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章末检测含解析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81432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章末检测含解析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81432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章末检测含解析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81432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章末检测含解析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章末检测含解析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共12页。
章末检测(二)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石环是一种特殊的地表形态,下面图1为石环形成过程示意图,图2为某地石环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1.石环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冻融作用B.流水搬运C.冰川沉积D.风力沉积2.下列四个地形区中,最可能有石环景观的是( )A.华北平原B.四川盆地C.柴达木盆地D.东北平原''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是世界上最大的整体岩石,其主要成分是砾岩、砂岩等。下面左图为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艾尔斯岩石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右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4.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浅坑,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①B.②C.③D.④''下图为我国台湾岛及其附近的地质地貌剖面图。据此完成5~6题。5.与图中甲处岩石成因相同的是( )A.花岗岩B.大理岩C.玄武岩D.石灰岩6.图中岛屿和山脉的形成原因是(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运动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张裂运动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运动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运动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20m。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老。读图回答7~8题。7.图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 )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8.若在③处钻4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 )A.15mB.45mC.75mD.105m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回答9~10题。9.①坡是( )A.迎水坡,流速快B.迎水坡,流速慢C.背水坡,流速快D.背水坡,流速慢10.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A.①坡和②坡B.③坡和④坡C.①坡和③坡D.②坡和④坡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读图,完成11~13题。11.下列关于牛轭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质一般较差B.牛轭湖湖水较深C.与河流下切侵蚀强有关D.牛轭湖在山区也较多12.在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人工“截弯取直”,能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淤积,缩短航运里程,但不少地方又开始恢复河流的弯道,不属于其主要目的的是( )A.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B.增加生物多样性C.增强河流对污染的净化能力D.减轻洪涝灾害13.现在,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却没有形成河曲,其原因是( )A.水量变化太大B.水量少且断流C.人为干预多D.中游水利工程建设自然界中,相邻两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图2是图1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回答14~16题。14.发生河流袭夺前,图1中两水系之间分水岭的走向是( )A.南北走向B.东西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15.图1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 )A.甲B.乙C.丙D.丁16.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地壳断裂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7~18题。17.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B.流水C.冰川D.风18.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右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9~20题。19.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20.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二、非选择题(共50分)21.读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1)根据图中信息,分析甲地的海拔高于乙地的原因。(4分)(2)简述丙地不适合修建地下隧道的原因。(6分)(3)根据图中地质构造信息,判断①②岩层的新老关系。(2分)2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1)说出A河段河谷横剖面的形态。(2分)(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B地的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6分)(3)结合图示比较A、B两地聚落密度的大小。(2分)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河流与其流入湖泊的水位差影响河流流速,进而影响流水的搬运和堆积。辫状河多发育于冲积扇和山前倾斜平原,河道经多次分汊和汇聚呈辫状。曲流河多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地质科学研究表明,当滨浅湖水位上升时,辫状河可转变为曲流河。下图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某地沉积模式图。(1)K地的地貌类型为________,简述其形成过程。(6分)(2)推测滨浅湖水位上涨时,图中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的过程。(4分)(3)分析图示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6分)24.下图为“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什么?试分析其成因。(4分)(2)分析图示地区2010年与1949年60多年来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是什么?对地貌有何影响?(4分)(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分析该区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原因。