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课后复习题
展开区域及其类型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过关练]
读我国文化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文化区( )
A.可以划分次一级区域
B.是根据单一指标划分的
C.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D.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2.以下文化区与自然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文化区——地表崎岖
B.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气候干旱
C.云贵高原文化区——雪山连绵
D.华北平原文化区——伏旱多发
1.A 2.B [第1题,结合区域的特征可知,图中都为文化区,且区域面积较大,结合其他特征可划分次一级区域,如省级文化区,A正确;图中文化区是根据多重指标划分的,B错;图中的文化区具有过渡性,没有明确的界线,C错;其内部特征相对一致,D错。第2题,青藏高原文化区——雪山连绵,A错;云贵高原文化区——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C错;江南水乡文化区——伏旱多发,D错;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B正确。]
荔枝原产于我国南部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回答3~4题。
3.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气候 B.土壤
C.市场 D.水源
4.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弱 B.降水少
C.多大风 D.低温冻害
3.A 4.D [第3题,由材料“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可知,我国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适宜荔枝种植;北部地区水热条件差,不适宜荔枝种植,所以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为气候,选A。第4题,由材料可知,对荔枝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气温高低。读图可知,Ⅰ区位于广东省北部山区,冬季气温较低,低温冻害影响荔枝生产,故选D。]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5~6题。
5.该流域新垦区( )
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
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
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
6.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
A.面状与点状 B.线状与岛状
C.点状与岛状 D.点状与面状
5.C 6.D [第5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是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第6题,图中行政中心沿河流呈点状分布,新垦区呈面状铺展开。]
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甲、乙、丙、丁、戊五个区域( )
A.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B.区域间的边界有实有虚
C.属于不同层次的区域
D.区域间特征差异较大
8.图中甲、乙、丙、丁、戊五个区域按照区域性质属于( )
A.自然区域 B.行政区域
C.经济区域 D.文化区域
7.D 8.A [第7题,图示为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自然带是由气候、植被、土壤等多种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区域,是按多重指标划分的区域,其边界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各个自然带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第8题,自然带是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属于自然区域。]
下面两图示意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轮廓。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图中省级行政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乙两省级行政区均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但属于不同的经济地带 ②丙、丁两省级行政区位于同一温度带,属于同一经济地带 ③甲、乙两省级行政区以山地为界 ④丙、丁两省级行政区以河流为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以下对图中省级行政区的交通和物产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甲、乙两省级行政区陆路交通居首位 ②丙、丁两省级行政区航空交通居首位 ③甲、乙两省级行政区煤炭、木材资源丰富 ④丙、丁两省级行政区有色金属资源、粮食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A 10.D [第9题,根据省区轮廓可判断,甲为陕西省,乙为山西省,都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以河流为界,陕西省属于西部经济地带,而山西省属于中部经济地带,①对、③错;丙是湖南省,丁是江西省,都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都属于亚热带地区,且都属于中部经济地带,②对、④错。故选A。第10题,陕西省和山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水运条件差,以陆路交通为主,煤炭资源丰富,木材资源不丰富,①对、③错;湖南省和江西省的铜、钨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同时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丰富,交通以公路、铁路和水运为主,②错、④对。故选D。]
11.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年降水量由________向________递减,我们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四个干湿地区按照区域性质属于________区域。
(2)A、B、C三处的天然植被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
(3)干旱区分布于该省区的西南部,这说明该区域有明确的________特征。
(4)C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沙漠广布。这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特征。
[解析] 第(1)题,由东向西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干湿地区是按照自然地理要素划分的,属于自然区域。第(2)题,A处距海洋近,降水多,为温带森林;B处降水少,为温带草原;C处地处内陆,距海远,降水最少,为温带荒漠。第(3)题,干旱区分布于该省区的西南部,这说明该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第(4)题,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体,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 (1)东 西 自然
(2)森林 草原 荒漠草原 差异性
(3)区位(位置、边界)
(4)整体性
[素养培优练]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幅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2~14题。
12.(易错题)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13.(易错题)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14.(易错题)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12.D 13.B 14.D [不了解我国各地的地域文化是错答的主要原因。第12题,图示反映了一派“小桥流水”的水乡景色,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是该景观的主要分布区;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海拔相对较高,河流水量大、水流急,没有该景观分布;华北平原降水较少,地表河流稀少,无该景观的分布;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河流水量较大,不是该景观的主要分布区。故选D项。第1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景观主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低平,降水丰沛;沟壑纵横,降水集中,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特征;地形封闭与三角洲的地形特点不符;山河相间是横断山区的典型特征,降水均匀与长江三角洲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不符。故选B项。第14题,越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是该地区的代表性地方剧种;川剧流行于四川省和云南、贵州等部分地区;豫剧主要流行于河南等省区;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等省区。故选D项。]
15.天津包子是天津码头文化在饮食上的典型体现,其发展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物产丰富 B.地域辽阔
C.气候适宜 D.临河靠海
D [天津的码头文化源于天津码头,临河临海的地理位置造就这种文化,故天津码头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特点是临河靠海。]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西省东北部地区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有色冶金工业。
材料二 下图为江西省北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三 南昌地区由于夏季较长时间高温高湿、风力微弱、闷热难熬,是我国夏季十大“火炉”之一。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点。
(2)说明江西省东北部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优势条件。
(3)分析南昌地区成为我国夏季十大“火炉”之一的原因。
(4)江西省拟在鄱阳湖入长江口处建一座长2.8 km的大坝(水闸),以控制鄱阳湖水量,请说明其可行性的理由。
[解析] 第(1)题,应从总体地势特征和主要地形类型等方面分析。第(2)题,应主要从原料、能源、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第(3)题,应主要从地理纬度、大气环流、空气湿度、地形地势等角度进行分析。第(4)题,注意问题要求回答可行性的理由,从缓解鄱阳湖季节性缺水问题、防洪及对周边地区带来综合效益方面回答。
[答案] (1)外围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鄱阳湖平原地势低平(从东南西三面向北部倾斜)。
(2)江西省东北部铜、金、钨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水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3)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时间长,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河、湖众多,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高温高湿);盛行下沉气流,大气稳定,风力微弱,地势较低,热量不易扩散。因此夏季天气闷热,成为“火炉”。
(4)缓解鄱阳湖枯水季节缺水的问题;减轻鄱阳湖丰水季节长江上游地区带来的洪水威胁;对湖泊周边地区具有供水、防洪、航运、旅游、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一课一练,共10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 认识区域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章 认识区域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巩固练习,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