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01 人口分布-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轻松备课(鲁教版2019)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9426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作业01 人口分布-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轻松备课(鲁教版2019)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9426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作业01 人口分布-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轻松备课(鲁教版2019)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9426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第一节 人口分布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节 人口分布一课一练,共7页。
1.1 人口分布习题[基础巩固]要求:在笔记本上整理并巩固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2.热带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原因?3.人口分布特点答题方法?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5.中国人口分布特点?6.为什么平原地区人口多?7.干旱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8.胡焕庸线的起止点及两侧人口分布?9.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三大阶梯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一、单选题下图是某热带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相关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所示地区人口所占百分比最多的海拔高度大约在A.0~500 m B.500 m左右C.500~1500 m D.1500~2000 m左右2.该海拔区域人口比重大的原因可能是A.气候适宜 B.水源充足 C.地形平坦 D.靠近海洋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以黑河-腾冲线划分,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回答下列各题。3.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植被 C.历史和文化 D.政治和经济4.西北地区总体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A.海拔较低,热量充足 B.地处山麓,临近河流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 D.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5.导致甲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植被 B.水源 C.地形 D.矿产6.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人口分界线,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其形成的基础是( )A.气候和地形 B.地形和经济C.气候和科技 D.地形和科技下图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阴影示意各纬度人口总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A.北半球中低纬地区B.北半球中高纬地区C.南半球中低纬地区D.南半球中高纬地区8.影响图中人口集中分布的最弱的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政策D.经济9.下列有关人口分布正确的叙述是A.北纬30°附近各地人口密度均较大B.赤道地区水热丰富,人口分布集中C.热带地区高原气候凉爽,适宜居住D.北冰洋地区气候寒冷,无人定居 如图是俄罗斯部分地区人口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A.东北部B.西北部C.东部D.西南部及南部11.影响图中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纬度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水源二、综合题12.读“利比里亚自然地理要素图”及相关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 利比里亚是传统的农业国,全国可耕地面积380万km2,目前已开发利用的不足13%,农业人口占总人口2/3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木薯,2005年水稻单产仅为170斤/亩,粮食不能自给,60%依靠粮援。近年来中国与该国合作,在该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简述该国人口分布特点并简析其自然原因。 13.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统计图。材料二 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材料三 “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贫困人口最多,总计2000万左右,至1999年在云南、贵州两省的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1)材料一反映出1990年~2000年间我国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可得出我国人口垂直分布规律? (3)试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简析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14.阅读澳大利亚的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城市、铁路分布图和气候分布图。材料二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绝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热;澳大利亚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分布和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简述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1.1 人口分布习题参考答案 1.C2.A1.读图图中所示地区人口所占百分比最大值约40%,对照纵轴海拔高度对应的海拔高度大约在500~ 1000米,C正确。故选C。2.图示区位于热带地区,气候闷热潮湿,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在低海拔处人口分布少。人口比重大的原因可能是海拔高处气温较低,气候适宜,A对,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沿海平原地带,该海拔区域不是平原,CD错。水源充足不是主要原因,B错。故选A。3.A4.B3.本题考查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人口、聚落分布区,主要是自然条件适宜生产、生活的地区,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地形和气候,黑河-腾冲线东南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温暖湿润,该线西北部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旱少雨,A正确;土壤和植被分布受地形、气候的制约,B错误;历史和文化、政治和经济不是影响我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决定性因素,CD错误。故选A。4.本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人口的分布。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所以人口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山麓绿洲地带,或邻近河流的地方,B正确;西北地区属于第二级阶梯,海拔较高,A错误;虽矿产资源丰富,但工业不发达,C错误;沙漠广布,土壤贫瘠D错误。故选B。5.C6.A5.读图可知,甲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高寒,不适宜人类居住,故C项正确。6.根据题意,该线多年来保持不变,故形成的基础应该是自然原因,科技和经济是社会经济因素,可以排除BCD。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地区主要是青藏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人口稀少;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季风区,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条件优越,人口稠密,故A项正确。7.A8.C9.C7.从世界人口纬度分布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位于30°N附近,向南北两侧大致减少,因此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地区,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南半球中低纬地区、南半球中高纬地区,人口数量和比重不大,排除B、C、D。8.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历史的长短等,图中北半球中低纬度平原和平面积较大、气候相对温和、湿润地区面积较大,导致这些地区开发历史悠久,适合人们居住生活和生产,也集中了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对人口的吸引力大,形成了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因此地形、气候和经济对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影响较大,A、B、D不符合题意。政策影响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但是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比较小,说明政策是影响图中人口集中分布的最弱的因素,C符合题意。9.尽管30°N附近人口数量最多,但人口分布很不平衡,30°N附近的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人口密度很小,因此北纬30°附近各地人口密度不是都较大,A错误。图中显示,赤道地区人口数量并不多,赤道地区气候过于湿热,有些地区不适宜人们居住,因此赤道人口分布并不集中,B错误。由于热带地区过于炎热,不太适合人们居住,而热带地区高原因地势较高,气温相对凉爽,适宜人们居住,C正确。北冰洋地区气候寒冷,但北冰洋沿岸地区有因纽特人定居,并不是无人定居,D错误。10.D11.A10.读俄罗斯部分地区人口分布图可知,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及南部,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纬度高,气温低,不适宜人口居住。故选:D。11.俄罗斯领土辽阔,各地区气候有很大的差异。东欧平原气候比较温和,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这里。海陆位置、地形和水源都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但是影响图中地区(天气寒冷),所以人口分布主要是温度因素,而温度主要由纬度决定,影响图中俄罗斯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是纬度。排除BCD,故选A。12.分布特点:分布不均,集中在沿海平原、河流沿岸及西北部高原。原因:沿海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农耕和基建;河流沿岸,取水方便 ;西北部高原地势较高,气候凉爽。13.(1)东、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增加,西部地区略有下降,东西部人口分布更加不均。(2)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3)地形崎岖,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低。14. 人口和主要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东南沿海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地势较平坦;沿海地区,运发达,交通便利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一课一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鲁教版 (2019)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 (2019)第三节 城镇化测试题,共11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