(4分)章末检测(二)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石环地貌的形成过程为:冬季地表冻结时,颗粒之间的孔隙水结冰(体积变大)使整个地面上升,发生冻胀作用,砾石被抬高。到了春天解冻时,砾石以外的部分都解冻了,地面又下沉,但是砾石以下的黏土尚未解冻,砾石仍然高出地表;砾石以下细土部分也慢慢解冻,缩小了体积,留出了空隙,空隙很快被周围融化的细土充填,使砾石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的过程经过反复多次,砾石就被挤到土层的表面上来,到达地面后进一步作水平分选,慢慢就形成了环状的地貌。故选A。第2题,根据材料分析,石环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冻融作用,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温和,不结冰,B项错误。图示石环地貌地面应由粗细不等的砾石和土壤组成,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河流冲积平原,土壤物质组成较为均匀,不会形成该地貌,A、D两项错误。柴达木盆地戈壁广布,土层中颗粒大小不均匀,且冬季寒冷,能够形成石环地貌,C项正确。答案:1.A 2.C3~4.解析:第3题,艾尔斯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砾岩、砂岩,因此主要岩石类型是沉积岩,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形成的。丁是沉积岩,甲是喷出岩,乙是侵入岩,丙是变质岩。故选D。第4题,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浅坑,是由长期的风化侵蚀也就是外力作用引起的。①代表外力作用,②代表变质作用,③代表重熔再生作用,④代表冷凝作用。故选A。答案:3.D 4.A5~6.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甲处岩石为板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板岩为变质岩;花岗岩、玄武岩为岩浆岩;石灰岩为沉积岩;大理岩为变质岩。故选B。第6题,据材料可知,该图为我国台湾岛及其附近的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岛屿和山脉主要是由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发生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大陆板块一侧抬升形成的。故选D。答案:5.B 6.D7~8.解析:第7题,本题考查地貌的判读。据图可知,③处附近有河流经过,是山谷,据材料可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老,以③为中心,向两侧岩层越来越新,可判断该处地质构造为背斜。故选B。第8题,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图中等高距为20m,故③处海拔低于⑤处20~60m;由于③处钻40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的深度为60~100m,因此最有可能为75m。故选C。答案:7.B 8.C9~10.解析:第9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流水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流水侵蚀,①坡表现为堆积,则为迎水坡,C、D错误;水流在流速快时侵蚀作用较强,在流速慢时堆积作用较强,故①坡流速较慢,A错误。故选B。第10题,根据前期和后期沙波剖面对比可知,②④坡泥沙被侵蚀,①③坡泥沙堆积。故选D。答案:9.B 10.D11~13.解析:第11题,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牛轭湖水体自然更新慢,水质较差,A正确;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湖泊水位浅,主要与河流侧蚀有关,B、C错误;平原地区河流流速慢,侧蚀作用较强,流域平坦开阔,易形成河曲,故山区牛轭湖较少,D错误。第12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恢复河流的弯道,不利于汛期的排洪泄洪,反而有可能加重洪涝灾害,D不属于其主要目的。第13题,本题考查河流相关知识。黄河下游有地上河,故要人工加固大堤,因此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却没有形成河曲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预多,C正确。答案:11.A 12.D 13.C14~16.解析:第14题,发生河流袭夺前,图1中两水系之间分水岭是两河间的支流源头的连线方向。结合指向标,分水岭走向是南北走向,A正确,B、C、D错误。第15题,结合图2,山岭东侧河流海拔低,由于河流袭夺,图1中西侧河流甲段注入东侧河流,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丙,C正确;甲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河流袭夺不影响其流量,A错误;乙河段属东侧河流,水量不会减少,B错误;丁河段水量增大,D错误。第16题,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蚀形成,C正确;风化作用、风力侵蚀不是主要外力作用,A、B错误;地壳断裂属于内力作用,D错误。答案:14.A 15.C 16.C17~18.解析:第17题,本题考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由材料中霍林河“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可知,修建水库前塑造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项正确;题干问的是塑造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作用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是流水等产生的外力作用,而不会是内力作用,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兴安岭附近早已没有冰川运动,C项错误;该地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既有流水作用也有风力作用,河流断流以前以流水作用为主,断流之后才以风力作用为主,D项错误。第18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地面沉降一般是由于人为过量抽取地下水或地下采矿引起的,由材料可知,灌溉的农田主要在上游,山前平原地区不需过量抽取地下水,根据材料也不能得到采矿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断流期间流水侵蚀极弱,B项错误;该地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既有流水作用也有风力作用,河流断流之前以流水作用为主,断流以后以风力作用为主,故在风力侵蚀下洼地增多增大,C项正确;材料中对河流断流前后气温变化并没有交代,因此不能判断是否有冻融塌陷,D项错误。答案:17.B 18.C19~20.解析:第19题,本题考查地貌类型的成因。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与顺序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D正确,A、C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因此不属于褶皱,B错误。第20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内力作用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喷发物质也相同,A错误;两区域位置相近,冷凝环境差异不大,B错误;该区域地壳运动没有差异,D错误;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外力侵蚀作用的差异,Y区相对上升,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选C。答案:19.D 20.C21.解析:第(1)题,根据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回答。第(2)题,丙处为向斜,岩层下凹,若施工易出现塌方事故;向斜是地下水的良好储存地,在此开凿隧道易成水道;丙处为石灰岩岩层,可能有溶洞,地基不稳固。