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图为岩浆、沉积物及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循环示意,①⑤为地质作用。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一⑤表示内力作用的是( )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⑤
2.流纹岩属于( )
A.甲B.乙C.丙D.丁
3.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以下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下图为某地沿海一处著名地质景观——“薄饼岩”。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形成数以百计的多层区域,沿着悬崖沟壑垂直形成,形似层层薄饼,故而得名,完成下面小题。
4.从岩石成因,“薄饼岩”属于( )
A.甲B.乙C.丙D.丁
5.“薄饼岩”景观的形成过程影响最小的地质作用为( )
A.海浪侵蚀B.内力抬升C.固结成岩D.流水溶蚀
图1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方框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风化侵蚀物、沉积物,箭头表示地质作用;图2为某地岩层与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1中代表岩浆岩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7.下列关于图2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b接触的d附近可能出现石英岩B.岩石由早到晚的形成顺序是cdab
C.洞穴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图1中的⑥D.断层形成于b岩层之前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喷出岩
B.乙岩层比丁岩层形成早
C.乙岩层形成之前出现了断层
D.丙处岩石由于高温高压条件发生变质
9.乙岩层形成之前地质作用过程有
A.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沉积作用—岩层断裂—岩浆活动—外力侵蚀
C.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岩层断裂—外力侵蚀
D.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岩层断裂—外力侵蚀
冰壶运动起源于苏格兰,冰壶石来自苏格兰南海岸AitsaCraig岛的一个花岗岩采石场。下图中左图为冰壶,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字母表示各类岩石,数字符号表示各种地盾作用。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制作冰壶的岩石所属类型是
A.甲B.乙C.丙D.丁
11.有关右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外力作用的环节只有③B.②和⑦均为岩浆活动
C.可能埋藏有煤炭的是丙岩D.石灰岩经过④作用形成大理岩
澳州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早在25亿年前就已经形成,在西澳洲已成为地标。波浪岩名副其实就像一片席卷而来的波涛巨浪,波浪岩令无数的旅客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上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3.波浪岩的形成依次受哪些地质作用的影响
①固结成岩 ②风化剥蚀 ③侵蚀搬运 ④地壳抬升 ⑤岩浆侵入
A.⑤①②③B.⑤④②③C.⑤④③②D.⑤①③④
图示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地区未发生的地质作用可能是( )
A.冷却凝固B.变质作用C.沉积作用D.重熔再生
15.据图示可以推测砂岩属于( )
A.沉积岩B.喷出岩C.侵入岩D.变质岩
二、综合题
16.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和某地剖面图(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乙是________岩,也是构成我国黄山的主体岩石。以下地区与黄山成因相同的还有________。(填字母)
A.华山B.喜马拉雅山C.武夷山D.太湖平原
(2)图乙中A地貌的成因是________作用,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填方位)。F是流动沙丘,其成因主要是________作用。
(3)图乙中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
(4)海南的石花水洞、仙安石林都属于美丽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喀斯特地貌一般是________岩,其经过变质作用后往往形成________岩。
17.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碓臼峪风景区以花岗岩地貌景观为主。
简述碓臼峪风景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答案】1.C 2.B
【解析】1.读图,根据地质循环相互关系可知,甲由沉积物形成,所以为沉积岩,而甲、乙、丙均可以转化为丁,则丁为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乙为岩浆岩,则丙为变质岩。结合各物质循环的作用可知,①是沉积物形成沉积岩过程,为固结成岩作用,②是岩浆岩和沉积岩转化为变质岩过程,应为变质作用,③是各类岩石转化为岩浆过程,为重融再生,④为形成沉积物的过程,应为外力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 ⑤为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过程,为岩浆活动。其中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重融再生均为内力作用,故选C。
2.读图,根据地质循环相互关系可知,甲由沉积物形成,所以为沉积岩,而甲、乙、丙均可以转化为丁,则丁为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乙为岩浆岩,则丙为变质岩。流纹岩属于岩浆岩,对应图中的乙,故选B。
【答案】3.A
【解析】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有火山活动。浮石多孔,多孔是玄武岩的特征,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岩浆冷却较快,①对,②错。浮石是在地表形成,即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③对。在地下冷凝形成的是花岗岩,④错。A对,B、C、D错。
