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07《小说阅读》课件(含答案)
展开(1)选材特点。小说是浙江省中考文学类文本考查的重点,五年中考中不同的地区都有所考查,有的地区出现连续考查或隔年考查的情况,如湖州卷、台州卷、衢州卷。小说阅读有时选择长篇小说节选,如2018年金华、丽水卷的《明子出师》节选自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有时选择小小说或微型小说,如2017年台州卷的《红色玻璃球》选自《中国学生必读的微型小说精选》;还有时会节选名著片段,如节选《简·爱》中的片段。题材多样,有的揭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哀,有的展现淳朴真挚的情感,有的讽刺市侩和小资产阶级。2017年在选材上中国小说出现了2次,外国小说出现了2次;2018年在选材上更注重中国现当代小说,特别是小小说、微型小说,没有出现外国小说。从这五年中考试题来看,预计2019年仍然以短小精致的小小说和长篇小说节选为主要选材。
(2)题型分值。2017年小说阅读题一般为3~4题,总分为13~17分;2018年延续了2017年的命题规律,试题数量、赋分都没有太大变化。(3)题型特点。试题设置注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考查对文体特征的把握和思考。常在如下考点中选择4~5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分析人物形象;③揣摩人物心理;④赏析环境描写;⑤概括探究主题;⑥品味赏析语言;⑦赏析艺术技巧;⑧理解小说的标题。命题角度的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把备考的重心放在对小说体裁特点题的把握上。
第1讲 概括、心理、环境、形象、内涵
[2018·金华、丽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烛光静静地照着。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谁先来?”三和尚问。“黑罐先来吧。”明子说。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黑罐忽地抬起头来。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实际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三和尚对于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傅的一点情义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
【考点一】 概括或梳理小说情节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3分)
【答案】(1)师傅请客(或“师傅设局”“师傅散徒”等) (2)黑罐斧击(或“黑罐三击”“黑罐砍墩”等) (3)明子三声斧响却只留下了一道斧痕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第(1)(2)空要求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故事情节,可根据题目已经出示的两个情节“明子斧击”“明子出师”来概括这之前段落里所包含的情节。填写第(3)空时,要根据题目中“有因果关系”的提示,填写“因为”后的原因部分。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考点二】 揣摩人物心理(1)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答案】(1)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从黑罐“手微微颤抖”的动作可知其内心害怕;从明子“一把操起斧头”的动作可知其沉着冷静,充满自信。
【答案】(2)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的凝重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
【考点三】 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2)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题目中所引句子是对明子“砍”之前的环境的描写,可从“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的环境描写,看出这里环境的特点——气氛紧张而严肃,来分析对表现人物明子的内心及行为表现的作用。
【答案】这两个名字对比的意味强烈,体现了作家的情感倾向。“明子”有聪明的意思,人情练达,明白事理,自然胜人一筹;“黑罐”有实诚的意思,纯朴自然,雕琢不精,尚在暗中摸索。
【考点四】 分析人物形象3.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名字寓意的理解。可根据“明子”的“明”和“黑罐”的“黑”的字面意思,再结合二者在“砍”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性格特点来分析两个名字的不同寓意。如,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看出他很聪明,可知“明子”这一名字的寓意为聪明;而黑罐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虽然不符合师傅的要求,但表现出他诚实做人的好品行,由此可知“黑罐”名字的寓意。
【考点五】 探究文本内涵,评判小说内容4.如果你来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5分)
【答案】示例一:应该是明子出师。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但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容易作恶。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
【答案】示例二:应该是黑罐出师。虽然黑罐没有达到师傅的预期,也没有得到师傅的赞许,但是他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这种诚实做人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相信他今后一定能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个性理解。答题时,要按题干中的要求——结合小说内容(明子和黑罐“砍”的情形),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分别分析明子和黑罐在“砍”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及能力,来阐述能否出师的理由。
