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习题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习题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共28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习题课1.阅读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远看山腰岩石的那些褶皱,是那么的cāngsāng,看上去像是自然给予它的劫难,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恩赐□美丽的岛屿,壮观的cháoxī,奇妙的huì星,独特的yǔn石……我们不得不慨叹自然的_________。(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褶皱( ) cāngsāng( ) 劫难( ) cháoxī( ) huì( )星 yǔn( )石【答案】(1)褶皱(zhě)cāngsāng(沧桑)劫难(jié)cháoxī(潮汐)huìhui(彗)星yǔn(陨)石一、积累运用(2)在文段中方框处应添加的标点符号是______ (3)下列填入文段中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巧夺天工 B.心灵手巧 C.鬼斧神工 D.登峰造极【答案】(2)问号(3)C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A.骨骼 蟾蜍 飘移 深渊B.驮着 汇聚 分裂 爆发C.措施 致蜜 趋势 膨胀D.携带 悲残 舒适 流逝 B【解析】A项,“飘移”应为“漂移”;C项,“致蜜”应为“致密”;D项,“悲残”应为“悲惨”。故答案为B。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地球上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多年左右前形成的。B.汽车实际上是造成所有空气污染(特别是城市中空气污染)、引起酸雨和全球温度上升的基本途径。C.音乐家贝多芬,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荣誉,关键在于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独特的震撼力。D.这次展览会上,人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各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C【解析】A.“大约”与“多”“左右”矛盾、重复,去掉任意两个;B.“造成”与“基本途径”搭配不当,应改为“主要原因”或“主要因素”;D.搭配不当,应去掉“和听到”;故选C。4.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②在过去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③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丰富的化石。④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A.似乎 也许 可以 一直 B.几乎 大约 可能 常常C.几乎 也许 可以 常常D.似乎 大约 可能 一直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A.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B.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南极竟也发现了恐龙化石。C.阿西莫夫作品情节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D.一些学者,陈述观点时口若悬河,然而要征引典籍时,他们往往不能背诵出原文。A(“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用在这里语意不符。) 6.关于本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B.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C.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D.《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B(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大陆在漂移。) 7.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B.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C.《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D.两篇短文均将难懂的科学知识说得通俗易懂,原因是多用解释说明,还擅于用假设来引导读者去理解。B【解析】B. 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大陆的漂移。故选B。1.两篇短文各自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说;《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由果到因的逻辑思路。二、问题探究3.研究造成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有何意义?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情,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4.两篇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 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三、课内阅读(一)阅读《恐龙无处不有》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1.第③、第④段得出的结论分别是什么?恐龙遍布于世界各地;恐龙不适合在南极生存。2.第③段中加点的“都”能否去掉,有何作用?2.第③段中加点的都能否去掉,有何作用?不能去掉,“都”是全部的意思,表范围,在这句话中指在地球的大陆上全部发现了恐龙的化石,具体说明了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说说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恐龙迁移说。4.请给第⑦段中的“泛大陆”下一个定义。“泛大陆”是板块在一段时期内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主要陆地。(二)阅读《被压扁的沙子》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1)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2)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3)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4)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5)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6)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7)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球。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8)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9)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10)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11)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1.“斯石英”与“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形成原因相同,即由于在超高压状态下,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2.“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简要分析。