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①中央二府三司制,积弱边防压力,收精兵换防,军权三分,崇文抑武,军事积弱,积贫财政危机,①募兵过滥连吃败仗,②官僚队伍膨胀,积贫积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材料一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北宋)司马光:《涞水记闻》
材料二 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咨尔臣庶,宜体朕心。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记”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一 立祖宗之法——宋朝专制集权的加强
材料四 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盘踞一方,往往兼管数郡。宋太祖从即位开始,就把节度使驻地以外领辖的支郡裁除,直属中央。由中央政府派遣的文臣出任知州、知县。到宋太宗时,全国地方州郡都换上了文官。宋太祖又怕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一方面规定三年一换的办法,使州县长官频频调动;另一方面又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下编:宋夏金)》
材料五 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①行政:派文官任“知州”,并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哲宗正史职官志》
材料六 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根据各州情况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的开支,称为“应在”,其余州内的一切税收由通判掌握送往京师。之后,于临近数州设“路”,各路设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诸州度支经费外,全部运往京师,一律收归中央。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下编:辽宋夏金)》
材料八 唐末以来,节度使反抗中央的主要手段是拥有重兵。建隆二年(961),宋太祖派使臣到各地,在藩镇所辖的军队中选拔禁军,这样就使“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开宝元年(969),解除了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等节度使的兵权。藩镇的兵权逐渐被剥夺干净。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下编:辽宋夏金)》
材料七(宋太祖)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 ——《续资治通鉴长编》
②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材料九 谏官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换言之,这些谏官,现在是不直接属于宰相了。而且宋制,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同为须由皇帝亲擢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②中央: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调兵,后者统兵。③地方:设立“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④地方: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①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材料十: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田况《儒林公议》
材料十一:“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宋史》
②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劝学文——宋真宗富豪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屋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与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谣
好男不当兵。 ——宋代民间谚语
宋太祖: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太宗即位诏书:宋体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真宗即位制书∶"先朝庶政,书有成规,务在遵行,不敢失坠。"
仁宗登极赦∶"凡百机务,书有成归,谨当奉行,不敢失坠。"
英宗即位诏∶"在于庶政,悉有成规,惟谨奉行,罔敢废失。"
2 谨守祖法,务行故事
材料十二: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à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材料十三: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积极: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材料十四: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实谋》
材料十五: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二 积弱积贫之危——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材料十六 (宋辽双方)约定: (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 (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 ——澶渊之盟
材料十七 (一)元昊对宋称臣,宋册元昊为夏国王; (二)宋每年赐西夏银72000两,绢153000匹,茶30000斤; (三)重开沿边榷场互市,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庆历和议
讨论: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不可取:北宋作为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签订和议,每年付出一大笔钱财,是一种屈辱的行为。可取:北宋军事积弱,“以钱财换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和约签订后,北宋在政治上并不屈辱,而经济损失有限。
材料十八: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万。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蔡襄:《强兵篇》
材科十九:许多人都知道,历史上宋朝官员的俸禄最为丰厚,以致清代的赵翼惊呼“宋制禄之厚!”北宋元丰改制之后,官员领双俸:“本俸”与“职钱”,其中宰相的月薪为本俸400贯、职钱50贯,此外,还有各种补贴,如“餐钱”(餐饮补贴)、“薪炭钱”(燃料补贴)、“刍粟”(养马补贴)、“傔人衣粮”(保姆补贴),以及“养廉钱”(职田租金)等,加起来不会少于600贯。宋朝一名知府(知州)的月薪——本俸、职钱加上“公使钱”(特别办公费)、职田租金及各种补贴,大概也有500贯上下,相当于年薪40万美元,跟美国总统的年薪差不多。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刻》
