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测评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测评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第1页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测评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第2页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测评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测评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测评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共15页。


    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作用。阅读材料,完成1~2题。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

    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1.材料中描述的地理事物存在于(  )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D.岩浆

    2.上题中选择的地理事物(  )

    A.具有层理构造 B.一定含有化石

    C.自然界中硬度最大 D.有气孔构造

    解析第1题,材料中描述的地理事物是鱼化石,化石常存在于沉积岩中。第2题,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但不一定含有化石。

    答案1.A 2.A

    图1表示由柱状节理及其发育的墨绿色玄武岩构成的岛屿,远远望去,犹如镶嵌在蓝天碧海之中的一块墨玉。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岛岩石形成的原因是(  )

    A.海水常年的侵蚀作用

    B.河流挟带的泥沙固结变质

    C.岩浆侵入地壳缓慢冷凝

    D.岩浆喷出海底快速冷凝

    4.图2中,与该玄武岩石柱林的形成过程对应的数码是 (  )

    A. B. C. D.

    解析第3题,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快速冷凝形成的。第4题,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对应图2中的

    答案3.D 4.A

    下图是某区域岩层分布及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5~6题。

    5.Y3岩层所在地属于(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谷 D.向斜山

    6.从地形和岩层新老关系看,与Y4岩层分布处最相似的是(  )

    A.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红砂岩地区

    B.中国云南路南石林地区

    C.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D.智利比亚里卡火山地区

    解析第5题,Y3处比东西两侧海拔低且有河流发育,因此为谷地地形。Y3处中心岩层较两翼老,因此为背斜。第6题,从等高线来看,Y4处应当是山地,该处岩层较新,应为内力作用下形成,故选D项;其他几个地形区均为外力作用形成。

    答案5.B 6.D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7~8题。

    7.与图中丙处山地形成无关的是(  )

    A.岩浆活动 B.断层

    C.板块挤压 D.背斜拱起

    8.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甲处相比,乙处地质构造更适合建设隧道

    B. 图中海沟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C. A处可能存在油田

    D. 丁处岩层地质年龄最新

    解析第7题,丙处山脉岩石属于岩浆岩,所以该处山地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根据其左侧岩层的运动方向可以判断山脉位于断层上升的一侧,所以该山地的形成与断层有关;根据海沟可以判断丙处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该山地的形成与板块挤压有关。第8题,甲处为背斜,更适合建设隧道;海沟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A处有含油岩层,背斜又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因此可能存在油田;丁处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所以地质年龄不可能最新。

    答案7.D 8.C

    北京市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经一处石林,该石林为花岗岩岩体,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中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图。读图,完成9~10题。

    9.甲地(  )

                    

    A.位于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

    B.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气温低,冻融风化显著

    C.气候湿润,森林分布广,生物风化作用突出

    D.人口稠密,酸雨危害大,化学风化作用明显

    10.关于图中非木之林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石林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主要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B.乙地土林呈垄槽相间分布,其延伸方向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

    C.丙地冰林晶莹剔透,近年消融速度加快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D.丁地石林高耸陡峭,错落有致,主要是地壳垂直运动导致的

    解析第9题,由题干可知,甲地石林为花岗岩岩体,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平地而起,形态各异,且甲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属于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甲地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草原分布广,森林较少;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降水少,酸雨危害小。第10题,甲地石林岩石为花岗岩,多具有水平纹理,主要是岩浆侵入后冷凝形成的;乙地土林呈垄槽相间分布,其延伸方向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丙地冰林晶莹剔透,近年消融速度加快与全球变暖有关;丁地石林高耸陡峭,错落有致,主要由流水侵蚀、溶蚀形成。

    答案9.A 10.C

    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右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断裂下陷

    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

    12.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

    A.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

    B.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

    D.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

    解析第11题,图中河流呈弯曲形态,主要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第12题,甲处为凹岸,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乙处为凸岸,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积作用。

    答案11.C 12.A

    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  )

    A.河漫滩 B.冲积扇

    C.三角洲 D.侵蚀平原

    14.按照在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Q地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是(  )

    A. B. C. D.

    解析第13题,由等高线可知,P处是山区向平原过渡的地带,河流流出山口多形成冲积扇。第14题,乙地地势较高,等高线稀疏,平坦开阔且临河,是聚落的最佳选址。

    答案13.B 14.B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为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16.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底层架空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15题,据材料可知,西江千户苗寨位于断层谷地中,结合图示指向标,谷地大致呈南北走向,河流两岸没有明显的迎风坡与背风坡差异,东西两侧山坡的热量、光照、降水差异小,不是影响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A、B、C三项错误;吊脚楼依山而建,坡度大小影响其建设的难易度与分布密度,故D项正确。第16题,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而且节约建筑用地;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修建及防潮,而不是为了防涝;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变化。

    答案15.D 16.B

    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皮退台、设置V形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17~18题。

    17.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差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18.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爬山难度 

