大的为最冷月均温和年均温,从而推测出南岭山地地域分界性最主要体现在热量,D正确。故选D。
8.我国夏季主要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冷空气活动少,南岭的阻挡作用不明显,南岭南北两侧气温无显著差异,南岭山地地域分界性体现最不明显,B正确。冬季我国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东西走向的南岭山地对可阻挡冷空气,南北两侧气温差异较大。故选B。
【答案】9.D 10.C 11.A
【解析】9.结合材料分析,太白山为秦岭的主峰,其北麓的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山中腰的森林带位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以上,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因此最可能是亚寒带针叶林带。故选D。
10.影响山地植被类型和生长状况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的变化,从山麓往上,随海拔升高,降水增加,因此树木越密越高,C正确;海拔升高,温度降低,热量条件变差,不会导致树木越高越密,B错误;光照条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A错误;海拔升高,风力变大,不利于树木生长,D错误。故选C。
11.太白山为秦岭主峰,其北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A正确;一月均温在0℃以下,B错误;耕地以旱地为主,C错误;河湖众多,水系稠密是太白山南麓的景观特点,D错误。故选A。
【答案】12.B 13.A
【解析】12.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读图可知,从全球雪线随纬度变化情况看,雪线以副热带地区为最高,该地降水少,气温高;赤道地区虽然气温高,但因降水多,雪线反而较低,说明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是气温与降水。故选B。
13.X 地位于北极圈附近,多受暖流和西风影响,温度较高,故X地雪线较高。故选A。
【答案】14.C 15.B
【解析】14.根据材料,可知该树木的根系发达,说明当地的气候比较干旱,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降水稀少,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以沙质土壤为主,土壤贫瘠,ABD错误。靠近冬季风发源地,风沙活动明显,故选C。
15.北京向西至西北地区,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地表植被变化大致是森林-草原-荒漠,分异的基础为水分,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B。
16.【答案】(1)A国冬季降水西北多东南少,夏季降水东南多西北少。原因:冬季日本海一侧为迎风坡,多地形雨,太平洋一侧为背风坡,降水少;夏季太平洋一侧为迎风坡,多地形雨,日本海一侧为背风坡,降水少。
(2)热带雨林气候。成因: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东南信风从海洋吹来,水汽充足;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
【解析】(1)根据经纬网定位法和海陆轮廓定位法可知,A国为日本,该国地形是中间高四周低,处于季风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该国四面环海。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冬季降水西北多东南少,夏季降水东南多西北少。原因:冬季日本海一侧为迎风坡,多地形雨,太平洋一侧为背风坡,降水少;夏季太平洋一侧为迎风坡,多地形雨,日本海一侧为背风坡,降水少。
(2)根据经纬网定位法和海陆轮廓定位法可知,该地区为澳大利亚东北部,由于受洋流和大气环流、地形的影响,该处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成因: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东南信风从海洋吹来,水汽充足;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
17.【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海拔2000~2300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海拔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解析】(1)据材料可知,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规律。据图可知,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植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按照单峰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图示阳坡海拔2000~2300米,随海拔上升,植物多样性减少,明显与单峰变化规律不符;而在海拔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单峰变化规律,所以在海拔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大,海拔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
(2)图示植物多样性最高值位于中部,且阳坡明显低于阴坡。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部分地区”指阳坡苔原带下部,而中部和上部并未受干扰,所以未受干扰的最高值处能体现总体数量关系。指标
最冷月均温
年均温
植被类型
土壤类型
年降水量
Q值
0.99
0.97
0.62
0.42
0.32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作业案教师版docx、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作业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湘教版 (2019)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 (2019)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62,18,79,河流有结冰期,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后作业题,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