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2节 从化石燃料中获取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展开从化石燃料中获取有机化合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石油的分馏及其产品和用途;
2.了解石油的裂化和裂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馏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规范的实验操作意识和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石油化工发展的概况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节约能源和防止污染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分钟
【多媒体展示】中国东海的地图
【提问】请一位同学找一下钓鱼岛在哪里?
【讲解】钓鱼岛本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岛,自从日本巡逻船冲撞我国渔船事件,使他一举成名,之后的中日关于钓鱼岛之争的问题一直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最近,日本宣扬说要买钓鱼岛,又是它处于风口浪尖上。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们领土的一部分,它并不适合人类居住,那么为什么日本人会如此的想占为己有呢?
【导入】是的,钓鱼岛周围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尤其是石油,这是才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呀。那么石油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今天我们又来好好的认识它。刚开采出来的原油,直接使用价值不大,因此要进行炼制
【板书】石油的炼制
【回答】在台湾的东偏北方向。
【认真思考并回答】能源
通过钓鱼岛自然引入新课,同时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0分钟
【展示】原油样品
【提问】石油是怎样形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板书】
一、石油
1.形成:古代动植物遗体经过非常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2.组成
(1)组成元素:主要为碳和氢(质量分数为97%~98%)。
(2)组成物质:各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讲述】从所含成分的状态看,大部分是液态烃。在液态烃中溶有气态烃和固态烃。
【设疑】石油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有无固定的溶沸点?
【板书】3.物理性质:黑色或深棕色黏稠液体,有特殊气味,比水轻,不溶于水。
【讲述】石油中各种烃的性质的差异较大,只有经过分离才有利用价值。
【设疑】怎样对石油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分离?
【复习】随着烃分子里碳原子数的增加,烃的沸点如何变化?(升高)
烃的状态规律(通常状况下)
碳原子数
1~4
5~16
>16
烃的状态
气态
液态
固态
【总结】组成石油的各种烃沸点不同,可利用蒸馏的方法分离。
【观察】原油的的颜色状态
棕黑色粘稠液体
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回答
古代动植物遗体形成的
【自学】课本P66-P67
归纳总结石油的组成以及物理性质
【各抒己见】
大胆猜测:混合物,无固定沸点
复习上节内容,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用观察法得出石油的物理性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复习巩固,为学习石油的炼制做铺垫,
5分钟
【多媒体演示】蒸馏实验
【交流讨论】用多媒体投影幻灯片26讨论下列的问题:
(1)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在什么位置?
(2)蒸馏烧瓶中为什么要加碎瓷片?
(3)冷凝水为什么从下口进,上口出?
(4)得到的汽油、煤油是纯净物吗?
【讲述】通过实验可知,给石油加热时,低沸点的烃先气化,经冷凝先分离出来,然后,随温度升高,沸点较高的烃依次被分离出来,这种方法叫石油的分馏。经分馏得到的每一种馏分仍然是混合物。
【观察思考】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结合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并回答
(1)温度计水银球的下端与烧瓶支管口下端相平
(2)防止液体暴沸
(3)这是利用了逆流热交换原理,从而使馏分充分得到冷却
(4)不是的,纯净物应该有固定的沸点,而实验中所得馏分的沸点是在60℃~150℃和150℃~300℃的范围内的,故应该是混合物)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探究意识。
10分钟
【板书】二、石油的分馏
1.石油的分馏
(1)分馏:通过不断的加热和不断的冷凝,将石油分离成不同沸点的蒸馏产物的过程,叫石油的分馏。
(2)馏分:石油气(C1—C4烷烃)
汽油(C5—C11烷烃)
煤油(C11—C16烷烃)
柴油(C15—C18烷烃)
蜡油、润滑油
重油(沥青等)
(3)分馏装置
①实验装置:(如上图)
②工业装置:分馏塔
③产品:60℃~150℃时的馏分为汽油(C5~C11的烃);150℃~300℃时的馏分为煤油(C11~C16的烃)
【强调】汽油、煤油也是沸点不同的烃组成的混合物。
聆听,思考,领会各馏分的主要成分
熟悉蒸馏装置各部分的名称、作用、实验注意事项,规范实验操作步骤
系统讲授,便于学生系统掌握。
10分钟
5分钟
【过渡】从石油分馏获得的轻质液体燃料产量不高。为了提高从石油得到的汽油等轻质油的产量和质量,可以将石油分馏所得产品进行裂化和裂解。
【板书】2.石油的裂化和裂解
【讲解】(1)石油的催化裂化:
目的: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
原理:在一定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烃的过程;
原料:重油或石蜡;
类型:热裂化(500℃)和催化裂化;
【板书】:C16H34 C8H18 + C8H16
【设疑】与裂化相似的另一种炼制石油的方法叫裂解,二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板书】(2)裂解:高温下,使石油分馏产物中的长链断裂成乙烯、丙烯等短链烃的过程(深度裂化)。
目的:为了获得更多的短链的不饱和气态烃(主要是乙烯);
原理:采用比裂化更高的温度(700℃--1000℃),
裂解气的成分:主要是乙烯。还含有丙烯、异丁烯、甲烷、乙烷、异丁烷、硫化氢和碳的氧化物等
【多媒体】
石油炼制方法比较(小结)
石油炼制的方法
分馏
裂化
裂解
原理
用蒸发和冷凝的方法把石油分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蒸馏产物
在一定条件下,把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小、沸点低的烃
在高温下,把石油产品中具有长链分子的烃断裂为乙烯、丙烯等小分子的烃
主要原料
原油
重油、石蜡
石油分馏产品(包括石油气)
主要产品
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重油、沥青等
优质汽油
乙烯、丙烯等
主要变化类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例题1】分馏汽油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和溴水褪色,而裂化汽油则能使KMnO4酸性溶液和溴水褪色,这是什么原因?
