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二单元6(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6.1 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课程基本信息 | ||||||||
课例编号 |
|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高二 | 学期 | 上 | |
课题 | 《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 |||||||
教科书 |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 7 月 | |||||||
教学人员 | ||||||||
| 姓名 | 单位 | ||||||
授课教师 |
|
| ||||||
指导教师 |
|
| ||||||
教学目标 | ||||||||
教学目标: 品读语言,感悟鲁迅语言的深刻性和战斗性,理解鲁迅的理性反思 教学重点: 感悟鲁迅语言的深刻性和战斗性,理解鲁迅的理性反思 教学难点: 感悟鲁迅语言的深刻性和战斗性,理解鲁迅的理性反思 | ||||||||
教学过程 | ||||||||
时间 | 教学环节 | 导入 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作业,在鲁迅的这篇文章里有一些比较难懂的句子,让我们来一起来品一品这些语段,感受鲁迅语言背后的思想。 环节一:【学习活动一】品读难句,感受鲁迅语言的深刻性和战斗性。 文段一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文段品读: 我们来品品这句话里鲁迅的情感是怎样的。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个“也”字说明鲁迅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建议“写一点东西”纪念死者,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一个 “早”则表明想法由来已久,更说明了悲愤之情在鲁迅心中酝酿很久了,这种悲愤也折磨了鲁迅很久。但对于写这样的文章鲁迅认为似乎没有多大意义,死者并无在天之灵,并不能因而得多少安慰,写了也“于死者毫不相干”,那么对生者有怎样的价值呢,鲁迅在这段话里两次提到了“只能如此”,这四个字抒发了作者在当时的黑暗统治下没有更好的方式而只能用写文章来纪念烈士的内疚之情,对敌人的愤慨之情。所以这段文字我们感到了鲁迅第一个想要写文章的必要是纪念死者,揭露罪行。 文段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文段品读: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段语段中出现了两类人 “猛士”“庸人”。我们看看猛士是怎样一群人?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他们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就如刘和珍等人,那么他们为何哀痛又为何幸福呢?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他们为国家的命运,为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境遇而感到深深的哀痛。他们为理想而奋斗,为正义而献身,这是猛士们最大的幸福。这种幸福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面对似人非人的世界,猛士就是指一群像刘和珍一样的追求真理敢于反抗的进步青年,是人性中闪耀着的崇高之美的青年革命者。 那么什么是庸人呢?鲁迅在文章中说到“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面对着似人非人的世界,庸人们是麻木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庸人会慢慢淡忘这些牺牲的猛士,淡忘他们为反抗黑暗社会做出的努力,在慢慢地淡忘中他们会“暂得偷生”,维持着黑暗世界,麻木地接受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他们的选择是忘记麻木不反抗。 鲁迅对庸人和猛士的情感是怎样的呢?我们再来看,这段话的最后两句。鲁迅两次出现了“要写一点东西的必要”,鲁迅为何要说两次,他在这里有什么用意呢?两次的含义是否一样呢?第一句鲁迅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鲁迅写文章的必要是为了激励活下来的人,要学习猛士的斗争精神,敢于面对这残暴黑暗的社会,敢于斗争敢于反抗。而第二个必要是因为“忘却的救世主就要降临了”,忘却似乎可以帮忙大家摆脱一切痛苦,在时间的慢慢推移中,庸人会越来越麻木,所以鲁迅说我有写文章的必要,这个必要便是唤醒庸人,勿忘血耻的呐喊。 文段三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文段品读: 我们要关注下 “沉默”这个词。是什么让我们默无声息?是目不忍视的惨象,是耳不忍闻的流言,是残暴的屠杀和高压的言论控制,这样的沉默会慢慢导致个体和民族的灭亡,而鲁迅在这里高呼“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们的民族不能灭亡,鲁迅渴望的是爆发,是反抗,是一种更有力的反抗, 环节二:【学习活动二】品读语言,理解鲁迅的理性反思。
文段一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文段品读: 时间依旧流走,街市已恢复了平静,曾为国而牺牲的这些青年们不过只是几个生命而已,这些猛士的牺牲到底意义是什么?鲁迅说这意义也就是“无恶意的闲人”的饭后谈资,是有恶意闲人作流言的种子。那么这里的两个闲人是指什么人呢?从鲁迅的全篇文章来看,这个无恶意的闲人是指那些麻木的遗忘的冷漠的庸人,他们只会把牺牲的猛士当作无聊的消遣,一笔画出了庸人的麻木丑态。那么这个有恶意的闲人很明显是指那些到处制造假消息的流言家,他们把牺牲的猛士当作流言的种子散播出去,企图掩盖事实混淆视听,鲁迅又是一笔画出了流言家的无耻嘴脸。而这两个真的是三一八惨案的意义吗?鲁迅说“至于此外更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很明显,鲁迅这里是反语,这“寥寥”二字才是鲁迅真正的感受,猛士的牺牲几乎是没有什么意义,仅仅只是牺牲了这样优秀的青年。 鲁迅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如图所示: 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大,因此作者不主张徒手请愿,希望青年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利的斗争方式,这是革命者应该要吸取的教训。这种方式让猛士丢掉了性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可最终并没能取得历史的进步,那么关于这点反思,我们借助鲁迅另外两篇文章则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对“徒手请愿”的看法。 补充资料: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汉末总算还是人心很古的时候罢,恕我引一个小说上的典故:许褚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而金圣叹还笑他道: “谁叫你赤膊?” 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卖买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华盖集续编·空谈》 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卖买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华盖集续编·空谈》 环节三:【学习活动三】品读语言,总结鲁迅形象。 文段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形象: 这里的“希望”是那群不怕牺牲敢于反抗的青年革命者带来的,是他们的崇高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尽管社会黑暗,执政府残暴,希望是微茫的,但这希望将唤醒更多的人,激励自己激励更多后来者,成为坚持反抗勇于反抗的奋然前行的猛士。所以鲁迅所创作的这篇《记念刘和珍君》不仅仅只是一篇悼念革命青年的文章,更是一篇向执政府和黑暗社会发出的征讨檄文,鲁迅也不仅仅只是一个老师的身份,更是这群青年革命战士的战友,是奋然而起的猛士。 环节四:课后学习任务 1.推荐阅读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空谈》《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 2.鲁迅在《纪念刘和珍》这篇文章中称赞奋然前行的猛士,又称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你如何理解鲁迅这一“苟活者”的形象? | ||||||
|
|
| ||||||
语文人教统编版第三单元11(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11.1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第三单元11(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11.1 过秦论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8.3 *党费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8.3 *党费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6.1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6.1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背景材料,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