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九年级下册(2018)11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送东阳马生序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了文言字词,整体把握了文意。本节课我们进一步精读课文,理解课文运用的对比手法,理解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的劝勉之情。
二、课文精读
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1.读1~2自然段。讨论探究:
“我”求学时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1)致书之难。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归还,坚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依然不敢懈怠。因为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
(2)从师之劳。所居之处无名人硕师和“我”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不能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言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3)奔走之苦。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用棉袄覆盖才能暖和过来。
(4)生活之艰。
比较 | “我” | 同舍生 |
吃 |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 日多食,有鲜肥滋味之享 |
穿 | 缊袍敝衣处其间 | 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
感受 |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
2.读第3自然段。讨论探究:
太学生和“我”年幼时的求学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
比较 | “我” | 太学生 |
吃 |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 廪稍之供 |
穿 | 冻馁之患 | 岁有裘葛之遗 |
从师 | 奔走之劳 |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
问学 | 未尝稍降辞色 |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 |
书 |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
结论 |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
|
3.本文最后一自然段表明了写作原因及目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马生得到前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
4.揣摩语言,赏析本文的语言美。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形象地写出了抄书的艰难。
(2)“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借写先达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反衬自己虚心求学、百折不回。
(3)“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这几句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反衬出作者求学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
5.教师请语文课代表主持讨论会,以“作者求学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或“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为话题展开讨论交流。
生1:逆境成才,这是个亘古常新的命题。困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而坚强的意志是成功以至成才的关键。
生2:要想自学成才,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宋濂从小就“嗜学”,成人以后,“益慕圣贤之道”,他学习能够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标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动力。
生3:“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要有正确的苦乐观,要善于苦中作乐,苦中求乐,化苦为乐,宋濂“以中有足乐者”,故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们要乐中学,学中乐,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三、文章主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叙述幼时求学之苦,用心之专,以及成年后从师之艰,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渴望与决心。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叙述从师时的旅途之苦、生活之艰,得出要勤奋求学的结论。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用对比手法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作者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进行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勤奋与专心,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勉励马生利用太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殷切期望。
四、写作特点
1.记叙、描写、议论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加以渲染和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文采。比如,写到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门人弟子填其室”;写了先达的表现:“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对先达庄重、严肃的态度写得有声有色。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插入议论,突出文章的思想。在对比自己同那些“被绮绣”“腰玉环”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粗食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简要的议论,表现了人物的志趣。
2.对比的手法,突出文章中心。课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即今太学生的“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自己的“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形成对比,今太学生的“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自己的“行深山巨谷中”形成对比;今太学生“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与自己“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形成对比;今太学生的“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自己“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形成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本课的学习以读为主,通过“听读——朗读——诵读——品读”来理解内容、领悟主旨。本课的教学,注重运用情境创设法、讨论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境,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求学之苦。设计教学环节时,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学习重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一句话“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不若人也”,思考作者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动力所在,理解作者的苦乐观。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精品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36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送东阳马生序精品教案及反思</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1 *核舟记/魏学洢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1 *核舟记/魏学洢第2课时教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