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学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含解析专题
- 中学高一地理寒假作业4实验班 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中学高一地理寒假作业5实验班 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中学高一地理寒假作业7实验班 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中学高一地理寒假作业8实验班 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中学高一地理寒假作业9实验班 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中学高一地理寒假作业6实验班
展开这是一份中学高一地理寒假作业6实验班,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实验部高一年级地理寒假作业
2月7日
一、选择题
1.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 )
A.外核 B.岩石圈下部 C.软流层 D.地壳下部
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3.若右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外核、内核、地核 B.地壳、地幔、地核
C.上地幔顶部、地壳、岩石圈 D.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4~5题。
4.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④和③传到②,④突然下降,③完全消失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5.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地壳和地幔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壳 D.岩石圈和地幔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6~7题。(左图若不清楚不影响做题)
6.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7.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很低,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2013年4月5日,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喷发。据悉,埃特纳火山是欧洲最高和最活跃的火山。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简图。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能正确代表地球内部圈层的是( )
A.A+B1即C以上为地壳 B.A为岩石圈
C.B2+D为地幔 D.E+F为地核
9.火山在喷发过程中还有“滚滚浓烟”喷出,这对地球外部圈层来说,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是( )
A.水圈 B.生物圈 C.大气圈 D.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1.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米 ④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B.水圈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圈层
C.生物圈是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1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17年9月底,印度尼西亚的阿贡火山地区地震频发,火山开始喷发火山灰,周围数万居民紧急撤离。11月26日傍晚,阿贡火山持续喷发火山灰近2个小时,喷发出的火山灰高度约4 000米,11月30日,阿贡火山持续喷发,火山喷出浓烟、灰尘、碎石和沙子,形成一朵巨型蘑菇云,大量熔岩流出。此后该火山多次喷发,对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当地居民伊卡说:“我们随时观察火山,一遇地震或火山喷发的爆炸声都引起恐慌,然后我们就要骑摩托车离开。”下图为当地居民伊卡观察阿贡火山情境图,根据材料完成15~16题。
15.地震发生时,甲图中船上的居民的感觉是( )
A.只上下颠簸 B.只左右摇晃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16.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熔岩一般来源于乙图中的(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17.火山喷发后,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读地球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地球不同圈层结构,完成18~19题。
18.有关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圈层属于内部圈层 B.②圈层密度最大
C.②③圈层属于外部圈层 D.③圈层厚度有8~18 km
19.铺路、建楼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 )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
下图是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等值线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21.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二、综合题
22.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__,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该面以上C代表____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____。
23.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2)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高一年级地理寒假作业参考答案2019.2.7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2.答案:C
解析: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其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它和地球的外部圈层关系密切。
3.答案:C
解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岩石圈,所以a为上地幔顶部,b为地壳,c为岩石圈。
答案:4.B 5.A
解析:两幅图结合在一起阅读,①表示莫霍界面。莫霍界面上下两侧分别是地壳与地幔。
6.答案:B
解析:从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②层为地幔。
7.答案:C
解析:③层为外核,最可能为液态,横波不能通过。①层为地壳,大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②层为地幔,横波能够通过。④层为内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8.答案:D
解析:图中A表示地壳,D+B2+B1表示的是地幔,E+F表示的是地核, A+B1表示的是岩石圈。
9.答案:C
解析:火山在喷发过程中的“滚滚浓烟”影响明显而直接的是大气圈。
10.答案:D
解析: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结合图中各圈层位置可知,A表示生物圈,D表示大气圈,B表示水圈,C表示岩石圈。
11.答案:D
解析:图中A圈层为生物圈,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12.答案:D
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们和岩石圈的关系较为密切。
13.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大气圈、B是生物圈、C是水圈、D是地壳、E是上地幔顶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所以C正确。
14.答案:B
解析:岩石圈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位于软流层之上,所以B正确。
15.答案:A
解析: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所以地震发生时,甲图中船上的居民的感觉是只上下颠簸,A项正确。
16.答案:B
解析: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熔岩一般来源于乙图中的②圈层,B项正确。
17.答案:A
解析:火山喷发后,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先飘浮在大气圈中,后逐渐沉降在水圈、生物圈中,最后会进入岩石圈,A项正确。
18.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①表示岩石圈,②表示水圈,③表示大气圈,②③圈层属于外部圈层,C项正确,A项错误;①圈层密度最大,B项错误;③圈层厚度为2 000~3 000 km,D项错误。
19.答案:A
解析:铺路、建楼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岩石圈,即①圈层,A项正确。
20.答案:C
解析:从图中的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得出图示区域内的地壳厚度有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所以C正确。
21.答案:C
解析:地壳内部三大圈层的划分是以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来进行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如果地壳的厚度为0,则表示到达了莫霍界面,所以C正确。
22.答案:(1)横 纵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莫霍面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解析: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它们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性状的变化。右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图作出的判读结果。例如,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大陆部分)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面为莫霍面。又根据在2 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面。
23.答案:(1)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2) 大气 水 岩石 联系 制约
解析:此图明显地表示莫霍面之上的地壳及大气圈、水圈;结合对各圈层的了解,可填出它们的特点,其中的地壳厚度不均,从图中也可看出,这是由于大陆地壳往往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而大洋地壳常只有硅镁层所造成的结果。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横波主要在地壳、地幔中传播,不能在地核中传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学高一地理寒假作业18实验班,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学高一地理寒假作业17实验班,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学高一地理寒假作业13实验班,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赤道无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此时,图中K地盛行,图中风带为,图中所示沿海地区的气候类型是,图中中纬度地区西风,图中盛行风①的性质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