(分馏汽油的成分是饱和烃,而裂化汽油中含不饱和烃。)
动手书写石油裂解方程式(以辛烷为例)
C8H18 C4H10 + C4H8
C4H10 C2H6+ C2H4
C4H10 CH4 + C3H6
【例题2】下列物质中不能用于萃取溴水中的溴的是( )
A.直馏汽油
B.裂化汽油
C.酒精
D.己烷
【例题3】C8H18受热完全分解成CH4、C2H4、C2H6、C3H6、C4H10,且生成的C2H4与C3H6物质的量之比为1:1,反应后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是( )
A.38 B.76
C.114 D.无法确定
与石油分馏做对比,比较其异同,使学生理解更为深刻
以石油裂化的方程式为规范,类比写出石油裂解的方程式,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并将知识形成系统。
【板书设计】
一、石油
1.形成:古代动植物遗体经过非常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2.组成
(1)组成元素:主要为碳和氢(质量分数为97%~98%)。
(2)组成物质:各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3.物理性质:黑色或深棕色黏稠液体,有特殊气味,比水轻,不溶于水。
二、石油的炼制
1.石油的分馏
(1)分馏:通过不断的加热和不断的冷凝,将石油分离成不同沸点的蒸馏产物的过程,叫石油的分馏。
(2)馏分:石油气(C1—C4烷烃)
汽油(C5—C11烷烃)
煤油(C11—C16烷烃)
柴油(C15—C18烷烃)
蜡油、润滑油
重油(沥青等)
2.石油的裂化和裂解
(1)石油的催化裂化:
目的: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
原理:在一定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烃的过程;
原料:重油或石蜡;
类型:热裂化(500℃)和催化裂化;
(2)裂解:高温下,使石油分馏产物中的长链断裂成乙烯、丙烯等短链烃的过程(深度裂化)。
目的:为了获得更多的短链的不饱和气态烃(主要是乙烯);
原理:采用比裂化更高的温度(700℃--1000℃),
裂解气的成分:主要是乙烯。还含有丙烯、异丁烯、甲烷、乙烷、异丁烷、硫化氢和碳的氧化物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烯的分子结构、主要性质;
2.了解加成反应发生的条件、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石油化工发展的概况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节约能源和防止污染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乙烯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图片导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乙烯制品:
认识到乙烯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认识到“有化学的生活更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物展示:
乙烯气体
观察一瓶收集好的乙烯气体,叙述乙烯的物理性质
观察、描述
宏观认识乙烯物理性质
模型展示:微观上认识乙烯分子结构
展示乙烯分子的球棍模型和填充模型。
①要求学生试着写出乙烯的: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强调“=”)
②观察了解分子中原子共面情况;
观察、书写:
分子式:C2H4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2=CH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分析比较:
结构决定性质
思考:
①乙烷的主要化学性质有哪些?
②分析乙烯和乙烷结构上差异,预测乙烯与乙烷的化学性质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与哪种共价键有关?