【常见题型】(1)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情节)。(2)小说具体描写了××情形(情节),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3)阅读全文,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
考点1 概括或梳理小说情节
【审题要点】(1)审清题意,看要求是整体概括还是局部填空。(2)看清需要概括分析的是哪一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答题思路】概括情节:依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的顺序概括。如果有字数限制或时间、地点不明确的情节,可以省略,但必须保留“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概括情节时前后若有提示,则需和提示保持结构与字数的一致。 梳理情节:按小说情节的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逐一理顺,划分层次。(1)理顺序。如果小说的结构层次是按照小说叙述顺序、情节发展脉络安排的,可以作为梳理情节的依据。(2)找线索。小说的线索如果是作者的情感、故事的时间、空间,可以作为梳理情节的依据。(3)抓场面。小说中的场面是对人物活动的描写,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概括为一个情节。(4)析因果。小说的来龙去脉如果有因果关系,可以按照逻辑关系梳理小说情节。
【答题模板】答题模板一: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答题模板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答题模板三:小说主要情节有:①……;②……;③……。答题模板四:因为……,所以……。
【常见题型】(1)结合加点的词语,揣摩人物心理。 (2)从××动作中,你读出了他(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审题要点】(1)审清题意,明确解答人物心理。(2)结合加点词揣摩。【答题步骤】第一步,结合上下文,特别是加点词语前后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加点的词语。如“抓起”之前的修饰限制成分“手微微颤抖地”就表现出了黑罐的胆怯心理。第二步,结合情节分析加点词语表现的人物心理。第三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结合自身经验体会人物心理。
【小贴士】 小说以反映人物复杂的心理见长,因此在分析人物心理时不要匆忙下笔,要多加揣摩,仔细分析,将涉及人物心理的各个方面、角度加以概括或分析全面。【答题模板】答题模板一:××(人物)的××心理;或从……的描写,看出了……的心理。答题模板二:××(人物)复杂的心理:心理①+心理②+心理③
【常见题型】(1)此处的环境(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2)概括某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3)文中某段(画线句子)的环境描写,突出了……(社会环境)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考点3 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审题要点】(1)审清题意,看清是社会环境描写还是自然环境描写。(2)结合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分析。【答题步骤】第一步,看清是社会环境描写还是自然环境描写,分析其特点。(1)概括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①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山水、树木、日月风光等,要学会从景物的“形态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 ②要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注意文中能够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并初步感知景物的色调及蕴含的感情。如果没有这样的词语,则需要自己概括。
(2)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①抓场所。寻找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②看关系。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社会的关系、人物与社会风俗的关系,这是重要的社会环境描写。③看风俗。小说中描写的地域风情、风俗习惯都是社会环境描写。第二步,分析作用。具体分析自然环境描写或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自然环境描写在开头:往往具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季节特征,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暗示社会环境的作用。②自然环境描写在中间:往往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性格,侧面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③自然环境描写在结尾:往往具有深化主题,照应开头,促人深思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暗示小说结局。⑤折射社会现实。第三步,组织语言,准确作答。
【答题模板】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模板:答题模板一:①环境本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营造/渲染了某种氛围)+②情节(推动了某个情节的发展)+③人物(烘托/映衬某个人物的心理/形象)+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现实)。答题模板二:某处具体描写了……的景色,营造/渲染了……的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烘托了……的情感),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照。社会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模板:答题模板一: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答题模板二: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暗示(预示)了……,折射了……。
