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重点强化练含解析中图版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重点强化练含解析中图版,共7页。
重点强化练(二)
一、选择题
图中a、b、c、d四点间存在环流,根据下表提供的四点气压数值,完成1、2题。
点 | 气压/百帕 |
a | 601 |
b | 612 |
c | 1 015 |
d | 1 000 |
1.若abcd四点间形成热力环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c处气压高于a处,所以c处气流流向a处
B.a处气压低于b处,所以b处气流流向a处
C.b处气压低于d处,所以b处气温高于d处
D.c处气压高于d处,所以c处气温高于d处
2.关于abcd四点间存在的环流,判断正确的有 ( )
A.若该环流发生在夜晚沿海地区,则c为海洋
B.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则d为郊区
C.若该环流发生在白天沿海地区,则c为海洋
D.若该环流发生在夜晚山谷地区,则d为山坡
【解析】1选B,2选C。第1题,根据四点的气压值,可以判断环流的流向为c→d→b→a→c。第2题,沿海地区白天陆地气压低,海洋气压高,夜晚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低;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城市气压低,郊区气压高;山谷地区白天山谷底部气压高,山坡气压低,夜晚山谷底部气压低,山坡气压高。
(2021·天门高一检测)观测结果表明,绿洲农田上不同高度的夏季昼夜气温均明显比附近的沙漠要低,最高气温甚至可低至30℃左右。绿洲在夏季相对于沙漠是一个冷源,即相对独立的“冷岛”。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地绿洲。据此完成3~5题。
3.一天内冷岛效应最强的时段可能为 ( )
A.5:00-6:00 B.11:00-12:00
C.13:00-14:00 D.16:00-17:00
4.图示夏季的大气环流状况正确的是 ( )
5.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 )
A.年降水量增多 B.地面风速增强
C.水汽蒸发加快 D.对流运动减弱
【解析】3选C,4选A,5选D。第3题,由材料可知,所谓冷岛效应是由于绿洲和沙漠的热力性质差异,白天沙漠升温快,气温高,而绿洲地区升温慢,气温低。一天中13-14点左右,气温达最高值,此时绿洲和沙漠之间的气温差异达最大,此时冷岛效应最强。第4题,夏季,有利于绿洲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而沙漠气温高,气流上升,在近地面气流由绿洲吹向沙漠,高空沙漠流向绿洲,从而使得绿洲和邻近的沙漠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第5题,“冷岛效应”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会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气流稳定,年降水量减少,地面风速减弱;下面温度低,水汽蒸发减慢。
特朗勃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其冬季白天工作原理如图。据图回答6、7题。
6.图示特朗勃墙向室内供暖的工作原理属于 ( )
A.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B.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C.特朗勃墙的逆辐射原理
D.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
7.根据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集热墙可能为黑色
B.乙气流为上升气流
C.甲气流为暖气流,流入空气隔层
D.丙气流为暖气流,流出空气隔层
【解析】6选D,7选A。第6题,读图可知,特朗勃墙是吸收了太阳辐射而增温,由于玻璃和空气隔层对集热墙散发的热量起到阻断作用,从而保证了室内的热量,体现了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第7题,白墙反射率高,为尽可能多吸收太阳辐射,可采用黑色的集热墙面;图中左侧集热墙和玻璃之间空气被加热,气温高,气流上升,甲为暖气流从空气隔层中流出,乙为下沉气流,丙为冷气流,从室内流进空气隔层。
【补偿训练】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据此回答(1)、(2)题。
(1)“风塔”顶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
A.辐合上升 B.辐合下沉
C.辐散上升 D.辐散下沉
(2)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 ( )
A.温室大棚气温较高
B.城市“热岛”
C.孔明灯的上升运动
D.库区比周边降水少
【解析】(1)选B,(2)选D。第(1)题,根据材料,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所以“风塔”顶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辐合下沉,然后在底部辐散。第(2)题,结合前面分析,“风塔”处是下沉气流,水池处气温较周围低;若库区比周边降水少,则库区温度比四周较低,形成下沉气流;城市“热岛”中城市比周围气温高,气流上升。
在珠穆朗玛峰北侧,海拔5 300~7 000米的区域主要被冰雪覆盖,日出后的冰雪表面气温仍然低于山谷中同高度的大气温度,因而该区域山谷处几乎昼夜盛行下山风,这种因冰川分布而形成的下山风又被称作冰川风。下图为冰川风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珠穆朗玛峰北侧山谷几乎昼夜盛行冰川风的原因是 ( )