第(3)题,①岩层侵入②岩层中,说明①岩层形成晚于②岩层。答案:(1)甲地位于向斜地区,由于在褶皱作用下被挤压,岩石比较坚硬,抗侵蚀能力较强;乙地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因此甲地海拔高于乙地。(2)丙地位于向斜,岩层向中心凹,建隧道容易塌方;且石灰岩是含水层,地下水容易汇聚;石灰岩地层多地下溶洞,地质结构不稳定。(3)②比①老。2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河段位于山区,由于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河流下蚀和溯源侵蚀明显,河谷呈“V”形。第(2)题,由B地地貌类型图可知,该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且呈扇形分布,可判断其为洪(冲)积扇。该地处于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河流流速减缓,导致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第(3)题,与A地相比,B地的自然条件更为优越,发展农业的条件好,聚落更为密集。答案:(1)呈“V”形。(2)地貌类型:洪(冲)积扇。形成过程: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3)B地聚落密度大,A地聚落密度小。2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河流的地质作用、地质灾害等相关知识。第(1)题,K地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或洪积扇,位于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该地岩层断裂陷落,相邻山地抬升,断层两侧落差增大。流经山地的河流洪水期水流流速快,挟带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水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可能多个冲积扇、洪积扇连接在一起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第(2)题,滨浅湖水位上涨顶托曲流河,河漫滩平原堆积速度加快,地势抬高,辫状河区域与河漫滩平原落差减小,流速减慢。流速减慢导致辫状河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道变得更加弯曲,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第(3)题,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物质基础、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该区域的西侧为河流的发源地,山地地形,坡度大,再加上垦殖、开矿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与地表结构,地表物质不稳定。该地夏季多暴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答案:(1)冲(洪)积扇(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该地岩层断裂陷落,相邻山地抬升,断层两侧落差增大;流经山地的河流洪水期水流流速快,挟带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水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冲(洪)积扇,多个冲(洪)积扇连接在一起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2)滨浅湖水位上涨顶托曲流河,河漫滩平原堆积速度加快,地势抬高,辫状河区域与河漫滩平原落差减小,流速减慢;辫状河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道变得弯曲,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3)该区域的西侧为河流的发源地,山地地形,坡度大;垦殖、开矿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与地表结构,地表物质不稳定;该地夏季多暴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24.答案:(1)洪积扇。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2)2010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3)沿河、沿海岸分布。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章末检测(二)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石环是一种特殊的地表形态,下面图1为石环形成过程示意图,图2为某地石环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1.石环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冻融作用B.流水搬运C.冰川沉积D.风力沉积2.下列四个地形区中,最可能有石环景观的是( )A.华北平原B.四川盆地C.柴达木盆地D.东北平原''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是世界上最大的整体岩石,其主要成分是砾岩、砂岩等。下面左图为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艾尔斯岩石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右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4.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浅坑,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①B.②C.③D.④''下图为我国台湾岛及其附近的地质地貌剖面图。据此完成5~6题。5.与图中甲处岩石成因相同的是( )A.花岗岩B.大理岩C.玄武岩D.石灰岩6.图中岛屿和山脉的形成原因是(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运动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张裂运动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运动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运动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20m。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老。读图回答7~8题。7.图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 )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8.若在③处钻4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 )A.15mB.45mC.75mD.105m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回答9~10题。9.①坡是( )A.迎水坡,流速快B.迎水坡,流速慢C.背水坡,流速快D.背水坡,流速慢10.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A.①坡和②坡B.③坡和④坡C.①坡和③坡D.②坡和④坡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读图,完成11~13题。11.下列关于牛轭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质一般较差B.牛轭湖湖水较深C.与河流下切侵蚀强有关D.牛轭湖在山区也较多12.在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人工“截弯取直”,能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淤积,缩短航运里程,但不少地方又开始恢复河流的弯道,不属于其主要目的的是( )A.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B.增加生物多样性C.增强河流对污染的净化能力D.