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内能 同步习题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2022年)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80612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0.2 内能 同步习题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2022年)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80612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0.2 内能 同步习题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2022年)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80612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二 内能巩固练习
展开10.2 内能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将一勺砂糖放入一杯水中,整杯水都变甜了。这个现象说明( )
A.分子是运动的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可以再分
【答案】A。
【解析】将一勺砂糖放入一杯水中,不一会整杯水会变甜,这种现象叫做扩散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
2.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适量水,用橡胶塞塞住管口,将水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橡胶塞被推出,管口出现大量“白气”。此实验中,主要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是( )
A.试管变热的过程
B.水变热的过程
C.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D.水蒸气推出橡胶塞的同时变成“白气”的过程
【答案】D。
【解析】A、试管变热,是试管从火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错;
B、水变热,是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错;
C、水吸热,温度升高,汽化成水蒸气,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错;
D、水蒸气推出橡胶塞的同时变成“白气”的过程,是水蒸气膨胀做功,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橡胶塞的机械能,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3.图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甲:下方燃着的小木条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B.乙:抽掉玻璃板后,两瓶内气体颜色发生变化,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丙: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D.丁:不再蹬地,沿水平方向运动的滑板车会停下来,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答案】D。
【解析】A、下方燃着的小木条先熄灭,上方燃着的小木条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助燃、不可燃,且密度比空气的大,可用于灭火,故A正确;
B、抽掉玻璃板,二氧化氮和空气之间发生扩散现象,瓶内气体颜色最后变得均匀,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B正确;
C、吹灭蜡烛,立即将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可见白烟具有可燃性,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故C正确;
D、沿水平方向运动的滑板车,当我们不再蹬地,最后会停下来,是应为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D不正确。
4.学习了分子动理论之后,小明总结了很多生活中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现象,下列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
A.“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B.人造木板黏结剂中的甲醛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C.用透明胶带揭下纸上写错的字,是因为胶带与纸之间有相互的斥力
D.“破镜不能重圆”是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
【答案】C。
【解析】A、花气袭人说明扩散现象很明显,这是因为分子运动更剧烈导致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更剧烈;故A正确。
B、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黏合剂中的甲醛也会有扩散到空气中,从而造成环境污染;故B正确。
C、胶带揭下纸上的错字,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作用,像胶带,便利贴,都是分子间的引力大于斥力作用;故C错误。
D、分子间距离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小;当分子间的间距大于分子直径10倍时候,分子间的作用力已经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故D正确。
5.打开放有樟脑丸的衣柜,就会闻到樟脑的气味,天气越热樟脑味越浓。樟脑丸放置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关于这些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樟脑丸变小与放在饮料里的冰块变小是相同的物态变化
B.樟脑丸消失与放在空气中的干冰消失一样都要放出热量
C.闻到樟脑的气味表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天气越热樟脑味越浓表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缓慢
【答案】C。
【解析】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饮料里的冰块变小是熔化,故A错误;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变小,这是它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B错误;
C、能闻到樟脑的气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
D、天气越热樟脑味越浓表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故D错误。
6.小亮测得甲、乙两杯水的温度分别是45℃和75℃,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杯中水的分子运动一定比乙杯中水的分子运动剧烈 B.甲杯中水的内能一定比乙杯中水的内能小
C.乙杯中水的热量一定比甲杯水的热量多 D.乙杯中水的温度降低,水的内能一定减少
【答案】D。
【解析】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乙的温度比甲的高,所乙杯中的水分子运动一定比甲杯中的剧烈,故A错误;
B、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物质量和状态有关,两杯水质量关系不知,无法判断内能关系,故B错误;
C、热量是一个过程量,故不能比较热量的多少,故C错误;
D、乙杯中水的温度降低,分子运动速度减慢,内能变小,故D正确。
7.下列有关分子热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压紧的铅块能结合在一起。表明分子间有引力
