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学习目标,走近作者,字词释义,整体感知,文题探究格物致知,细节探究,《大学》,写法探究,举例论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现代社会中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高分数低能力,只知书本知识,不懂实践真知,正如赵括的纸上谈兵一般。同学们不妨来探讨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1.明确作者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2.梳理文本思路,把握文本结构。3.掌握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明确事例论证、的作用。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四川大学(川大)名誉教授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获得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什么是“格物”、“致知”?请根据文本内容进行作答。
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知,知识、认识。
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文章中心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请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1段):中国学生应如何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传统教育存在诸多弊病,“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极其重要。 第三部分(13):总结培养实验的精神的真正意义。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文章中作者曾提及到: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
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之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常识积累:四书——“梦中大论”
“格物”“致知”一词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但出自哪里呢?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中提及到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作者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大学》: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①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②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偏理论轻实验偏抽象思维轻动手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者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
举例论证列举了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的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论点
分析6-12自然段: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寻找:前后呼应的语句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分析:“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的关系“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为什么说王阳明的思想仍然在支配着当今不少中国读书人?
中国学生大都:偏理论轻实验, 偏抽象思维轻动手。 高分低能
现如今的教育应如何发扬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在如今的教育中,我什们首要要培养的就是实验精神,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要学会存疑,保留怀疑求真的精神与态度,通过实践与努力来验证。
讲道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第2段:引用《大学》里的语句,点明了“格物致知”的出处与含义。第3段:引用《大学》里的语句,论证传统教育中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
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
中国学生偏向……而不愿动手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增强论证的严谨性。
作者美国的学习亲身经历
正反对比论证:第7段: 只能……不是第8段:不是……而是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突出强调,论证有力,使观点更加鲜明而更利于人们接受。讲道理、举事例均可进行正反对比。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配套ppt课件,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相濡以沫,词语解释,袖手旁观,一帆风顺,格物致知,不知所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配套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词语通关,初读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内容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学习目标1分钟,背景介绍1分钟,预习检测2分钟,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自学指导一5分钟,自学指导二5分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