这里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在适宜的温度下,斯石英可以变为普通沙子,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3.“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对句子中的划线词进行简要分析。“似乎”、“肯定”看似矛盾,实际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确定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用“肯定”是因为根据客观条件可以推测地壳深处有斯石英的存在。(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身边的昆虫“音乐家” ①在直翅目昆虫(因前、后翅的纵脉直而得名)中有许多种类都能发出鸣叫声,如蝗虫、蚱蜢、螽斯、蟋蟀等。其中最善鸣的当数被誉为“田园歌星”的蟋蟀、螽斯两大类。 ②蟋蟀俗称蛐蛐,它作为一种鸣虫,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蟋蟀科鸣虫中,油葫芦的名声最大,它常被放在葫芦中饲养,全身油光锃亮,鸣声如油从葫芦中倾泻而出,因而得名。油葫芦品类繁多,常见品种有体色偏黑的“墨葫芦”,体色偏棕的“红葫芦”,以及“琵琶翅”、“玻璃翅”、“飞翅”、“长翼”等。 ③螽斯的名字最早见于《诗经》。《周南•螽斯》中云:“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科的鸣虫包括蝈蝈、纺织娘、黄蛉等,其中以蝈蝈最为有名。玩家们通常根据蝈蝈体色将其分为铁皮蝈蝈、绿蝈蝈、山青蝈蝈和草白蝈蝈。比较而言,除铁皮蝈蝈各方面特点较为突出外,其他几种均大同小异,尤其在鸣声的优劣上。 三、拓展阅读 ④纺织娘也是古老的鸣虫,在《诗经》之《豳风•七月》中有“五月螽斯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其中莎鸡是纺织娘的古称。纺织娘的鸣声很有特色,每次开叫时,先有短促的前奏曲,声如“轧织、轧织……”,连续20~25声,犹如纺织女工在开试纺车,之后才是“织、织……”的主旋律,音韵声调,时高时长,忽轻忽重,节拍反复,犹如纺车转动,既有节奏、又富有变化。在很多纺织娘一起鸣叫达到高潮的时候,就像千百架纺车同时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此起彼伏。 ⑤无论蟋蟀或是螽斯,其鸣声主要都是雄虫谈情说爱之前的求婚曲。雌虫虽然不会唱歌,却是一流的“歌曲欣赏家”,能从许多只雄虫的歌唱声中准确地选择歌声洪亮而又优美的“情郎”,然后前去约会。 ⑥蟋蟀、螽 斯等鸣虫是怎样发出如此响亮的歌声呢?原来,它们是靠翅互相摩擦而发出的声音。以 螽斯为例,当它鸣叫时,它的翅升起和分开,由一面到另一面进行振动,使摩擦缘与音锉发生摩擦。由于迅速振动,翅的外形变得模糊不清。螽斯翅的摩擦所发出的声音很大,再加上共鸣器的作用,所以声音就特别洪亮,在空旷的原野能传播到2000米远。 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总领全文,点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交代说明对象的特点。2.第②~⑦段介绍了蟋蟀螽斯两种昆虫的哪些方面?介绍了两种昆虫的历史、个性、种类、寓意、鸣叫的原因。 3.阅读第⑤段,说说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引用、打比方,列数字。生动形象突出地说明了纺织娘叫声既有节奏、又富有变化。引用《诗经》里的诗句增添文学色彩,吸引读者阅读兴趣。4.分析以“身边的昆虫‘音乐家”为题的好处。写出了昆虫的鸣叫特点;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淼 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气温度数,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表明我国更冷,也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3.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不能,“大约”表示估计,表明后面的温度只是估计,并不是准确数字,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一定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这样说理,符合逻辑,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习题课1.阅读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远看山腰岩石的那些褶皱,是那么的cāngsāng,看上去像是自然给予它的劫难,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恩赐□美丽的岛屿,壮观的cháoxī,奇妙的huì星,独特的yǔn石……我们不得不慨叹自然的_________。(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褶皱( ) cāngsāng( ) 劫难( ) cháoxī( ) huì( )星 yǔn( )石【答案】(1)褶皱(zhě)cāngsāng(沧桑)劫难(jié)cháoxī(潮汐)huìhui(彗)星yǔn(陨)石一、积累运用(2)在文段中方框处应添加的标点符号是______ (3)下列填入文段中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巧夺天工 B.心灵手巧 C.鬼斧神工 D.登峰造极【答案】(2)问号(3)C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A.骨骼 蟾蜍 飘移 深渊B.驮着 汇聚 分裂 爆发C.措施 致蜜 趋势 膨胀D.携带 悲残 舒适 流逝 B【解析】A项,“飘移”应为“漂移”;C项,“致蜜”应为“致密”;D项,“悲残”应为“悲惨”。故答案为B。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地球上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多年左右前形成的。B.汽车实际上是造成所有空气污染(特别是城市中空气污染)、引起酸雨和全球温度上升的基本途径。C.音乐家贝多芬,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荣誉,关键在于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独特的震撼力。D.这次展览会上,人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各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C【解析】A.“大约”与“多”“左右”矛盾、重复,去掉任意两个;B.“造成”与“基本途径”搭配不当,应改为“主要原因”或“主要因素”;D.搭配不当,应去掉“和听到”;故选C。4.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②在过去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③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丰富的化石。④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A.似乎 也许 可以 一直 B.几乎 大约 可能 常常C.几乎 也许 可以 常常D.似乎 大约 可能 一直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A.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B.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南极竟也发现了恐龙化石。C.阿西莫夫作品情节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D.一些学者,陈述观点时口若悬河,然而要征引典籍时,他们往往不能背诵出原文。A(“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用在这里语意不符。) 6.关于本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B.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C.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D.《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B(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大陆在漂移。) 