【常见题型】(1)作者给人物起名××、××,有什么寓意?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简要分析。(3)小说中××(人物或事物)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作用。(4)你认为小说刻画××(次要人物)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小说中××(事物)在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
【审题要点】(1)审清题意,看清是人物、事物还是物象。(2)看清是哪个方面的作用,是情节、人物还是综合作答。【答题步骤】第一步,明题眼。要看清楚题干中要求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字眼。第二步,辨形象。小说中的形象有主要人物形象、次要人物形象、线索人物形象、物象等,要看清楚是哪一种。第三步,析作用。小说形象的作用一般要围绕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分析,但不同形象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主要人物作用小说都是通过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揭示主旨。
(2)次要人物作用①对主人公起对比、衬托作用,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②推动情节发展或者造成情节陡转。(3)线索人物作用①在“人物形象”方面会对主人公起对比、衬托作用。 ②在“情节”方面起线索作用,以他的所见、所闻串起小说内容,使小说更具真实感。③在“主旨”方面经常是借助线索人物的感触,揭示主旨。 (4)物象作用①衬托人物品格,突出人物形象。②组织(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成为文章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③点明社会环境,具有象征意义,深化文章主旨。
【答题模板】小说通过……形象塑造,表现……,对……(主题),或……(情节)等方面起到了……作用。
【常见题型】(1)如果你来评判,××与××应该××,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2018·金华、丽水10题)(2)文中××的做法(看法、观点),你是否认同(同意)这种做法?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有几种,你同意哪一种?请阐述你的理由。
考点5 探究文本内涵,评判小说内容
【审题要点】(1)审清题意,看清是整体内容还是局部内容。(2)看清是对文本内容的否定还是肯定,抑或是选择。 【答题步骤】第一步,结合文本内容,明确自己的观点。或赞成或不赞成,或同意或不同意,或直接肯定或直接否定。第二步,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第三步,联系阅读积累或生活经验,阐述理由,该处是对文本内容的升华,是理性的思考。
【答题模板】观点(赞成或不赞成)+文本分析+联系生活经验陈述。
[2018·攀枝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一碗热汤赵向辉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傍晚,一个老婆婆蹒跚走在大街上,她遇到餐馆就往里看两眼,直到看见这家义连香饭店。老婆婆慢悠悠推门走了进去,里面客人很多,她在角落一张没人的桌子前坐了下来。服务员上前问:“阿婆,吃点什么呀?”老婆婆哆嗦着说:“我有两块钱,能花一块钱喝碗热乎汤吗?”服务员怔了一下说:“能,等一下,我去端。”服务员没有直接去服务台,而是先进了员工更衣室。过了十来分钟,服务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打卤面、一碗热汤,还有一个肉饼,送到了老婆婆的餐桌上。
“我只有两块钱,不要肉,也不要面条,只喝汤就行。”老婆婆依旧哆嗦着说,而且,说完就留下了两行泪水。“婆婆,没事的,今天店里有活动,只要就餐就可赠送肉饼和打卤面,放心吃吧。”服务员亲切地说。老婆婆吃着面条,喝着汤,脸上挂着笑容。一会儿,一位帅气的男士走到老婆婆身边问:“阿婆,怎么不吃肉饼啊?是不好吃吗?”老婆婆微微一笑:“拿回去,给瘫在床上的老伴吃,他很长时间没吃过肉了。”“您今天这是出来做什么呀?”“给老伴买药,就剩下了两块钱,实在冷得厉害,我怕自己感冒病倒,再也不能照顾老伴,所以想花一块钱喝碗热汤再往家走。”“您家住哪儿?”“住在税务局那块儿。”
男士离开老婆婆的餐桌,进了经理室。大约五分钟后,男士拿着一个纸箱子出来,和几个服务员私语了几句,然后喊道:“我是餐厅的经理,今天,餐厅搞活动,凡来就餐者,都有一次抽奖机会,抽中一二三等奖的当场兑现。”有顾客嘀咕,这不年不节的,也不是开业周年庆典啥的,搞什么抽奖活动啊?男士用左手拿着箱子走过三桌,三桌都没抽中。等到了老婆婆桌前,他说:“阿婆,吃好了吧,请您从里面抽一张奖券。”老婆婆茫然地望着男士。男士把箱子放低,示意老婆婆伸手进去拿出一张纸来。老婆婆还是茫然,但是她照做了,拿出来一小张粉色的方块纸。男士很利索地用右手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把箱子倒了一下手,然后又倒回来,突然举起右手中的粉纸说:“阿婆中一等奖了!奖金2000元!”大家鼓起掌来。男士从衣袋里拿出整整齐齐的一沓现金,递给老婆婆说:“阿婆,这是奖金,收好了啊。”老婆婆说:“我不能要你的钱,我家里有钱。”男士说:“这不是我白给您的,是您抽奖中奖了,放心拿着吧。”老婆婆像在和男士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今天我的运气真好,吃了赠送的面,还中了这么大的奖,看来老天还是舍不得让我和老头子死的。”
一名男服务员拿着一串汽车钥匙走到老婆婆身边说:“阿婆,正好我下班,顺路送您回家吧。”老婆婆泪眼婆娑地上了一辆小轿车。继续抽奖,有两桌客人抽中了二、三等奖,粉纸上分别写着免单和半价。结账时,这两桌客人都按原价结清了饭钱。一人说:“我看出来了。”另一人说:“你们都是好人,我会常来这里吃饭的。”客人都离开后,最先接待老婆婆的服务员问:“经理,你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太棒了!”经理说:“还得感谢你呢,我经过时正好听到了你和阿婆的对话,又看到你在前台拿出二十多元钱给阿婆买饭,决定帮老人家一把,匆忙中策划了抽奖活动,却被人看穿了。”开车出去的男服务员回来后,把车钥匙交给经理后说:“车上和老婆婆聊天,她已经80多岁了,太可爱了,像我太奶奶。”(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5期,有删改)