B.墨水在热水中扩散的快,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固体很难被压缩,表明固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D.桂花飘香。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C。
【解析】A、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所以压紧的铅块能结合在一起。故A正确;
B、墨水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B正确;
C、固体很难被压缩,表明固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同时固体也难以被拉伸,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C错误;
D、桂花飘香属于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8.小明通过观察妈妈“煲汤”的过程联想到一些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煲汤”是用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B.汤锅上方“白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汤的温度越高香气越浓,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喝热汤时先要吹一吹,是利用蒸发吸热可以降温的道理
【答案】B。
【解析】A、煲汤过程是汤吸收了燃料所放出的热量,汤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该过程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故A正确。
B、“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汤锅中冒出的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不是汽化现象,故B错误。
C、汤温度越高香味越浓,说明扩散现象越明显,即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C正确。
D、喝汤时候先吹一吹,吹的过程加快了汤表面空气的流速,使表面的汤蒸发速度加快,蒸发吸热可以降温,故D正确。
9.关于下面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活塞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此过程与热机的压缩冲程原理相同
B.乙图:瓶内空气推开瓶塞,内能减少,瓶口出现的白雾是汽化现象
C.丙图:抽出玻璃板,下瓶中出现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表明气体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D.丁图:悬挂重物不能把两块铅块分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没有斥力
【答案】A。
【解析】A、图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由于压缩玻璃筒内的空气对其做功,使得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故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故与内燃机的压缩冲程相类似,故A正确;
B、乙图中,瓶内空气推开瓶塞,内能减少,瓶口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现象,故B错误;
C、丙图中,上方的二氧化氮气体密度大,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可能是扩散现象,但也可能是重力的作用,故不能表明气体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故C错误;
D、图中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而不分开,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但也有斥力,故D错误。
10.下列名句或短语,从物理角度分析正确的是( )
A.破镜不能重圆﹣﹣分子间存在斥力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凝固过程吸热
C.“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沸腾过程温度不变
D.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分子的运动导致“花气袭人”
【答案】D。
【解析】A、破镜难圆,是由于分子之间的距离太大,引力太小无法合在一起,故A错误;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凝固过程放热,故B错误;
C、”扬汤止沸”的道理是: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大液体表面积且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相对于空气是流动的),从而加快了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液体温度降低,低于沸点,液体不能沸腾,起到止沸的效果;“釜底抽薪”道理是: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水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如果不“抽薪”,水会一直沸腾,但水的温度不会上升,说明沸腾需要吸热,故C错误;
D、“花气袭人”是一种扩散现象,是香气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D正确。
11.如图,烧瓶内水上方存在着水蒸气,瓶口用软木塞塞住,用小打气筒缓慢向瓶内加压,达到一定程度时塞子跳起来,瓶内出现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瓶内出现白雾,是因为瓶子外部温度低 B.出现白雾的过程是一个吸热的物态变化过程
C.该实验能说明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D.这个实验展示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答案】C。
【解析】A、瓶内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出现白雾是水蒸气放出热量发生液化产生的小水滴,是放热过程,故B错误;
C、瓶口塞子跳起来的过程中,水蒸气对塞子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故C正确;
D、实验中向瓶内充气,瓶内气体压强增大,气体对塞子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蒸汽机是用燃料加热水,利用高温高压的水蒸气推动活塞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图中实验不能展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故D错误。
12.下列实例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弯折铁丝发烫 B.臀部摩擦发热
C.蒸汽顶起壶盖 D.压缩点燃棉花
【答案】C。
【解析】A、弯折铁丝发烫,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
B、臀部摩擦发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B不符合题意。
C、烧水时蒸气把壶盖顶起,是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故C符合题意。
D、压缩空气引火,一是压缩气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顾D不符合题意。
13.1月3日(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下列关于“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前后的分析,符合实际的是( )
