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281188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281188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281188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设计
课题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够理解实践概念、特征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初步利用“实践观”来分析现实生活。
2.能力目标
思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再判断,深化对实践本身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知行关系的讨论来升华对实践的认识。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了对实践的理解,感受到实践的价值,在生活中能注重实践,努力形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实践的概念
全面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三大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高中生在生活中对于“实践”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所以教师可以直接引入“实践”,来学习“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后回归实践概念本身,让学生在已有哲学基础上来理解实践概念。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本框题相关内容。思考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及之前学习过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播放视频: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故事
教师引入:今天我们的课题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大家根据预习的内容,思考从李时珍身上有哪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新知呈现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的含义以及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采用李时珍亲身采集枸杞并对之研究的事例。分析引导李时珍的这项活动。
李时珍——认识的主体
枸 杞——认识的客体
活动性质——能动的、创造性的
提取出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材料展示:李时珍采集到枸杞记载到:“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
在《本草纲目》中记述枸杞“甘平而润,性滋而补,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
枸杞的苗、叶、根、子的气味味道等,属于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现象——感性认识;
枸杞性滋而补、平补之药等是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理性认识。
这个过程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且对枸杞的感性认识是总结功效的理性认识的基础。
人们认识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开始接触外界事情,获得感觉、直觉、表象认识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如果认为理性认识不从感性认识得来,是唯心论。
2.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只是主观经验自生的东西。
归纳总结感性认识和理性人事儿辩证关系:
2.实践的含义、形式及特点
依旧选取李时珍采集、研究枸杞的事例进行分析。因为李时珍对枸杞的认识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
实践的主体:李时珍——人类
实践的对象:枸 杞——物质世界
实践的性质——直接的物质性活动
提取出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并非纯主观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
实践的三大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如种田开荒等解决人类温饱问题的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如社会变革、人类革命等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活动)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如科学研究等活动)
实践的三大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体、手段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并且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区别于人的纯主观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人类
实践的对象:世界(客观物质世界) 客观物质的
实践的手段:工具、手段、方法规律等
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区别于动物的活动)
奥运会场馆鸟巢和动物的鸟巢对比,哪怕鸟编制多精美的鸟巢都是动物的本能活动,而非人类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体现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行为,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1959年发明购物用塑料袋的图林,当初为能减少砍伐树木,带着爱护环境的心意,发明出改变世界消费生态的塑料袋。在当时是被人类称赞的了不起的发明,而如今人们把塑料给环境带来的灾难称为“白色污染”。前后认识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恰恰是因为社会历史阶段不同,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变。
仿照央视黄西主持的综艺节目《是真的吗》,给出同学们一些信息,由此判断是真是假。
按教室座位格局分成四组,要求是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一起来判断下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最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同时还要告诉大家你的判断是怎么得到的。
教师展示资料: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天气预报明天多云转晴
4、科学家研制新冠疫苗
5、农民播种
6、“争论克隆人”
7、克隆羊“多利”问世
学生讨论并回答:1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符合“人”是实践的主体,3和6属于人的认识活动。2、4、5、7符合教材对实践的定义。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漫画导入:采用著名的《小牛耕田》的漫画来导入本环节。漫画显示学者观点:不会耕田如何下田?农夫观点:不让下田怎会耕田。
学者:让不会耕田的小牛下田不怕出乱子吗?等它学会耕田了才能下田。
农夫:不会耕田就不下田吗?这样的话小牛永远也学不会耕田,只能永远待在牛棚里。 第一次耕不好没关系,就让它耕地二次、第三次……久而久之,总会学会的。
教师分析引导:其实下田和会耕田之间就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请同学们思考二人观点,并做出选择和评析。
学者———认识指导实践,有了认识之后指导实践。(认识从何而来?如果说不是从实践中来,是凭空而来——就是唯心主义)
农夫———在实践中获得认识,认识再指导实践。
体现的哲学道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阅读与思考:李时珍在诊治过程中发现过去的本草书,有些对药物的解释是错误的,有些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
李时珍跋山涉水亲自采集药物、仔细观察,甚至以身试药。 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根据上面的材料,回答几个问题:
1.李时珍完成192万字巨著《本草纲目》的来源是什么?
李时珍翻阅古籍,同时跋山涉水亲自采集药物、仔细观察,甚至以身试药,体现出“理论来源于实践”。
2.李时珍为什么要费心费力编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诊治过程中发现过去的本草书,有些对药物的解释是错误的或者不全面的,为了获取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也就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李时珍为什么要冒险以身试药?
李时珍笑着说:“不尝尝,怎么断定它的功效呢?”,以身试药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体现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最终目的是什么?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诊治病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
思考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不是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读万卷书其实是吸取前人的知识经验,获取简洁的经验,而前人的知识经验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行万里路则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获取直接经验。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来源于实践活动,所以说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源只有一个:实践活动。
思考2: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的发展的?
①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这主观世界,提高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思考3: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同学们分析认识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关于真理标准的观点:
神的话是真理。——宗教神学的真理观。以神谕为真理标准。
有用的就真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以实用为真理标准。谎言也是真理。
谁有权谁有理。——强权主义的真理观。以权力大小为真理标准。
圣人言是真理。——教条主义的真理观。以伟人看法为真理标准。
通过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分析以上观点都是不科学的,实际上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思考4:获取正确的认识是实践的最终目的吗?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个过程不断循环,认识也不断深化。
获得认识的实践不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累积,用认识来指导实践。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4.小结及习题练兵
回顾所讲内容,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同步练习题
熟练掌握时间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读结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