比较、思考
初步培养学生能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性质
活动探究:
↓
乙烯
化学性质
【实验1:燃烧】
点燃纯净的乙烯,并用洁白的瓷坩埚底部罩于火焰上方。注意观察火焰的颜色和瓷坩埚底部。
思考:坩埚底部黑色物质是什么?变黑原因是什么?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实验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将制得的乙烯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稀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实验3: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
将过量的乙烯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并通过阅读教材P69中下部分内容,了解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反应的原理,初步认识加成反应概念。
梳 理1
↓
乙烯性质
乙烯的化学性质:
⑴ 燃烧:C2H4+3O22CO2+2H2O
⑵ 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补充:生成CO2气体)
⑶可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Br2 → CH2BrCH2Br
结构
性质
归纳对比
↓
结构对性质影响
名称(化学式)
乙烯(C2H4)
乙烷(C2H6)
分子结构
结构式
结构简式
碳-碳键类别
空间构型
化学性质
鉴别方法
完成表格内容填写
让学生再次体会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巩固练习:
1.下列试剂既可以用于鉴别乙烷和乙烯,又可以除去乙烷中的乙烯杂质的是( )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溴水
C.点燃 D.催化加氢
2.某气态烃1体积只能与1体积的氯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代烷,1mol此氯代烷可与4mol氯气发生完全的取代反应,该烃的结构简式为( )
A.CH2=CH2 B.CH2CH=CH2
C.CH3CH3 D.CH3CH2CH=CH2
巩固学生对乙烯性质的掌握,同时进一步体会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加成反应概念教学
动漫播放:
乙烯与Br2加成反应微观过程
了解加成反应发生条件、特点
通过动漫深化了学生对加成反应特点的理解
归纳提升
以甲烷和乙烯与Br2反应为例,比较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
类型
加成反应
取代反应
反应物结构特征
产 物
键的变化
反应特点
备注:像乙烯这种结构物质,不仅能与卤素单质发生加成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与H2、HX、H2O等物质发生加成反应。
进一步体会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巩固练习
1.制取氯乙烷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
A.乙烷与氯气反应 B.乙烯与氯气反应
C.乙烯与氯化氢反应 D.乙烯与氢气、氯气反应
2.不可能是乙烯加成产物的是( )
A.CH3CH3 B.CH3CHCl2 C.CH3CH2OH D.CH3CH2Br
【板书设计】
二、乙烯
1.物理性质
2.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4
结构式:
结构简式: CH2=CH2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燃烧:C2H4+3O2 2CO2+2H2O
②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CH2=CH2+Br2 →CH2BrCH2Br(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溴水褪色)
三、加成反应
1.概念
2.反应物结构特点:含像双键的不饱和键
3.反应特征
4.加成试剂:可与X2、HX、H2O、H2等在一定条件下加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煤的组成、分类、干馏;
2.了解干馏的原理、产物及其主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知识内容;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煤的直接作燃料既效率低,有污染环境,树立煤的综合利用和环保意识,认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重要性,初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了解煤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应用,知道我国是煤藏量丰富的国家,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对发展煤炭事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煤的干馏的原理。
教学难点:煤的干馏的原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5min
【媒体显示】
【迁移应用】3 min
一、 乙烯的物理性质
无色、稍有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小,乙烯收集方法:排水法
二、 乙烯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4 烯烃通式:CnH2n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2=CH2平面型结构
三:乙烯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CH2=CH2+3O2→2CO2+2H2O(点燃)
CH2=CH2被KMnO4氧化成CO2、H2O (鉴别烷烃与烯烃,但不用除杂)
2.加成反应 (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
(可鉴别烷烃与烯烃,也可以除杂)
1.让学生到黑板书写1、2中的化学方程式
2.在2中的两种方法制备一氯乙烷那种比较好?
积极回顾所学知识,快速填写学案
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规范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应用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5min
【板书】2min
【媒体显示】
石油和煤是重要能源物质,把石油称为什么?煤称为什么?枣庄号称煤城,那么煤的成分是什么?有哪些用途?散煤一般是禁止使用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那又要对煤进行怎样的处理,这节课我就学习一下煤的干馏。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填写学案。
观察煤中有机物的结构
一、煤的组成:
(1)物质组成:煤是由_____和____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2)元素组成:煤除含有_____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____等元素。
二、煤的分类
1、无烟煤、烟煤、褐煤、泥煤。
无烟煤
“工业的血液”
“工业的粮食”
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积极思考自由回答
观看图片,认真思考,了解煤的组成
结合图片,有利于学生自学,更准确了解煤的组成和分类。
【身边化学】5min
【媒体显示】
【知识拓展】
【板书】
5min
【媒体显示】
【迁移应用】
5min
【思考】农村家用的煤球炉子:
(1)在炉子里烧煤能看到哪些现象?
(2)燃烧煤有哪些污染?
(3)煤除了用做燃料外还有哪些应用价值?
