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第一单元3 *安塞腰鼓/刘成章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一单元3 *安塞腰鼓/刘成章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1.第二部分的第四层(第23~27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总结上面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带来的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带来的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带来的心灵的震撼。
2.第27自然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是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的顺序排列的。
3.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4.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句话?
鸡啼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5.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句子内部的排比:“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6.找出文章中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并分析好在什么地方。
A.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的”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感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B.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铿锵有力,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C.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描写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使形象深刻清晰。
D.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比喻形象妥帖,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作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7.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
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告诉人们不必患得患失。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安塞腰鼓舞动之前的情态。
第二部分(第5~27自然段):写安塞腰鼓舞动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是生命的赞歌和力量的赞歌。
第三部分(第28~30自然段):写安塞腰鼓戛然而止后的寂静。
1.铿锵的短句。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2.激昂的排比。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仗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自然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3.疾猛的节奏。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 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现代化技术与语文的整合。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古希腊教育家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上课伊始,我播放一组画面,那生动粗犷的表演场面,拉近了学生和安塞腰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接着在聆听课文朗读以后,又给课文精彩的段落配以画面和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直观、形象的感知。用声音、色彩、图像等形式感染学生,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不但强化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还增大了课堂容量,使知识量和信息量大幅度增加。
开展了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实践的活动。
课前安排三分钟讲话和学生的点评;阅读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有听读、范读、散读、抽读、品读等;在品读过程中还设计了仿说拓展的实践活动。安排朗读背诵精彩段落,仿写精彩语句的作业。最突出的作用是整个课堂书声琅琅,学生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反复诵读中,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从不同层面感受到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和陕北人民纯朴、粗犷、豪放的性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 社戏/鲁迅第2课时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 社戏/鲁迅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