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9 桃花源记/陶渊明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2.据此线索,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
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其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
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渴盼能有一个和平环境的愿望。
桃花源记eq \b\lc\{(\a\vs4\al\c1(桃林之奇,入山洞之奇,人们之奇,结局之奇,))
层层设疑,悬念迭生。
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署姓名。接着写桃花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写桃花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一点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花源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eq \a\vs4\al(桃,花,源,记)eq \b\lc\{(\a\vs4\al\c1(发现进入桃花源 景色奇丽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访问桃花源\b\lc\{(\a\vs4\al\c1(环境优美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风俗淳朴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安居乐业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离开桃花源 欲再探访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再寻桃花源\b\lc\{(\a\vs4\al\c1(似有似无 寻向所志 不复得路,如真似幻 欣然规往 未果病终))))
《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文言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读起来也不会有多大困难。对于文言文课文,理解文章字句的意思还是首位。为了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句,我还是使用一贯的方法:多读,多思考。
本课的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了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字词的读音、词语的理解、朗读停顿等,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以避免学生学习文言文头重脚轻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挖掘、语言的特色理解等方面,也都做了较精到的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文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1 *核舟记/魏学洢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1 *核舟记/魏学洢第2课时教案,共2页。
初中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9 桃花源记/陶渊明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9 桃花源记/陶渊明第1课时教案,共3页。
初中9 桃花源记/陶渊明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9 桃花源记/陶渊明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