【提示】
直接烧煤可得到我们所需要的能量,但同时会带来大量的污染物,如CO、NOx、SO2等,如何解决燃煤污染,提高燃煤热效率,目前使用较为广泛且有实用价值的煤加工方法是煤的干馏。
【过渡】工业上怎样减少污染呢?
三、煤的综合利用
1、煤的气化:将煤转化为气体燃料的过程。
C(s)+ H2O ==== CO(g)+ H2(g)
2、煤的液化:将煤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
C(s)+ H2O ==== CO(g)+ H2(g)
CO + 2H2 ==== CH3OH(甲醇)
四、煤的干馏:
(1)定义:将煤________加强热使其_________的过程。
(2)产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即时填空】1、
b中剩余黑色固体是________;
c处黑色粘稠液体是________;
e处点燃的气体成分:________;
d处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其成分是:________。
2、 怎样把煤焦油进一步分离呢?----分馏
1)请在图示上标出各玻璃仪器名称。
2)温度计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
3)冷凝水从冷凝管的________口进入。
学生阅读课本,小组分析讨论,总结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举例、积极回答,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善于归纳,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自学课本,熟悉、了解概念
培养学生独立应用 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总结归纳、应用的能力。
【思考】5min
1、区分化学中“三馏”的区别和应用
蒸馏
分馏
干馏
过程
加热和冷凝
加热和分段冷凝
隔绝空气加强热
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应用
分离液体混合物
分离液体混合物
加工煤
(1)蒸馏:把液体加热到沸腾变为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形成液体的操作。蒸馏可使混合物中沸点较低的组分挥发而达到分离混合物或除杂质的目的。被蒸馏的混合物中至少要有一种组分为液体。各组分沸点差别越大,挥发出的物质(馏分)越纯。若不同组分之间沸点差值小,或不同组分互溶形成恒沸液体,馏分则不纯。
(2)分馏:对多组分混合物在控温下先后、连续进行的两次或多次蒸馏,可使多组分混合物在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中分离为两种或多种馏分而达到分离混合物或除杂质的目的。
(3)干馏:把固态混合物(如煤、木材)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它分解的过程叫做干馏。
学生根据学案,独立填表
学生重点理解:
① 蒸馏与分馏同属物理变化,而干馏是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② 分馏一般专指石油的分馏,而干馏一般专指煤和木材的干馏。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学会利用比较法来掌握概念的学习
【当堂小结】5min
这节课我们有何收获?对照学习目标,自查学到了什么。
回忆、交流、概括、整合、小结,形成系统知识
回扣目标,帮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苯的组成和结构特征,掌握苯的主要性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结构─性质─用途”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组合模型分子,形成模型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的重要性,树立节约意识,养成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探索苯的结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投影】“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猜一字。(苯)
猜字谜
原来的授课中,学生“笨”、“苯”混淆,借鉴谜语,让学生突出印象。
讲述
【苯的发现】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人们发现这种桶里总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一种无色油状液体。
聆听苯的发现过程
通过苯的发现进行科学史教育。
观察
思考
实物展示:
教师展示一瓶苯的样品,请学生代表观察了解苯的色、态、味;(提示:闻气味的方法。)
演示实验:
① 将少量的苯滴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苯的溶解性及密度;
② 将盛有少量苯的试管置入冰水混合物中,观察状态变化;
观察并形成对苯物理性质的系统认识。
引导学生从色、态、味、溶解性、熔沸点等角度认识物质物理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物理
性质
二、苯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有毒液体,难溶于水,“密度小于水”,熔点低(<5.5℃成无色晶体)
练习
【投影】:苯由C、H两种元素组成,其中C%=92.3%,它的蒸气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的39倍,试计算其分子式。
提问:1、根据苯的分子式,试判断它属于饱和烃还是不饱和烃?为什么?