7.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B.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C.《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D.两篇短文均将难懂的科学知识说得通俗易懂,原因是多用解释说明,还擅于用假设来引导读者去理解。B【解析】B. 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大陆的漂移。故选B。1.两篇短文各自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说;《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由果到因的逻辑思路。二、问题探究3.研究造成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有何意义?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情,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4.两篇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 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三、课内阅读(一)阅读《恐龙无处不有》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1.第③、第④段得出的结论分别是什么?恐龙遍布于世界各地;恐龙不适合在南极生存。2.第③段中加点的“都”能否去掉,有何作用?2.第③段中加点的都能否去掉,有何作用?不能去掉,“都”是全部的意思,表范围,在这句话中指在地球的大陆上全部发现了恐龙的化石,具体说明了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说说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恐龙迁移说。4.请给第⑦段中的“泛大陆”下一个定义。“泛大陆”是板块在一段时期内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主要陆地。(二)阅读《被压扁的沙子》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1)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2)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3)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4)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5)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6)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7)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球。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8)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9)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10)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11)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1.“斯石英”与“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形成原因相同,即由于在超高压状态下,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2.“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简要分析。这里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在适宜的温度下,斯石英可以变为普通沙子,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3.“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对句子中的划线词进行简要分析。“似乎”、“肯定”看似矛盾,实际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确定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用“肯定”是因为根据客观条件可以推测地壳深处有斯石英的存在。(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身边的昆虫“音乐家” ①在直翅目昆虫(因前、后翅的纵脉直而得名)中有许多种类都能发出鸣叫声,如蝗虫、蚱蜢、螽斯、蟋蟀等。其中最善鸣的当数被誉为“田园歌星”的蟋蟀、螽斯两大类。 ②蟋蟀俗称蛐蛐,它作为一种鸣虫,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蟋蟀科鸣虫中,油葫芦的名声最大,它常被放在葫芦中饲养,全身油光锃亮,鸣声如油从葫芦中倾泻而出,因而得名。油葫芦品类繁多,常见品种有体色偏黑的“墨葫芦”,体色偏棕的“红葫芦”,以及“琵琶翅”、“玻璃翅”、“飞翅”、“长翼”等。 ③螽斯的名字最早见于《诗经》。《周南•螽斯》中云:“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科的鸣虫包括蝈蝈、纺织娘、黄蛉等,其中以蝈蝈最为有名。玩家们通常根据蝈蝈体色将其分为铁皮蝈蝈、绿蝈蝈、山青蝈蝈和草白蝈蝈。比较而言,除铁皮蝈蝈各方面特点较为突出外,其他几种均大同小异,尤其在鸣声的优劣上。 三、拓展阅读 ④纺织娘也是古老的鸣虫,在《诗经》之《豳风•七月》中有“五月螽斯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其中莎鸡是纺织娘的古称。纺织娘的鸣声很有特色,每次开叫时,先有短促的前奏曲,声如“轧织、轧织……”,连续20~25声,犹如纺织女工在开试纺车,之后才是“织、织……”的主旋律,音韵声调,时高时长,忽轻忽重,节拍反复,犹如纺车转动,既有节奏、又富有变化。在很多纺织娘一起鸣叫达到高潮的时候,就像千百架纺车同时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此起彼伏。 ⑤无论蟋蟀或是螽斯,其鸣声主要都是雄虫谈情说爱之前的求婚曲。雌虫虽然不会唱歌,却是一流的“歌曲欣赏家”,能从许多只雄虫的歌唱声中准确地选择歌声洪亮而又优美的“情郎”,然后前去约会。 ⑥蟋蟀、螽 斯等鸣虫是怎样发出如此响亮的歌声呢?原来,它们是靠翅互相摩擦而发出的声音。以 螽斯为例,当它鸣叫时,它的翅升起和分开,由一面到另一面进行振动,使摩擦缘与音锉发生摩擦。由于迅速振动,翅的外形变得模糊不清。螽斯翅的摩擦所发出的声音很大,再加上共鸣器的作用,所以声音就特别洪亮,在空旷的原野能传播到2000米远。 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总领全文,点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交代说明对象的特点。2.第②~⑦段介绍了蟋蟀螽斯两种昆虫的哪些方面?介绍了两种昆虫的历史、个性、种类、寓意、鸣叫的原因。 3.阅读第⑤段,说说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引用、打比方,列数字。生动形象突出地说明了纺织娘叫声既有节奏、又富有变化。引用《诗经》里的诗句增添文学色彩,吸引读者阅读兴趣。4.分析以“身边的昆虫‘音乐家”为题的好处。写出了昆虫的鸣叫特点;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淼 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气温度数,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表明我国更冷,也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3.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不能,“大约”表示估计,表明后面的温度只是估计,并不是准确数字,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一定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这样说理,符合逻辑,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