减轻洪涝灾害13.现在,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却没有形成河曲,其原因是( )A.水量变化太大B.水量少且断流C.人为干预多D.中游水利工程建设自然界中,相邻两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图2是图1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回答14~16题。14.发生河流袭夺前,图1中两水系之间分水岭的走向是( )A.南北走向B.东西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15.图1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 )A.甲B.乙C.丙D.丁16.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地壳断裂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7~18题。17.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B.流水C.冰川D.风18.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右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9~20题。19.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20.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二、非选择题(共50分)21.读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1)根据图中信息,分析甲地的海拔高于乙地的原因。(4分)(2)简述丙地不适合修建地下隧道的原因。(6分)(3)根据图中地质构造信息,判断①②岩层的新老关系。(2分)2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1)说出A河段河谷横剖面的形态。(2分)(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B地的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6分)(3)结合图示比较A、B两地聚落密度的大小。(2分)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河流与其流入湖泊的水位差影响河流流速,进而影响流水的搬运和堆积。辫状河多发育于冲积扇和山前倾斜平原,河道经多次分汊和汇聚呈辫状。曲流河多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地质科学研究表明,当滨浅湖水位上升时,辫状河可转变为曲流河。下图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某地沉积模式图。(1)K地的地貌类型为________,简述其形成过程。(6分)(2)推测滨浅湖水位上涨时,图中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的过程。(4分)(3)分析图示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6分)24.下图为“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什么?试分析其成因。(4分)(2)分析图示地区2010年与1949年60多年来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是什么?对地貌有何影响?(4分)(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分析该区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原因。(4分)章末检测(二)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石环地貌的形成过程为:冬季地表冻结时,颗粒之间的孔隙水结冰(体积变大)使整个地面上升,发生冻胀作用,砾石被抬高。到了春天解冻时,砾石以外的部分都解冻了,地面又下沉,但是砾石以下的黏土尚未解冻,砾石仍然高出地表;砾石以下细土部分也慢慢解冻,缩小了体积,留出了空隙,空隙很快被周围融化的细土充填,使砾石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的过程经过反复多次,砾石就被挤到土层的表面上来,到达地面后进一步作水平分选,慢慢就形成了环状的地貌。故选A。第2题,根据材料分析,石环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冻融作用,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温和,不结冰,B项错误。图示石环地貌地面应由粗细不等的砾石和土壤组成,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河流冲积平原,土壤物质组成较为均匀,不会形成该地貌,A、D两项错误。柴达木盆地戈壁广布,土层中颗粒大小不均匀,且冬季寒冷,能够形成石环地貌,C项正确。答案:1.A 2.C3~4.解析:第3题,艾尔斯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砾岩、砂岩,因此主要岩石类型是沉积岩,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形成的。丁是沉积岩,甲是喷出岩,乙是侵入岩,丙是变质岩。故选D。第4题,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浅坑,是由长期的风化侵蚀也就是外力作用引起的。①代表外力作用,②代表变质作用,③代表重熔再生作用,④代表冷凝作用。故选A。答案:3.D 4.A5~6.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甲处岩石为板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板岩为变质岩;花岗岩、玄武岩为岩浆岩;石灰岩为沉积岩;大理岩为变质岩。故选B。第6题,据材料可知,该图为我国台湾岛及其附近的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岛屿和山脉主要是由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发生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大陆板块一侧抬升形成的。故选D。答案:5.B 6.D7~8.解析:第7题,本题考查地貌的判读。据图可知,③处附近有河流经过,是山谷,据材料可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老,以③为中心,向两侧岩层越来越新,可判断该处地质构造为背斜。故选B。第8题,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图中等高距为20m,故③处海拔低于⑤处20~60m;由于③处钻40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的深度为60~100m,因此最有可能为75m。故选C。答案:7.B 8.C9~10.解析:第9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流水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流水侵蚀,①坡表现为堆积,则为迎水坡,C、D错误;水流在流速快时侵蚀作用较强,在流速慢时堆积作用较强,故①坡流速较慢,A错误。故选B。第10题,根据前期和后期沙波剖面对比可知,②④坡泥沙被侵蚀,①③坡泥沙堆积。故选D。答案:9.B 10.D11~13.解析:第11题,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牛轭湖水体自然更新慢,水质较差,A正确;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湖泊水位浅,主要与河流侧蚀有关,B、C错误;平原地区河流流速慢,侧蚀作用较强,流域平坦开阔,易形成河曲,故山区牛轭湖较少,D错误。第12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恢复河流的弯道,不利于汛期的排洪泄洪,反而有可能加重洪涝灾害,D不属于其主要目的。第13题,本题考查河流相关知识。黄河下游有地上河,故要人工加固大堤,因此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却没有形成河曲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预多,C正确。答案:11.A 12.D 13.C14~16.解析:第14题,发生河流袭夺前,图1中两水系之间分水岭是两河间的支流源头的连线方向。