2、苯分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解:M(苯)=39×2=78(g/mol)
n(C)=(78×92.3%)÷12=6(mol)
n(H)=78×(1-92.3%)÷1=6(mol)
故分子式:C6H6
【小组讨论】(教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
通过计算确立苯的分子式,回顾有机物分子式确定的计算方法。
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
阅读自学
阅读教材,了解苯的组成及分子结构发现过程(凯库勒式)
阅读
从苯的组成初步认识苯分子中碳的不饱和性。通过苯分子结构发现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
苯的结构
2、分子式:C6H6
结构简式(凯库勒式): 结构简式:
交流研讨
结合乙烯结构特点、化学性质预测苯可能具有的性质,并设计方案去验证。
分析结构、结合乙烯性质预测苯可能具有性质。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结构预测性质能力。
实验探究
【观察思考】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溴水反应实验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思考并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现象与预测差异,激发学生疑问,引发学生思考。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
苯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上层(苯层)无色
下层(水层)紫色
不反应
苯和溴水
上层(苯层)橙色
下层(水层)无色
萃取
说明:苯不存在双键的结构
苯的结构
研究表明:
苯分子中不存在单双建交替结构,
碳原子间形成的6个化学键完全形同,
是介于单双键之间特殊的化学键。
空间构型为平面结构(12原子共面)。
键角120°。为了表示苯分子这一结构
特点,现代化学常用结构简式表示苯。
(6碳成环,6条碳碳键等同,6碳6氢共面)。结构简式:
思考
如何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
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巩固练习
1.下列物质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是( )
A.SO2 B.苯 C.丙烷 D.C2H4
2.下列过程与加成反应无关的是( )
A.苯与溴水混合振荡,水层颜色变浅
B.将裂解气通入溴水振荡,水层颜色变浅
C.乙烯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取乙醇
D.乙烯与氯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取纯净的一氯乙烷
加强对苯分子中化学键的认识。
苯的氧化反应
学生实验:苯的燃烧实验
现象:明亮火焰、浓烟
结论:苯可以燃烧,且苯含碳量较高。
【板书】3、苯化学性质:
点燃
(1)可燃烧
2C6H6 +15O2 12CO2 + 6H2O
苯不能被高锰酸钾氧化——苯难氧化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原因。
总结苯的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现象分析本质。
苯的取代反应
苯分子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具有特殊的性质。
(2)苯的硝化反应:(视频)
处理方式:直接讲解
(学生缺乏知识生长点)
强调:原子连接方式
思考:①浓硫酸作用?
②如何控制反应温度(加热方式)?
③反应类型?
从反应类型上
了解反应原理
体会结构特殊性决定了性质的特殊性
迁移应用
结合苯的硝化反应特点完成教材P73【迁移应用】栏目中甲苯发生硝化反应生成2,4,6—三硝基甲苯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同时加深对苯硝化反应认识。
+3H20
提醒学生别漏水和碳氮键的连接
拓展
(3)苯的加成反应(难加成,一定条件下与H2加成)
进一步丰富苯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形成对苯性质的系统认识。
归纳梳理
苯的化学性质:
l 可发生氧化反应(如燃烧),但不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2C6H6 +15O2 12CO2 + 6H2O
点燃
l 难加成(不与溴水反应),但可被氢气加成
l 可发生取代反应
结构→性质
介于单、双键之间特殊的键,表现出不同于甲烷和乙烯的独特性质。
巩固练习
1.苯环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交替结构,下列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 )
①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苯不能因发生化学反应而是溴水褪色
③苯在加热和有催化剂的条件下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④苯分子中碳碳键键长完全相等
⑤邻二氯苯只有一种
⑥间二氯苯只有一种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⑤ C.①③⑤⑥ D.①②④⑤
2.某烃的结构简式如右图所示,它可能具有的是( )
A.易溶于水也易溶于有机溶剂
CH=CH-CH3
B.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浓硝酸发生反应
C.能使溴水褪色,但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既能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3.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苯、乙烯、四氯化碳和碘化钾溶液区别开的是( )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溴化钠溶液 C.溴水 D.硝酸银溶液
4.某同学以“研究苯分子的结构”为题目做了一次探究活动,下面是其活动记录,请你补全所缺内容。
(1)理论推测:
他根据苯的凯库勒式________,推测苯分子中有两种不同的碳碳键,即________和________,因此它可以使紫色________退色。
(2)实验验证:
他取少量的上述溶液加入试管中,然后加入苯,充分振荡,发现________。
(3)实验结论:
上述的理论推测是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
(4)查阅资料:
经查阅有关资料,发现苯分子中六个碳原子之间的键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是一种________键,苯分子中的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___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应该用________表示苯分子的结构更合理。
(5)发现问题:
当他将苯加入溴水中时,充分振荡,发现能使溴水退色,于是该同学认为所查资料有误。你同意他的结论吗?为什么?