A.着陆时,探测器和月球位于图中的c点附近 B.探测器要有防水设计,因为环形山上有水
C.探测器着陆前要减速,因为与大气摩擦会生热 D.探测器在月球的着陆点能拍到地球的照片
【答案】A。
【解析】A、由图可知月球转动方向,由于探测器需要登陆月球背面,所以探测器应在月球的后面a或c点附近,但由于a点时月球背面没有太阳光照射,所以,适合的着陆时机是在探测器和月球位于右图中的c点附近,故A正确;
B、由于月球上没有水,所以探测器不需要有防水设计,故B错误;
C、探测器着陆前会减速,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不会与大气摩擦会生热,故C错误;
D、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所以在月球的背面是看不到地球的,故没法拍到地球的照片,故D错误。
14.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其中,分子之间的斥力大小F斥随着分子间距离r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分子之间斥力的大小( )
A.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B.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
C.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D.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答案】D。
【解析】由图象知,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斥力会减小,则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时,分子间的斥力会增大,故ABC错误,D正确。
15.“母亲节”到了,小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妈妈精心准备了一桌美食,也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关于烹饪食物过程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锅一般都是用铁制造的,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
B.炒菜时,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菜的内能
C.拌菜时,要通过搅拌才能更好入味,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
D.炖菜时,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菜的内能增加
【答案】D。
【解析】A、锅一般都是用铁制造的,主要是利用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故A错误;
B、炒菜时,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菜的内能,故B错误;
C、拌凉菜能入味,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炖菜时,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菜的内能增加,故D正确。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瓶子的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上面的瓶中装有空气,下面的瓶中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抽掉玻璃板后,可以看到,两个瓶中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这属于 扩散 现象。
【答案】扩散。
【解析】抽掉玻璃板后,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
17.云南是爨氏文化的发源地,现存于云南某校的爨宝子碑被誉为“南碑瑰宝”•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被很多书法爱好者临摹,临摹时闻到淡淡的“墨香”是 扩散 现象:寒冷的冬天临摹时,用热水袋捂手,是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
【答案】扩散;热传递。
【解析】(1)闻到淡淡的“墨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即扩散现象;
(2)寒冷的冬天临摹时,用热水袋捂手,是通过热传递将内能从热水传递到手,即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
18.热水瓶注入一定量的热水后,立即盖上软木塞,软木塞会跳起来,在这一现象中瓶内气体的 内 能转化为软木塞的 机械 能,该能量转化过程与汽油机的 做功 冲程相同。
【答案】内;机械;做功;
【解析】软木塞会跳起来,机械能增大,这是由于热水瓶内气体膨胀做功造成的,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成瓶塞的机械能;
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气缸内高温气体膨胀推动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该能量转化过程与汽油机的做功冲程相同。
19.表面光滑的两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 引力 。如图所示,排尽轻质吸盘内空气使之与水平固定的玻璃板完全贴合,贴合面积为0.9cm2,将质量均为423g的两铅块压紧后用细线悬挂在吸盘下方,此时吸盘恰好不脱落且两铅块也未分离,则细线中的拉力为 8.46 N,此时大气压强为 9.4×104 Pa.g取10N/kg,不考虑吸盘与玻璃板间的分子相互作用。
【答案】引力;8.46;9.4×104。
【解析】(1)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块铅块就结合在一起,这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2)细线受到的拉力为F=G=mg=2×0.423kg×10N/kg=8.46N;
(3)铅块对吸盘的拉力和大气对吸盘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由此得出大气对吸盘产生的压力为8.46N;
大气压为p===9.4×104Pa。
20.非物质文化遗产﹣﹣画“糖人”,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其作画过程是:艺人先将红(白)糖放在热锅里,由于 热传递 (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糖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而熔化。然后用小勺子将糖汁淋在玻璃上或刻画有戏曲人物、小动物等的造型模板上,待糖汁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后,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制成了。
【答案】热传递;凝固。
【解析】将红(白)糖放在热锅里,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糖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而熔化。
加热时糖变成糖浆,即由固态变为液态,这是熔化现象;将糖汁淋在玻璃上或刻画有戏曲人物、小动物等的造型模板上,等糖汁放出热量凝固成固态,这样就做好了栩栩如生的“糖人”。
初中物理二 内能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二 内能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考点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训练题,共7页。
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巩固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物体的内能,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热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