    B.增加耕地面积

    C.便于汇集雨水 

    D.提高地面美观度

    解析第17题,山体裸露、地势起伏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差,故需人工进行修复。第18题,注意修复的目的是恢复生态系统,即恢复植被,缓解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植被修复离不开水,该山坡度大,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同时石灰岩地区地表水缺乏,故退台外缘高、内部低主要考虑收集雨水,C项正确。

    答案17.C 18.C

    飞来峰为地质术语,意为外来岩块。通常是老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有岩块之上。当老岩层遭受强烈剥蚀,周围地区露出原来的新岩层,而残留的一部分老岩层,孤零零地盖在新岩层上。据此完成19~20题。

    19.下列岩层按照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  )

    A.⑥②⑦① 

    B.⑦⑥③①

    C.⑤⑥③⑦ 

    D.④③②①

    20.下列关于飞来峰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正确的是(  )

    A.岩层断裂垂直上升推移上覆外力侵蚀

    B.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

    C.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

    D.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

    解析第19题,由材料可知,飞来峰断层以下为新岩层,飞来峰为老岩层;断层以下原地不动的岩层,老的岩层在下部,新的岩层在上部;再根据图例来分析判断,岩层按年龄由新到老的排列是⑥③②⑦⑤④①。第20题,飞来峰的形成过程是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岩层断裂,形成断层;断层的部分岩体受到推移,上覆到原有岩块上,受到强烈剥蚀形成。

    答案19.A 20.D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4分)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岩石类型。

    A.     ;B.     ;C.      

    (2)写出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

                  ;             ;            

    (3)由图可知,裸露的岩石是外力作用的物质基础,先后经过    作用和    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又成为    作用的对象,最后在低洼地区    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4)结合图示,写出形成下列地貌的地质作用(填数码)。

    a.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   ; 

    b.大理岩的形成:   ; 

    c.含煤岩层的形成:   ; 

    d.海底火山喷发:    

    解析岩浆活动只能形成岩浆岩(C为岩浆岩,表示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岩浆岩等裸露于地表的岩石经外力作用(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沉积物,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A为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被埋到地下深处,经变质作用而形成变质岩(B为变质岩,为变质作用)。

    答案(1)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2)上升冷却凝固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固结成岩

    (3)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4)   

    22.(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近几年,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

    材料二 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1)图中的山脉是          ,属于地质构造中的    ,a为      板块,b为    板块。  

    (2)根据图示,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3)试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影响。

    解析第(1)题,图中山脉是印度洋板块(a)与亚欧板块(b)相互挤压而形成的褶皱山——喜马拉雅山脉。第(2)题,结合图示可知,青藏高原的移动与印度洋板块向东北移动有关。第(3)题,青藏高原移动会造成岩层的弯曲、断裂、上升或下沉、造山运动等,并带来地震等灾害。

    答案(1)喜马拉雅山脉 褶皱 印度洋 亚欧

    (2)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引起青藏高原同向移动。

    (3)产生岩层的弯曲、断裂、上升或下沉、造山运动等,并带来地震等灾害。

    23.(6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地区,是由         作用形成的。  

    (2)图中F为流动沙丘,沙丘是由        作用形成的。  

    (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         

    (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      地貌。  

    解析第(1)题,A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第(2)题,沙丘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且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第(3)题,图中岩层断裂成左右两块,左侧的岩层相对右侧岩层上升。第(4)题,石灰岩受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1)西北 风力侵蚀

    (2)风力堆积

    (3)相对上升

    (4)喀斯特

    24.(12分)某高中地理学习小组为深入研究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分为A、B、C三组搜集相关资料,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A组同学从图书馆中找到某年的中国主要城市分布图(图1)。

    图1

    材料二 B组同学上网获得两幅聚落图(图2、图3)。

    材料三 C组同学走进某市城镇规划办公室,正巧碰到工作人员在研究本市发展规划,并积极参与了讨论。

    图4

    (1)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多    (填乡村城市)聚落,山区多    (填乡村城市)聚落。从地形角度分析原因。  

    (2)B组同学推测并分析平原地区聚落图最可能是    (填图2图3),山区聚落图最可能是    (填图2图3)。原因是                                                                                    

    (3)从地形角度,分析图4中最可能发展为城市的聚落是   (填数码),原因是                                       。除地形原因外,还可能有哪些原因?  

    (4)A、B、C三组同学通过汇总调研结果得到结论。

    .地形对聚落的                等都有重要影响。  

    .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可能有                               等。 

    解析该地理学习小组主要研究了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分析该问题需结合不同地形的特征进行。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限制条件少,聚落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城市聚落多,规模大;山区地形复杂,限制条件多,聚落分散,多乡村聚落,规模小。除地形外,河流、矿产资源、气候、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等因素对于聚落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

    答案(1)城市 乡村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限制条件少,利于聚落的发展;而山区地形复杂,不利于聚落发展,聚落规模小。

    (2)图2 图3 平原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可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延伸,发展壮大后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山区受地形影响,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多在山间盆地或河谷地带呈条带状分布

    (3) 与②③④相比,处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发展空间大 靠近河流的交汇处。

    (4)类型 规模 分布 发展 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测评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