阅读自学
阅读教材,了解苯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了解苯对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危害。(建议课下查阅相关资料)
阅读自学
丰富学生知识面
【板书设计】
四、苯
1、物理性质:“密度小于水”,
2、分子式:C6H6
结构简式(凯库勒式):
结构简式:
3、苯的化学性质:
l 可发生氧化反应(如燃烧),但不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2C6H6 +15O2 12CO2 + 6H2O
点燃
l 难加成(不与溴水反应),但可被氢气加成
l 可发生取代反应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对生活中和学习过的材料能进行简单的归类。
2.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基本性质,会书写重要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高分子化合物在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的展示和学生的阅读导学,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2.通过实验展示和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由塑料废弃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及防治、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要高聚物的加聚反应及其化学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有机高分子的化合物的基本性质;重要高聚物的加聚反应方程式。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
任务1:
1、无机材料包括哪些内容?
2、有机高分子材料材料包括哪些内容?
3、生活中你能举出哪些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的例子?
【板书】塑料 橡胶 纤维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相关内容;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分项布置任务,学生有目的的高效学习
图片引入
塑料
橡胶
竹炭纤维
观看图片体味高分子化合物的存在
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定向示标
1、认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
2、学会书写重要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高分子化合物在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4、白色污染及防治、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培养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意识。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自己本节将要收获什么
明确学习目标,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
任务2:
1、 什么是高分子化合物?
2、 乙醇、乙酸、油脂、葡萄糖是高分子化合物吗?为什么?
3、 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有哪些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明确从相对分子质量的角度认识高分子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要点强化
【板书】一、高分子化合物:
1、 概念:
【强调】①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极大(几万至几千万)
②混合物,无固定的熔沸点
任务3:
学生借助球棍模型动手拼插聚乙烯、聚氯乙烯
【展示】学生拼插的球棍模型结果
2、 结构特点:由简单的结构单元重复连接而成
【讲述】聚乙烯、聚氯乙烯为例:
(n为结构单元即链节重复的次数,也称为聚合度;CH2=CH2为单体)
【知识点击】
线性结构:不带支链如Ⅰ,带支链如Ⅱ
体型结构:产生交联如Ⅲ
学生可借助球棍模型的拼插,体会简单的结构单元以及重复链接、重复次数等
由学生形象说明结构单元、聚合度等基本概念
学生明确由于连接方式的不同导致高分子的两种结构,本部分不做过多要求
使学生亲自体验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使学生对高分子化合物的认识形象化
跟踪练习
1、下列物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
①淀粉②纤维素③氨基酸④油脂⑤蔗糖
⑥酚醛树脂⑦聚乙烯⑧蛋白质
A、①②③⑦⑧ B、①④⑥⑦
C、①②⑥⑦⑧ D、②③④⑥⑦⑧
2、判断下列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强化学生对于高分子化合物的认识;
投影学生完成的学案,使学生做到有错必纠
借助投影,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案的填充情况,使其在错误中成长
实验探究
【过渡】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因而它们具有与小分子化合物不同的一些性质,下面我们来共同研究:
任务4:
【投影】实验步骤:
实验1:
取2支试管,截取2根与试管等长的乳胶管,一支试管中插入乳胶管并加满水;另一支试管内加入少量汽油,将乳胶管插入试管,再用滴管向乳胶管内孔中滴满汽油,稍后观察。
实验2:
取一小块聚乙烯塑料片,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缓慢加热,融化后冷却再加热直至燃烧,观察变化的全过程。
实验3:
用镊子夹住一小块电源插座外壳,在酒精灯上缓慢长时间加热,观察现象。(与实验2对比)
学生亲自揉搓聚乙烯保险膜、聚氯乙烯塑料袋,手感上进行对比
学生熟悉实验内容,然后分组实验,但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主动参与知识建构。(高分子化合物溶解性缓慢,教师可展示提前准备的实验成果)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教师引导安全实验操作,对比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成果展示
【投影学生实验成果】
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1
加水的无明显现象,加汽油的乳胶管稍伸长。
乳胶管难溶于水,在汽油中稍有溶胀。
2
加热变软、流动,冷却后变硬,再继续加热燃烧。
乙烯塑料不耐高温,受热变软,易燃烧。
3
加热不变软、受热处变黑,长时间加热燃烧,离开酒精灯熄灭。
电木受热不会变软,长时间受热裂解、碳化。
【归纳】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阅读课本,归纳有机高分子的基本性质。
【小结】幻灯片投影
3、 基本性质:
(1)溶解性:
①通常难溶于水。
②在有机溶剂中溶解缓慢或稍有溶胀。
(2)热塑性、热固性:
①热塑性:受热变软、流动,遇冷变硬,可反复加热、受冷再造。
如: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
②热固性:受热时不会变软,不能通过加热、受冷反复再造。如:酚醛塑料、脲醛塑料
(3)电绝缘性:一般不带电
(4)易燃烧
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实验记录结果
实验中需要特别强调缓慢加热和加热熔化、冷却再加热及观察变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对热塑性有个感性认识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并落实到导学案上
学生做好知识梳理,也可以列举生活中有热塑性或热固性的物品,使抽象笼统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质趋向于条理化
(塑料中的原子是以共价键形成的,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使知识深刻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归纳整合
跟踪练习
3、为什么聚乙烯塑料凉鞋破裂可以热补,而电木插座不能热修补。
4、香油瓶的胶塞为什么要用玻璃纸包起来,如果不包起来会出现什么后果
【解释】3、聚乙烯塑料凉鞋破裂具有热塑性可以热补,而电木插座具有热固性不能热修补。
4、香油瓶的胶塞要用玻璃纸包起来,如果不包起来在香油(有机溶剂)中会发生溶胀,无法打开或盖上塞子。
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给出正确解释
现学现用,能给生活中常见问题给出正确解释
实物展示
聚苯乙烯(PS)
聚丙烯(PP)
聚乙烯(PE)
聚氯乙稀(PVC)
脲醛塑料(电玉)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实物由教师提前准备,学生观看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制品
为后面塑料的学习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自主学习
任务5:
1、塑料是怎样的一种物质,主要成分是什么?