【答案】4.A 5.D
【解析】4.结合所学知识由材料信息可知“薄饼岩”由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形成,属于沉积岩,由题干中的三大类岩石的转换示意图可知甲岩石是由沉积物出发的箭头而形成的,可知甲岩石属于沉积岩,“薄饼岩”属于甲,可知BCD错误,故A正确。故选A。
5.“薄饼岩”位于沿海地带,该区域的海浪侵蚀作用比较强烈,故A不符合题意;“薄饼岩”属于沉积岩,其形成需要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沉积岩需要经过内力抬升作用露出地表然后再经过一系列的外力作用,最终形成“薄饼岩”,可知“薄饼岩”景观的形成受内力抬升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故B不符合题意;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区域受到的流水溶蚀作用比较小的,若比较大的话,那么该区域会形成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因此可知“薄饼岩”的形成受到的流水溶蚀作用是非常小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6.C 7.A
【解析】6.图中沉积岩变为甲和丁,甲又转变为乙,且乙只变为丙,说明乙为岩浆,丙为岩浆岩,甲为变质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根据形态可以判断,ab为岩浆岩,b接触的d附近可能出现石英岩,A正确;c位置最低,时间最早,b穿过a,a早于b,b侵入d,d早于b,岩石由早到晚的形成顺序是cabd,B错误;洞穴应是沉积岩被侵蚀形成,⑥是变质的侵蚀作用,C错误;b岩层出现了错位,故断层形成于b岩层之后,D错误;故选A。
【答案】8.D 9.A
【解析】8.甲岩浆未喷出地表,故是侵入岩,A错;图中丁岩层位于乙岩层之下,乙岩层比丁岩层形成晚,B错;断裂面两侧都有乙岩层,故可判断乙岩层形成之后出现了断层,C错;从图中可看出丙处岩石处于与岩浆岩交界处,应受到高温高压作用变质而成变质岩,D对。故选D。
9.由于侵入岩晚于其所穿过的岩层,且可以看出乙岩层以下是沉积岩,故先有沉积作用,后有岩浆活动;外力的侵蚀作用发生在高处,则发生侵蚀作用前可能有内力作用的抬升。由于丁岩层顶部出现了缺失,判断地壳抬升,受外力侵蚀作用,故A对;岩层断裂,两边的岩层高度应该相同,但明显与实际不符,故其余选项可排除。故选A。
【答案】10.A 11.C
【解析】10.根据材料,制作冰壶的岩石来自一个花岗岩采石场,岩石所属类型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根据右图中箭头方向,岩浆形成的甲未到达地表,是侵入型岩浆岩,A对。乙喷出地表,是喷出型岩浆岩,B错。沉积物形成的丙是沉积岩,丁是变质岩,C、D错。故选A。
11.结合上题分析,属于外力作用的环节有③、④、⑦,A错。②为岩浆活动,⑦为外力作用,B错。可能埋藏有煤炭的是丙岩,是沉积岩,C对。⑤是变质作用,石灰岩经过⑤作用形成大理岩,D错。故选C。
【答案】12.B 13.B
【解析】12.根据材料,图示波浪岩属于花岗岩,是岩浆冷凝形成的,属于岩浆岩。根据右图中箭头方向,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只有一个向外的箭头,三个箭头进来,所以①是岩浆,②是岩浆岩,A错误,B正确;④由碎屑物堆积形成,是沉积岩,D错误;③是变质岩,C错误。故选B。
13.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波浪岩是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后来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形成现在的地貌状况。所以依次受的地质作用是⑤④②③,B正确;没有固结成岩过程,A、C、D错误。故选B。
【答案】14.D 15.A
【解析】14.图中花岗岩形成作用是冷却凝固,变质砂岩形成作用是变质作用,含煤地层位于沉积岩中,砂岩是沉积岩,图中有沉积作用。图中没有岩浆,因此没有重熔再生,D符合题意。故选D。
15.砂岩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属于沉积岩,A正确。故选A。
【答案】16.(1)岩浆岩 A
(2)风力侵蚀 西北 风力沉积
(3)EDC
(4)石灰 大理
【解析】(1)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据图甲中箭头的特点可知,箭头“三进一出”的位置为岩浆,即丙为岩浆;“三出一进”的位置为岩浆岩,即乙为岩浆岩;则甲为沉积岩。从地质构造上看,黄山属于地垒, 华山属于地垒形成的断块山,与黄山的形成原因时是一样的,故A正确;喜马拉雅山脉是褶皱山,与黄山的形成原因时是不一样的,故B错误;武夷山脉属于褶皱山,与黄山的形成原因时是不一样的,故C错误;太湖平原是一个构造下沉的盆地,后来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而成,与黄山的形成原因时是不一样的,故D错误。
(2)据图可知,图乙中A地貌的名称是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地区;沙丘的形成主要是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
(3)据图可知,DE为沉积岩层,越往下的岩层越老,所以E较D先形成,而C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应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所以C最后形成,因此,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EDC。
(4)喀斯特地貌一般是流水溶蚀石灰岩形成的,石灰岩经过变质作用后往往形成大理岩。
【答案】17.岩浆入侵地壳薄弱处形成花岗岩体,经外力风化、侵蚀形成花岗岩地貌。
【解析】地貌景观的形成往往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碓臼峪风景区以花岗岩地貌景观为主,故判断其初期是由岩浆侵入冷却而成,现出露地表说明经历了地壳抬升作用和外力的风化、侵蚀等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优秀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21岩石圈物质循环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21岩石圈物质循环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优秀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作业案教师版docx、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作业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课时作业,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D 2,D 6,B 8,B 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