“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三 力挽狂澜——北宋中期的改革
1.政治改革:庆历新政(1043—1045)材料二十 范仲淹从整顿官僚机构,完备官僚制度入手,进行广泛的政治改革。他与富弼联名向皇帝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涉及官僚政治的许多方面,例如:改革官僚单纯论资排辈升迁的“磨勘法”;限制官僚子弟不通过科举即可为官的“恩荫”、“任子”特权;改革科举考试专以辞赋、墨义取士的旧制,改为注重策论(政治实务)与经义(政治理论)等等。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十一 这次新政实质上是要求进一步限制贵族和高官享受的各种特殊利益,这些利益原来是中唐以前的门阀士族的专利,如世袭大土地和爵位、封户、免除赋役等。到了宋朝,门阀士族退出了历史舞台,贵族和高官已经不能世袭大土地和父祖的爵位、封户,只能通过“恩荫”取得略低的官位、免除部分赋役,而新政的“明黜陟”和“抑侥幸”措施,矛头直接对准他们,损害到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朱瑞熙:《新兴的官僚地主阶级的首次全面改革尝试——北宋范仲淹庆历新政》
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主要侧重在什么方面?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全面改革:王安石变法(1069—1085)
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材料二十二 范仲淹是从官僚队伍入手,王安石从解决国家财政问题入手,而解决财政问题是从农业、农村、农民入手。 ——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三)》
材料二十三 在发展农业方面,各地兴修的农田水利设施达1万余处,使36万余顷的土地获得灌溉之利…新法的推行还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一些限制,皇室、官僚减少了一些特权,农民减少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置将法虽在推行,将官仍多是庸才。在元丰四、五年,两次对西夏用兵,宋军仍遭失败,“积弱”局面没有改变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下编:辽宋夏金)》阅读材料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谈谈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积极: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政府收入,消极: ①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材料二十四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除了其他的原因,如新法在实施中走样,实践与理论相背离外,重要的还在于变法派人士的分裂。吕惠卿、曾布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核心人物,但吕惠卿、曾布终与王安石交恶,而吕、曾之间,自从二人受命根究市易务后,更是闹得不可开交,情同仇敌。至于变法派的其他人士,如邓绾等人,也因为一己的私利得不到满足,也与王安石交恶而终。 ——张祥浩:《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再探讨》材料二十五 王安石理财的关键是“抑豪强”,“使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实现国家对经济、财政的全面控制。这一点深得宋神宗的支持,应该说宋神宗的强力支持是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改革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难以维持。 ——熊光慈:《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得失管窥》
材料二十六: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材料二十七:今出钱货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恐其道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宋史·司马光传》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相背离;改革派内部分裂;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脱节;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和高利贷者集团的坚决反对;宋神宗的动摇)
四 临安只稍安——南宋的偏安
指出南宋政权空间的分布特点?偏安东南与金国、西夏政权并存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这首词反映了岳飞怎样的情怀?参考答案: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材料二十八 之所以要限制诸将,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就是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个中原委当然高宗不便明言,但他的实际行动却很能说明问题。还在建炎元年时,太学生陈东、欧阳澈因上书请求高宗亲征北伐,迎回徽、钦二帝,就被高宗斩首。高宗即位后,虽然口头上也说要迎回“二圣”,但实际上经过“和议”的反复交涉,最后只是迎回徽宗的梓宫和韦后,而让钦宗客死异国。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生怕他们“张皇事势”,“却致引惹”,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依据材料概括岳飞被杀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十九 聪明而务实的高宗可能把岳飞之死当作限制北方军阀们军权的一种方法。这些军阀的私人武装和高度独立的军队对政府的和谈来说是个极大的威胁。高宗可能希望重新建立崇文抑武的秩序,就像太祖皇帝在宋初所做的那样。与金的和约就如同1005年北宋与契丹签订的“澶渊之盟”,确保了之后数十年的可靠和平。总的说来,皇帝的权力和地位只能通过与主和派站在一道才能得到加强。 主张与金和平共存的官员中最著名的是秦桧(1090——1155),是他下令毒死了岳飞。在岳飞死后不久,秦桧与金国特使完颜宗弼达成了和议,并与1141年12月25日签订和约。 ——[加]卜正民主编、[德]迪特·库恩著:《哈佛中国史—一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宋高宗一贯的投降政策;宋代防范武将的传统;对迎回徽、钦二帝主张的反感。打击主战派,实现与金议和的需要。
3.绍兴议和阅读教材第61页相关内容,概括绍兴议和的内容。参考答案:南宋向金称臣;南宋每年向金纳银25万两、绢25万匹;宋金两国,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南北分治。
书愤五首·其一作者: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口发展的原因,手工业,2制瓷业,3矿冶业,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商业和城市,纸币的发展,海外贸易,经济重心南移,东晋南朝的江南开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康乾盛世的出现,康熙的抱怨,雍正的作息表,皇帝勤政大权独揽,君主专制顶峰,1实行奏折制度,亲手批阅奏折返回,单独呈送密封报告,君主专制的顶峰,2设立军机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全面内战的爆发,全面内战爆发,土地改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