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新课,导学基础知识,总体感知,学习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单元 9 屈原列传 学案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2.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3.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屈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担要职,但因为受人嫉妒,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后被放逐。从此,楚国日益衰微,楚怀王受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国断交,使楚国陷入孤立境地,发兵攻秦后丧失大片国土。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亲自到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楚顷襄王即位后,楚国继续对秦投降,此时屈原又遭小人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命运忧心如焚,痛恨误国,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理想。后来楚国郢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汩罗江,以身殉国。(二)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主要作品:《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三)字词: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受)(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浊”,污浊)(5)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6)屈平既绌(“绌”同“黜”,被罢免官职)(7)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8)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接纳)(9)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10)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披散)(11)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2.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句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说假话。今义:无理狡辩。(3)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古义:脸色,面容;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形容:古义:外貌,模样;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3.一词多义志博闻强志(动词,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疏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分条陈述)害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邪曲之害公也(动词,损害)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撰写)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接连不断)举举类迩而见义远(动词,列举)举贤以自佐(动词,提拔,推举)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副词,皆,全)诚楚诚能绝齐(连词,如果,果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副词,确实,的确)4.词类活用(1)名词做状语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向上,向下,中间,都表示历史的纵向)②蝉蜕于浊秽(像蝉那样)(2)名词用作动词①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指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这里作“染黑”讲)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奉为祖,继承)(3)意动用法①惠王患之(以......为患)②同死生,轻去就(同,以......为相同,同等看待;轻,以......为轻,轻视,不看重)5.文言句式(1)判断句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者……也”,表判断)“离骚”者,犹离忧也(“……者……也”,表判断)此不知人之祸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遂绝齐[省略介词,遂绝(于)齐]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省略主语,(怀王)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3)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表被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于”表被动)兵挫地削,亡其六郡(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为天下笑(“为”表被动)是以见放(“见”表被动)不凝滞于物(“于”表被动)(4)倒装句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应为“于治乱明,于辞令娴”)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应为“于丹、淅大破楚师”)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应为“而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三、总体感知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第二部分( 第4-9段):屈原由见“绌”到见“迁”。第三部分(第10-11段):写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第四部分(第12段):写作者对屈原的评价。四、学习课文1.第1段主要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明确:此段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要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之情和发愤著书之况。2.课文在叙述屈原遭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又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 明确:文章从《离骚》的创作原因和对《离骚》的评价两个方面来介绍《离骚》。文章在分析《离骚》创作的原因时,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评价《离骚》时,作者把《离骚》的语言风格同屈原的人格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而揭示出屈原“泥而不滓”的高贵品德。如评价《离骚》文辞“约”“微”时,说屈原“志洁”“行廉”。屈原“志洁”,因此他多用香草美人来做比喻等,无不在表现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3.本文明明是为屈原立传,为什么还要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明确:文章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这些穿插在人物传记中的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出现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同时,作者也意在通过记叙这些史实揭示楚王父子的昏聩无能以及当朝重臣的贪婪鄙陋,这些昏聩无能和贪婪鄙陋之人势必会让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不被容于朝廷,最后导致屈原自投汨罗江的悲剧发生。4.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渔父与屈原的对话,他想要表达什么?明确:司马迁想要读者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自己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 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 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5.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投汨罗江”?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原因。明确: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的奸诈是屈原“自投汨罗江”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忧愤难解,所以“自投汨罗江”以求解脱。此外,屈原“自投汨罗江”也有其主观原因,屈原十分热爱楚国,所以他不会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 似乎只能用死亡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 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唯有“自投”才可以实现屈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生存意义的高扬。6.最后一段第一句话中的“志”指什么,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明确:“志”指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心系国家、希望国家繁荣富强的理想追求以及高洁不屈的品格。司马迁“悲其志”,既是对屈原的人格和政治追求的肯定,也是对腐朽政治和黑暗社会的鞭笞。7.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这已家喻户晓,司马迁又是怎样展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呢? 明确: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突出特点: (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文章开头表现屈原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治国之才。这样介绍屈原,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他的攻治、外交才能,而且可以让读者看到他里里外外为国操劳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对祖国的杰出贡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仅在祖国强大时热爱祖国,而且在祖国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不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时热爱祖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如当他“不复在位”时,听说楚怀王放走了斯骗、坑害楚国的张仪,屈原劝怀王杀掉张仪。当怀王想要入秦赴会时,屈原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国是“虎狼之国”的本质,劝怀王“毋行”;直到怀王被秦国劫持,屈原仍不改初衷,诚擎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于怀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国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他的这种爱护怀王、振兴祖国之心在《离骚》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沉浮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有一颗丹心、一片赤诚。 自我检测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皭然(jiào) 汶汶(wén) 电饭煲(bāo) 博闻强志(qiáng)
B.诡辩(guǐ) 帝喾(gù) 浑天仪(hún) 眷顾楚国(juàn)
C.憔悴(cuì) 惨怛(dá) 擤鼻涕(xǐng) 靡不毕见(xiàn)
D.濯淖(nào) 谗谄(xiàn) 属草稿(zhǔ) 踽踽独行(jǔ)2.写出下列加粗字的通假字并释义。(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5)靡不毕见(6)屈平既绌(7)厚币委质事楚(8)亡走赵,赵不内(9)齐与楚从亲(10)被发行吟泽畔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4.翻译下列句子。(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答案及解析:1.答案:C解析:A.汶,读mén,“汶汶”指浑浊的样子。读wèn时,多指水名,还指地名。B.喾,读kù,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属于难读字,易误读为gù或gào。C.怛,读dá,忧伤,悲苦。“惨怛”,悲痛。易误读为dàn。D.谄,读chǎn,书面语,奉承,巴结。易误读为xiàn。2.答案:(1)“离”通“罹”,遭遇。(2)“反”通“返”,返回,这里译为“追念”。(3)“指”通“旨”,意图,意思。(4)“濯”通“浊”,污浊。(5)“见”通“现”,表现。(6)“绌”通“黜”,免除官职。(7)“质” 通“贽”,见面礼。(8)“内”通“纳”,接纳。(9)“从”通“纵”,合纵。(10)“被”通“披”,披散。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与、若、所、而”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B. “若”,第一个是连词,表假设关系,“假如”“如果”; 第二个是副词,好像。A. “与”,都是介词,和,跟。C.“所”, 均为所字结构。D. “而”,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4.答案:(1)诚挚笃厚却被怀疑,忠心耿耿反而被诽谤,他能没有怨恨吗?屈原创作《离骚》,大概是由于(他内心长期郁积的)怨愤引起的吧。
(2)楚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应守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了屈原却轻信上官大夫和令君子兰。结果落得兵败割地,失去了楚国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读目标,学情自诊,基础应用,重点解析,自主探究,读写结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导读,教材定位,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综合探究,思考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9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