A.冰面气温较低 B.盛行风的推动
C.山谷地形封闭 D.山坡气温较高
9.冰川风最强盛时当地时间为 ( )
A.0时 B.6时 C.12时 D.14时
【解析】8选A,9选D。第8题,冰川风为下山风即山风,其是沿着山坡下行的。山坡处因有冰面覆盖,气温低、气压较高,山谷中气温高、气压低,因此气流沿着山坡上的冰面,由山坡向山谷中流动形成冰川风;该地位于珠穆朗玛峰北侧山谷,难以受盛行风的影响;山谷地形封闭,如果没有山坡的冰层,形成的应该是山风和谷风,而不是昼夜盛行冰川风。第9题,冰川风的形成主要与山坡和山谷中的温差有关,当地时间14时山谷中的气温最高,此时与山坡温差达到一天中最大值,所以此时冰川风最强盛。
(2021·长春高一检测)读图,回答10、11题。
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10.判断此时P地的风向 (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1.甲、乙、丙、丁四地中的气压可能与Q地相等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0选A,11选D。第10题,图示P地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依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可判断为西北风。第11题,图示等压距为2.5 hPa,则Q外围等压线数值可能是1 005 hPa或1 007.5 hPa;再运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法,可判断Q数值可能是1 002.5 hPa~1 005 hPa或1 007.5 hPa~1 010 hPa;与图中丁处数值可能相等。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反季节蔬菜,是指春夏类蔬菜秋季延后及春季提前生产的蔬菜。种植时必须采取防寒措施,达到提早上市目的。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德州市广泛推广,生产的反季节蔬菜有效保障了城镇冬季的蔬菜供应(下图)。
(1)冬暖式蔬菜大棚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______条件。
(2)简述德州市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3)菜农发现大棚内种植的蔬菜在B位置长势较好,在A位置口感较好。试分析其原因。
(4)依照菜农的经验,当寒潮来临时要在棚内洒水,以保证蔬菜安全过夜。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做法的原因。
【解析】第(1)题,冬暖式蔬菜大棚主要利用增强大气的逆辐射对地面保温,提高大棚的热量条件进行生产,故是改善热量条件。第(2)题,结合德州的地理位置可以得知,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市场对蔬菜需求量大,市场广阔,地方政府对大棚蔬菜发展大力支持,交通条件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靠近经济发达区域,农业科技较发达。第(3)题,从图可知,A、B两地位置不同,导致热量、温差都存在差异。B处保温条件好,热量充沛,蔬菜长势好。A处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产生的糖分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消耗的糖分较少,集聚在蔬菜体内的糖分多,口感好。第(4)题,在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的逆辐射,对地面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以保证蔬菜安全过夜。
答案:(1)热量
(2)市场广阔,政策支持,交通条件好,劳动力丰富,农业科技较发达。
(3)B处保温效果好,热量充沛,利于蔬菜生长; A 处在门口位置,温差较大,利于蔬菜储存糖分。
(4)棚内洒水增加棚内水汽含量,可以吸收更多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潍坊某学校高一地理社团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①将一盆黄沙和一盆茂密的草皮分别放在长方形玻璃缸的两端;
②用保鲜膜把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③将玻璃缸放置在室外太阳底下;
④十几分钟后,将一束香点燃,插入玻璃缸内。
(1)请在下图中用“→”绘出烟雾的飘动方向。
(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放置在室外之前玻璃缸内顶部和底部的等压面,请用实线分别绘制形成上述热力环流后玻璃缸内顶部和底部的等压面。
(3)分析该实验说明的地理原理。
【解析】第(1)题,因为黄沙的比热容较小,草皮含水量较大,比热容较大。在相同太阳辐射情况下,沙地升温快,上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草皮升温慢,上部空气相对冷却下沉,从而引起顺时针热力环流。第(2)题,因为黄沙区气流上升,底部气压降低,顶部气压升高,所以底部等压面向下倾斜,顶部等压面向上倾斜。因为草皮区气流下沉,底部气压升高,顶部气压降低,所以底部等压面向上倾斜,顶部等压面向下倾斜。第(3)题,通过玻璃缸内气流的运动,说明了不同下垫面比热容不同时温度变化不同,沙地升温快,草地升温慢。地面冷热不同是引起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答案:(1)作图略(顺时针方向)。
(2)
(3)该实验说明了:黄沙升温快,草皮升温慢;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