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二单元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2课时 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22年)

    第二单元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2课时 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22年)第1页
    还剩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第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第2课时教案,共2页。
    1.本文所探讨的主题是什么?“被压扁的沙子”在全文中能说明什么问题?
    恐龙的灭绝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毁灭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3.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每一次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引发新的科学思维,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不断地相互联系,不断地深化,并以这种形式向前发展。
    eq \a\vs4\al(被,压,扁,的,沙,子)eq \b\lc\{(\a\vs4\al\c1(\a\vs4\al(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提出问题“撞击说”,和“火山说”),\a\vs4\al(第二部分(第5~,17自然段) :分析,问题,支持“撞击说”)\b\lc\{(\a\vs4\al\c1(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意义,防,患于未然,佐证“撞击说”,发现“斯石,英”——压扁的沙子,事实证明,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题目提纲挈领。
    本文的题目看似离题太远,实则不仅没有离题,而且还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2.用词准确精练。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似乎”是一种猜测、揣度的语气,“肯定”是一种不可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亲眼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根据科学推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压力,而巨大压力存在于地壳深处。
    被压扁的沙子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佐证,―→)恐龙灭绝原因),\s\d5(——撞击说))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 (生物学)
    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科普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分析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本堂课我通过对这两篇短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了写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感悟“逻辑性、严谨性的说明结构”。通过比较阅读,能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相关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1 *核舟记/魏学洢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1 *核舟记/魏学洢第2课时教案,共2页。

    初中语文1 社戏/鲁迅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 社戏/鲁迅第2课时教案,共4页。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5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5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第1课时教案,共3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