1.老婆婆走进义连香饭店只是想花一元钱喝碗热汤,却受到了特别的对待。请概括老婆婆受到的第一次特别对待。(2分)第一次特别对待: ; 第二次特别对待:经理以中两千元“大奖”的方式给她帮助;第三次特别对待:经理安排服务员以下班顺路带老婆婆为名专车送她回家。2.小说的开头写道:“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此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3.老婆婆已“抽中”一等奖,达到了经理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安排“继续抽奖”这一情节?(3分)4.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5.依据全文,概括老婆婆的性格特点。(4分)
【答案】1.服务员背着老婆婆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情节的梳理。概括第一件事要抓住两个要点“服务员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背着老婆婆”。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或“为后面情节做铺垫”),因为天冷,老婆婆才会想要喝一碗热汤;③环境的寒冷和服务员、经理的热心形成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立冬后的小城路为人物提供了出场背景。因“凉”取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老婆婆走进店里买一碗热汤喝。环境的寒冷与店内经理和服务员对老婆婆的热心帮助形成对比,衬托出众人的善良。
3.①二、三等奖还未抽出,如果不继续抽奖,经理就食言了。②写继续抽奖才能引出顾客看穿抽奖活动并放弃领奖的内容,表明顾客受到经理善心的感染,突出了善心的传递,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情节的作用。经理帮助老婆婆后继续抽奖的情节,一方面使情节更合理,另一方面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传递整个社会的善意。4.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突出经理不想让客人看穿他刻意安排这次抽奖活动来帮助老婆婆的心理,表现了经理的善良和机智。[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先确定描写方法,然后结合经理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倒箱子的掩护动作,反映了经理希望通过安排这次抽奖,来帮助老婆婆,表现了经理的善良和机智。
5.①为人实诚、本分;②关爱老伴,有责任心;③坚强乐观;④要求不高,容易满足。[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老婆婆进店只是想买一碗热汤喝,给生病的老伴买药、带肉饼、照顾老伴可以看出她为人本分,有责任心。得到别人的帮助,高兴得流泪,坚定了生活下去的信心,可以看出她坚强乐观,容易满足。
第2讲 情节、标题、主旨、手法
[2018·绍兴、义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9分)飘逝的风筝徐国平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鹞爷仰着脖梗儿,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见小说阅读考点四 分析人物形象]1.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
[解析] 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人物形象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心理等描写进行分析。如抓住文章中对鹞爷所扎的风筝、鹞爷不愿去城市、看着无人的院落很难受等事件去进行分析。“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等,可以看出他手艺精湛;从他不愿去城市开作坊可以看出他淡泊名利;从他盼望孩子能跟在他后面放风筝,表现他渴望亲情;从他问孩子“根”是什么,看到挖掘机蚕食院落而心痛,可以看出他对农村前景的忧虑。
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3分) [见散文阅读考点八 赏析语言(词语的含义与表达效果)](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见小说阅读考点二 揣摩人物心理](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答案】(1)“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2)写出鹞爷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1)句在分析时,要先理解“蚕食”的意思,比喻如“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吃掉”,然后再分析这一词语在句中的修辞方法,并根据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及效果,进一步分析出这一词对老人情感表达的作用。(2)句揣摩人物心理时,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及语境进行分析,“闪过儿子与孙子的影子”说明他对儿子与孙子的牵挂,“一会儿闪过”“一会儿又闪过”也说明他对美好往事的眷恋。这个细节不只是表现他对亲情的渴望,更是表现他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答案】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了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了人物形象;促使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此题考查对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要根据这一情节与标题、人物形象、情节的推动等方面来进行具体分析,并用简要的语言进行归纳。在情节中,男孩放风筝,风筝飘走了,与标题相照应;因为男孩放风筝,让鹞爷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与孙子,表达对儿孙的思念;男孩问风筝能不能再飞回来,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表现他内心极为复杂的心理;鹞爷问“根”是什么,这样就把情节与主题“根”联系起来了。最后,用简要的语言加以归纳即可。