2、为什么要在塑料中添加添加剂?
3、工业上是利用什么反应原理制成塑料的?以聚乙烯塑料为例说明。
学生阅读课本,并完善导学案的相关内容,学生代表回答相关问题
【板书】二、塑料
1、 塑料的成分:合成树脂、添加剂
2、 塑料的制取:(以聚乙烯为例)
任务6:
1、 学生动用球棍模型插拼,形象的展示出引发剂的作用下,n个乙烯分子打开碳碳双键,然后连接聚合而成含有n个重复结构单元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全过程
2、 聚乙烯塑料的性质如何?有哪些重要应用?
【质疑】把乙烯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替换成甲基、氯原子,在引发剂的作用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强调】引发剂的作用下双键碳原子打开后作为端点碳原子,其余的原子或原子团可当做支链
学生借助之前拼插的模型体会高分子化合物形成的实质过程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塑料的性质及应用,为后面的白色污染埋下伏笔
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要比 “满堂灌”式效果好很多
跟踪练习
5、根据以上高分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学生根据拼插模型的体会书写学案上对应的方程式,深化高分子化合物形成的实质过程,投影学生练习结果
强化通过自己主动参与建构的新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学以致用,深化实质,提高认识的准确度和全面性
引领学生提高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学生借助身边的生活体验,结合所学知识,增强主人翁意识
归纳整合
【板书】3、聚合反应:
(1)定义:
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生成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叫聚合反应;
(2)加聚反应:
像乙烯生成聚乙烯这样的聚合反应叫做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学生借助归纳得出加聚反应的特征以及单体需要具备的条件
拓展提升
【质疑】n mol乙烯和n mol丙烯在引发剂的作用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分析】指引学生分析双键打开可能的连接方式
【小结】
学生认识到加聚反应也可以是不同单体之间发生的
归纳整合
【强调】
①单体可以是一种或者多种
②加聚反应的每种单体必须含有不饱和键
③产物只有一种且为混合物
引领学生归纳概括
图片展示
【过渡】塑料工业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由于塑料本身结构稳定、难以降解,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投影图片】
【质疑】针对白色污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一系列难题,我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抵制白色污染或尽可能的减轻这种污染?
