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课后复习题
展开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着地表形态。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下图为某地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读图回答3~4题。
3.丁地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B.向斜
C.背斜D.断层
4.若甲地为谷地,丁地为山岭,其形成原因是( )
A.地壳运动B.外力作用
C.岩浆活动D.内力作用
读地质构造简图,完成5~6题。
5.图中属于背斜的是 ( )
A.①B.②
C.③D.④
6.导致图中③处形成谷地的主要作用是( )
A.地壳运动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D.火山活动
读某区域岩层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
A.断层B.向斜
C.背斜D.褶皱
8.图中甲处地貌是( )
A.平原B.山岭
C.山谷D.高原
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9~10题。
9.图中( )
A.F处可能形成海沟
B.E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
C.E处岩石年龄较F处新
D.F处地壳运动较E处活跃
10.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 )
A.印度洋板块B.亚欧板块
C.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
读地中海沿岸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及地层分界线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甲所在位置的地质构造与地形是( )
A.向斜山B.背斜谷
C.断层谷D.褶皱山
12.乙所在位置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
A.岩层断裂上升形成山地
B.背斜中心部位岩石的抗侵蚀力强
C.岩层断裂下陷形成谷地
D.向斜中心部位岩石的抗侵蚀力强
塞拉比斯神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湾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D.风化作用
14.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湾海岸( )
①以水平运动为主 ②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地壳运动过程 ③以垂直运动为主 ④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2019年8月1日,堪察加半岛克柳切夫火山发生大规模喷发,喷发的火山灰柱高度达到5500米。读下图,完成15~16题。
15.下列板块中,与此次火山喷发关联度最小的是( )
A.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
16.下列宏观地形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无关的是( )
A.亚洲东部的岛弧
B.美洲西岸的山脉
C.东非大裂谷
D.日本群岛东部的深海沟
二、非选择题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形: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
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
(4)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欲在甲、乙、丙三地建设东西向隧道,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学家惊奇地发现青藏高原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移动。下图示意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材料一图中板块a是________板块,和材料二图中______(填“A”或“B”)处的板块一致。
(2)根据材料一,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课时作业4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2.解析:第1题,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第2题,外力作用主要是“削高填低”,会使高的地方变低,同时也会使低的地方增高。
答案:1.A 2.C
3~4.解析:第3题,据题干可知,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所以丁地岩层两翼老、中间新,为向斜构造。第4题,甲地为谷地,丁地为山岭,说明该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答案:3.B 4.B
5~6.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图中属于背斜的是③,C对。①、④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A、D错。②处是断层构造,B错。第6题,图中③处位于背斜顶部,岩层缺失,说明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形成谷地的主要作用是侵蚀作用,B对。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属于内力作用,A、D错。沉积作用不是岩层缺失的原因,C错。
答案:5.C 6.B
7~8.解析:第7题,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图中甲处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地质构造是向斜,B正确;断层处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但甲处没有,A错误;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C错误;褶皱包括背斜、向斜构造,D错误。第8题,结合经纬度判断,图示地区山河相间分布,应位于横断山区,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图中甲处是河流分水岭,故甲处地貌是山岭,B正确,C错误;横断山区两河间没有高原和平原,A、D错误。
答案:7.B 8.B
9~10.解析:第9题,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图中F处板块向两侧张裂开,位于大洋中,可能形成海岭,A错误;E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大陆板块被抬升,为板块的消亡边界,B正确;E处是板块消亡边界,岩石年龄较F处老,C错误;F处地壳运动不一定较E处活跃,D错误。第10题,本题考查板块构造。若该剖面图是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甲板块为西侧是消亡边界,东侧是生长边界的大陆板块,最可能为美洲板块,D正确。
答案:9.B 10.D
【关键点拨】
E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大陆板块被抬升,为板块的消亡边界。F处板块向两侧张裂开,位于大洋中,可能形成海岭。太平洋板块东侧有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在太平洋板块西侧。
11~12.解析:第11题,从等高线来看,甲地等高线凸向于数值较大处,说明该地地形为山谷,排除A、D;读图例,从岩层来看,从甲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中心老两翼新,地质构造为背斜,故该地为背斜谷,所以B正确,C错误。第12题,图中的地层分界线没有发生断裂、位移,所以没有断层构造,A、C错误;背斜中心部位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B错误;由图示可知,乙处等高线弯向数值小的方向,说明该地为山地,从岩层来看,从乙处向两侧岩层由新到老,即中心新两翼老,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即该地为向斜;向斜中心是受挤压的部位,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会形成山,故D正确。
答案:11.B 12.D
13~14.解析:第13题,根据题干可知,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说明该地发生了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属于岩浆活动。第14题,根据三根大理石柱和海平面的关系可知,该地以垂直运动为主,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答案:13.C 14.B
15~16.解析:第15题,读图,结合世界板块分布图可知,堪察加半岛位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故此次火山喷发与印度洋板块无关。故选B。第16题,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大陆板块隆起形成海岸山脉和岛弧链,如亚洲东部的岛弧,大洋板块则形成海沟,如日本群岛附近的深海沟;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导致大陆板块隆起,形成北美洲西岸的山脉。东非大裂谷属于非洲板块内部的张裂区域,与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无关。故选C。
答案:15.B 16.C
17.解析:第(1)题,解题关键是区分地形与地质构造。第(2)题,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第(3)题,乙地岩层向下弯曲,并且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第(4)题,乙地为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丙地为断层,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质灾害。
答案:(1)谷地 山岭 背斜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被侵蚀成谷地。
(3)岩石年龄: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
(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易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易诱发地表滑坡、渗漏等灾害。
18.答案:(1)印度洋 B
(2)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持续碰撞,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使亚欧板块受挤压,导致青藏高原向东和向北移动。
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课后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①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作用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课时作业,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此次地震是由,下列地区中,面积在不断缩小的是,喜马拉雅山是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