【考点六】 把握小说情节作用3.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考点七】 探究标题内涵与作用4.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答案】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小说的主旨是促使人们对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呼吁全社会都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
【解析】此题属于拓展题。分析标题含义时一定要透过文章内容分析出其实质。从内容上来看,写的是一个小男孩把鹞爷给他的风筝放走了,但结合文章的其他内容,如老人扎风筝手艺很精湛、不愿去城市开作坊、眼前总是闪过儿子和孙子的影子、看到荒芜的院落内心伤痛等,可分析出“飘逝”的还有乡村文明的生机与活力。然后再分析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即对传统技艺传承的呼吁、对美丽家园的守护、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等。
【考点八】 把握小说的表现手法(铺垫)5.[全品原创] 文中开篇为什么要描写村庄的荒凉景象?(3分)
【答案】通过描写村庄的荒凉景象,展现小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下文中鹞爷感慨美丽家园的破败,传统技艺的逐渐失传做铺垫,从而彰显了小说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表现手法的把握。对于开篇出现的环境描写,可以从铺垫的角度考虑。村庄的荒凉景象,正是为下文的情节以及揭示全文的主题做铺垫。
【常见题型】(1)小说设置××情节有何用意?(2)小说详细写××情形(情节)(事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3)本文以××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考点6 把握小说情节作用
【审题要点】(1)审清题意,看清要求是分析开头情节、结尾情节还是中间情节。(2)分清是简要分析、还是简要说明;是单一分析还是综合分析。【答题步骤】第一步,分析该情节的内容。第二步,思考该情节对人物、主题、结果、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可以从五个角度思考情节的作用:(1)情节与其他情节。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2)情节与人物形象。塑造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情节与小说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了主题、突出主题等。(4)情节与读者感受。吸引读者注意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等。(5)情节与小说环境。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第三步,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作答;有时也可以考虑表达效果。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以及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给定角度答题;如果没有给出明确的答题角度,即综合角度,就需要从上述五个方面来考虑。
【答题模板】答题模板一:……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答题模板二:内容上……;结构上……。
【常见题型】(1)本文题目是“××”……仅仅是……?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2)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含义(意蕴)。(3)本文题目是“××”,有人认为应该换成“××”,你认可哪一个?请阐述你的理由。
考点7 探究标题内涵与作用
【审题要点】(1)探究标题内涵一般和小说主旨的分析有关。(2)看清楚是否要先表明观点,再分析。【答题步骤】第一步,分析题目的表层意思,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或题目中所运用的手法,或比喻,或象征。第二步,分析小说的内容,挖掘小说的主题,多角度思考文本所蕴含的多层意蕴。第三步,明确观点,阐述理由。明确说出自己的观点,结合文本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不可脱离文本阐述,但是可以升华主题。
【小贴士】 标题的作用:(1)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所叙述的故事或基本内容。(2)提供文章的写作线索。(3)点明文章的主旨。(4)交代与文章情节有关的人或事。(5)交代文章的要素。(6)交代命题的原因、目的、意义等。答题时,可多方面考虑,再结合具体文章及标题的修辞方法、构词方式、含义等,选择正确的答案,并作简要分析。
为文章拟写标题的方法: (1)要能体现文章标题的特点:简洁、醒目、形象鲜明、含蓄优美、概括性强及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2)要充分考虑小说标题的作用。 (3)要紧贴文章的内容或主题。 (4)选取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及地点,作为线索的事物、景物、人物,乃至能体现文章主旨的短语、词句等做标题。【答题模板】题目含义答题模板:直接答出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①……;②……;③……。阐述理由答题模板:观点+文本分析+主题(或社会意义)。
【常见题型】(1)本文开篇为什么要写……?(2)对于……,作者在文中已做了多次铺垫,请具体分析。(3)文章第×段写到了“××”,其作用是什么?