结合指向标,分水岭走向是南北走向,A正确,B、C、D错误。第15题,结合图2,山岭东侧河流海拔低,由于河流袭夺,图1中西侧河流甲段注入东侧河流,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丙,C正确;甲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河流袭夺不影响其流量,A错误;乙河段属东侧河流,水量不会减少,B错误;丁河段水量增大,D错误。第16题,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蚀形成,C正确;风化作用、风力侵蚀不是主要外力作用,A、B错误;地壳断裂属于内力作用,D错误。答案:14.A 15.C 16.C17~18.解析:第17题,本题考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由材料中霍林河“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可知,修建水库前塑造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项正确;题干问的是塑造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作用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是流水等产生的外力作用,而不会是内力作用,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兴安岭附近早已没有冰川运动,C项错误;该地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既有流水作用也有风力作用,河流断流以前以流水作用为主,断流之后才以风力作用为主,D项错误。第18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地面沉降一般是由于人为过量抽取地下水或地下采矿引起的,由材料可知,灌溉的农田主要在上游,山前平原地区不需过量抽取地下水,根据材料也不能得到采矿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断流期间流水侵蚀极弱,B项错误;该地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既有流水作用也有风力作用,河流断流之前以流水作用为主,断流以后以风力作用为主,故在风力侵蚀下洼地增多增大,C项正确;材料中对河流断流前后气温变化并没有交代,因此不能判断是否有冻融塌陷,D项错误。答案:17.B 18.C19~20.解析:第19题,本题考查地貌类型的成因。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与顺序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D正确,A、C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因此不属于褶皱,B错误。第20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内力作用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喷发物质也相同,A错误;两区域位置相近,冷凝环境差异不大,B错误;该区域地壳运动没有差异,D错误;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外力侵蚀作用的差异,Y区相对上升,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选C。答案:19.D 20.C21.解析:第(1)题,根据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回答。第(2)题,丙处为向斜,岩层下凹,若施工易出现塌方事故;向斜是地下水的良好储存地,在此开凿隧道易成水道;丙处为石灰岩岩层,可能有溶洞,地基不稳固。第(3)题,①岩层侵入②岩层中,说明①岩层形成晚于②岩层。答案:(1)甲地位于向斜地区,由于在褶皱作用下被挤压,岩石比较坚硬,抗侵蚀能力较强;乙地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因此甲地海拔高于乙地。(2)丙地位于向斜,岩层向中心凹,建隧道容易塌方;且石灰岩是含水层,地下水容易汇聚;石灰岩地层多地下溶洞,地质结构不稳定。(3)②比①老。2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河段位于山区,由于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河流下蚀和溯源侵蚀明显,河谷呈“V”形。第(2)题,由B地地貌类型图可知,该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且呈扇形分布,可判断其为洪(冲)积扇。该地处于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河流流速减缓,导致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第(3)题,与A地相比,B地的自然条件更为优越,发展农业的条件好,聚落更为密集。答案:(1)呈“V”形。(2)地貌类型:洪(冲)积扇。形成过程: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3)B地聚落密度大,A地聚落密度小。2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河流的地质作用、地质灾害等相关知识。第(1)题,K地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或洪积扇,位于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该地岩层断裂陷落,相邻山地抬升,断层两侧落差增大。流经山地的河流洪水期水流流速快,挟带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水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可能多个冲积扇、洪积扇连接在一起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第(2)题,滨浅湖水位上涨顶托曲流河,河漫滩平原堆积速度加快,地势抬高,辫状河区域与河漫滩平原落差减小,流速减慢。流速减慢导致辫状河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道变得更加弯曲,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第(3)题,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物质基础、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该区域的西侧为河流的发源地,山地地形,坡度大,再加上垦殖、开矿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与地表结构,地表物质不稳定。该地夏季多暴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答案:(1)冲(洪)积扇(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该地岩层断裂陷落,相邻山地抬升,断层两侧落差增大;流经山地的河流洪水期水流流速快,挟带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水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冲(洪)积扇,多个冲(洪)积扇连接在一起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2)滨浅湖水位上涨顶托曲流河,河漫滩平原堆积速度加快,地势抬高,辫状河区域与河漫滩平原落差减小,流速减慢;辫状河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道变得弯曲,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3)该区域的西侧为河流的发源地,山地地形,坡度大;垦殖、开矿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与地表结构,地表物质不稳定;该地夏季多暴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24.答案:(1)洪积扇。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2)2010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3)沿河、沿海岸分布。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