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济南版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济南版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肺循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质运输的途径( 1) 教学目标:① 通过探究活动能够准确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 (重点、难点) ②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重点)③能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教学方法及 学法指导:1、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 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2、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准备: 教师:设计动态的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及物质交换过程。学生:完成课前助学的自主学习等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前几天我们班的李萍同学(列举班上真实的病例说明)感 冒引发了扁桃体炎,为了尽快的好起来,就进行了静脉注射,现在症状明显减 轻了。 我的扁桃体发炎了!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 分钟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输液处在手部 ,病灶扁桃体在咽部, 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途径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途径》希望大家学完以后,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温故知新 :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点滴”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学 生 观 看生思考既有输液图片,利于引出人思考问题:体内的物质血液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 知 的 欲望。 血液的流动了 解 心 脏 携带物质进的 作 用 和 行运输,血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 (25 分钟)
1 说出心脏的四个腔,哪个腔的壁最厚?2. 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通?3. 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 ? 过渡: 静脉的血液流回心房,心室里的血液流出心脏,我想问大家:心脏里的血液从哪里来的,又流向哪里去?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血液在人体里是怎样循环的。展示课件: 血液循环的视频 教师阐述: 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的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就是通过血液循环实现的。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知识点一:体循环 (目标 1,2 ) (一) 自学探究: 仔细观察课本 54 页“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 1. 体循环的起始点:起点是 ,终点是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废物 上腔静脉 (体循环止)右心房 下腔静脉 各级静脉二氧化碳、废物组织细胞 。 氧和养料身体毛细血 主动脉 (体循环开始) 各级动脉身体毛细血氧和养料
血 液 循 环的概念。了 解 血 液循 环 可 以分 为 体 循环 和 肺 循环 两 条 途径。根 据 问 题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然 后 完 成探究报告: 1. 体 循 环的 起 点 是左心室,终点 为 右 心房。2. 体循环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3. 当 血 液流 经 全 身
液循环的途径就是物质运 输 的 途径,使课题中物质运输的途径与教学内容中血液 循 环 的途径在学生心中形成统一。 本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理念,先让学生自主总结,然后在小 组 内 讨论、交流进行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总结的技巧和能力。 血液循环的路线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是本节的难点,利用课件创设教学
2. 体循环的途径:左心室→ _______→_______→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 _______→_______→右心房。3. 体循环的气体交换:分析血液体循环后,有什么变化?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在体循环中,哪些血管中流动脉血,哪些血管中流静脉血?教师点拨:①如何判断动脉与静脉?②如何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③体循环途径中,哪些管腔流动脉血,哪些管腔流静脉血? (①动脉与静脉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血流方向:血液 “离心”是动脉, “回心”是静脉; ②静脉血与动脉血区分的方法是含氧量的多少:含氧丰富,颜 色鲜红的是动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是静脉血) 4. 体循环的意义:通过体循环给组织细胞带来了充足的氧和养料,并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是体循环的意义。知识点二、肺循环 (目标 1,2 ) (一) 自学探究: 仔细观察课本 54 页“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 1.肺循环的起始点:起点是 ________,终点是 ___________。 2. 肺循环的途径:右心室→ _______→肺部的毛细血管→ ______→左心房
各 处 的 毛细血管时,血 液 成 分会 发 生 变化:由动脉血 变 为 静脉血。理 解 体 循环的意义 1. 肺循环的起点是右心室,终点为左心房。2. 肺循环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3. 当 血 液流 经 肺 部毛 细 血 管时,血液成分 会 发 生变化:由静脉 血 变 为动脉血。理 解 肺 循环的意义
情境,教学过程能更好突破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素养。 抓住共同的规律,宏观上着眼。 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应用。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整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肺循环 肺泡二氧化碳 氧气 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肺动脉左心房