考点8 把握小说的表现手法(铺垫)
【答题思路】小说中,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件、情节等,往往先安排次要人物、事件、情节等作为前导,成为铺垫。分析句段是否作为铺垫,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确定是否具有铺垫作用,其标志是:有主有次,次为主做铺垫,次在前,主在后。因此,若为铺垫,必在主物(主事)前去找;做铺垫者,常与主物有因果、条件、渲染、烘托等关系;后面必有相应的主物(主事)。第二,铺垫的分析:先概括句段的内容,再指明它为下文的什么内容做铺垫。注意: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小贴士】 小说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对比。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前者对比几个不同的人、事、物,后者对比同一个人、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如《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对比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示出他们冷酷、自私、贪婪的性格特点。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叫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无理挑衅的日本“爱国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正面形象。3.悬念。通过对情节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读者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表现手法。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父亲总是要说的那句话,“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象征。用某一种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抽象的事物,寄寓某种意义或主题。如《台阶》一文用“台阶”象征了人的地位的高低不同。5.欲扬先抑。对所描写的对象先贬抑,再颂扬,使上下文形成对比和起伏,突出人物形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先写出对阿长的讨厌,后又对她心生敬意,使阿长的形象真实可感。
[全品原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借 宿江 岸①西边有山,东边是河。山是老君岭,河是洗脂河。周其伟做梦也没有想到,黄昏时分,他途经黄泥湾,此路不通;返回山那边的家里,山里有野狼,他不敢在夜晚冒这个险;河里山洪暴发,他又去不了对岸。他傻眼了。 ②正在村边的土路上犯难的时候,一个晚归的大嫂牵着牛,向他走来。 ③请问大嫂,你们村谁家方便让我留宿一夜?周其伟走上前去攀谈,把自己陷入困境的情况向大嫂说明以后,客气地问。
④大嫂爽朗地一笑,说,谁还能顶着自己家的屋顶赶路?要是搁过去,不管谁家,挤一挤都没啥。不过现如今,好多家里男人都外出打工了,多少有些不方便。俺村里还有几家只有老两口和孤老头的。你只管跟我进村,都会答应的。 ⑤周其伟道了谢,跟随大嫂进了村。村口有一座院落,院内有一栋两层小楼。站在院子外面,大嫂喊道,三爹,三爹,开门。 ⑥院门很快打开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汉走出来,问道,他嫂,有啥事儿? ⑦大嫂指了指站在身边的周其伟,说,这个兄弟过不去河了,想在你家借宿。 ⑧老汉说,进来进来,就是莫嫌我老汉屋子脏就要得。 ⑨周其伟说,大叔说哪里话,给您老添麻烦了。他和大嫂道了别,走进了老汉的院子。⑩老汉关好院门,把周其伟往小楼里让。晚上,老汉炒了一盘土鸡蛋,一盘青南瓜丝,煎了一盘白鱼条,拌了一盘凉黄瓜,开了两瓶啤酒,要和周其伟喝两杯。周其伟有些不安,刚说两句客气话,立即被老汉打断了。老汉说,鱼是我自己在河里逮的,鸡蛋是我自己养的老母鸡下的,菜是我自己种的,都没花一分钱。
⑪席间,周其伟和老汉分别互相介绍了自己的一些情况。两人边喝边聊,聊了很久。喝过了酒,老汉又到厨房去,下了一盆亲手擀的面条。 ⑫周其伟晚上住在老汉儿子、儿媳二楼的卧室里。宽大的双人床上搭了床罩,铺着凉席,一揭开,倒是非常干净整洁。 ⑬ 早晨醒来,下楼一看,老汉已将大米粥熬好了,还煮了咸鸡蛋,摊了油馍,让周其伟用早餐。 ⑭ 吃罢早餐,老汉将周其伟送到河边。经过一夜流逝和沉淀,河水虽然依然泛黄,不甚清澈,但河面已经窄了许多。周其伟在老汉的指点下,在浅水区蹚过了河。 ⑮ 周其伟站在河对岸,扯开嗓子大声喊,大叔,谢谢您,您回家吧! ⑯老汉也扯开嗓子大声喊,周老师你慢走,什么时候路过俺村,只管来家里歇! ⑰两个人互相摇着手臂,道了别。 ⑱老汉回到家里,收拾碗盘,一只盘子下面忽然红光一闪。原来,盘子下面压了两张百元钞票。