【归纳】同学提出的解决方案:
1、 多使用环保布袋,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塑料制品(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
2、 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3、 提高全民文明和环保意识;
4、 大力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
5、 使环保部门和社区组织有效地负起责
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白色污染”,身边存在哪些白色污染以及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讨论、收集同学集体智慧的成果,增强社会责任感
巩固练习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在人体内起抗氧化作用
B.糖类、蛋白质、油脂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煤经气化和液化两个物理变化过程,可变为清洁能源
D.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和用于光缆通信的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2.“不粘锅”炊具是在金属锅的内壁上涂一薄层聚四氟乙烯制成,下列各项对聚四氟乙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聚四氟乙烯的单体中不含有碳碳双键
B.聚四氟乙烯在高温时容易燃烧
C.聚四氟乙烯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正常使用时不会发生化学变化
D.聚四氟乙烯的分子内支链很多,且彼此缠绕,不会污染食物
3.PVC管材的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是当今世界上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热塑性塑料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聚氯乙烯的单体是CH3CH2Cl
B.聚氯乙烯是高分子化合物
C.聚氯乙烯能使溴水褪色
D.PVC保鲜膜最适合用于包装水果、熟食等
4.(选做)聚苯乙烯的结构简式如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聚苯乙烯的链节是______________,单体是____________;
(2)实验测得某聚苯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值)为 52000,则该高聚物的聚合度n为________;
(3)已知聚苯乙烯为线型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试推测:它________(填“能”或“不能”)溶于CHCl3,具有________(填“热塑”或“热固”)性。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橡胶、纤维的分类、性能和用途有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图表、照片和多媒体信息,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材料科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利用自然界提供的丰富资源,人工合成出许多高分子材料,使人类摆脱了只能依靠天然材料的历史。
2.深刻体会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性能和用途。
教学难点: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性能和用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视频,内容为2014年4月,我校举行春季运动会在塑胶操场上运动员百米冲刺的一段视频。
2、讲述:塑胶操场具有适度的弹性及反弹力,可减少体力的消耗,增进竞赛成绩。适度吸收脚部冲击力,减少运动伤害,长期练习及比赛均适宜。
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呢?它们有什么特性呢?本节课我们来探讨这些知识。
看视频
听讲解
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疑问
【板书】橡胶、纤维
环节二
复习回顾
知识探究(一)
投影
【板书】一、橡胶
【交流、研讨】:1、常用的橡胶分为哪几种?
2、橡胶的特性是什么?它有哪些用途?
(学生完成学案的同时,老师完成板书内容,最后投影展示答案)
1、橡胶根据来源和组成,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天然橡胶的化学成分是______,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是最早的合成橡胶,其它合成橡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及一些______。
2、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相比具有的特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一)分类和特性
1、分类 ①天然橡胶 ②合成橡胶
2、特性:高弹性等。
(二)用途: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和日常生活。
【投影】1、展示橡胶的用途
生产、生活中的橡胶制品
拦河橡胶坝 橡胶玩具
【随堂练习】
一、完成下列加聚反应方程式
1.nCH2=CH C=CH2
CH3
2.nCH2=CH CH=CH2
3.nCH2=CH CH=CH2+n CH=CH2
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投影的填空
理解橡胶工业的发展。
思考橡胶能否使溴水褪色?
完成学案,熟悉知识。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了解橡胶的用途
巩固加聚反应,理解“1、4加成”中产生新的双键。
知识探究(二)
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一组纤维产品图片:
观看投影
激发好奇心,继续探究新知。
【板书】二、纤维
(学生完成学案的同时,老师完成板书的内容,点评后投影展示答案。)
1、纤维分为______和______。其中天然纤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由于在质量、品种、数量上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开发化学纤维。
2、化学纤维分为______和______。人造纤维是以 纤维为原料,经化学加工制成的具有特定性能的 纤维或______纤维,它们均称为人造纤维;合成纤维是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原料制成相应的有机 化合物,再经______反应制成。
【板书】
1、 纤维的分类(1)天然纤维(如棉花、麻、蚕丝、羊毛、木材等)
(2)化学纤维(包括①人造纤维、②合成纤维)
2、 性能: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化学腐蚀、不发霉、不缩水等。
3、 用途:除供人类穿着外,在生产和国防上也有很多用途。
(回放刚才的图片,进一步感受纤维在生产和国防上的广泛用途。)
【随堂练习】:已知高分子化合物,请判断分析它们的单体
1、[ CH2 CH(CH3) CH2 CH2 ] n
CH3
2 [ CH CH CH=C CH2 CH ] n
CN
答案:1、CH2=CH CH3 和 CH2=CH2
2、 CH3 CH=CH C、 CH C 和 CH2=CH
阅读课本94到95页,自学课本,完成相应的学案,准备口头回答。
做笔记
到黑板上写出单体
熟悉纤维的有关知识
整理知识点,完善纤维的有关知识。
巩固由高聚物找单体的方法“折键法”。
环节三归纳总结
【投影】利用思维导图归纳橡胶、纤维的分类、特性和用途
【板书设计】
橡胶、纤维
一、橡胶
1、分类和特性
(1)分类 ①天然橡胶 ②合成橡胶
(2)特性:高弹性等。
2、用途: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和日常生活。
二、纤维
1、纤维的分类(1)天然纤维(如棉花、麻、蚕丝、羊毛、木材等)
(2)化学纤维(包括①人造纤维、②合成纤维)
2、性能: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化学腐蚀、不发霉、不缩水等。
3、用途:除供人类穿着外,在生产和国防上也有很多用途。
2020-2021学年第1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烃第2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1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烃第2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化学(鲁科版)3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2节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2节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化学(鲁科版)4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2节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2节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化学(鲁科版)4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