右心室 .肺循环的气体交换:通过肺循环,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发生转变的?在肺循环中,哪些血管中流动脉血哪些血管中流静脉 血?教师点拨: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由静脉血变为 动脉血。4. 肺循环的意义: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 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这是肺循环的意义 。
回 答 并 理3 解 循 环 的 规律。( 1) 体 循 环 和肺 循 环 同时 进 行 。( 2 )心脏( 3 )结构与 功 能 相适应。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强,与 体 循 环距 离 远 相适应
这 样 的 游戏,能够面向 全 体 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学生非常感兴趣,比起单纯地背诵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教师提问:学生区分体循环和肺循环并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2)体循环和肺循环在什么地方汇合?( 3) 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 那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 适应的特点是什 么? 三:师生共同总结: (体循环和肺循环)(目标 1,2 )
绘图表示:根据讨论所得,学生在练习本上的血液循环的示意图上,用红笔标注流动的动脉血,用蓝笔标注流动的静脉血,并注明血液成分的变化。
首尾呼应深化提高8 分钟 当堂达标约 10 分钟
教师总结:血液循环的意义 (目标 3) 血液循环为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养料,运走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所以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这也是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首尾呼应 深化提高上课的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李萍同 学扁桃体发炎进行静脉注射,输液处在手部,病灶扁桃体在咽部,药物是怎样由手部到达病灶的?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说的又对又快?如果是吃药,药物的旅程又是怎样的呢? 1. (目标 1) 肺循环的起点和体循环的终点分别是 ( ) 。 A. 右心室 右心房 B. 左心室 左心房C. 右心室 左心房 D. 左心室 右心房2. (目标 2) 血液循环过程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部位是
1. 总 结 出血 液 循 环流 动 的 总体路线,降低 学 习 的难度。2 .描述出 药 物 的 旅程。能力提升: 独立完成
将知识点回顾总结,结合课本把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并落实。有可以拓宽思路,通过总结知识点使 学 生 具有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做题的
( ) 。 A. 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 B. 心脏C. 肺部的毛细血管 D. 肝脏3. (目标 2, 3) 下面有关对动脉、动脉血、静脉、静脉血的面批,遇到叙述正确的是 ( ) 。 A. 动脉就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的血管B. 动脉血就是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 C. 静脉就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D. 静脉血就是含氧和养料少的血 4. (目标 2) 下列各组血管中流动脉血的是 ( ) 。 A. 主动脉和肺静脉 B. 肺动脉和肺静脉C. 主动脉和肺动脉 D. 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5. (目标 2) 与人体心脏四腔直接相连的血管中,流动脉血的 静脉血管是( ) A. 肺动脉 B. 肺静脉 C. 主动脉 D. 上下腔静脉6、 (目标 1)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共同规律是 ( ) 。 A. 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B. 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C. 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D. 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7. (目标 1) 右图是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关系图,据图回答问 题。(1) 血液由 [] ______经过 [] ______后,由 血 变 成______ 血, 再 由 [ ]______流回到[] ______,完成肺循环。(2) [①]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_____来实现, [①]与[②]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 ______实现。(3) 血液由[] ______经过[] ______给全身组织细胞供血,在[] ______处进行气体交换, ______血变为 ______血,由[] ______流回[]______完成体循环。(4) [⑾] 、 [⑿]之间的气体交换靠 _______来实现。绝大部分 氧在血液内以 ______的形式由 ______运输。
当堂达标 板书设计: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主要围绕着“打点滴”展开, 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但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利用图片, 还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学会如何带着问 题阅读教材,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再通过角色扮演的小游戏巩固血液循环途径,面向全体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比起单纯地背诵记忆,效果要好得多。血液循环的途径从总体把握, 探寻循环途径规律, 不是把两条途径单独处理, 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抓住共同的规律,宏观上着眼。 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应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读图,交流反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第三单元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提问,演示人的血液循环途径,课堂小结,学以致用,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教学设计,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分泌系统与激素,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