⑲老汉回到家里,收拾碗盘,一只盘子下面忽然红光一闪。原来,盘子下面压了两张百元钞票。 ⑳ 大嫂一头雾水,反问道,哪个周老师?我不认识什么周老师啊。 老汉说,就是昨晚上你领来的那个人,姓周,是冯店乡中学的老师,他说今天要到他姑家喝喜酒,我刚才把他送走了。我得上他姑家找他去。 大嫂一惊,连忙问,怎么了,三爹?他手脚不干净,偷你东西了? 老汉嗨了一声,说,看你想到哪儿去了?他从衣兜里掏出两张百元大钞,冲大嫂晃了晃,哭笑不得地说,他临走偷偷在盘子底下压了钱,我怎么能要? 大嫂松了一口气,笑着说,你这个老头,我还当是出了什么大事儿呢,吓我一跳。人家周老师客气,撇下两百元钱,你就收下,打酒割肉花了嘛。老汉突然翻了脸,眼一瞪,红头涨脸地说:“你这个死女子,你嫁到俺黄泥湾十多年了,你三爹是什么样子的人你还不清楚?咱又不开饭店,又不开旅社,凭什么收人家的钱?”说着,老汉一扭身子,气冲冲地往洗脂河方向奔去。 大嫂张口结舌,冲老汉的背影吐了吐舌头。 (节选自《特别关注·下半月》2018年8期)
1.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第 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老汉突然翻了脸,眼一瞪,红头涨脸地说:“你这个死女子,你嫁到俺黄泥湾十多年了,你三爹是什么样子的人你还不清楚?咱又不开饭店,又不开旅社,凭什么收人家的钱?”说着,老汉一扭身子,气冲冲地往洗脂河方向奔去。2.“老汉回到家里,收拾碗盘,一只盘子下面忽然红光一闪。原来,盘子下面压了两张百元钞票。”试分析这个细节中当时老汉是怎样的心理。(3分)
3.结合选文内容,试分析选文中“老汉”的人物形象。(3分)4.说说你对文章以“借宿”为标题的理解。(3分)5.请你结合上下文内容,补写第 段中“席间,周其伟和老汉分别互相介绍了自己的一些情况”的对话情节。(200字左右)(5分)
【答案】1.作者通过综合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汉听到大嫂让其收下周其伟留下的200元钱用来买东西吃时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同时也表现了老汉人性的光辉美好。[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回答此题一定要紧扣题目“从描写方法的角度”的要求来分析。句中“突然翻了脸,眼一瞪,红头涨脸”具体描绘了老汉的神态;“你这个死女子……凭什么收人家的钱?”具体描绘了老汉的语言;“老汉一扭身子,气冲冲地往洗脂河方向奔去” 具体描绘了老汉的动作。作者通过综合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汉听到大嫂让其收下周其伟留下的200元钱用来买东西吃时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同时也表现了老汉人性的光辉美好。
2.①感到意外;②着急;③懊悔。(意思对即可)[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老汉对周其伟临走前把两张百元钞票压在盘子下面的做法感到意外;根据下文内容可知:怎样把两张百元钞票还给周其伟,老汉心里很着急;同时老汉因没有及时发现周其伟留下的钱并把钱还给他感到懊悔。(意思对即可) 3.朴实,热情好客,不见钱眼开,为人厚道。结合选文内容略。[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回答此题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结合选文内容”,选文第⑩~ 段体现了老汉的朴实,热情好客;第 ~ 段体现出了老汉不见钱眼开,为人厚道。
4.标题“借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借宿”展开故事情节;作者以“借宿”为文章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题目的作用有多种,如: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本文以“借宿”为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借宿”展开故事情节;作者以“借宿”为文章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考语文总复习07专题七说明文阅读PPT课件(福建专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07专题七说明文阅读PPT课件(福建专用),共60页。
专题07 小说阅读:语言特色课件PPT: 这是一份专题07 小说阅读:语言特色课件PPT,文件包含专题07小说阅读语言特色pptx、专题07小说阅读语言特色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总复习12小说阅读(一)完美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12小说阅读(一)完美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气韵不凡仪态万方,拒出演,光彩照人令人倾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